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

货币性资产组成。货币供应量源自常是一个存量概念。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
货币供应量受到如下因素影响: 1.信贷收支状况. 2.财政收支状况。 3.国际收支状况。
4.银行资本的变化及其余额。
三、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一)概念
1.基础货币: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的统称,是 指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并能作为商业银行存 款创造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具体而言,是中央银 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以及 对各商业银行负债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 库存现金、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 备金。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实际上也是中央 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总额,由于这一部分货币 可以支撑数倍的货币供给额,故称基础币。
货币总量有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两个不同 的概念。 货币存量:是指一国某一时点上实际存于 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流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 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 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3、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
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
11.2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的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 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与M2之差是准货币。
M1
2、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2.黄金存量与国际收支 3.汇率政策
4.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再贴现行为
(三)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9货币供给

二、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一)现金占活期存款的比例(C′) 1.季节。 2.经济周期。经济繁荣时期市场利息率上升,人们对活 期存款的需求减少;反之,当市场利息率下降时,人们对 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 (二)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t’) 1.对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所支付的利息 率。 2.人均国民收入。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上升,人们对储 蓄存款或定期存款的需求增加,而对活期存款的需求则相 对减少,因而导致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上升。
三、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1、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 企业谋求扩大经营,必然要补充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追 加贷款,贷款的扩大又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2、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在资金运用上会反映为资金周转率低 下,资金占有时间超长等,从而会扩大对资金的占用额。 如果企业此时缩小经营,甚至进行资产清理行为,就会大 大缩小对贷款的需求,原有的贷款也会减少一些,从而降 低货币供给压力;如果企业继续维持下去,出于某些原因 亏损经营,就必须不断地得到贷款支持,其结果是货币供 给不得不被动增加。
四、存款货币银行与货币供 给 1. 取决于机会成本。 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 会成本=市场利息率一中 央银行贴现率 2.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 金融危机时,银行为了应 付客户的挤兑,往往保留 较多的超额准备金;经济 萧条时期,工商企业的利 润率低,前景暗淡,这时 银行一般不愿多发放贷款, 而宁愿保留较多的超额准 备金。
资产 准备金 放款 合计 2万元 8万元 10万元 10万元 存款 负债 10万元
如果该客户将得到的放款8万元全部存入第二家银行(乙 银行),乙银行将这8万元新存款仍按20%的比例提取法定 准备金1.6万元,剩余部分全部用于放款。
资产 负债
2013年经济师《初级金融》预习1(4):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_0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的依据是流动性不同。
M0=通货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
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
【例题】我国央行首要调控的货币是()。
A.M1、M2和M3
B.M1和M2
C.M0和M1
D.M3
答案:C
解析: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
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参见教材P12)。
经济学中货币供给M1,M2的含义资料

经济学中货币供给M1,M2的含义经济学中货币供给M1,M2的含义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可以把货币供给划分为: m0 (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 (狭义货币):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m2 (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我国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把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如下:m0 =现金,m1=m0 +活期存款,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方法:尽管货币供给量的货币并不完全由政府(中央银行)决定,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印刷的钞票,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强有力地影响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下述三种方式。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债券。
买进或卖给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增加货币量。
卖出有价证券,使得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2.调整贴现率.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方式。
当商业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
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切现率。
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货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货币供给口径

