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

合集下载

第一章--二连浩特市概况

第一章--二连浩特市概况
综上可知,二连市供水工程亟待改造和扩建,在水源、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方面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二连市是集二线的终点,也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陆路口岸,区位优势突出。北可达蒙古国、俄罗斯,南接华北、华中、广东等广大地区,处于国际、国内两个经济辐射面的交汇处,是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网络中最便捷的的纵向运输大动脉上的枢纽站,是蒙古国通往亚欧大陆的“桥梁”。与满洲里相比,经二连市对独联体及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和交往可缩短1000多公里的距离。
二连市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有达布散诺尔芒硝,储量为100万吨,达布散盐湖可开采面积达12万平方米,市东部有布拉格芒硝矿,储量为414万吨,市西南出经勘探有石油地质储量为1000—4000万吨,农牧业生产也具备一定的条件,全市现有草场面积24.8万亩,牲畜总头数20942头(只),农业主要是赛乌素农场,现有耕地550亩,以生产蔬菜为主,年产蔬菜180万公斤。
二连地处内蒙古高原北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春季干旱多风,秋季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冷暖变化剧烈,无霜期较短,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温度39.9℃,极端最低气温-40.2℃,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NW),年平均风速为4.2米/秒,年平均日照率为69%,最大冻土深度3.37米。年平均无霜期132天,最大降雪厚度15厘米。
二连市是我国联系亚欧大陆的重要陆路口岸。是以发展外向型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主的一座口岸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边境贸易、旅游和地方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8年,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863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678万元,地方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4232万美元,城镇储蓄存款余额4.03亿元,居民人均收入5781.3元。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煤盆地内铀矿资源潜力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煤盆地内铀矿资源潜力分析

【 摘 要】内蒙地区分为二连盆地、 鄂 尔多斯盆地、 海拉 尔盆地、 集宁矿 区、 绍根矿 区、 卓子山矿 区、 准格 尔煤田几个赋煤带, 根据 内蒙古x( 集 团) 总公 司现有 煤 田钻 孔 资料 分析 , 在 二连 盆地 、 鄂 尔多斯盆 地 、 海拉 尔盆地 这些地 区同样 具有 较好 的铀 矿找 矿前 景 。
【 关键 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煤盆地 铀 矿 潜 力分析
1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概述
内蒙古全 区地 处华北板块 、 蒙古 板块、 松辽板块三大板块 的拼 接地段 , 三大 构造域控制着 区内地层 、 岩浆岩 的分布和次级构造 发 育。 内蒙古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地质构造 的复杂性决定了其 区域地层 的分区与发育特 点。 与其他省( 区) 显著不 同是地层沉积类型繁多 , 各 时代地层 发育齐全。 2 0 0 9 ~2 0 1 2 年, 中央地勘基金在鄂尔多斯盆发现 超大型砂岩 型大营铀矿 , 已达矿床规模 , 而且矿床本身及外 围都具 备进一 步扩大的空间, 找矿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 , 内蒙地 区各盆地铀 矿找矿前景潜力较大 。
2 . 1 鄂 尔多斯盆 地 铀矿 找 矿 前 景 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克拉通盆地 , 并总体 以垂直升 降运 动为主要 的构造 运动形式。 中生代早 期( 三叠纪) , 受 印支运动影响 , 盆地 四周褶皱成 山, 盆地轮廓基本确定。 此时 , 中生代差异沉降沉积 中心处于盆地 中部地 区 , 并在盆地北部形成 了基本 由西 向东 、 由北 西 向南东 、 由北 向南倾斜为主 的古构造格 局 , 为后期延安组和直罗 组沉积相从西 向东、 从北西 向南东、 从北 向南发 育创 造了极为有利 的基底构造条件 。 盆地沉积盖层 以三叠系、 侏罗系 、 下白垩统为沉积 主体 , 且分布广泛 。 侏 罗系 的延安组 、 特别是直罗组发育有 利成矿 的 河 流相 砂体 , 且在垂向上 构成 多个稳定 的泥一 砂一 泥地层结构 , 因此 侏 罗系具备后生成矿 的地 层条件 ; 下 白垩统在盆地 内出露最广 , 河 流相砂 体发育 , 并存在多组较稳定的泥一 砂一 泥结构层( 伊和乌素地 区以南) , 也具备后生成矿 的地 层条件 。 2 0 1 0  ̄, 内蒙古x( 集团) 总公司在 内蒙古 自治区东胜煤 田x工作 区开展 了煤 炭预查工作 , 通过天然伽玛 测井 , 在工作区东部和 南部 直罗组下段 砂体 中发现了放射性异常 , 根据钻 孔资料显示, X 地段煤 田钻孔 中发现了大量钻孔 的铀 矿化增高显示( 表1 ) 。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域之一。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开发潜力。

首先,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大陆盆地之一,地质条件优越,储层多样化。

盆地内的下古生界页岩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页岩气资源。

这些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属性,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高孔隙
度和低渗透率。

