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完整版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完整版【正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见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二、实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数据的组织方式、存储方式、访问方式以及操作等方面的方法论。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据结构是实现算法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内容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实验环境的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安装必要的软件和工具。
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合适的方式收集实验所需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
3. 数据结构的选择和实现: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结构实现。
4. 数据结构的测试和优化:对所实现的数据结构进行测试,包括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数据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实验报告的撰写: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背景、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环境的准备本实验选择了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平台,安装了相应版本的Visual Studio,并根据官方指引进行了相应的配置和设置。
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本实验选取了一份包含学生信息的数据集,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通过编写Python脚本,成功提取了所需信息,并对数据进行了清洗和整理。
3. 数据结构的选择和实现根据实验需求,我们选择了链表作为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
链表是一种常见的动态数据结构,能够高效地插入和删除元素,适用于频繁插入和删除的场景。
在实现链表时,我们定义了一个节点结构,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通过指针的方式将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同时,我们还实现了相关的操作函数,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4. 数据结构的测试和优化在完成链表的实现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想必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知道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栈和队列这两种特殊的线性表,熟悉它们的特性,在实际问题背景下灵活运用它们。
本实验训练的要点是“栈”和“队列”的观点;二、实验内容1) 利用栈,实现数制转换。
2) 利用栈,实现任一个表达式中的语法检查(选做)。
3) 编程实现队列在两种存储结构中的基本操作(队列的初始化、判队列空、入队列、出队列);三、实验流程、操作步骤或核心代码、算法片段顺序栈: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return OK;}Status DestoryStack(SqStack &S){free(S.base);return OK;}Status ClearStack(SqStack &S){S.top=S.base;return OK;}Status StackEmpty(SqStack S){if(S.base==S.top)return OK;return ERROR;}int StackLength(SqStack S){return S.top-S.base;}Status GetT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return ERROR;e=*--S.top;return OK;}Status StackTraverse(SqStack S){ElemType *p;p=(ElemType *)malloc(sizeof(ElemType));if(!p) return ERROR;p=S.top;while(p!=S.base)//S.top上面一个...p--;printf("%d ",*p);}return OK;}Status Compare(SqStack &S){int flag,TURE=OK,FALSE=ERROR; ElemType e,x;InitStack(S);flag=OK;printf("请输入要进栈或出栈的元素:"); while((x= getchar)!='#'&&flag) {switch (x){case '(':case '[':case '{':if(Push(S,x)==OK)printf("括号匹配成功!\n\n"); break;case ')':if(Pop(S,e)==ERROR || e!='('){printf("没有满足条件\n");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if (flag && x=='#' && StackEmpty(S)) return OK;elsereturn ERROR;}链队列:Status InitQueue(LinkQueue &Q) {Q.front =Q.rear=(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if (!Q.front) return ERROR;Q.front->next = NULL;return OK;}Status DestoryQueue(LinkQueue &Q) {while(Q.front){Q.rear=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Q.rear;}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LinkQueue &Q){if(Q.front->next==NULL)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Length(LinkQueue Q){int i=0;QueuePtr p,q;p=Q.front;while(p->next){i++;p=Q.front;q=p->next;p=q;}return i;}Status GetHead(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front->next;if(!p)return ERROR;e=p->data;return e;}Status ClearQueue(LinkQueue &Q){QueuePtr p;while(Q.front->next ){p=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p;}Q.front->next=NULL;Q.rear->next=NULL;return OK;}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ueuePtr)malloc(sizeof (QNode));if(!p)return ERROR;p->data=e;p->next=NULL;Q.rear->next = p;Q.rear=p; //p->next 为空return OK;}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if (Q.front == Q.rear)return ERROR;p = Q.front->next;e = p->data;Q.front->next = p->next;if (Q.rear == p)Q.rear = Q.front; //只有一个元素时(不存在指向尾指针) free (p);return OK;}Status QueueTraverse(LinkQueue Q){QueuePtr p,q;if( QueueEmpty(Q)==OK){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n");return