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形成了较高的需求,美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审美则是实现美的需求的思想与行为。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更为有益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审美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鉴赏、文艺欣赏、课文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建立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意识。
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里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经典名著、诗歌歌赋、古代民谣和民间故事等。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歌剧、音乐会和话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学会分辨美和丑、好与坏,增强对诗意和美感的认识。
二、专业的美学知识培训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增加美学知识的培训,将美学理论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美学知识包括美的基本特征、美的内涵外延、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呈现等方面,这些美学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进而提升其文学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举例等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美学知识培训。
三、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涵盖多元的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影视作品等。
多元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美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分享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艺术特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素养培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懂得欣赏、欣赏美。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书画、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演讲等艺术活动来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五、实践与实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到并加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
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引出关于美的概念,如礼仪、和谐、和平、爱心、宽容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欣赏美的表现。
教师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抒情、哲理、比喻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美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
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是因为,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进入高中之后,他们
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多的。
而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广泛的鉴赏之后,才能真
正获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解能力。
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
到许多的美丽的和令人惊叹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审美情趣的话,我们就无法欣赏这
些美好的事物。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培养学生
的审美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和审美能力。
这是因为,审美情感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而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客观
判断。
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启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启发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阅读兴趣、情感、融入、全面发展、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感知和理解文字、语言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更加细腻、完整地感知和欣赏美的存在。
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研究背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目前国内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余满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以情感人,理寓情中情感是审美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
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是依据美的规则再现生活的,是用一个个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使之渐渐地忘记自身所在,完全沉浸到所创造得艺术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再通过欣赏自己的思考,由情感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逐步掌握辨别是非,判断美丑的道德标准。
所以说,情感是美育的核心,有人把审美教育称为情感教育,不是没有道理的。
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与作品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优势,拨动学生的情弦,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了四个直觉形象(“飞鸟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创造出一幅静态美的图画,通过画面能直觉地感知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
再联系他的经历,则能进一步理解其实是把政治上的失落感,借助于画面而和盘托出,在讲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就能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二、通过作品赏析,把握美的本质在当今经济社会大潮中,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往往以丑为美,追求虚荣,自私自利,讲究吃喝玩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一、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
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南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在《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法和词汇积累外,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以及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情感培养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情感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演唱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学习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情感洞察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培养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达来实现。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例如,当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时,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描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故事,让他们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一门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授文学知识和欣赏文学作品来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讲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并帮助他们提高鉴赏能力;在学习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
除了传授知识和欣赏作品,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来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审美情趣。
通过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诗情画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诗情画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虽然是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的一个独立的命题,但人类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却早就诞生了。
正如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既是起源于形象直觉,那么只要拥有视觉、听觉等审美感知官能,我们就能够去感受美。
而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启迪,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这不仅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所谓语文学科,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透过这一学科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审美培养的的过程。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时而鸟语花香,时而烈风冷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感受美,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地诵读以及对作品语言的剖析,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上的反应,从而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文本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类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最好的媒介。
这类文学作品短小精练,富于韵律感,适宜反复诵读,且画面感极强。
古典诗作中:盛唐大诗人李白所作《蜀道难》开篇就连用“噫吁嚱”三个感叹词加强语气,奠定了全文奔放豪迈的感情基调,在这样的基调背景之下描绘了高峻艰险、蜿蜒陡峭的蜀道,让人望而生畏;诗学宗师杜甫以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秋江景物,那萧萧而下的木叶,那滚滚而逝的江水,无不萧瑟阴森、肃杀悲凉,使这首《登高》历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近代诗作中:戴望舒描绘了阴暗幽深的雨巷深处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是诗人心中幻化出的梦境,这首《雨巷》是他对理想的向往与追寻;而另一位才子徐志摩则是把对留学剑桥的美好回忆与难分难舍之情都化作河畔的金柳、康河的柔波和软泥上的青荇……,写下了动人的《再别康桥》。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
尤其突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何真正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泓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借助语言美的、形象美、意境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也就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独立而开放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孩子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育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师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突出教学中的激励机能,高效功能和美育功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什么是审美教育;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学习和体验,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名著、诗词歌赋、戏曲等文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名著阅读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2.诗词歌赋鉴赏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歌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感受力。
3.传统戏曲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观念。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人性,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
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分析、演示、互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实践体验式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实地观摩和体验。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建立多方位的评价机制,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重评价学生的文艺素质和审美能力。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和素养的教育过程。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美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感知、欣赏和理解美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文学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研讨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情怀。