同时,地质构造上的抬升和压实作用使得页岩气的富
集和保存条件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其次,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盆
地内已经建设了一系列的页岩气开发示范工程,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开
发技术。

同时,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储量巨大,据预测,鄂尔多斯
盆地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达到了数万亿立方米,可供未来数十年的开发
利用。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
盆地内部的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的页岩气富集程度较低,开发难度较大。

其次,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貌复杂、岩性差异大,加上页岩气开发技术相对较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技术手段。

最后,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还面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问题,
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显示,该盆地具备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具有较大的开
发潜力。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创新技术手段,解决开发中遇到的挑战,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实现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特征及资源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特征及资源潜力
地层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发育齐全,从中 生代的三叠系到新生代的第四系均有 分布,其中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 是主要的含油层系。
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呈现为一个向西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鼻状构造、背斜构造等。盆地边缘发育有断 裂和褶皱构造。
演化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生代的坳陷阶段、新生代的隆升阶段和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改造阶 段。在坳陷阶段,盆地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充填;在隆升阶段,盆地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在改造阶段,盆地经 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改造作用。
资源量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
体积法
基于页岩油储层的体积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计算页岩油 的地质储量。该方法适用于具有较稳定储层物性和含油气 性的地区。
类比法
通过与已知页岩油藏进行类比分析,根据相似性原则推断 目标地区的页岩油资源潜力。该方法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 或资料较少的地区。
综合评价法
综合考虑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试等多种资料和信息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页岩油资源量。该方法适 用于具有复杂地质条件和多种资料来源的地区。
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
地理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地 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 山西五省区,总面积约37万平方 公里。
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内陆 沉积盆地,形成于中新生代,具 有多期构造演化和复杂的沉积充 填历史。
沉积环境与地层发育
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海相、陆 相沉积环境变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包括河流、湖 泊、三角洲、沼泽等。
物性特征
孔隙度与渗透率
致密油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属于典型 的低孔低渗储层。

中国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现状调研

中国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现状调研

文章编号:1007-967X(2021)01-05-04中国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现状调研李 凡1,2(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2.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调研为基础,联系基础地质知识,对关于我国各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开发现状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

明确了我国各种类型砂岩型铀矿的成因类型;详细总结了当前我国的砂岩型铀矿在各个盆地的勘探及开发状况,认识当前我国在铀矿勘探开发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当前砂岩型铀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核能是当前世界新兴能源的主流能源之一,铀作为核反应堆所必须的资源,其勘探开发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通过查找文献,研究当前我国砂岩型铀矿的最新勘探开发进程,认识我国各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工作的新方法、新理论,对我国的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1 砂岩型铀矿铀矿由于其所在矿床的岩性不同,被分为各种类型,赋存于砂岩中且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铀矿被称为砂岩型铀矿,其主要是外生地质作用成因,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沉积盆地中。

世界上砂岩型铀矿资源量最丰富的为位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含矿带,北方的各大沉积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分布区。

由于其具有矿石品位好,含矿地层渗透性好,矿石埋深较浅,适宜用地浸法来进行开采,是当今世界上开采程度最高的铀矿类型,也是当前各个国家铀矿勘探开发的重点。

2 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现状2.1 我国砂岩型铀矿资源分布如图1所示,我国的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北方的各大沉积盆地,北方各大沉积盆地的铀矿资源量可占全国总量的88%,近些年的勘探开发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沉积盆地中。

砂岩型铀矿所处地层层位整体较新,大多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根据最新的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可知,将我国划分为4个铀成矿域,11个成矿省和49个成矿区(带)(图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良好的 储层条件。其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特征
1、地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起伏不平,丘陵和山地交错分布。 这种地形条件为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地质特征
2、气候: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这对于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是有利的。
地质特征
3、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属于咸化湖 相沉积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页岩油的储藏。
勘探实践
勘探实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的勘探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勘探:通过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对页岩油的储层特征和分布规 律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近年来,许多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方面取 得了显著成果。根据不同公司的勘探数据,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的总资源量非常 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常见的开发模式包括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结 合使用,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地面工程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之一。针对该区块的实际情况,各石油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地面工程方案。主要 包括建设原油集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以确保页岩油生 产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公司不断优化地面工程方 案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第38卷第2期2020年4月Vol.38No.2Apr.2020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陈治军1,王志伟2,张少清2,高怡文1,韩长春1,李科社11.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陕西延安716000摘要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果,但油气成藏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

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族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有效烃源岩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烃源岩为腾格尔组一段(K 1bt 1)中上部“高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高C 27甾烷相对含量、高伽马蜡烷含量、低Pr/Ph 比值”烃源岩;第二类烃源岩为K 1bt 1下部“高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度、中等C 27甾烷相对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烃源岩;第三类烃源岩为阿尔善组(K 1ba )“较高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低C 27甾烷相对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Pr/Ph 比值”烃源岩。

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油砂中的原油可划分成4个油族:油族1为K 1bt 1未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油族2为K 1bt 1成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油族3为K 1bt 1未熟油与K 1bt 1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和第二类烃源岩;油族4为K 1bt 1成熟油与K 1ba 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和第三类烃源岩。