ERROR;}p=Q.front->next;while(p){q=p;printf("%d<-\n",q->data);q=p->next;p=q;}return OK;}循环队列:Status InitQueue(SqQueue &Q){Q.base=(QElemType*)malloc(MAXQSIZE*sizeof(QElemType)); if(!Q.base)exit(OWERFLOW);Q.front=Q.rear=0;return OK;}Status En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rear+1)%MAXQSIZE==Q.front)return ERROR;Q.base[Q.rear]=e;Q.rear=(Q.rear+1)%MAXQSIZE;return OK;}Status De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front==Q.rear)return ERROR;e=Q.base[Q.front];Q.front=(Q.front+1)%MAXQSIZE;return OK;}int QueueLength(SqQueue Q){return(Q.rear-Q.front+MAXQSIZE)%MAXQSIZE;}Status DestoryQueue(SqQueue &Q){free(Q.base);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SqQueue Q) //判空{if(Q.front ==Q.rear)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Traverse(SqQueue Q){if(Q.front==Q.rear)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while(Q.front%MAXQSIZE!=Q.rear){printf("%d<- ",Q.base[Q.front]);Q.front++;}return OK;}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一.实验内容: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生成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研究的是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式。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并实践一些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和栈。
通过实验,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些数据结构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代码实现一些常用的数据结构,并测试它们的功能和性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将掌握这些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三、实验过程1. 数组数组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它由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组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动态数组,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大小。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数组类,包含插入、删除和查找等基本操作。
然后,我们编写测试代码,验证数组的功能和性能。
2. 链表链表是另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数据元素和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单向链表。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节点类,然后定义一个链表类,包含插入、删除和查找等基本操作。
最后,我们编写测试代码,验证链表的功能和性能。
3. 栈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数据结构,它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栈的特点是后进先出(LIFO)。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栈。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栈类,包含入栈、出栈和查看栈顶元素等基本操作。
然后,我们编写测试代码,验证栈的功能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动态数组、单向链表和栈的基本操作。
我们编写了测试代码,并对这些数据结构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数据结构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很好的表现,并且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据结构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际编写代码并进行测试,我们掌握了数组、链表和栈等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的调试和优化,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编程能力,也增强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篇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精选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2. 掌握线性表、栈、队列、链表等经典数据结构的实现方法;3. 掌握数据结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线性表的实现方法,包括顺序表和链表,分别使用数组和链表来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2. 栈的实现方法,包括顺序栈和链式栈,分别使用数组和链表来实现栈的基本操作;3. 队列的实现方法,包括顺序队列和链式队列,分别使用数组和链表来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4. 链表的实现方法,包括单链表、双链表和循环链表,分别使用指针链、双向链和循环链来实现链表的基本操作;5. 综合应用,使用各种数据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使用栈来实现括号匹配、使用队列来实现马铃薯游戏等。
实验步骤及结果:1. 线性表的实现方法:a)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创建表、插入元素、删除元素、查找元素等;b) 链表的基本操作: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c) 比较顺序表和链表的优缺点,分析适用场景。
结果:通过实验,确认了顺序表适用于频繁查找元素的情况,而链表适用于频繁插入和删除节点的情况。
2. 栈的实现方法:a) 顺序栈的基本操作:进栈、出栈、判空、判满等;b) 链式栈的基本操作:进栈、出栈、判空、判满等。
结果:通过实验,掌握了栈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栈的特性和应用场景,例如括号匹配。
3. 队列的实现方法:a) 顺序队列的基本操作:入队、出队、判空、判满等;b) 链式队列的基本操作:入队、出队、判空、判满等。
结果:通过实验,掌握了队列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队列的特性和应用场景,例如马铃薯游戏。
4. 链表的实现方法:a) 单链表的基本操作: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b) 双链表的基本操作: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c) 循环链表的基本操作: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
