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类别、类型、性质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2、课程核心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是摆脱传统美学教学从美的本体论出发的逻辑结构,而以审美作为本课程的中心,这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但是,同时也符合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确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体现明确的价值倾向。因此,不仅要划清美丑的界限,而且要专列“审美判断”和“审美教育”两章,从正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

三是课程要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不仅体现在以审美作为中心线索的体系构架上,还在于将艺术、审美文化诸问题放在美学学科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课程标准基本素质要求: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1、知识标准

(1)正确认识美的性质和特征、生活和美学的关系、人生和美的关系。

(2)准确理解美学的重要概念,如真、善、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优美、崇高、喜剧、悲剧、美感、审美心理等。

2、能力标准

正确理解美学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美学现象和审美实践进行分析,自觉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美的创造活动。如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几项主要法则的具体内容,并运用这些法则赏析书法、建筑、音乐等艺术作品。

3、素质标准

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原理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程标准主要实施环节

美学课程的学理基础是较为抽象的哲学理论,又包含丰富的审美鉴赏的实践经验,为了突出我们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美学理论的能力和进行审美实践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

(1)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学原理撰写分析审美现象的课程论文,作为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2)引导学生将在学到的美学理论与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审美过程之中,对于具体的艺术作品给予审美分析和理论的总结。

2、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

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实践课,采取多样化的“审美考察”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校外的实践中体会美的感染力。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是运用美学原理赏析作品,要求大家独立完成。期末终结性考试采用实践考核。

五、教材使用与教学设备配置

本课程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德胜编著的《美学原理》。

教学设备配置有多媒体等器具。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网络教学软件资源

根据课程特色,使用多媒体完成部分教学,并逐步完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等教学软件资源。

2、充分利用图书资源

有效的利用学院图书馆书籍资料以及校内电子图书馆等资源,并通过学院已具备的网络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到的美学理论知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