从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区,K 1bt 1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的面积为26.85km 2,K 1ba 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面积为79.30km 2。

关键词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族划分;油源对比;宝勒根陶海凹陷;二连盆地第一作者简介陈治军,男,1980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E⁃mail:*************************通信作者髙怡文,女,高级工程师,E⁃mail:***************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自1998年实施第一口钻井以来,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的油气勘探历经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袁伟;柳广弟;徐黎明;牛小兵【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呈异常高值,其有机质的富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和事件作用综合控制的.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他们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长7段沉积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导致盆地整体沉降,湖盆面积扩大,从而使得可容空间增大;另一方面诱发了多期的火山和湖底热液活动,并借此向湖泊中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生长空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生生物异常繁盛(湖泊初始生产力极高),这为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尽管长7段沉积期氧化-亚氧化的底水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是在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仍然使得大量的有机质保存了下来,从而造成了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富集.【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9页(P326-334)【关键词】火山活动;湖底热液;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页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作者】袁伟;柳广弟;徐黎明;牛小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代含油系统中最重要的烃源岩,为延长组、甚至上部延安组的油气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油源。

这套富有机质页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其总有机碳(TOC)含量一般为6%~14%,最高可达30%以上[1],这在国内外的湖相盆地中是非常少见的。

这种有机质含量异常高的情况可能与长7段页岩形成时期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沉积环境有关。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地区赛汉组砂岩粒度特征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地区赛汉组砂岩粒度特征

/RESOURCES2021年第一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1.引言赛汉组为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分布范围广,沉积期处于整个盆地断拗转换期,普遍认为赛汉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赛汉组沉积末期以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地层遭受剥蚀,大部分地区缺失赛汉组上段,因此与上覆地层界面特征不明显。

近年来大量的综合找矿工作和科研工作成果对研究赛汉组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运用赛汉组砂岩粒度测试数据,通过概率累积曲线形态、参数特征、判别函数等基本参数来研究赛汉组沉积环境。

2.区域地质背景额仁淖尔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北西部,为一北东向展布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东北部较宽,南西部较狭窄,凹陷内部褶皱构造不发育,断陷、断裂作用强烈,断裂构造控制了凹陷的形成与发育。

赛汉组属于下白垩世早期沉积,与上覆地层二连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腾格尔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多数研究资料认为二连盆地在整个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可以划分为第一裂陷幕、第二裂陷幕及列后期,分别对应的主要地层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二连组,而赛汉组处于第二裂陷幕后期,此时盆地发生回返、萎缩,具有断—拗转换性质,断陷强度已大大减弱,沉积速率超过沉降速率。

早期以一套低水位体系域为代表的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期沉积范围扩大,聚煤作用较为强烈,黄铁矿、有机质含量高,形成一套湖沼沉积;晚期沉积范围发生萎缩,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

3.砂岩粒度特征分析粒度分析在沉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判定沉积环境沉积相的主要工作手段之一。

粒度可以作为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分类的定量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沉积作用的流体力学性质[1-2]。

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受搬运方式、搬运介质、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因此对沉积物的粒级分布、粒度判别函数、概率累积曲线、粒度特征参数等开展综合研究可以判别出沉积物所处的沉积环境[6,10]。

3.1粒级分布沉积物粒度分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沉积物质来源、沉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地区赛汉组砂岩粒度特征齐文博李小伟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西安710100摘要:对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地区赛汉组砂岩的粒度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赛汉组砂岩以中、细粒为主,分选中等,偏度介于-0.29~0.65,呈现为正偏态分布,且峰度值介于0.54~1.25,表现为中等,说明赛汉组砂岩沉积时的水动力能量较强,识别为河流—三角洲沉积相。