结果:通过实验,掌握了链表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链表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常见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基本操作和实现方法。
2、学会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算法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提高程序设计的规范性和可读性,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定义一个顺序表结构体,包含数据元素数组和表的长度。
实现顺序表的初始化、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2、链表的实现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实现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操作。
(二)栈和队列的实现与应用1、栈的实现采用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实现栈。
实现栈的入栈、出栈、栈顶元素获取等操作,并应用于表达式求值。
2、队列的实现用循环队列或链式队列实现队列。
实现队列的入队、出队、队头元素获取等操作,应用于模拟排队系统。
(三)树的基本操作与遍历1、二叉树的实现定义二叉树节点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左子树指针和右子树指针。
实现二叉树的创建、插入、删除节点等操作。
2、二叉树的遍历分别实现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并输出遍历结果。
(四)图的表示与遍历1、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图定义图的结构体,使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方式存储图的信息。
实现图的创建、添加边等操作。
2、图的遍历分别用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遍历图,并输出遍历序列。
四、实验步骤(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首先,定义了一个结构体`SeqList` 来表示顺序表,其中包含一个整数数组`data` 用于存储数据元素,以及一个整数`length` 表示表的当前长度。
在初始化函数`InitSeqList` 中,将表的长度初始化为 0,并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给数组。
数据结构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并实现对数据的检索、插入、删除等操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原理,我们进行了一次数据结构实训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数据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常见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的定义、特点及操作方法。
2. 熟练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算法设计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线性表(1)实现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2)实现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2. 栈与队列(1)实现栈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2)实现栈的入栈、出栈、判断栈空等操作。
(3)实现队列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4)实现队列的入队、出队、判断队空等操作。
3. 树与图(1)实现二叉树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2)实现二叉树的遍历、查找、插入、删除等操作。
(3)实现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存储。
(4)实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4. 算法设计与应用(1)实现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基本排序算法。
(2)实现二分查找算法。
(3)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四、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
2. 编写代码实现实验内容,对每个数据结构进行测试。
3.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4.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分析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表(1)顺序存储的线性表实现简单,但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较低。
(2)链式存储的线性表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较高,但存储空间占用较大。
2. 栈与队列(1)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实现简单,但顺序存储空间利用率较低。
(2)栈和队列的入栈、出队、判断空等操作实现简单,但需要考虑数据结构的边界条件。
3. 树与图(1)二叉树和图的存储结构实现复杂,但能够有效地表示和处理数据。
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常见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工具为Visual Studio 2019。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三、实验内容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创建一个单向链表,并实现插入、删除和遍历节点的功能。
对链表进行排序,如冒泡排序或插入排序。
2、栈和队列的应用用栈实现表达式求值,能够处理加、减、乘、除和括号。
利用队列实现银行排队系统的模拟,包括顾客的到达、服务和离开。
3、二叉树的遍历与操作构建一棵二叉树,并实现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进行二叉树的插入、删除节点操作。
4、图的表示与遍历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方式表示图。
实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首先,定义了链表节点的结构体:```cppstruct ListNode {int data;ListNode next;ListNode(int x) : data(x), next(NULL) {}};```插入节点的函数:```cppvoid insertNode(ListNode& head, int val) {ListNode newNode = new ListNode(val);head = newNode;} else {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next!= NULL) {curr = curr>next;}curr>next = newNode;}}```删除节点的函数:```cppvoid deleteNode(ListNode& head, int val) {if (head == NULL) {return;}ListNode temp = head;head = head>next;delete temp;return;}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next!= NULL && curr>next>data!= val) {curr = curr>next;}if (curr>next!= NULL) {ListNode temp = curr>next;curr>next = curr>next>next;delete temp;}}```遍历链表的函数:```cppvoid traverseList(ListNode head) {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 NULL) {std::cout << curr>data <<"";curr = curr>next;}std::cout << std::endl;}```对链表进行冒泡排序的函数:```cppvoid bubbleSortList(ListNode& head)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bool swapped;ListNode ptr1;ListNode lptr = NULL;do {swapped = false;ptr1 = head;while (ptr1->next!= lptr) {if (ptr1->data > ptr1->next>data) {int temp = ptr1->data;ptr1->data = ptr1->next>data;ptr1->next>data = temp;swapped = true;}ptr1 = ptr1->next;}lptr = ptr1;} while (swapped);}```测试结果:创建了一个包含 5、3、8、1、4 的链表,经过排序后,输出为 1 3 4 5 8 。