美、日、英、IMF、中国货币供给口径
美国:
M1——系统外通货+非银行旅行支票+除公共部门外的各种活期存款NOW
M2——M1+隔夜欧洲美元+MMDAS+储蓄盒小额定金+MMMFS
M3——M2+长于隔夜的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大额定期
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Debt——国内非金融部门在信用市场上所有未偿清的债务
日本:
M1——现金+活期存款含活期储蓄,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纳税准备存款
M2——M1+准货币+可转让大额存单(M2+CD)
M3——M2+邮政/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存款和货币信托+贷放信托存款
M4——广义流动性——M3+回购协议+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外国债券
英国:
M0——英格兰银行发出钞票和硬币+储备存款
M2——私人部门通货+无息存款+小额英镑存款
M4——M2前两项+私人部门有息存款+定期存款+持有建房协会的股份和存款
M4c——M4+在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外币存款
M5——M4+金融债券+国库券+地方当地存款+纳税存款+国民储蓄
IMF:
M0 (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 (狭义货币):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M2 (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中国:
M0 =现金
M1 =M0 +活期存款
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注解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注解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M0:这是指通货净额或现金,也就是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的总和。
这个指标是货币供应量的基
础,可以通过央行发行的现金总额减去银行机构的库存现金来推导。
M1:这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以及商业体系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也就是M0加上活期存款。
这里的活期存款指的是单
位活期存款。
M1反映了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
M2:这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在M1的基础上加上准货币。
准货币包括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保证金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等。
M2是最常用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它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
和潜在购买力。
M3:这是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M2的基础上加上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
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增设了M3这一层
次。
请注意,这些统计口径主要是基于我国的货币供应情况进行划分的,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口径。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2003年12月18日09:16 经济参考报现状:中国1994年10月份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可能的改动:尽管货币供应量统计已修订了两次,但它仍未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一是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加大。
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表现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外币的流入。
二是出现一些新的金融资产且交易量增长迅速,与货币供应量统计相关的有:短期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债券回购等。
三是金融机构发生变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公司、住房公积金、担保公司、养老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的一些资产构成了货币供应量。
也有部分存款性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他们吸收的存款不应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
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使保险存款增长较快,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2月17日发布公告,就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报告是央行研究局的《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个报告,现有的金融机构分类方式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将会进行调整。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分类有可能在原M0、M1、M2三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分层M3。
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修订,央行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四种方案。
其一,维持原结构不变,扩大数量较大、流动性变化明显的金融资产的监测层次。
货币供应量在原M0、M1、M2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再扩大到M3。
M0、M1、M2三个层次不做调整,保持了统计的连续性,便于操作和对比。
其二,对原结构进行微调,同时扩大货币供应量一个监测层次。
货币供给

第6讲货币供给6.1 货币供应量的口径6.1.1 定义:货币供给——公众(居民、企业、政府)持有的现金和存款。
其中, M——货币供给; CU——现金(通货) D——存款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小额定期储蓄+其他一般货币供给采用M1口径,但M2口径的货币对经济的运行也具有重要影响。
6.2 货币存量确定根据货币在创造中的作用分为: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和货币存量。
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通货 + 存款 = 货币供给通货 + 准备金 = 高能货币货币供给 M = CU + D (CU——通货,D——活期存款)高能货币 H = CU + R ,R——准备金货币供给 M = Km×HK m——货币创造乘数6.3货币创造6.3.1 存款货币创造通过存款业务实现货币供给量扩张的功能假设:(1)中央银行购买了公众(例如企业甲)一笔(例如1000元)有价证券,(2)交易过程是通过支票账户进行(3)设准备金率为re=0.21、法定准备金率(1)准备金率——银行吸收存款后保留的备付金比率。
准备金率 re=R/D =△R/△D法定准备金率 ——央行确定。
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 ——商行在法定之外自定。
准备金率 = 法定 + 超额(2)法定准备金作用:(1)防范银行挤兑风险;(2)提供货币供给量调控工具。
2、存款货币创造乘数△R=1000 re=0.2商行甲企业货币存量变化 △M=1000+1000(1-0.2)+1000(1-0.2)2+1000(1-0.2)3+……+0=500△M=△R+△R ×(1-re)+△R ×(1-re)2+△R ×(1-re)3 + ……+△R ×(1-re)n -1=△R[(1 +(1- re) +(1- re)2 +(1- re)3 +……+(1-re )n -1 )]n ∞存款创造乘数re=0.2 ,Km=1/0.2 = 5, △R=1000, △M=5000,货币存量的增量是存款货币的5倍。
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辅导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货币量,货币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应理解为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投放发生额减去回笼后的结存额,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它意味着财政支出形成的社会购买力小于财政收入代表的那部分已经进入流通的商品供给,其差额表现为一部分形成财政收入的已进入流通的商品滞留于商业部门。如果银行信贷规模不变必然导致市场购买力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为缓和和避免上述情况,在扩大财政支出尚无确定项目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金融政策,调整银行信贷收支,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A.不变 B.减少
C.增加 D.上下波动
答案:C
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将(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定
答案:B
狭义货币包括( )。
A.M1,M2 B. M0,M1 C.M0,M2 D. M0,M1,M2
答案:B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的依据是货币的( )。
2. 不同的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1)财政收支平衡与货币供应的关系。财政收支实际上代表着以财政为中心的相应价值的商品收支。
财政收入的形成,意味着的社会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一部分进入流通的产品支配权向国家财政金库集中;财政支出代表着国家以各种拨款的方式将这部分流通中的物资支配权分配给有关方面,所以财政支出意味着形成财政收入的那部分价值以货币形式的支出和购买力的形成。财政收支平衡意味着货币流通正常,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引言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关键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的供给量决定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水平。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货币供给口径。
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国或地区发行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广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
货币供给的增加通常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供给的稳定和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预期等等。
首先,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有直接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水平。
其次,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也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因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时,他们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口径货币供给有不同的口径,主要包括狭义货币供给和广义货币供给。
狭义货币供给是指只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通常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
狭义货币供给是货币供给的较窄口径,主要用于短期货币政策的制定。
广义货币供给是指将其他金融资产(如存款证明、金融债券等)纳入计算范围的货币供给口径。
广义货币供给是货币供给的较广口径,主要用于长期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
货币供给的口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政策需求。
狭义货币供给更侧重于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流通性,而广义货币供给则更全面地考虑了金融资产的作用。
结论货币供给及其口径是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减少对经济稳定和通货膨胀具有关键影响。
第八章 货币供给