煤的无机成因学说——兼论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成因

煤的无机成因学说——兼论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成因

煤的无机成因学说——兼论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成因虞震东【摘要】煤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是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生成的.这是有机成煤学说.本文指出,这个学说严重缺乏证据.煤层中有大量植物遗体只是此学说似是而非的证据.这个学说的先天性困难使它无法解释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个学说无法解释地球上聚煤面积占成煤植物生长面积的比例太小的事实.本文提出了煤的无机成因学说:地下核燃烧使其燃烧腔四周地壳内大范围区域里的温度和压力都要升高;如果其中某个区域升高后的温压情况符合生煤所需要的温压条件,而且该区域有丰富的碳元素和地下水以及催化物质,该区域里就会自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碳氢氧化合物并合成为煤.对土星的卫星土卫六的探测查明,土卫六上的固态碳氢化合物的数量是地球上2014年底全球煤的剩余探明可采总储量的二百多倍,土卫六上的石油天然气数量是地球上2014年底全球油气的剩余探明可采总储量的几十倍或几百倍.而土卫六表面温度为摄氏零下179°左右,非常寒冷.因此,土卫六上没有动物,没有植物,也没有大量微生物.所以,土卫六上巨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固态碳氢化合物都是无机成因的.这样,人类探测宇宙得到的新成果所揭示的土卫六上巨量烃的存在既为本文提出的无机成烃论提供了铁证,又对学术界公认的有机成煤论和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有机成油气论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抛弃掉阻挡人们视野的、错误的有机成油气论以后,根据无机成油气论可以得到一个重大的结论:在地内不很深的部位应该存在着蕴藏有巨量石油天然气的石油天然气海洋,它正等待着人类去开采.本文并提出了寻找地内石油天然气海洋的若干突破点位置.本文指出,现代地质学对地球史上成煤期的时间认识是错误的,煤的生成时间应该是生成煤的地下核燃烧的发生时间.本文还提出,油页岩的成因并不是现代地质学所认为由生物遗体生成的有机成因,它也是无机成因的.地质学在数理化天地生这六大基础学科门类中远远落后于其他五大学科门类的发展.我们希望,地下核燃烧假说能帮助地质学赶上其他五大学科门类的进展,并使地质学本身早日进入原子能时代.【期刊名称】《前沿科学》【年(卷),期】2016(010)003【总页数】28页(P33-60)【关键词】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成因;无机成烃论;有机成烃论;土卫六;地下核燃烧【作者】虞震东【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1煤和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地内的储量的多少。

中国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现状

中国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现状

中国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现状摘要:着重介绍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等几种矿产能源在我国的分布、储量及勘探开发现状;对可燃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能源;能源矿产;储量;勘探开发能源矿产又称燃料矿产、矿物能源,是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赋存于地表或者地下,一般呈固态或者液态。

它是由一定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提供现实意义或潜在意义能源价值的天然富集物。

[]1我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大约有12种,其中固态的有煤、石煤、油页岩、可燃冰、铀、钍、油砂、天然沥青;液态的有石油、地热资源(也有呈气态的);气态的有天然气、煤层气等。

人类通常使用且历史较为长久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等几种能源,新开发的有煤层气、油砂、天然沥青等一次能源,而可燃冰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利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等几种能源矿产在我国的储量及勘探开发现状,并对可燃冰在国内外的开发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1煤炭煤炭主要是由植物遗体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再经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能源矿产,[]2它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有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但分布极不均衡。

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

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 2~32007年,中国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就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王翔;冯永超【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年(卷),期】2024(11)1【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岩石结构及力学特性非均质性强。

岩石表面层理结构明显,微裂缝和孔隙发育。

页岩抗张强度为6.58~18.27 MPa,单轴抗压强度为76.79~169.29 MPa,高温下的内摩擦角为14.67°~36.71°,泊松比为0.167~0.352,主要集中在0.21附近,弹性模量为4 100~17 344 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1.89~2.14 MPa/100 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为2.37~3.04 MPa/100 m,其中洛河地区最大、最小地应力梯度差值较大。

地层可钻性级值为4.36~6.11,主要分布在5.5以下,属于软-中硬度地层,平均地层倾角小,在钻至水平段时,钻进方向与层理相同,与岩石接触面多互层,钻头磨损加重。

基于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认识,对于鄂南页岩油安全、高效地钻探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9页(P110-118)【作者】王翔;冯永超【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5;P634【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8储层岩石力学实验研究2.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8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3.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巴彦浩特盆地和呼伦贝尔高原之间,北起黑龙江,南至中国蒙古国边境。

以下是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二连盆地属于由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发育的碰撞造山带内,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个盆地呈弓状,自北向南逐渐闭合,中部为高、东、西两翼为低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2.沉积特征:二连盆地的沉积历史悠久,沉积时代自太古宙至二叠纪,历经了堆积、剥蚀、抬升和沉降等多个阶段。

主要的沉积物包括岩屑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

其中,中部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和冲积扇沉积,东部和西部为湖相沉积。

3.石油资源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盆地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凹陷盆地油气藏等。

石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邻近地层也有局部油气的存在。

井探结果显示,油气蕴藏形式多样,有浸染型、富集型、岩性型等。

4.勘探开发特征:盆地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勘探开发经验。

然而,由于盆地构造复杂,油气藏性差异大,勘探难度较大。

在勘探技术方面,盆地应用了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多种手段。

近年来,盆地还引进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多项证明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技术在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5.油气运输特征:二连盆地的油气运输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

盆地内早期的油气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

随着盆地油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较大的输油管道已成为主要方式。

以上是二连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这个盆地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需要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石油资源。

二连盆地演化

二连盆地演化

特征1.地壳隆起阶段:古生代晚期地壳区域性抬升,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

地幔上隆,地幔的热对流使地壳膨胀隆起。

全区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沉积,局部发生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地壳隆起产生拉张应力,在地壳减薄处出现张性断裂;2.早期张裂阶段:早-中侏罗世,地壳内部热量散失,地幔隆起区收缩下降,张性破裂扩大形成规模不等的北北东-北东向张性断陷。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亚洲版块俯冲,加强了本区北西-东南向的拉张作用,且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频繁火山喷发发育了兴安岭群火山岩,火山活动加速了地壳块段破裂的进程。