数据结构实验6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第 6 次实验一、实验目的1.理解栈是操作受限(插入push, 删除pop)的线性表, 受限的是插入删除的位置。
2.在链式存储结构下实现:StackEmpty, Push,Pop, 几个基本操作。
3.通过调用基本操作实现括号匹配算法。
二、实验内容(问题)写一个算法, 识别依次读入的一个字符序列是否为形如‘序列1&序列2’模式的字符序列。
其中序列1和序列2中都不含字符‘&’, 且序列2是序列1的逆序列。
例如, ‘a+b&b+a’是属该模式的字符序列, 而’1+3&3-1’则不是。
测试数据: ’1+3&3-1’; ’a+b+c&c+b+a’; ’a+b+c&c+b’; ’b+c&c+b+a’;提示:利用栈 , 利用已实现的基本操作三、算法描述(给出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1.向后依次扫描字符序列, 如果考察的字符不等于‘&’则入栈, 遇到‘&’则停止。
2.从‘&’后继续扫描, 考察字符的时候, 栈顶元素出栈, 若二者相等, 继续扫描;不等, 模式不成立。
3.扫描结束后, 栈空则模式成立四、详细设计(画流程图)五、程序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define OK 1#define ERROR 0typedef int status;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 SNode{ElemType data;struct SNode *next;}SNode, *LinkStack;status InitStack(LinkStack &S);int StackEmpty(LinkStack S);status Push(LinkStack &S, ElemType e);status Pop(LinkStack &S, ElemType &e);status Is_Match(ElemType f[20]);main(){ElemType formula[20];int i;for(i=0;i<=3;i++){printf("\n请输入一个字符序列表达式: ");scanf("%s",formula);if(Is_Match(formula)==1) printf(" \n这个表达式符合‘序列1&序列2’模式!\n"); else printf("\n 这个表达式不符合‘序列1&序列2’模式!\n");}return(1);}status InitStack(LinkStack &S){S=NULL;return(OK);}int StackEmpty(LinkStack S){if(S==NULL) return(True);else return(False);}status Push(LinkStack &S, ElemType e){LinkStack p;p=(LinkStack)malloc(sizeof(SNode));if(!p) return(ERROR);p->data=e;p->next=S;S=p;return(OK);}status Pop(LinkStack &S, ElemType &e){LinkStack p;if(!S) return(ERROR);e=S->data;p=S;S=S->next;free(p);return(OK);}status Is_Match(ElemType f[20]){LinkStack St; ElemType *p,c;InitStack(St);p=f;for(;*p!='&';p++){ Push(St,*p);if(!Push(St, *p)) return(ERROR);}p++;for(;*p!='\0';p++){Pop(St,c);if(!Pop(St,c)) return(ERROR);else if(c!=*p) return(ERROR);}if(StackEmpty(St)) return(OK);else return(ERROR);}七、用户手册(教用户怎么用这个程序)用途: 判断字符串是否是“序列1&序列2’模式”用法:启动此程序, 屏幕会提示你输入数据, 输入数据并按下回车键即可。
数据结构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各种基本操作,并通过实际编程操作,加深对数据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线性表(1)顺序表1)初始化顺序表2)向顺序表插入元素3)从顺序表删除元素4)查找顺序表中的元素5)顺序表的逆序操作(2)链表1)创建链表2)在链表中插入元素3)在链表中删除元素4)查找链表中的元素5)链表的逆序操作2. 栈与队列(1)栈1)栈的初始化2)入栈操作3)出栈操作4)获取栈顶元素5)判断栈是否为空(2)队列1)队列的初始化2)入队操作3)出队操作4)获取队首元素5)判断队列是否为空3. 树与图(1)二叉树1)创建二叉树2)遍历二叉树(前序、中序、后序)3)求二叉树的深度4)求二叉树的宽度5)二叉树的镜像(2)图1)创建图2)图的深度优先遍历3)图的广度优先遍历4)最小生成树5)最短路径三、实验过程1. 线性表(1)顺序表1)初始化顺序表:创建一个长度为10的顺序表,初始化为空。
2)向顺序表插入元素:在顺序表的第i个位置插入元素x。
3)从顺序表删除元素:从顺序表中删除第i个位置的元素。
4)查找顺序表中的元素:在顺序表中查找元素x。
5)顺序表的逆序操作:将顺序表中的元素逆序排列。
(2)链表1)创建链表:创建一个带头结点的循环链表。
2)在链表中插入元素:在链表的第i个位置插入元素x。
3)在链表中删除元素:从链表中删除第i个位置的元素。
4)查找链表中的元素:在链表中查找元素x。
5)链表的逆序操作:将链表中的元素逆序排列。
2. 栈与队列(1)栈1)栈的初始化:创建一个栈,初始化为空。
2)入栈操作:将元素x压入栈中。
3)出栈操作:从栈中弹出元素。
4)获取栈顶元素:获取栈顶元素。
5)判断栈是否为空:判断栈是否为空。
(2)队列1)队列的初始化:创建一个队列,初始化为空。
2)入队操作:将元素x入队。
3)出队操作:从队列中出队元素。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目的(3篇)

第1篇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存储和操作数据。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算法的效率、存储空间和程序的可维护性。
为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本实验报告旨在明确数据结构实验的目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总结实验成果。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及实现方法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熟悉各种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如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并掌握相应的实现方法。
3. 培养编程能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C、C++、Java等编程语言实现各种数据结构的操作。
4. 提高算法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适的算法,提高其算法设计能力。
5.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7. 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学会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线性表实验(1)实现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2)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等;(3)比较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的优缺点。
