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欣赏论文

合集下载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课题论文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12信工1姓名:魏思奥学号: 20124000世界名曲鉴赏——莫扎特《魔笛》赏析面对《魔笛》,这样一部登峰造极的歌剧,哪怕我们连唱词都不明白,或许也能从头至尾听下来。

它流畅优美,包含了错综复杂的隐喻。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莫扎特的戏剧禀赋依然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无与伦比的运用。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

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

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

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精美的弦乐声流畅华丽,如泉水源源涌出,给人以童话般的柔美、宁静的气氛。

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迪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迪诺与帕帕迪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经典英文歌曲赏析论文

经典英文歌曲赏析论文

《We Are The World》赏析12电气本三B12040224张思穗2015.05.14《We Are The World》赏析喜欢这首歌是因为作者在创作它时所给予的顽强生命力和纯粹的人类之爱,我想每一个听过它的人都无不为之震撼,正如它歌词中写到的一样: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So let's start giving,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 ,We're saving our own lives,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Just you and me······。

《We Are The World》是一首旋律优美,意义深远的公益歌曲,获得1986年格莱美“年度最佳歌曲奖”的殊荣。

25年的时光流逝却洗刷不去这首经典老歌的光辉岁月。

这首歌的创作时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许多非洲国家发生饥荒饿殍遍野,难民无数。

人们由于长期处于饥荒与营养不良而导致死亡,数以万计的儿童正受到饥荒之威胁,人们开始放弃为生存而努力,因为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是徒劳。

英国歌手菲尔科林斯(Phil Collins)看到新闻中有关报道,在圣诞节之前提出构想,由鲍伯盖朵夫(Bob Geldof)担任召集人,由数十位当红艺人以Band Aid为名共同灌录单曲义卖,将义卖所得资金援助非洲饥民,单曲《Do they know it is Christmas》于是诞生。

这张单曲推出后,立即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光是英美两地就义卖出约三百二十万张。

英国歌坛的此项义举也拉开了美国歌唱界的慈善壮举序幕,由黑人歌手哈利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提出建议,Michael Jackson作为发起人呼吁美国歌手一起灌录歌曲《We Are The World》,之后获得众多大牌歌手的鼎力支持。

音乐名曲赏析欣赏世界名曲感受音乐的力

音乐名曲赏析欣赏世界名曲感受音乐的力

音乐名曲赏析欣赏世界名曲感受音乐的力音乐名曲赏析:欣赏世界名曲,感受音乐的力量音乐是一种能够温暖人心、打动人灵魂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名曲能够帮助我们放松心情,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首世界著名的音乐名曲,带领大家欣赏并深入了解其中的魅力所在。

第一部分:古典音乐的魅力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古典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音乐作品不仅以其细腻的旋律深入人心,更因为其中运用了合唱的形式而广受赞誉。

激昂高亢的音乐气氛让人顿感豪情万丈,每当听到最后一乐章中的合唱部分,仿佛能够感受到人类团结一心的力量,充满了希望与激情。

2. 莫扎特《小步舞曲》莫扎特的《小步舞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音乐以欢快的小步舞曲节奏为基调,旋律活泼轻快,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不同乐器间的和谐共鸣,以及曲调中变化万千的音符,都为听众奉上了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

第二部分:流行音乐的魅力1. 艾尔顿·约翰《小夜曲》艾尔顿·约翰的《小夜曲》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流行乐曲。

这首曲子虽然简单,但旋律流畅悦耳,歌词富有诗意。

每当听到这首歌,不禁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仿佛能够忘却一切烦恼,瞬间置身于音乐的世界里。

2. 迈克尔·杰克逊《Beat It》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舞曲。

这首歌曲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震撼人心。

它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在音乐的力量下,不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第三部分:跨界音乐的魅力1. 萨拉萨蒂《卡门序曲》《卡门序曲》是著名意大利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音乐是歌剧《卡门》的开场序曲,将西班牙风情与古典音乐相结合,旋律优美动听,激情四溢。

音乐中蕴含的激情和冲突感,令人听了倍感激动,并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2. 西贝柳斯《芬兰之歌》西贝柳斯作为芬兰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芬兰之歌》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而闻名。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第一篇:流行音乐赏析论文流行音乐赏析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已经被掩埋,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对流行音乐则有着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虽然自己是90后的人,而且大部分和我同年龄的人也许都喜欢那些比较花俏充满动感的音乐,而我自己却仍旧很喜欢邓丽君的歌,还隐约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常听着邓丽君的歌,《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总是感觉她的声音是如此美妙。