增加放款
8 000 6 400 5 120 4 096 3 276.8 ······ : : 40 000
依次类推,得到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公式:
R = R⋅1 D= r r
其中, D 表示存款总额; R 表示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 r 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1/r称为存款货币的派生倍数,或派生乘数。
M=B·K M=B K
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 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中央银行的 基础货币扩张为货币供应总量,因此, 基础货币扩张为货币供应总量,因此,货币乘数是货币 供应机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 供应机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货币乘数的 大小取决于什么呢? 大小取决于什么呢?
准备金 贷款 总额
产
+2000 +8000 +10000 存款 总额
负
债
+10000 +10000
甲银行贷出8000元,借款者将这笔款项支付乙银行客 户并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乙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 准备金 贷款 总额 产 +1600 +6400 +8000 存款 总额 负 债 +8000 +8000
引入了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后, 引入了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后 , 货币供应就可以表达为这 样一个理论化的模式: 样一个理论化的模式 : 一定的货币供应总量必然是一定 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 或者说, 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 , 或者说 , 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 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 。 人们通常 把这个倍数即: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把这个倍数即 :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 称为货 币乘数。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 表示基础货币, 币乘数 。 如果以 M 表示货币供应量 , 以 B 表示基础货币 , 表示货币乘数,则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 以K表示货币乘数,则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
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

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摘要:一、货币供给口径的概念与重要性1.货币供给口径的定义2.货币供给口径的重要性二、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历史调整1.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供给口径2.改革开放后的货币供给口径调整3.21世纪初的货币供给口径调整三、现行货币供给口径的特点与问题1.现行货币供给口径的特点2.现行货币供给口径存在的问题四、未来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方向1.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改革2.优化货币供给结构3.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五、总结正文:一、货币供给口径的概念与重要性货币供给口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渠道向经济体系中投放货币的数量。
货币供给口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水平,因此,对货币供给口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历史调整1.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供给口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货币供给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投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较为简单。
2.改革开放后的货币供给口径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对货币供给口径进行了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主体的货币供给体系。
3.21世纪初的货币供给口径调整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对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对货币供给口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增加了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
三、现行货币供给口径的特点与问题1.现行货币供给口径的特点目前,我国货币供给口径包括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经济中的货币供给状况。
2.现行货币供给口径存在的问题尽管现行货币供给口径已经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新兴金融业态的覆盖不足,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评估不充分等。
四、未来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方向1.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继续深化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38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引起关注的超额货币现象
1. 改革开放以来,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
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人们 称之为“超额”货币现象。 2. 其实,在国内外,对于判断货币供给是多是少, 都是把自己论证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作为标准: 如果货币供给多于根据这个货币需求函数所计 算出来的量,意味着有了超额货币;如果货币 供给少于这个量,则意味着相应的货币“失 踪”。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 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 的准备金。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19
贴现政策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 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从 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
20
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 烈的工具。
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
21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 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 作用的。
22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D/R同H之间往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
36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1. 在中国是直接从货币供给能否由中央银 行有效控制这一角度提出的。
2.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能有简单 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37
能否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
1.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变量在一个理论模 型中不能同时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金融学》第八章 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