2. 栈和队列实验(1)实现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2)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如入栈、出栈、入队、出队等;(3)比较栈和队列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3. 树和图实验(1)实现二叉树、二叉搜索树、图等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2)实现树和图的基本操作,如遍历、插入、删除等;(3)比较不同树和图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4. 查找算法实验(1)实现二分查找、顺序查找、哈希查找等查找算法;(2)比较不同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3)分析查找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一、概述: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背景以及所使用的实验环境和工具。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背景源于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需求,通过实验操作,期望能够将课堂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编程和解决现实问题中。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环境为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和丰富的软件开发工具。
为了完成实验,我使用了Java编程语言,并结合Eclipse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和调试。
我还参考了相关的数据结构专业书籍和在线资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结构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记录了实验数据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也对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验内容:分别介绍线性数据结构(线性表)、非线性数据结构(二叉树、图)的实验内容,包括其实现方法、操作过程等。
每个实验都包含具体的实验目的和预期结果。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步骤的执行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
这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心得体会:分享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遇到的困难、收获,对数据结构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学习体验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的主观感受。
五、总结与展望:对本次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学习提出展望和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掌握数据结构的常用算法和操作方法1.3 培养编写高效数据结构代码的能力2.实验背景2.1 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分类2.2 数据结构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3.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线性表的操作3.1.1 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1.2 实现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3.1.3 比较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3.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3.2.1 栈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2.2 队列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2.3 比较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和特点3.3 实验三:树的操作3.3.1 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3.2 实现二叉树的遍历和插入操作3.3.3 比较不同类型的树的存储结构和算法效率3.4 实验四: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算法3.4.1 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4.2 实现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3.4.3 实现最短路径算法(例如Dijkstra算法)4.实验步骤4.1 实验一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2 实验二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3 实验三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4 实验四的步骤及代码实现5.实验结果与分析5.1 实验一的结果和分析5.2 实验二的结果和分析5.3 实验三的结果和分析5.4 实验四的结果和分析6.实验总结6.1 实验心得体会6.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6.3 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展望7.附件实验所使用的源代码、运行截图等相关附件。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 数据结构:指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组织形式。
8.2 线性表:一种数据结构,其中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
8.3 栈: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8.4 队列:一种特殊的线性表,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8.5 树: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
8.6 图: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顶点和边组成。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特性和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算法设计。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组的创建和操作:- 数组的定义和初始化- 数组元素的读取和修改- 数组的遍历和排序2. 链表的创建和操作:- 单链表的定义和初始化- 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 单链表的遍历和逆序输出3. 栈和队列的创建和操作:- 栈的初始化和压栈、弹栈操作- 队列的初始化和入队、出队操作4. 树的创建和操作:- 二叉树的定义和初始化- 二叉树的遍历(前序、中序、后序遍历)- 二叉树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三、实验步骤和方法1. 数组的创建和操作:- 根据题目要求,声明和初始化数组;- 使用循环结构,遍历数组,并根据需求进行元素的修改;- 运用排序算法对数组进行排序,并验证排序结果的正确性。