而现在的自己仍经常保持着童年的那份欢愉与童真来欣赏邓丽君的歌,因此自己想通过论文来介绍一下自己童年的那种甜蜜的声音——邓丽君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

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

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1953年1月29日,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三合院中,邓丽君出世。

至于“邓丽君”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父亲邓枢听从袍泽建议,以“美丽的竹子”之意,为这个小女儿取名为“邓丽筠”,但因为后来大多数人都将“筠”字误念成“君”,所以顺口就以“邓丽君”为艺名,她的英文名字则是“T eresa Teng(特丽莎·邓)”。

邓丽君是在全球华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歌手之一。

而且作为一名横跨亚洲与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巨星,邓丽君的歌唱技巧与天赋早就是公认的事实。

除此之外,邓丽君的语言天分亦备受肯定,包括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语、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和基础的马来语,她都能朗朗上口。

回头看邓丽君的童年与少女时代,可以发现邓丽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努力克服各种环境的劣势与折磨后,充分掌握机遇与命运,并且一点一滴积累出的成果。

也因为如此,相较于太多人在爆得大名后的忘形与放肆,邓丽君却格外珍惜这个全家人共同奋斗的成果,一步步地将努力转化成迈向未来坦途的养分,更凸显一个巨星的诞生绝非偶然。

世界名曲欣赏心得体会作文

世界名曲欣赏心得体会作文

世界名曲欣赏心得体会作文世界名曲是人类音乐之宝,它们以它们独特的优美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不同的音乐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每个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在我欣赏世界名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首先,世界名曲给我带来的第一感受就是它们的美妙旋律。

无论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还是莫扎特的《小夜曲》,它们的旋律都如丝般柔软,让人陶醉其中。

这些旋律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纷扰。

在忙碌的生活中,世界名曲让我感受到宁静和平和,让我得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其次,世界名曲给我带来的是深厚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世界名曲的旋律和乐器的演绎让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中的激昂和激情充满了自信和坚持,使我感到无比的豪情和激动。

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则传达出对人生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考,让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思索和对生命的反思。

世界名曲通过音符和乐器的组合,向我展示了作曲家的情感世界,也让我有机会深入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

此外,世界名曲还让我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的作曲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和风格,从而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有机会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时期的音乐特点。

例如,贝多芬的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富有激情和个性,代表了19世纪前期欧洲的浪漫主义时期。

而巴赫的作品则代表了德国巴洛克音乐的高峰,富有结构和复杂性。

通过欣赏世界名曲,我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世界名曲的欣赏是一种心灵之旅,它们带给我美妙的旋律、深厚的情感体验和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每次我欣赏世界名曲时,我都能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音乐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宁静。

世界名曲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让人们能够共同欣赏和分享音乐的美。

中外名曲赏析论文--

中外名曲赏析论文--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自从1985年上映之后就常演不衰,并且这部音乐剧与他自己的另一部音乐剧《西贡小姐》以及英国人安德鲁韦伯的《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

从《悲惨世界》来看,《悲惨世界》的多数配乐都是以古典音乐作为基础的,而我自己是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因此更喜欢《悲惨世界》。

可惜的是,《悲惨世界》已经转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汇上演了,无法现场亲身体验这部经典名剧实在是非常遗憾。

我们上课所看的音乐会式乐剧《悲惨世界》给以现场演唱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爱与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它的所有表演都是在台上现场完成。

现场歌唱家深情的演唱,卖力的表演,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动荡的法国大革命社会。

而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和男主人公的博爱人格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们,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剧独有的魅力。

剧中展现了诸多主题,我认为有三个始终是雨果以最清晰最著力的笔墨著色的,那就是,苦难、爱和革命。

而音乐剧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也毫不逊色于原著,甚至,我认为,音乐剧通过最能让人心产生共鸣的方式——音乐和诗歌,把悲惨世界的深刻内涵表现的比原著还突出。

除了在课堂上欣赏过该剧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课余时间又完整地看了两遍,每一次欣赏这部音乐剧都会给我深深地震撼。