第八章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概述P306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口径(一)划分标准:流动性(二)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M3=M2+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B×m第二节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p267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就是指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的由发放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的存款。
二、派生存款创造的前提:部分现金提取、部分准备金制度转账结算三、现代金融制度下派生存款创造的简单模型(一)假设条件:1、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均用于贷款或投资2、没有现金漏损或无现金提取3、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甲银行贷款给A企业90元,A企业存款增加90元,A企业购买B 企业的商品,用开支票的方式支付。
B企业拿支票委托其开户行乙银行代收支票款90元。
乙银行拿这张支票去票据结算所进行清算。
则乙银行的准备金增加90元。
(三)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依次类推,得到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公式:△D=△R•1/rd=1/r=△D/△R(d称为存款乘数或存款倍数)支票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比率(即存款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其中,△D表示支票存款的增加额,△R表示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额),r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四)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有超额准备金时四、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用e表示超额准备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e)如果有客户提取现金即有现金漏损(用c表示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c)如果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用t表示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 t),则存款倍数d=1/(r+t•r t) 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客户提取现金、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则存款倍数d=1/(r+e+c+t•r t)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客户的贷款需求第三节基础货币与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又称高能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货币供给口径

第二节 货币供给旳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变动超额准备金、 向中央银行借款,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R/D)
(1)成本收益动机,对准备金是否支付利息,以 及利息旳高下是决定存款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旳 主要原因
(2)风险规避动机,商业银行为预防存款流出不 拟定性所可能造成旳损失而采用保有超额准备金
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旳现实分析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旳 控制力。 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旳调控责任。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旳推动和市场化程度旳 提升,货币供给旳内生性在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旳调控需要适时调 整并不断提升调控能力。
1995-2023年我国现金存款 比率图
14 12 10
中央银行购置国债。不论从一级市场还是从二级 市场购置,都增长货币供给量。相当于准备金增 长——基础货币增长——货币供给增长
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置—银行准备金增长—货 币供给增长;央行直接购置国债—财政支出增 长—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增长了在央 行旳准备金—基础货币增长
国库直接向央行借款,与央行直接购置债券旳效 应相同
1800109095 60750.5 23987.1 7885.3
1600109096 76094.9 28514.8
8802
1400109097 90995.3 34826.3 10177.6
12001090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1000109099 119897.9 45837.2 13455.5
第一节 货币供给旳口径
一、比较英、美、日三国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货币层次 M0
M1
英国
英格兰银行 发出现金和 硬币+贮备存 款
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

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目录1.货币供给口径的定义和重要性2.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历程3.当前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4.货币供给口径的科学性和局限性5.货币供给口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正文一、货币供给口径的定义和重要性货币供给口径是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总量。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二、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历程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的时候,我国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主要是 M0,即流通中的现金。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货币逐渐成为货币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 M1(M0+活期存款)和 M2(M1+定期存款)等货币供给口径逐渐被引入。
目前,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主要划分为 M2。
三、当前我国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当前,我国货币供给口径主要采用 M2,即广义货币。
M2 包括了流通中的现金和所有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M2 不仅能反映出流通中的货币量,还能反映出银行体系中的潜在信用扩张能力。
四、货币供给口径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它反映了货币供给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然而,货币供给口径也存在局限性,因为它无法全面反映出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货币的实际流通情况。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不能仅仅依赖货币供给口径。
五、货币供给口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口径的调整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当货币供给增加时,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强,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投资活动可能会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时,银行的贷款能力减弱,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活动可能会减少,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 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9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外国和IM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
和Debt。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 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 的准备金。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20
贴现政策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 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从 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
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
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作通货比——提高;
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
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 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24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 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 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15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16
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
1. 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是以年度综合 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 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 信贷指标。
17
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
2. 从货币供给的过程看综合信贷计划,反映的是 由银行贷款给企业,发放给企业的贷款转化为 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忽略其他次要项目,有 一个极其简明的恒等式: 贷款≡存款+现金发行 从第十二章有关的论述来看,货币创造自始至 终都包含着这样的恒等关系。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 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4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1. 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2.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 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
3. 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金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 一致,把现金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1.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 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 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2.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 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 操纵。
19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 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 础货币。
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 M3+CD和“广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口径:
M0、M2、M4、M4c和M5,没有M1。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 和准货币。
10
中国的M系列
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1
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 烈的工具。
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
22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 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 作用的。
23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第二篇 宏观均衡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1
第十四章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有关货币供给的几个理论问题
2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径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 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 面。
12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
1. 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 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
2. 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实际货币供给为Ms/P。
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3.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 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 失误的政策选择。
25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 ⑴调节超额准备金:不论起于何种动机,
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R/D的制约;
⑵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决定商 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 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变量则主要是市 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
13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
ΔM=ΔR+ΔD 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ΔR,和金融系统 国内信贷的变化ΔD ,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14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 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 着这样的问题。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 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
11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1.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 2. 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
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 势的指标之一。
5
现金在货币构成中比重的变动
单位:亿元
6
7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 M3……划分的若干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
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8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 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