2. 链表的创建和操作:- 根据题目要求,创建单链表的结构体和相关操作函数;- 使用动态内存分配函数malloc(),创建链表节点并插入到链表中;-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相应的插入和删除函数,实现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遍历链表,并将链表节点的数据逆序输出。
3. 栈和队列的创建和操作:- 根据题目要求,创建栈和队列的结构体和相关操作函数;- 使用数组和指针实现栈和队列的功能,并初始化相关变量;- 实现栈的压栈和弹栈操作,并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实现队列的入队和出队操作,并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4. 树的创建和操作:- 根据题目要求,创建二叉树的结构体和相关操作函数;- 使用动态内存分配函数malloc(),创建二叉树的节点,并根据题目要求插入到二叉树中;- 实现二叉树的遍历(前序、中序、后序遍历),并验证遍历结果的正确性;- 根据题目要求,实现二叉树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按照题目的要求,使用所学的数据结构相关知识,设计了相应的代码,并通过调试和运行,得到了实验结果。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目的1.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1.2 学会使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1.3 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2. 实验环境2.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2 编程语言:C++2.3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3. 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线性表的实现和应用3.1.1 设计并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3.1.2 实现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功能 3.1.3 实现线性表的排序算法3.1.4 应用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3.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和应用3.2.1 设计并实现栈的基本操作函数3.2.2 设计并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3.2.3 实现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3.2.4 比较栈和队列的优缺点3.3 实验三:树的实现和应用3.3.1 设计并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3.3.2 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功能3.3.3 实现树的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遍历)3.3.4 应用树解决实际问题4. 数据结构实验结果4.1 实验一的结果4.1.1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1.2 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功能测试结果4.1.3 线性表的排序算法测试结果4.1.4 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4.2 实验二的结果4.2.1 栈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2 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3 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测试结果4.2.4 栈和队列优缺点的比较结果4.3 实验三的结果4.3.1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3.2 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功能测试结果 4.3.3 树的遍历算法测试结果4.3.4 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5. 实验分析与总结5.1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5.2 实验结果分析5.3 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6. 附件附件一:实验源代码附件二:实验数据7. 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版权:著作权法规定的对原创作品享有的权利7.2 专利:国家授予的在一定时间内对新型发明享有独占权利的证书7.3 商标:作为标识企业商品和服务来源的标志的名称、符号、图案等7.4 许可协议:指允许他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协议。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简介1.1 实验背景1.2 实验目的1.3 实验内容2. 实验方法2.1 数据结构选择2.2 算法设计2.3 程序实现3. 实验结果分析3.1 数据结构性能分析3.2 算法效率比较3.3 实验结论4. 实验总结1. 实验简介1.1 实验背景本实验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一次实践性操作,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1.2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解决特定问题,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的关系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1.3 实验内容本实验将涉及对一些经典数据结构的使用,如链表、栈、队列等,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和实现。
2. 实验方法2.1 数据结构选择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比如针对需要频繁插入删除操作的情况可选择链表。
2.2 算法设计针对每个问题,需要设计相应的算法来实现功能,要考虑算法的效率和实际应用情况。
2.3 程序实现根据算法设计,编写相应的程序来实现功能,并进行调试测试确保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3. 实验结果分析3.1 数据结构性能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使用进行性能分析,如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等,以便选择最优的数据结构。
3.2 算法效率比较实验完成后,可以对不同算法在同一数据结构下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算法。
3.3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提供参考。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熟悉常见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
2、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
3、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合适的数据结构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单向链表的创建、插入和删除节点。
双向链表的实现和基本操作。
循环链表的特点和应用。
2、栈和队列的实现栈的后进先出特性,实现入栈和出栈操作。
队列的先进先出原则,完成入队和出队功能。
3、树的操作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前序、中序、后序)。
二叉搜索树的插入、查找和删除操作。
4、图的表示与遍历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图。