虽然没有看过雨果的原著,但这部音乐剧通过视觉和听觉对我的冲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东西。

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音乐片段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的音乐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厂里有一个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丽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当她们看到芳汀因对老板的轻薄不从,而且得知芳汀有一个寄人篱下的私生女时,便以此为借口怂恿厂主将其开除。

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演员们的词也都很多,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表现出了不同的感觉。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课论文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

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音乐鉴赏论文10篇

音乐鉴赏论文10篇

音乐鉴赏论文10篇1. 论巴赫《马太受难曲》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和声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

2. 浅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题发展、节奏变化、力度对比等要素,探讨其戏剧性特点,并阐述其音乐表达的思想内涵。

3. 论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本文从德彪西《月光》的旋律、和声、音色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印象主义风格,并探讨其音乐语言的特点。

4. 浅析肖邦《夜曲》的情感表达本文通过分析肖邦《夜曲》的旋律线条、和声色彩、节奏变化等要素,探讨其情感表达方式,并阐述其音乐语言的独特性。

5. 论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音乐形象塑造本文从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入手,分析其音乐形象塑造,并探讨其对芭蕾舞剧的影响。

6. 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创新性本文通过分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探讨其创新性,并阐述其对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7. 论约翰·列侬《Imagine》的社会意义本文从约翰·列侬《Imagine》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音乐风格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社会意义,并探讨其对和平、反战运动的影响。

8. 浅析迈克尔·杰克逊《Billie Jean》的音乐风格本文通过分析迈克尔·杰克逊《Billie Jean》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探讨其音乐风格,并阐述其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

9. 论阿黛尔《Someone Like You》的情感表达本文从阿黛尔《Someone Like You》的旋律线条、和声色彩、歌词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并探讨其音乐语言的感染力。

10. 浅析碧昂丝《Halo》的音乐形象塑造本文通过分析碧昂丝《Halo》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探讨其音乐形象塑造,并阐述其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

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

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3-2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指导老师:XXX成绩: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赏析《田园交响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在波恩宫廷资助下,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同年,经过海顿的指引,他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因此在艺术上他进步飞快。

他曾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不仅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也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所创造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第一乐章表达了他"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

小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让人在脑海中联想到美好的自然的田园风光。

第二乐章,描写的是"溪边小景",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第一篇: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一、作品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西北地区,每逢春节就举行红火的秧歌舞活动,人们同歌共舞,互相祝贺。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而《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他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二、结构《春节序曲》是一首节日里欢唱的管弦乐曲,它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

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的歌舞场面,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节奏、情绪特征,将听众带进欢快热烈的大型群舞中。

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酣畅淋漓,乐曲在沸腾的情绪中结束。

三、风格特点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

重复部分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

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我感受在我国《春节序曲》可谓是脍炙人口,不论在那个地方听,都会给人快乐和喜庆的感觉,就放佛看到了作者所要描述给我们的陕北人民大丰收的忙碌场景,人民脸上挂着笑容,相互祝贺,共庆丰收,曲调幽美,节奏感强,似乎让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只剩下快乐相随,用柔和加明亮的乐器抒发内心感受,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产生联想。

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

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

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篇一: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通过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然而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

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民族音乐风格上因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另外外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

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

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

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

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18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兴起 ,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这对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8世纪欧洲音乐市场繁荣,莫扎特得 以在维也纳等音乐中心接触到各种音 乐流派和风格,这为其音乐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时欧洲音乐风格逐渐从巴洛克向古 典主义过渡,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现 了这种风格的转变,追求简洁、和谐 与平衡。
02
莫扎特生平及时代背景
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
家之一。
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自幼展 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 巡回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交响 曲、室内乐、歌剧、协奏曲等,
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贝多芬、 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其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后世音乐 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音乐之父”。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独特,既继承了巴洛克音乐的华丽 与繁复,又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简洁与和谐,为西
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和声丰富,色彩绚丽
多样化的和声手法
莫扎特的和声手法非常多样化,包括和弦的转位、离调和声、模 进等,这些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和声层次丰富,变化多端。
绚丽的色彩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乐器和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得作品呈现出绚 丽多彩的音响效果。
和声与旋律的紧密结合
莫扎特的和声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与旋律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出鲜 明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
莫扎特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他通过音乐表达出了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感悟,使得 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音乐鉴赏之西洋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之西洋音乐鉴赏论文