五、思考和建议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教学氛围和文学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善于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浅析。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小学生对美的认识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审美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描写,如山水、花草、动物等,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美感。
除了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一些优美的图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感知美的存在。
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莫奈的《睡莲》,感受其中的色彩和情感;欣赏肖邦的《降E大调的夜曲》,感受其中的悠扬和动人。
通过这些欣赏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并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联想,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进而产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在阅读《小熊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熊,经历种种有趣的故事,从而产生自己的想象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写句子中的细节,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继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阅读《春天的花开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的花儿,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有怎样的形状和香味等。
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和优美。
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鉴赏,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将审美教育纳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操、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兴趣、重视、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融合、意义。
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素养。
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情感修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参与艺术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1.2 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能力指的是个体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
因为作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
要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作品的选择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课文的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文的解读。
每篇课文都是一部小小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课文的精心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美。
教师可以从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文学鉴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学鉴赏。
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和课内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可以从作者的用词、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四、注重欣赏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欣赏活动。
可以通过朗诵比赛、文学作品展示、诗歌吟唱等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可以让审美教育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法,但最核心的还是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文学作品的精心选择,课文的精心解读,文学鉴赏的引导和欣赏活动的举办,以及情感的培养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审辨美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文学写作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只有加强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成为洋溢着美的活动。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感人物形象写作实践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
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养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
蔡元培先生也精辟地指出:“养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乃是贯彻文道统一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
语文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外,还要挖掘作品中所有具体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美的教育,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德,让学生在这个富有艺术美的文学天地里任意驰骋,从而在心智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时,语文教师要把审美的武器交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美丑判别的标准。
从而转变学生的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语文教师唯有具备以上起码的认识,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识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一、通过启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是连续情感的纽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的生动性和情感性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8-19T18:37:00.93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50期作者:李湘辉
[导读] 毫无疑问,审美教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湖南祁阳县潘市镇二中李湘辉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
美育则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情趣。
因此,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四育。
周杨同志也说:“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有密切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
……在现代化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
”毫无疑问,审美教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美育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美育能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
无数事实证明,长期进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具有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品质。
历史上许多卓越人物,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爱因斯坦、爱迪生、歌德、达·芬奇、鲁迅、郭沫若等,美的熏陶对他们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他们迅速成才和建功立业,创造了必要条件。
列宁在一个夏天就把所有高度美学价值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读了五遍,表明了领袖人物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肯定;爱因斯坦很早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提琴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能成为一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与他具有深刻的美学修养有着微妙的关系;歌德、达·芬奇、鲁迅、郭沫若等都是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而成长起来的伟人。
另外,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人的智力。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由五种要素即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构成。
而智力结构对人才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强化人们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使人们的智力结构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
所以,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
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
下面,仅以教《荷花淀》为例,谈谈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
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学情趣。
分析文学作品,特别是分析写景较突出的散文和小说,要注意对自然景象的分析,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景物美、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
作为审美对象的太阳星月、高山巨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它们已熔入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
它们温暖明亮、巍峨澎湃、生机勃勃等特点,往往同作者健康的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为一体,从而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
如小说《荷花淀》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就十分出色。
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清丽明净的“月下水乡图”,由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月下的千里水乡,形色俱全,上下浑然一体,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图。
作者特别从色彩的角度极力去点染月色和水乡:“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透明的夜雾”,色彩鲜明洁白。
最后,作者又写一阵清风拂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既有静态美与动态美的高度结合,又给你以一种恬静、清丽,富有活力的美感。
又如作者写“日中水乡图”,色彩是那样明丽,景致是那样清新,和荡舟淀上的妇女爽朗乐观的笑声相融合,显得十分熨贴和谐。
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荷花荷叶也显出不同的特点:“密密层层的大荷叶”“粉色的荷花箭”,作者赋予它们以挺拔、俊美的英姿,显示着白洋淀人民战斗的身影。
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引导,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作品中的景物美,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从欣赏景物美中,很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美。
通过审美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人物描写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体现着作家的美学理想。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人物美,引导学生对美的人物产生美感激动,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而且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美。
如《荷花淀》中写水生嫂月夜编席,她“手指上缠绞着柔弱修长的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了一大片”,这时,“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作者通过这两个充满想象力的贴切比喻,把劳动场面诗化了,这不仅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而且那似乎荡漾在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见,再配搭上出色的景物描写,一个聪慧、俊美的水乡女性的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眼前。
然而更美的更感动人的是她的心灵,她知道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在家庭利益和民族革命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
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的美相结合的正面人物,能给人以愉快、兴奋和教益,这是最形象的美感教育。
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意境美。
通过审美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必须把学生带进作品的美的艺术境界中去,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次浮现,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
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品的思想意境,那么自然地就发现美了。
孙犁是一位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往往具有一种深刻的意境美。
我们读他的小说,会感到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他的小说是诗体小说,有人甚至说他的小说就是诗,小说《荷花淀》体现了他写作上的这些特点。
因此,教《荷花淀》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意境美。
《荷花淀》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对月下进行和平劳动的描写和晌午进行英勇战斗的描写,前者优美,后者壮美。
当学生掌握了作者诗情画意的描写与强烈的抒情这一思路时,既可以受到作者热爱人民的感情熏陶,又可以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诗意美般艺术享受。
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
以上仅以教《荷花淀》一文为例,略加说明。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