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实现。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单向链表:首先,定义了链表节点的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域。
通过创建链表头节点,并使用循环依次插入新节点,实现了链表的创建。
插入节点时,根据指定位置找到插入点的前一个节点,然后修改指针完成插入操作。
删除节点时,同样找到要删除节点的前一个节点,修改指针完成删除。
实验结果:成功创建、插入和删除了单向链表的节点,并正确输出了链表的内容。
双向链表:双向链表节点结构体增加了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
创建、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同时维护前后两个方向的指针。
实验结果:双向链表的各项操作均正常,能够双向遍历链表。
循环链表:使链表的尾节点指向头节点,形成循环。
在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循环的边界条件。
实验结果:成功实现了循环链表的创建和遍历。
2、栈和队列的实现栈:使用数组或链表来实现栈。
入栈操作将元素添加到栈顶,出栈操作取出栈顶元素。
实验结果:能够正确进行入栈和出栈操作,验证了栈的后进先出特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编程实现,深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编程语言为C++。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定义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来存储线性表的元素。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2、链表的实现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实现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操作。
(二)栈的实现与应用1、栈的实现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的数据结构。
实现入栈、出栈、栈顶元素获取等操作。
2、栈的应用利用栈实现表达式求值。
(三)队列的实现与应用1、队列的实现使用循环数组或链表实现队列。
实现入队、出队、队头元素获取等操作。
2、队列的应用模拟银行排队系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线性表1、顺序表插入操作: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时,需要移动后续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
删除操作: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时,同样需要移动后续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
查找操作:可以直接通过索引访问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
2、链表插入操作:只需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为 O(1)。
删除操作:同样只需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为 O(1)。
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n)。
(二)栈1、表达式求值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表达式,如 2 + 3 4。
对于复杂表达式,如(2 + 3) 4,也能得到正确结果。
(三)队列1、银行排队系统模拟了客户的到达、排队和服务过程,能够反映出队列的先进先出特性。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线性表1、顺序表的空间浪费问题问题描述:当预先分配的空间过大而实际使用较少时,会造成空间浪费。
解决方法:可以采用动态分配空间的方式,根据实际插入的元素数量来调整存储空间。
2、链表的指针操作错误问题描述:在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中,容易出现指针指向错误,导致程序崩溃。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
2、提高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编程实践能力和调试程序的技巧。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10编程环境:Visual Studio 2019编程语言:C++三、实验内容(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定义一个数组来存储线性表的元素。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2、链表的实现设计链表节点结构。
完成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和遍历操作。
(二)栈和队列的应用1、栈的实现与应用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结构。
解决表达式求值问题。
2、队列的实现与应用实现顺序队列和循环队列。
模拟银行排队叫号系统。
(三)树的操作与遍历1、二叉树的创建与遍历采用递归或非递归方法实现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计算二叉树的深度和节点个数。
2、二叉搜索树的操作实现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四)图的表示与遍历1、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图分别用两种方式存储图的结构。
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2、图的遍历实现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应用于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
四、实验步骤(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首先,定义一个足够大的数组来存储元素。
在插入操作中,若数组已满,需要进行扩容操作。
然后,将指定位置后的元素向后移动,插入新元素。
删除操作时,将指定位置后的元素向前移动,覆盖被删除元素。
查找操作通过遍历数组进行。
2、链表设计链表节点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创建链表时,从空链表开始,逐个插入节点。
插入节点时,根据插入位置找到前一个节点,修改指针链接。
删除节点时,修改相关指针,释放被删除节点的内存。
(二)栈和队列的应用1、栈用数组实现栈时,定义一个数组和一个栈顶指针。
入栈操作将元素放入栈顶指针所指位置,栈顶指针加 1。
出栈操作取出栈顶元素,栈顶指针减 1。
对于表达式求值,将操作数入栈,遇到运算符时弹出操作数进行计算,结果再入栈。
数据与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与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数据与结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环境为具体编程语言和版本,操作系统为具体操作系统名称和版本。
三、实验内容1、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顺序表的实现:使用数组实现顺序表,并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链表的实现:使用单向链表和双向链表实现线性表,并实现相应的操作。
2、栈和队列的实现与应用栈的实现: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并实现入栈、出栈等操作。
队列的实现:使用循环队列或链式队列实现队列,并实现入队、出队等操作。
应用案例:利用栈和队列解决表达式求值、迷宫求解等问题。
3、树和二叉树的实现与遍历二叉树的实现:使用链表或数组实现二叉树,并实现插入、删除等操作。
二叉树的遍历:实现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算法。
树的实现与遍历:了解一般树的存储结构,实现树的先根遍历和后根遍历算法。
