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张艳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阅读(考点清单)-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

专题04:小说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说主要会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着重会从理解词句,把握文意内容,分析、评价、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鼓励考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提倡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1)情节结构①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可能会以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考生概括主要情节。
②分析情节的设置技巧,如伏笔、悬念、巧合等。
考查这些技巧对推动故事发展、增强可读性的作用。
③探讨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判断情节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
(2)人物形①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性格特点、心理活动、行为举止等。
可能会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情节,阐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间接描写(通过他人的反应、环境烘托等)。
③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3)环境描写①识别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景物、气候、地理等;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
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如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等。
③考查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的关系。
(4)主题思想①理解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生哲理、情感价值观等。
可能会以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阐述小说的主题。
②分析主题的表现方式,如通过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来体现主题。
③考查考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小说现实意义的思考。
(5)语言特色①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平实、生动、幽默、辛辣等。
可能会要求考生举例说明小说的语言特色。
②赏析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
小说阅读知识点干货(实用型整理)

小说阅读知识点干货(实用性整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阅读高考考查内容如下:一.人物形象1.人称选用及作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真实可信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②“我”的感想与思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主题)③更好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多种角度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2.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3.人物描写的作用外貌、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4.形象的作用主要形象:主题作用;社会意义;作者意图;读者效果次要形象:线索作用;侧面衬托;群体背景;烘托主题我的作用:线索作用;侧面烘托;叙述真实;推进情节;物象作用:线索作用;显示环境;烘托人物;深化主题二.故事情节1.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写景开头:交待环境、背景;渲染气氛、酝酿情感;暗示主题和人物命运设悬开头: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故事开头:映衬主要故事;暗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写景结尾:照应开关头、深化主题;给读者相像空间,耐人寻味团圆结尾:符合大众审美;彰显主题;照应开头欧亨利尾:使故事有波澜;引起读者思考;与伏笔照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高潮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留下想像空间悲剧结尾:更感人,引人同情;令人回味,发人沉思2.情节叙述角度的分析人称使用:一二三人称;视角选择:如孩子、老人视角,如果多角度则使故事丰富、真实、立体;叙述方式:顺、倒、插、补、平;叙述风格:辛辣幽默、生动传神、平实自然、口语化等3.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小说知识点归纳(高一入门讲解、高三复习)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 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 相互交谈。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xxx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xxx思 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xxx;促进情节的发展;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片段或事件,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或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 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没有情节,前后也没有过渡的语句。
3.细节描写: 作用:具体、生动、 鲜明刻画人物,凸 现作品的主题,增 强情节发展的真实 性、艺术形象的可 感性以及整个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2: 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1.为了介绍人物 和背景,在开头 加上“序幕”。 2.为了使结构和 情节更完整,在 结尾加上“尾 声”。
(2)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不是 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 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 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4.宋人话本(小说的再发展期)
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 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5.明清两代小说(小说发展的高峰)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
●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 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张艳琴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形式】记叙了(讲述了)过程(来龙去脉、经过、事情、事件)。
(1)首先是划分出结构层次,弄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把各部分连接成一句完整的话。
(2)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何结果。
2.小说的情节发展【借助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小说中的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4、小说中的记叙线索①明线: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人称变化、事件发展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暗线:情感变化作用:情感起伏,突出中心,引起共鸣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遣送出海——热切期盼——狼狈躲避(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七年级上册小说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小说知识点梳理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经常被引入到课堂中。
小说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小说知识点,包括小说的定义、结构、主要题材等方面。
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虚构性质的散文性文学作品,通常以故事形式表达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有时也包括对现实社会的议论和批判。
小说一般具有虚构性、文艺性、反映性、情感性等特点,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一般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1.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情节通常由主线和支线构成,其中主线贯穿全书,支线则是主线的补充和发展。
情节的安排通常遵循叙事的逻辑顺序,包括开端、发展、高潮、转折和结尾五个部分。
2.人物人物是小说情节的生动体现,也是读者关注的重点。
人物形象经常通过行为、语言和形象特征来描写,包括人物的性格、心理、经历、生活习惯等方面。
人物在情节中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同的人物在情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3.环境环境是小说情节所处的背景和基础。
环境的描写主要涉及到时间、地点、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
环境的描写不仅可以为情节提供一定的背景和氛围,还可以反映出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观察力。
三、小说的主要题材小说具有丰富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生之路人生之路是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通常以人物经历为主线,反映出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道路上的困境和选择。
这种主题的代表作品包括《小兵张嘎》、《老人与海》等。
2.爱情爱情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的主题,通常以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故事为主线。
爱情主题涉及到人物心理、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反映出现代人们对爱情的渴求和追求。
这种主题的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天龙八部》等。
3.探索成长探索成长是小说主题中的一种相对较新的类型,通常以青少年成长为主线,反映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社会压力。
小说知识总结 考点概述