3.强烈断陷阶段:早白垩世,随着北西一南东向拉张活动的加剧, 地壳进一步拉开, 在老的张性断裂系基础上, 又形成若干新的张性断裂, 发育了比侏罗系规模大得多的北北东和北东向伸展的l凹陷。

白垩中期,盆地发育进入了高峰期。

4.均衡调整阶段:早白垩世晚欺, 盆地强烈的断裂活劝逐渐被平稳的沉降所代替, 开始向坳陷转化。

在区域性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一下, 湖盆不断萎缩, 接受了以河流沼泽相为主的赛汉塔拉组类磨拉石沉积, 填平补齐, 覆盖在早期凹凸不平一的地形之上。

5.挤压上隆阶段:晚白垩世,盆地应力场以挤压为主,东部和北部缓慢隆起遭受剥蚀。

晚白垩世末,晚燕山运动使本区进一步挤压隆起,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

二连盆地处于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交切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应力经过多起演化:板块超碰撞作用阶段T、构造体制转换阶段J、大陆裂谷伸展阶段k1、走滑-挤压隆升阶段E-Q。

发育早-中侏罗世阿拉坦合力群、早白垩世巴彦花群两期成盆过程。

焦贵浩等(2003)认为早—中侏罗世二连盆地属于天山—兴蒙造山链滞后伸展垮塌作用下的断坳陷盆地,构造特征、沉积类型、生油潜力等方面均可与出油的西北侏罗系盆地类比,且有可能成为二连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新层系。

肖安成2001认为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改变了上地幔物质平衡,且两板块之间发育左旋拉张走滑断裂,为粘度降低的地幔物质上涌提供了通道,由于二连盆地位于隆升中心偏西位置,所以与处于上升中心的松辽盆地相比表现为窄裂陷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系指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坡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至集(宁)二(连)铁路线,北接中蒙边界,南抵阴山北麓,总体呈NEE~NE向的不规则长条带状,总长800Km,宽度200~400Km,平均宽度300Km。

一、油页岩赋存层位根据20世纪50~70年代地质勘查资料及该区域的1:20万区域调查报告和20世纪80~90年代华北石油物探、钻探资料,二连盆地油页岩及含油泥岩(暗色泥岩)初步确定赋存三个层位,即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和老第三系(E2)。

1、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金刚山组系指发育于赤峰地区不整合中侏罗世土城子组及其更老地层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局部夹中酸性、酸性和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层沉积岩,底部常有砾岩,含热河群动物化石,其上被九佛堂组平行不整合覆盖。

位于大兴安岭NNE向构造带和阴山EW向构造带复合部位,晚侏罗世断裂构造和火山活动频发,所形成的山间构造盆地呈NE~NNE向展布,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多为地堑型构造,沉降幅度大,NW向及SE向的陆源区很容易向盆地中充填正常沉积碎屑岩,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这样规模不大的条形盆地中,很难形成泥岩沼泽和覆水的湖相环境,因此大多数无煤层和油页岩的形成。

在较为宽广的盆地中,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和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可能形成覆水沼泽~浅湖的环境,由于环境多变,故形成了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油率低的灰褐色油页岩。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形成三层灰色和灰褐色油页岩,总厚度14.50m,含油率3.95-6.23%,矿层间夹含砾砂岩和粗砂岩;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形成13层,总厚度10m,含油率只达2-3%,单层油页岩形不成可工业开发的矿床。

2、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位于阴山以北的大兴安岭西侧,早白垩世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断陷,在大兴安岭东侧则形成了松辽盆地群,西侧则形成了海拉尔盆地群和二连盆地群等。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油气运移富集规律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油气运移富集规律

万方数据·8·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年箕状断陷湖盆。

由于受断裂活动的影响,凹陷内下白垩统各组段地层的沉积特征变化较大,阿尔善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湖相泥岩沉积;腾一段为断陷湖盆发育全盛期,主要为巨厚的湖相泥岩沉积,仅在赛四构造带发育了来自东部陡坡带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体;腾二段为断陷湖盆震荡沉降期,西部缓坡带主要发育大型的扇三角洲沉积,陡坡带则主要发育以近岸水下扇、小型扇三角洲等沉积类型的砂岩体;赛汉组为湖盆消亡期沉积,主要以扇三角洲和河流相沉积为主。

受同沉积断裂的影响,凹陷东部的赛东洼槽内的阿尔善组、腾一段以及腾二段下部湖相泥岩达到生烃门限,为成熟烃源岩,最厚超过1000m。

凹陷内不同的构造带围绕成熟烃源岩的分布区域,通过断层、骨架砂岩、不整合面等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以基底潜山、侏罗系、阿尔善组、腾一段、腾二段等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和以构造、岩性等油气藏为主的勘探格局。

