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规模经济的产生与本质
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含如下内容:(1)生产的规模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就会减少。

(2)交易的规模经济。

集中的大规模交易比分次的小规模交易更节省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3)专业化分工效益。

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交易,将使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效率。

1、规模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简要回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初思想。

斯密把分工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最著名的例子“制针”的分工。

他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

斯密认为“大制造业”与“小制造业”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原因在于: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严格讲,规模经济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作坊式经济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生产规模,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规模经济。

工业革命使机器操作系统代替了手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后果和技术后果。

工业革命后,约翰.穆勒(1848)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指出“在很多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厂商越大,分工也就愈细”,“即便扩大生产规模不会导致进一步的分工”,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每个工人的工作更为饱满,这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果1。

穆勒分析了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的原因:一般说来,业务开支并不与业务量成比例地增加;大规模的生产需要配置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用大生产体制代替小生产体制所节省的很大—部分劳动,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2。

1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55页
2同上,157-159页
对规模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充分表述是从马歇尔开始的,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一概念。

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

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械的使用与改良、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厂商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提出了一个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认为一个厂商的生产力随着整体经济或一个部门规模的提高而提高。

还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社会中的分工作为一个整体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单个企业或部门的规模扩大而产生的3。

交易费用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1937)提出,厂商组织管理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又增加组织管理成本。

厂商之所以存在规模经济,是由于厂商规模增长而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组织管理费用的增加所致4。

斯蒂格勒(1951)则从纵向一体化方面对规模的扩大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那些完全实行纵向一体化企业,由于做不到以平均最低成本生产同样数量的最终产品,就要承受生产无效率的后果。

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避免这种无效率。

办法是把纵向生产的不同阶段分成几个独立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专业分工的企业,每个企业的人员、规模都根据行业所处的主要阶段的规模经济标准而定5。

德姆塞茨(1998) ,,也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规模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一体化与市场规模是负相关关系,纵向一体化的变化程度,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相对比率来看,都是市场规模、企业规模等变化造成的6。

最近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转而关注厂商规模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提出厂商规模同经济增长并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如果分工在企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四篇第十一章
4Coase,R.(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V ol.4,p386-405
5Stigler,G.J.(1951),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59
6哈罗德.德姆塞茨著,《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04-230页
业内部发生,则厂商平均规模就扩大;如果分工在企业之间发生,则厂商平均规模就缩小。

决定厂商规模的乃是中间产品和劳动力相对交易效率的变化;决定经济增长的,是一般交易效率的高低。

因此,经济增长可以在厂商规模扩大时发生,也可以在厂商规模缩小时发生7。

综上所述,规模经济理论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产物,并随其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近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虽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论述,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这些研究都只是初步的,比较全面的分析从马歇尔开始。

在马歇尔以后,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范围已从厂商层面扩展到经济增长层面,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学家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观点,的确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

2、规模经济的技术性描述
标准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般做如下界定,所谓规模经济,从厂商角度看,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严格地讲,规模经济主要考察规模扩大以后,平均成本的变动趋势。

比较典型的图形表述为:
7 Yang,X and Ng,Y-K,(1993),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V ol.26,p107-285
AC Q1 Q2 Q3 Q 图1-3 Q AC Q 1 Q2 Q3
图1-2
图1-1是一个经典的规模经济变化示意图,在Q1到Q2阶段,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下降,这就属于规模经济阶段;在Q2点,属于规模经济不变阶段;从Q2到Q3点,由于规模的扩张导致平均成本上升,则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这里探讨的变化是一种长期的变化,往往通过考察时序数据得出。

图1-2和1-3是许多学者认为更符合现实的描述规模经济的示意图,即规模到达Q2点以后,平均成本趋于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即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继续扩大规模并不会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出现。

其内在的原因是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间的相对变动关系,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随着产出增加,平均成本将下降;反之,平均成本将上升。

在对规模经济理论进行分析时,区分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实属必要。

规模经济理论的提出往往同规模报酬紧密结合在一起。

规模经济同规模报酬递增密切相关。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如果对于所有的1,()()t f tx tf x >>,一项技术就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这里(.)f 代表一项生产技术,x 代表投入向量。

规模报酬不变是指0,()()t f tx tf x >=。

Varian(1991)指出了几种可能不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8,一是当细分一个生产过程时,即使总是可能按照整数量向上调整经营,但按同样的方式向下调整经营可能不行。

因为存在某种最小规模的经营以致在这种规模之下生产产出要牵扯到不同的技术。

一旦达到最小的经营规模,较大水平的产出就可通过复制生产出来。

二是当所有的产出加倍后允许使用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时,通过投入的加倍来使产出加倍是可行的,但可能有更好的方法来生产产出。