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
西:(明)吴承恩《西游记》
水:(明)施耐庵《水浒传》 红:(清)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二拍:(明)冯梦龙、凌蒙初
今古: 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
•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 •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 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 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 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 父逐日》《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 史传:《史记》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 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 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 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 例:他是我本家,比我长一辈,应称之为“四 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 说我“胖了”后即大骂新党(康有为) •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是放爆竹。年年 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的起福礼和爆竹 之类的,——今年自然如此。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一、环境题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结构)与上下文、首尾、标题之间有无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的关系。
⑤(主题)A象征……揭示……主题;B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二、艺术技巧题:鉴赏小说情节谋篇布局艺术技巧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表现手法、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称及角度、小说的叙述顺序。
1、小说表现手法:①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③铺垫蓄势;④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⑤情节摇摆发展,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人心魄的魅力。
6误会巧合,引人入胜。
7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8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9 “黑色幽默”(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小说的线索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3、小说的结构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
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立体的无限时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4、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好处: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有意隐藏一些环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人称好处: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小说知识点复习+专项练习-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模拟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一上期中知识点复习----小说知识点复习+专项练习(原卷版)一、知识点汇总(1)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2)人物形象分析: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①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手法为"衬托")②环境衬托,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自然的或社会的)来烘托性格。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3、解题技巧与答题格式①人物性格特征归纳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阐明其代表性、象征性。
答案组织格式: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勤劳、简朴等。
)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诗人等),或者某某某是什么阶级(如:农民、工人、诗人)的代表、象征、缩影等。
一般用判断句。
其次如果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的话要分条阐述。
答案组织格式:分论点(表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如勤劳、俭朴等。
)加上论证所需例子(一般是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具体句子)②人物描写的方法首先确定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
如果是直接描写,要说明小类别(如果是同一种描写要细看前后有何变化,及其原因),然后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间接描写的话看是通过人还是环境来衬托,然后确定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③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文章主题,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要写这个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
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答题)(3)故事情节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基础知识及技巧总结

小说基础知识及技巧总结一、高考所考查的小说特点: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精选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撷取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种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生活中的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
受篇幅限制,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上的某一个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小说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时间较为紧凑。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是结构严谨。
它不是靠情节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新奇的结尾有利于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的结尾,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二、主要考点总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
纵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着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
小说大部分题型尤其是作用题型都是从环境、情节、结构、人物、主旨角度及内容、效果等来分析。
做选择时要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进行提炼。
一定要剖析选项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述(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近年来散文化小说成为一种新趋势,散文化小说的特点是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突出环境、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展现情感。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主要交代的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小说知识点总结1页

小说知识点总结1页一、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自古代故事、传说和神话中衍生而来,其发展历程千姿百态。
古代小说最早起源于中国,以神话、传说、寓言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二、小说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小说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按题材可分为爱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按叙事手法可分为纪实小说、奇幻小说、悬疑小说等;按读者对象可分为青少年小说、成人小说等。
根据不同的分法,小说的类型多种多样。
三、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包括情节结构、人物结构和语言结构。
情节结构是小说故事情节的组织和安排;人物结构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发展;语言结构是小说语言的运用和表现。
一个优秀的小说应当在这些结构上有着合理的安排和丰富的表现。
四、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多,如写实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等。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和风格来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
五、小说的价值小说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命题的文学形式,它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优秀的小说可以激发人们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丰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生活。
小说是文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以虚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命题。
它的起源、发展、分类、结构、艺术表现手法和价值都是我们学习和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魅力,拓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高三小说知识点理解与解析