油气主运移通道分析油气总是沿着阻力最小、分力最大的主通道进行渗透运移,其通道也是逐渐由发散到汇聚,位于主运移通道附近或内部且与主运移通道沟通的各类圈闭才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场所…。

油气主要沿切割烃源岩的油源断层和不同级别的生长断层进行垂向运移,其次沿骨架砂岩、不整合面等进行侧向运移。

主运移通道是圈闭能否充满油气并形成油气藏的关键因素[2.3】。

赛汉塔拉凹陷三维区块的主要运移通道包括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面等,但这些运移通道多以组合形式出现。

骨架砂岩运移通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骨架砂岩主要由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滨浅湖席状砂、近岸水下扇等渗透性良好的沉积砂岩体组成,发育在成熟烃源岩中的这类砂岩体可以直接通过骨架砂岩进行运移和成藏。

不整合面运移通道是油气侧向远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

下伏地层遭受剥蚀后,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一个高孔、高渗的界面,使得油气能够快速沿此界面进行远距离运移。

断层型运移通道是因幕式断裂活动期断裂开启,使深部的油气在地震泵的抽吸作用和浮力作用下快速在断层面和断裂破碎带内向上运移H剖。

石油开采

石油开采

石油开采第一节采油一、勘探苏右旗绝大部分地区属二连盆地的组成部分。

目前二连盆地发现46个凹陷中,有赛汉塔拉凹陷和额仁淖尔凹陷位于其中。

含油岩层643~1864米,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0.82~3.16%,一般大于1%;氯仿沥青“A'含0.0354~0.1709%,一般大于0.1%;总烃含量为(225---1032)×106,一般大于500×106。

为高蜡低硫陆相原油。

目前已探明储量额仁淖尔吉格森油田590万吨,控制储量391万吨,赛汉塔拉油田控制储量898万吨。

1955年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内蒙古二连路线踏勘队,在二连盆地中部赛汉塔拉一二连地区进行了踏勘。

1956年地质部华北地质局二连石油普查大队,在朱日和等地完成1:100万地质区测图。

1961年内蒙古地质局石油大队完成盆地中部1:20万地质区测图,认为下侏罗统具有完整的石油生储盖组合。

1977~1980年,石油部物探局、地质部三普、九普、四物等单位在二连盆地进行大规模的综合勘探,取得找油突破。

1981~1992年,华北石油管理局全面负责二连盆地石油勘探,探明包括赛汉塔拉油田、吉格森油田在内的8个油口,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618万吨,控制储量2815万吨,合计1.1亿吨。

苏右旗境内已探明额仁淖尔、赛汉塔拉等三个油田,规模小一大型。

额仁淖尔已初步探明石油储量590万吨。

赛汉塔拉已探明石油储量近1000万吨,两处油田均已采油。

赛汉塔拉经工作可达到大型油田。

二、开采赛汉采油工区为二连油田西部采油两个工区之一,位于赛汉塔拉镇南25公里处。

建有1座联合站、4座计配站,现有油井54口。

赛汉采油工区产能建设由于油田地层构造复杂,原性物性差,油流动液面下降明显,综合含水上升快等原因,产量由1994年投产以来,逐年下降递减,采油成本不断升高,1999年该油田除保留个别油井生产外,全部改为提捞油井作业生产。

截至1998年12月30日,累计生产原油14.25万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系指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坡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至集(宁)二(连)铁路线,北接中蒙边界,南抵阴山北麓,总体呈NEE~NE向的不规则长条带状,总长800Km,宽度200~400Km,平均宽度300Km。

一、油页岩赋存层位根据20世纪50~70年代地质勘查资料及该区域的1:20万区域调查报告和20世纪80~90年代华北石油物探、钻探资料,二连盆地油页岩及含油泥岩(暗色泥岩)初步确定赋存三个层位,即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和老第三系(E2)。

1、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金刚山组系指发育于赤峰地区不整合中侏罗世土城子组及其更老地层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局部夹中酸性、酸性和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层沉积岩,底部常有砾岩,含热河群动物化石,其上被九佛堂组平行不整合覆盖。

位于大兴安岭NNE向构造带和阴山EW向构造带复合部位,晚侏罗世断裂构造和火山活动频发,所形成的山间构造盆地呈NE~NNE向展布,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多为地堑型构造,沉降幅度大,NW向及SE向的陆源区很容易向盆地中充填正常沉积碎屑岩,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这样规模不大的条形盆地中,很难形成泥岩沼泽和覆水的湖相环境,因此大多数无煤层和油页岩的形成。

在较为宽广的盆地中,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和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可能形成覆水沼泽~浅湖的环境,由于环境多变,故形成了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油率低的灰褐色油页岩。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形成三层灰色和灰褐色油页岩,总厚度14.50m,含油率3.95-6.23%,矿层间夹含砾砂岩和粗砂岩;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形成13层,总厚度10m,含油率只达2-3%,单层油页岩形不成可工业开发的矿床。

2、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位于阴山以北的大兴安岭西侧,早白垩世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断陷,在大兴安岭东侧则形成了松辽盆地群,西侧则形成了海拉尔盆地群和二连盆地群等。