一曲《she is my sin》,悠悠润我心每当我《she is my sin》这首歌在耳边响起,我的心总是疯狂的奔跑着。

似乎就在那变化莫测的节奏中,我的情感穿越过无数茫茫雾霭,得到一次次通透淋漓的洗涤。

欣赏这首高昂的歌,无限感慨,无奈、辛酸、感动在静默此起彼伏,微微荡漾,让人不由自主中,一遍遍体会到一种通透淋漓的激情。

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真正感到音乐世界所带来的暖暖的无限而又无比真挚的慰藉!这首歌用动人心魄的音符,揭示了一个动荡起伏的情感世界里程。

它用独具一格的风格和音姿告诉我们,其实每个有成就的人,背后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

毫无疑问,每个有成就的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曾经历失意和彷徨。

是的,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奋斗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失意和彷徨不过只是过往的烟云和成功的垫脚石罢了。

曾经以为只要曲子好听,那无疑就是一首好歌了。

直到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逐渐成长,直到在大学选修了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后。

我才发现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以前相比,譬如天堂和地狱。

原来一首歌的灵魂是它的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和情感,有故事,才会诞生出真挚的情感,才会让人神游其中,在无声无息中完成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尤其是这首《she is my sin 》,就拿故事层次说起,这首歌先起航生活;再述说磨难,最后迎来成功的曙光。

这首歌浸透着人生的苦难,但却告诉人们如何痛并快乐地生活着,享受着眼前的时光而有对未来充满信心。

侧耳聆听此首歌曲,一种鼓舞、激动人心的力量迎面而来。

随着歌曲的深入,缓缓地,激动人心的高潮伴随着高音符终于来临。

那美好的感觉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浪子回头,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不已。

《she is my sin 》还是中国大型游戏qq飞车主题曲。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似乎旨于为热情澎湃的心灵量身定做。

它是实现梦想的助推器,是快乐成长的好伙伴。

从那动人的曲,人们收获了无数感动。

它和迈克杰克逊的歌曲似曾相识,从一定层面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外名曲鉴赏论文

中外名曲鉴赏论文

音乐,可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可以看出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两个相同的故事,只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一个源于美国,当它们都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其音乐表现方式的不同正体现了中西方音乐的差距。

《梁祝》是中国音乐家创造的一首交响乐,以小提琴的演奏为主线索,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显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

《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改编过多次,这里就以柏辽兹的所作的戏剧交响曲来说。

其实采用声乐二重的形式,以声乐的叙述来提示器乐的表达,再以器乐的表达来深化声乐的叙述,二者相辅相成。

《梁祝》由引子开始,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及草桥结拜,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

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

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

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

音乐欣赏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音乐鉴赏心得钢琴曲《星空》音乐欣赏星空是浩瀚的,无穷尽的,也是神秘的,深邃的。

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的思绪会在星光的照耀下飞向宇宙的深处,自由的遐想。

作者的心中有许许多多的心事,好像天上的繁星,但又不愿向别人诉说,想让那些秘密的心事永远留在心底,在安静的时候发出点点光芒。

《星空》将钢琴的演技与大自然美进景融为一体,展示了美好浪漫的诱人夜晚。

手指微妙触及琴键所散发出的音符,充满罗曼蒂克式的醉人芳香将你的情思带入神话中的伊甸园。

真诚维美的钢琴王子,最经典的演绎古典与流行,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阐释浪漫情怀。

从他的指间流出的音乐,像一条多情的浪漫之河流入心田,让您完全陶醉在浪漫的童话之中。

《星空》是一张介于古典乐曲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钢琴曲,克莱德曼演奏的这些音乐会让人忘却一天的疲倦,他是伟大的钢琴家,拥有最为广泛的听众,仔细倾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他演奏的秘密。