高三小说知识点理解与解析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叙事、描写、对话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三学生学习小说,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一、小说的基本要素1.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2.情节: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情节要求紧凑、合理、有趣、感人。
3.环境: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人物关系等。
4.主题: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二、小说的表达手法1.叙事: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包括顺序叙述、倒叙叙述、插叙叙述等。
2.描写:小说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具体描绘,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
3.对话: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用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抒情:小说中作者对人物、情节、环境的情感态度,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5.讽刺:小说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嘲讽。
三、小说类型及特点1.现实主义小说: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强调人物、情节、环境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2.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个人情感,追求理想化的人生,突出人物性格的夸张和情感的强烈。
3.悬疑小说:以悬念和推理为主线,追求情节的紧张、惊险、离奇。
4.科幻小说:以科学技术或未来科学为背景,展开想象和创作的文学作品。
5.武侠小说:以武术为背景,展现江湖恩怨、侠义精神的小说。
四、阅读与鉴赏方法1.感知与体验: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体验小说的情感。
2.分析与理解: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描写技巧、抒情方式等,理解小说的主题。
3.鉴赏与评价: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审美鉴赏和价值评价。
4.拓展与创新:在学习小说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新。
初中课文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课文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课文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各种形式的小说作品。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小说,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对初中课文中常见的小说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用叙述方式表达故事的文学作品。
它以故事情节为核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手段展示情感、思想和生活。
小说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推理小说等。
不同类型的小说在题材、结构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具备以下特点:真实性、想象性、艺术性和多样性。
二、小说的基本要素1. 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是情节发展和故事传达的重要角色。
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外貌描写、性格刻画、言语行为等方式展现。
2. 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的事件和情感发展的线索。
情节包括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环节,通过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展示故事的发展曲线。
3. 环境: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场景。
环境的描写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的刻画表现出来。
4. 语言:小说的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作者通过精确翔实的描写、具有感染力的对话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等来创造文学效果。
三、小说的结构和体裁1. 结构:小说的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
整体结构指整个小说的组织形式,如线性结构、环状结构和倒叙结构等。
局部结构指章节、段落和句子等局部的组织形式,如插叙、对比和重叠等。
2. 体裁:小说的体裁多种多样,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等。
各种体裁有其特定的篇幅、结构和叙事方式。
四、小说的语言特点1. 真实性:小说力求显示真实的生活和人性,语言要求真实准确。
2. 情感性:小说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引发读者的共鸣。
3. 表现性:小说的语言要具有艺术表达的特点,例如形象、抒情、议论等。
4. 文学性:小说的语言应具有文学的特点,如感情饱满、词藻华丽、富有想象力等。
小说高考复习 张玲琴 等待葛多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
1.交代了时间地点背景资料 背景的介绍 2.描写了……景,渲染……气氛等等 环境的渲染 3.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等等 情节的推动 4.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性格 人物的烘托 5.突出……主题 主题的揭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行吟阁遐想——翠柏掩映间的宁静与肃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人千 古的不舍与忧伤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自然永恒,人世沧桑的参悟和无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想起高原上灿烂的格桑花,它 们在寂寞中散发芬芳,阳光愈 烈,开得愈灿烂,那是一份持 久的守望,那是对生命的感恩, 愿我们都在自己的生命故事中 站成最美丽、最独特的风景。
组
高三语文组
我与小说
说说你对小说的感受
智慧引航
1、小说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构成的形象世 界。 2、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 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Hale Waihona Puke (2)不合理。①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 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 “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 ②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 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 “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2分) 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 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 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 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2分)
小说知识点精编(衡水笔记)