在这些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含煤碎屑岩,厚度一般1000~3000m。

根据第三次煤田预测成果,早白垩世的含煤盆地的沉积范围和规模比中、晚侏罗世的含煤沉积范围和规模有了很大的增加。

已发现在这套含煤建造中伴生油气(稠油)资源:如胜利煤田中西部、阿尔善油田和赛汉塔拉煤田的巴彦花群下组的地层中含有油气资源;处于苏尼特隆起区南部边缘跃进凹陷的阿拉坦努和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赛汉图门凹陷西南边缘的哈尔诺尔油页岩矿化点,均属于巴彦花群中下组含泥灰岩的湖相地层。

华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1983)研究成果说明了可能形成油页岩沉积环境的地层层位。

他们将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中组厚达121~1220m的灰色厚层泥岩段确定为生油层系,将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下组厚达0~228m棕褐色、绿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灰、深灰色、灰绿色泥岩互层,确定为主要储油层系。

他们还将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巴彦花群中组和下组的厚度等值线编制成图(图6-2、图6-3),十分明显的显示出中、下组的沉积凹陷中心所在;同时编制了马尼特坳陷白彦花群中、下组沉积相图,所显示的深湖相和浅湖相与厚度等值线的沉积中心基本吻合,沉积中心、浅湖相和深湖相展布范围既是生油层系所在,同时应当是最有可能形成油页岩的地段。

3、老第三系(E2)老第三系可能相当于阿山头组。

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性特征上部为米黄色、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砂岩,含腹足类和脊椎动物化石,下部为灰白色与杂色泥岩互层,夹淡水泥灰岩,含化石。

下界超覆于伊尔丁曼哈组之上,上界与宝格达乌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时代为新近纪中新世。

苏尼特右旗阿里察布碱湖油页岩矿化点赋存在该地层中,灰绿~黑色层状或片层状结构的生物泥岩和页片状油页岩,伴生铀、钍,U达0.002-0.024%,最大值0.075%;Th达0.004-0.019%,最大值0.023%。

油页岩构不成可利用矿床,应作为放射性U、Th 矿产来对待。

二、油页岩系岩相古地理概况二连盆地的形成主要受相隔较近且方向斜交的不同构造区域性深断裂和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晚华力西期及小型中间微地块等基底构造控制。

根据地质、地震、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特征,二连盆地群划分“五坳四隆”,107个凹陷,集二线以东有87个凹陷。

1、隆起区、坳陷区、凹陷的概念隆起区、坳陷区属于四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属于五级构造单元。

隆起区为盆地内基底隆起较高、区域上重力、电法均为正异常,总纵电导值<75欧姆,相当于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连片缺失区,或前白彦花群已连片出露区。

坳陷区为重力、磁、电负异常区,巴彦花群中、下组连片分布区,包括沉积有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地层的凹陷。

在坳陷区内,发育的多个巴彦花群中、下组沉积中心的区域称之为凹陷,凹陷之间一般有前巴彦花群地层凸起或被断裂分割。

隆起区的凹陷是指巴彦花群中下组、大面积连片缺失背景上的凹陷,表现为大面积孤立的重力、电法负异常,巴彦花群中、下组地层厚度>1500m时才给予命名。

20世纪60~70年代登记的油页岩矿(化)点均位于隆起区凹陷边缘。

例如阿巴嘎旗阿拉坦努和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跃进凹陷边缘;哈尔诺尔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昌图希里凹陷边缘;苏尼特右旗阿里察干碱湖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阿齐图乌拉凹陷边缘等。

隆起区凹陷多为地堑型构造,沉降幅度大,陆缘区很容易向盆地充填沉积,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这样规模不大的条形盆地中,很难形成可供利用的油页岩矿床。

坳陷区中的凹陷,巴彦花群中、下组厚逾千米,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和含油泥岩,局部含油率较高地段,可为油页岩远景区。

2、油页岩系岩相古地理特征二连盆地北西部,主要受NE向的二连~贺根山古缝合带和二叠系基底构造控制,NE向、NNE向展布有规模较大的乌尼特坳陷区、马尼特坳陷区和乌兰察布坳陷区。

上述坳陷区段拉张断陷始于早中侏罗世,在马尼特坳陷阿拉坦合力凹陷保存有相对较好的中下侏罗统阿拉坦合力群含煤沉积建造,厚度达87~2180m(阿巴嘎煤田),断陷盆地呈NE向狭长状分布,在窄而深的断陷中最大沉积厚度可达4000m。

中侏罗世末期构造变动,使其遭受强烈改造和褶皱变形。

早白垩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普遍经历了一个持续裂陷—断坳—抬隆演化阶段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受断层控制。

此期,盆地扩张大于沉降,广泛沉积了河湖相沉积体系的砂泥岩和半深水~深水湖相含油泥岩(暗色泥岩),为含可燃有机建造,地层厚度2200~3000m,为一套含煤、生油(气)岩系。