三是一些投入品是不可能复制的,如土地。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如果对所有的1,()()t f tx tf x ><。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虽然密切相关,但两者有明显区分。

本研究认为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8 瓦里安(1991)《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6-18页
的主要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规模报酬是一个比较规模经济更技术性的一个概念。

规模报酬变化要求投入必须同比例变动,如果投入不是同比例变动,则无法评价规模报酬变化。

相比而言,规模经济只要求比较规模的扩大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间的关系。

并不要求规模扩大过程中投入的同比例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报酬是比规模经济定义更严格的一个概念。

其二,在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条件下,规模报酬递增将产生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减将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的单位投入要素成本保持不变,即单位投入要素的价格并不会因为投入的增加而变化,由于单位投入成本没有增加,而单位产出相对增加,这就带来了单位产出平均成本的降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报酬递增必然产生规模经济。

用数学公式能给予更为清晰的表达。

对于规模报酬递增,有1,()()t f tx tf x >>,注意这里x 是投入要素向量,当投入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时候,当一项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时,对于规模经济的变化评估则会有01()()()()
c x c tx AC AC f x f tx =>=,这里01,AC AC 分别代表规模变动前后的平均成本,即规模报酬递增必然会产生规模经济现象。

同理,规模报酬递减必然会导致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但是如果生产投入要素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时,当厂商增加投入要素时,由于需求定律的作用,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升,这时规模报酬递增并不必然导致规模经济现象的出现。

即生产规模的增加并不会必然导致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原因在于单位投入要素价格上升。

这时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

考虑如下分析,在规模变动前,0()(),()
c x TC c x AC f x ==,当规模发生变动后,由于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伴随着价格的上升,这时就会有10().().TC c tx t c x t TC =>=。

同时,
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因素的作用()()f tx tf x >,由于1()()
c tx AC f tx =,显然
1()().()(?)()().()
c x c tx t c x AC AC f x f tx t f x >==>是无法确定符号的,这时,我们就说规模报酬递增并不必然带来规模经济的改善。

其二,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必然要求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作为一种生产技术,规模经济评估的是一种经济效益。

也即是说,规模经济并不必然要求投入的同比例变化,它评估是一种结果,总产量与总成本的变化,进而来考虑平均成本的变动情况。

可以这样认为,当对投入要素市场不作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的情况产生。

(二)范围经济理论:一个未被充分讨论的概念
相比规模经济理论而言,对于范围经济理论的探讨远没有那么深入。

原因可能在于范围经济所适用的范围及其界定和评估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范围经济理论的提出与描述
Panzer 、Willig 等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这一概念9。

他们指出,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厂商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厂商中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

应该讲,范围经济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学者们研究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产生的原因密切相关。

即为什么厂商要选择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可得出,即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比分别生产一种产品更为节约时,就产生范围经济现象。

用公式来表达就是:1212(,0)(0,)(,)c x c x c x x +>,这里仅考虑的是两种产品的情况,当产品种类多于两种时,情况相似。

9 Panzar, John C.; Willig, Robert D.(1981), Economies of scope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 71 Issue 2, p268-272
理论比较明晰,但本文认为有两点需要关注:其一,厂商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不一定是追求范围经济的结果。

很多时候,厂商在确定生产多少种产品时,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的需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需要。

如果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难以占领市场,难以形成比较大的生产规模。

同时,厂商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是基于应对风险的考虑,如果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厂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而假如能够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

这种风险就能够降低。

其二,在短期内,厂商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不必然带来范围经济,即使没有范围经济,厂商仍然有可能进行多种产品的生产。

但从长期来看,厂商生产多种产品的出发点肯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长期,厂商生产多种产品是具有范围经济现象的。

2、范围经济的成因。

范围经济的产生源于共享资源的利用。

这种利用类似于我们对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定义,即增加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到别人的使用。

更为具体的分析,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可能导致范围经济的可分解为:(1)短期看,范围经济的产生是源于共享资源成本的节约。

厂商通过生产多种产品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如厂商厂房的折旧、使用大规模机器设备的折旧等。

前提是共享资源并不会增加彼此使用的成本,即使会增加彼此使用的成本,但这种成本的增加也小于因共享资源而增加的利润。

(2)长期看,范围经济的产生还源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有利于占领更为宽广的市场。

如厂商往往会因为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及新颖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和利润的增加。

而这种增长给厂商带来的益处,又必然会让厂商加大开发相关新产品的投入。

(3)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也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

厂商获得范围经济能够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厂商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