考点一:环境描写作用类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1.环境方面:(1)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社会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人物方面: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具体思考: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根据环境描写部分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思考:①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②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③在结尾,往往是暗示主题,照应开头,尤其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4.主题方面:①奠定基调;②揭示主题;③深化主旨考点二标题类题标题或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常见的标题类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理解标题意蕴,二是赏析标题作用。
一、构建知识网络——熟知题型,明确角度定题型(明确题型)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审题辨别) 明角度(答题角度)标题意蕴理解题 1.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小说的题目一语双关,请结合文本具体解释。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的梳理总结(一)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的梳理总结(一)铜陵市一中陈昆一、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
情节: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是指展现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3.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在一篇小说中,环境、情节要服务于人物的塑造。
环境是人物存在的依托;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活动、事件构成了情节。
小说三要素关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表现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照社会现实情感和态度。
无论是小说的设题,还是小说的解答,都常常会扣住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情感。
二、小说的情节考查1.情节概括2.情节手法3.情节作用1.情节概括:找出小说线索(人、事、物、时、空、情),理清叙述顺序,抓取情节主干,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1)事件。
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情节。
《祝福》:(序幕)鲁镇的祝福景象,(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2)物品。
《项链》的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3)空间(人物活动的场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沧州遇故知,酒店设阴谋,火烧草料场,杀敌山神庙。
2018语文全国三卷《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小说知识点.总结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一、环境自然环境: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霜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技巧:多修辞:12种(比喻,拟人多感官:5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多角度:6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高低|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多手法:11种(渲染,衬托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分层写景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内外结合二、人物人物形象特征构成(一).题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1.小说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塑造孙少安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总)2.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表明少安不捐修庙钱的坚决态度。
如“我不会出这钱”等。
(分)3.动作描写凸显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如走进破败老校、原二队饲养院,找朋友金俊武议事,蹲在山顶环视双水村。
(分)4.心理描写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如老学校勾起的回忆、伤感;决心与修庙唱对台戏,“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还有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许多事情等。
(分)(二)题型二:一、人物形象的概况与分析:什么是人物形象的概况与分析(理在书中)人物形象的概况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第一种是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第二种是整体概况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形式】记叙了(讲述了) ___________ 过程(来龙去脉、经过、事情、事件)。
(1)首先是划分出结构层次,弄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把各部分连接成一句完整的话。
(2)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何结果。
2、小说的情节发展【借助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小说中的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4、小说中的记叙线索①明线: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人称变化、事件发展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暗线:情感变化作用:情感起伏,突出中心,引起共鸣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遣送出海一一热切期盼一一狼狈躲避(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5、小说中结构层次的划分(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技巧(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2)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一一干什么”(或“什么一一怎么样”)(3)找标志词&小说中句子的作用:看句子所处的位置。
(1)开头的作用:内容上: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结构上: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
(2)在中间的作用:结构上:埋下伏笔(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内容上:写出了、、、、,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或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3)在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等,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深化主旨。
表达效果: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
7、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1)分析典型事例(2)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①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X身份、X地位、X处境、经历以及X心理状态、X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性格特征或X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性格或者X品质。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一般用两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4)小说中人物的评价:我认为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8、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情感、预示人物的X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①X X X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②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③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9、表达方式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
(1)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 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先叙后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先议后叙: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夹叙夹议:跟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引起共鸣。
10、小说的人物:①小说的主人公:表现主题的人物。
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方法一抓住关键语句(动词、形容词、修辞)—性格或是心理—主题。
③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正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 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者性格。
侧面描写:全面表现人物(角度不同)——更全面丰富人物形象。
反面衬托:以差写优———突出、强调,起到对比的作用。
④主要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形容性的词语、概括而非描述。
⑤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
11、小说中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③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交谈,亲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抒发感情更加强烈。
12、小说中表达效果要选角度。
(1)从修辞角度:赏析格式:修辞+修辞特点+ 内容+中心常见修辞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拟人(形象生动);夸张(突出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对偶(整齐凝练);反复(突出强调);设问(引起注意);反问(加强语气)。
表达形式:运用了某某修辞手法,怎样地描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赏析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某某人物的某某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莫某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赏析格式:描写内容+景物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景物某某特点,烘托了人物的某某心情或人物某某的性格。
(4)从词语的语言风格上赏析:1.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赏析。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什么样的独特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2.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
品味语言运用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什么样的动作或什么样的神态与什么样独特的内心世界。
3.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自然质朴等。
13、小说中文章题目的分析: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4)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14、写作手法要辨清:写作手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什么的描写或叙述,使上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某某特点、某某性格、某某思想、什么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5、开放试题巧解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XX(言或行)表现该人物XX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16.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