初步查明该区带坳陷区的阿南凹陷、阿北凹陷、额仁淖尔凹陷、脑木根凹陷(集二线以西)、高力罕凹陷和吉尔嘎郎图凹陷等6个含油气显示或属生油凹陷。

晚白垩世,盆地整体转化为坳陷,发育了不整合于下白垩统之上的上白垩统类磨拉石建造。

二连盆地南部,主要受近EW~NEE向展布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古俯冲带和索伦敖包~林西古俯冲带深断裂控制,发育形成腾格尔坳陷和川井坳陷(集二线以西),但两者构造特点不尽一致。

西段川井坳陷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其基底为晚元古代变质岩系和下二叠统,下白垩统含煤地层直接不整合其上。

腾格尔坳陷亦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发育有赛汉塔拉等8个次级构造——凹陷,以中下侏罗统地层的残留(厚度400~1800m)分布,反映当时的盆地发育可能主要受北侧的林西深断裂和南侧的西拉木伦河深断裂的控制,总体近EW向和NEE向,出现多个沉降中心,各个沉降中心具有厚度不对称、靠近主断层一侧厚度变大的展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早中侏罗世该坳陷也具有断陷或断坳盆地性质。

早白垩世坳陷中次级凹陷则显示出新生的北东或北北东向的构造特征,该区新生代坳陷强烈,发育形成东西向展布的浑善达克上叠坳陷,湖泊、沙漠广布。

据物探资料,坳陷西段最深可达2000m,而东段坳陷较浅,坳陷北界为断层所截,是一个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型盆地。

二连盆地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区主要是在锡林浩特中间地块基础上形成的。

基底以太古界变质岩系和上古生界为主,8个次级凹陷中,除布郎沙尔凹陷(断陷)沉降幅度较大,其余凹陷沉降幅度皆小于2000m。

坳陷区中的凹陷巴彦花群中、下组地层连续沉积逾千米,岩性一般为棕褐色绿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深绿色泥岩,说明当时沉积环境是一种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

凹陷中心所在与深湖相和浅湖相厚度等值线的沉积中心基本吻合,经统计马尼特坳陷的阿南凹陷、塔北和塔南为半深湖相,其它坳陷区的凹陷为浅湖相。

三、油页岩成矿控制因素分析油页岩是一种含有机组分的岩石。

区内外已探明和开发利用的油页岩矿床的沉积环境为深沼泽、深湖~半深湖的淡水~微咸水域,弱还原~还原环境,气候温暖潮湿,水流、湖盆稳定,低等生物繁盛,在湖盆四周物源供给很少情况下,连续沉积厚大的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页岩,颜色呈褐色、灰绿色和深灰色。

根据有限资料对二连盆地油页岩矿(化)点和含油泥岩成矿控制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1、成矿环境分析二连盆地20世纪50~70年代勘查与登记的油页岩矿(化)点均位于隆起区凹陷及凹陷边缘。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位于温都尔庙隆起区多伦盆地;阿巴嘎旗阿拉坦努和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布郎沙尔凹陷;苏尼特左旗哈尔诺尔油页岩矿化点位于苏尼特隆起区阿其图乌拉凹陷边缘。

上述矿(化)点油页岩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特点,且展布范围小,呈条带状。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形成3层灰色和灰褐色油页岩,总厚度14.50m,矿层间夹有含砾砂岩和粗砂岩,说明盆地范围小,水动力条件动荡,陆缘物质易于充填沉积,这也就是隆起区凹陷不利于油页岩形成工业矿床的因素之一。

无论是坳陷区的凹陷还是隆起区的凹陷,都较好的接受了白彦花群中下岩组的沉积,坳陷区凹陷较隆起区凹陷,相对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形成有浅湖相~深湖相沉积,这种相环境是生成油页岩或油页岩形成的必备条件。

2、地球化学特征油页岩是一种含有机组分的岩石,有机组分由C、H、O、N和S组成。

有机质在湖盆中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被认为是生油气的原始物质。

干酪根加热可以产生各种烃类和可熔性沥青。

干酪根依据其化学成分及生源物的不同,可以分为腐泥型(Ⅰ型)、过渡型(Ⅱ型)和腐殖型(Ⅲ型)三类(地球科学大辞典2005),其中腐泥型和过渡类型干酪根对油页岩的生成有利。

3、油页岩与相关矿产关系油页岩与煤田、石油关系较为密切。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第三次煤田预测(1995)运用现代沉积学理论,讨论了主要聚煤盆地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了主要聚煤期沉积岩石和岩相古地理等。

列举了二连盆地由东到西的霍林河煤田、白音华煤田、胜利煤田、赛汉塔拉煤田的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及滨湖相环境,上述煤田形成比较宽广的浅湖相~深湖相的环境是难以实现的,加之各盆地有同生沉积边界断层的存在,由于沉降速度的加剧,陆缘碎屑会迅速充填,可能形成泥炭沼泽或沼泽型油页岩向同沉积断裂方向呈马尾状尖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