《星空》将钢琴的演技与大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美妙浪漫的诱人夜晚。

从他的指间流出的音乐,像一条多情的浪漫之河流入心田,让你完全陶醉在浪漫的童话之中。

静溢的夜晚聆听轻音乐《星空》,随着美妙的乐曲,仿佛进入恬静娴雅的世外桃园。

心之原野被这美丽的乐曲弥漫,心绪随之跌宕起伏。

心情无论好坏,喜欢把自己抛在这如梦的天籁中,饱饮它的喜忧,抛弃世间所有牵绊,进入自己装扮的梦境中。

仿佛煽动着天使的羽翼,在空中漫游,清淡的月光,如和煦的阳光照进阴幽的心野,驱散了阴云与迷雾,横扫着悲观和犹豫,和着优雅的乐曲,摇曳着思绪。

要深入的了解这首曲子,我认为有必要来了解一些这首曲子的演奏者理查德·克莱德曼。

理查德·克莱德曼5 岁开始习琴,6 岁时指法已非常纯熟流畅,被誉为天才,后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

16 岁开始演奏自作曲,得到学校音乐比赛优胜,以优异成绩毕业。

克莱德曼擅长演奏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在古典音乐界是一颗明日之星。

但是,他偶然间对通俗音乐发生兴趣,不顾周围人们的反对,毅然转变方向,开始同米谢尔·沙德合作,经常出入录音室,并结识了当时法国音乐界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奥利佛·杜桑(Olivier Toussaint)。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课程论文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外经典音乐鉴赏》的课程,老师经过多娱体以及亲身教导的教学方式,使我可以在中外经典音乐名作品欣赏为内容的课程,同时将音乐基础知识贯穿整个课程。

通过老师循循善诱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中、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

如中国的古乐,日本的能乐,西方的歌剧等。

从而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培养我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方式,丰富了我的音乐文化知识。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

在声乐作品赏析中,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我们能夠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个学期令我最深刻的就非老师教我们唱的《阿里郎》莫属了。

《阿里郎》是一首朝鲜民歌中的代表音乐作品,能用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流畅的演唱,认识长鼓舞、伽倻琴弹唱的表演形式。

《阿里郎》还翻译有了国语的版本。

让我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在合作创编与歌唱表现中培养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而且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摘要:《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

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命运交响曲》蕴含了贝多芬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类永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

关键词:经典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而作曲家就是高超的建筑师。

在《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了。

这首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

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命运》)。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5年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得以完成。

[1]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情人离他而去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

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尔后,他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

[2]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世界名曲赏析

世界名曲赏析

《波莱罗舞曲》赏析姓名:李阳学号:20114693学院班级: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班经过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课程的学习,使我的音乐知识与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接触到众多耳熟能详但无法对出其名的著名音乐作品。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也陶冶了情操。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波莱罗舞曲》,记得初次接触到这首作品是在一步动画的插曲中,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首先,对作者莱威尔做个简介。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拉威尔是法国人,法国人历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

法式的浪漫不同于意大利的热情,也不同于西班牙的粗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

我们从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可窥一斑。

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就读。

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作。

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

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

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曾被史特拉汶斯基的外号名: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

若说德布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的指示时间。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南阳理工学院贝多芬交响曲—田园欣赏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

在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笔下,《田园交响曲》用音乐诠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当你用心去聆听这首曲子,你会进入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悠悠田园,感受那种自然的美好。

【关键词】:贝多芬、人与自然、田园、感受目录一、总体介绍 (1)二、贝多芬的介绍 (1)三、我的感受 (1)1、初到乡村 (2)2、漫步溪边 (2)3、乡村音乐集会 (2)4、暴雨来临,狂风呼啸 (3)5、牧人的歌 (3)四、参考文献 (4)一、总体介绍我们多生活的大观世界,是由无数中绚烂多姿的美组成的。

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很多的元素,美,不可或缺。

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不能缺少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

每个新年到来之际,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是无数观众翘首以待的,我们为此等待365个日夜。

音乐的魅力不可丈量,它用它独特的方式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这个学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了交响乐赏析课,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进一步领会了交响音乐的内涵,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课时欣赏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我就以这一部交响曲来谈一下我的观念。

二、贝多芬的介绍贝多芬曾在维也纳近郊的埃林耿希太脱小镇居住。

他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并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的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

”在第一小提琴的分谱和节目单上,作曲家还提示人们注意:“《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用以强调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

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应去追索看到的景致,而应去体验感到的情致。

不看景致,感悟情致,才能理解与认识这部交响杰作的内蕴与深涵。

不过,这部五个乐章的交响曲,也有鲜明的标题。

标题也标明—了音乐刻画的景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卡农
“卡农”(Canon)是一种西方音乐的曲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又译“两轮重唱”,即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

N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十四世纪便有出现这种形式的乐曲。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

喜欢Cannon的人知道,现在网络上有上百种卡农的版本,包含有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和各种曲风。

主要有五种版本,分别以小提琴、钢琴和吉他等乐器演奏,动听、经典且具有代表性。

小提琴版本Canon婉转忧伤,钢琴版本经典迷人,而吉他版本则热情奔放。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乐器演奏起来却有不同的韵味,这体现了卡农严格的曲风中蕴含的随意性,我想这也是Canon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

在卡农乐曲中,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卡农最具神秘的一点是,在以为乐曲仅是不断重复而使人无趣的先入为主态度下,卡农的力量却存在于重复之中,不只是乐曲内每个声部或每段旋律的重复,而是整首曲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复播放时,它散发一种积极轻快的态度,感染我们原本或许疲累或许低迷的心情。

Pachelbel, Johann 帕海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海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

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

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

一年后,帕海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

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

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海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海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
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

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

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海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

这之后帕海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

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

因此,帕海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海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

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艾森纳赫就是巴哈的故乡,所以帕海贝尔与巴哈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哈的哥哥音乐。

巴哈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哈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海贝尔就是巴哈的师祖。

我们大都知道巴赫在世时赢得了“管风琴之王”的盛名。

实际上,今天被尊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在巴罗克后期的德国乐坛并不十分出名。

巴赫确实是空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

他幼年跟随哥哥学习管风琴,研习了中德学派的技法;后来又亲自拜访求教于斯韦林克(1562-1621,荷兰管风琴家,最早的管风琴大师,其创作宗教性较浓)的学生赖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等北德大师,深受北德学派影响;在魏玛任职时,又钻研过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的管风琴曲集,可谓集:北、中、南三家之大成者。

早期巴赫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对巴赫进行了键盘乐器的最初训练,而他就是帕尔贝尔的学生,从而将帕赫贝尔的影响传给巴赫。

这对巴赫后来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可以直接这么说:帕尔贝尔就是巴赫早期音乐创作的楷模。

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每个人听卡农,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

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

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听卡农。

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

乔治温斯顿的卡农,应该是比较接近原版的一个了。

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
心头。

前一部分,是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么,还记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忧伤的故事么?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回忆。

而听到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时,我常常会沉浸在温暖和忧伤里。

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阶。

每次听到这里,或者弹到这里的时候,心中总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爱情,不可找回的时光,惘然而惆怅。

卡农并非只和爱情有关。

循环往复的是时间,不可回来的也是时间。

在时间的洪流里,宇宙的洪荒里,有些事,虽然已深深沉淀,但却有一道伤痕,不会磨灭。

只是在细细回忆时,恐怕已是风烛残年。

卡农,特别是帕赫贝尔卡农的“顽固音型主题”长达二十八次,八分钟加长版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四十六次,主句和答句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烦腻。

如此御简如繁,可见此曲的艺术价值。

同时,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在编曲形式上,主句和答句相互攀援而上,交替轮错,暗合人体遗传物质DNA 双螺旋结构,如无尽的阶梯,通向感性美的殿堂,而这一美的骨子里的古典音乐形式,适合不同层面爱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形式聆听。

忧郁的,你可欣赏长笛版的;平和的,你可欣赏竖琴版的;浪漫的,有乔治·温斯顿的钢琴;轻快的有尼科拉斯的吉它;自然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听海洋混音版的卡农;狂野的,有金属卡农让你嘶吼;古典的,不妨在家庭聚会上听卡农的原汁原味;通俗的,你可以将卡农痛快的唱出来;宏大的,维也纳音乐节又演奏了大指挥家卡拉扬先生的Canon版本;幽微的,全智贤MM可一随手一曲就能俘虏人心。

喜欢Cannon的人知道,现在网络上有上百种卡农的版本,包含有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和各种曲风。

我在博客里放的是古典版本,分别以中音提琴、小提琴演奏。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乐器演奏起来却有不同的韵味,这体现了卡农严格的曲风中蕴含的随意性,我想这也是Canon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音乐不需要很复杂,强大的力量就能从简单的音符中散发出来。

这个世界已经够复杂,痛苦与磨难已经够多了,而单纯的D大调卡农,正用着它独有的结构与性格,鼓励我们用简单的心在复杂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