4、图的表示与遍历图的表示:使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图。
图的遍历:实现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应用案例:利用图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拓扑排序等问题。
5、查找算法的实现与比较顺序查找:实现顺序查找算法,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二分查找:实现二分查找算法,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适用条件。
哈希查找:使用哈希表实现查找,并分析其性能。
6、排序算法的实现与比较冒泡排序:实现冒泡排序算法,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稳定性。
插入排序:实现插入排序算法,并分析其性能。
选择排序:实现选择排序算法,并比较其与其他排序算法的优劣。
快速排序:实现快速排序算法,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四、实验步骤1、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顺序表的实现:定义一个数组来存储顺序表的元素。
实现插入操作时,需要判断插入位置是否合法,若合法则将插入位置后的元素依次后移,然后将新元素插入指定位置。
实现删除操作时,需要判断删除位置是否合法,若合法则将删除位置后的元素依次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专业班级:信息安全1302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报告日期:2015年5月14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录1 课程实验概述 (1)2 实验一基于顺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 (2)2.1 问题描述 (2)2.2 系统设计 (2)2.3 系统实现 (2)2.4 效率分析 (11)3 实验二基于链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 (12)3.1 问题描述 (12)3.2 系统设计 (12)3.3 系统实现 (12)3.4 效率分析 (20)4 实验三基于二叉链表的二叉树实现 (22)4.1 问题描述 (22)4.2 系统设计 (22)4.3 系统实现 (22)4.4 效率分析 (32)5 实验总结与评价 (35)6 附录程序代码 (37)1 课程实验概述本次课程实验总共分为三个实验:基于顺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基于链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基于二叉链表的二叉树实现。
三个实验均以C语言实现并要求提供能够实现功能的演示系统,物理结构与元素类型自定。
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线性表以及二叉树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理解。
在编程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形成良好的代码风格,在调试程序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C语言基础问题以及固有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提升编程能力。
实验报告中也包括很多有益的东西,比如:基于数据结构的系统划分方法;递归算法设计方法和技巧;对于有天然递归属性的问题如何构造非递归算法。
对实验报告格式的严格要求也会为今后撰写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开始设计、编程、到撰写报告的整个过程,是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锻炼。
虽然本次的三个实验均是比较经典的数据结构,要实现其功能不是非常难,但是依然需要细心、耐心,尤其是在调试程序和撰写报告工程中。
与此同时,和同学的交流以及老师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开阔思路。
当然,交流并不意味着抄袭。
独立完成整个课程实验才能有所收获。
总之,本次实验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编程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一基于顺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2.1 问题描述线性表有两类存储结构:顺序结构和链式结构。
实验一将通过顺序存储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要求:1)提供一个实现功能的演示系统2)具体物理结构和数据元素类型自行选定2.2 系统设计1)背景运行环境:Windows程序语言:C语言开发环境:CodeBlocks2)功能描述基于顺序存储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基本的,常见的运算:表的构造、表的销毁、表的重置、空表的查看、获取表的长度、获取数据元素、获取前驱、后继、查找数据元素、插入数据元素、删除数据元素及输出线性表。
2.3 系统实现1)顺序表的动态分配存储结构以及部分全程量#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初始分配量#define LISTINCREMENT 10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分配增量typedef struct{int *elem; //存储空间基址int length; //表长int listsize; //分配的存储容量}SqList;2)相关函数说明以及基本算法思想status IntiaList(SqList * L);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 L);status ClearList(SqList *L);status ListEmpty(SqList L);int ListLength(SqList L);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 e);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ElemType e);status Prior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pre_e);status Next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next_e);status ListInsert(SqList * L,int i,ElemType e);status ListDelete(SqList * L,int i,ElemType * e);status ListTrabverse(SqList L);int InitList(SqList *L)//功能描述:构造一个空线性表L。
//算法思想:申请存储数据元素空间,然后表长置0,存储容量置为LIST_INIT_SIZE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L)//功能描述:销毁已存在的线性表L。
//算法思想:存储空间基址置空,长度置0,当前存储容量置0status ClearList(SqList *L)//功能描述:重置已存在的线性表L。
//算法思想:长度置0status ListEmpty(SqList L)//功能描述:若线性表L为空表,返回1,否则返回0。
//算法思想:如果线性表的当前长度为0,则返回1,否则返回0int ListLength(SqList L)//功能描述:返回线性表L中数据元素的个数。
//算法思想:若线性表存在,则返回L.length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int *e)//功能描述:用e返回线性表L中第i个元素的值。
//算法思想:将L中第i个数据元素放到e中并返回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int e)//功能描述:返回线性表L中数据元素e的位序;若线性表中不存在数据元素e,则返回值为0。
//算法思想:用一个for循环比较e和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如果存在元素与e 相等,返回元素位置,否则返回0status Prior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pre_e)//功能描述:若pre_e是L的数据元素,且不是第一个,则用pre_e返回他的前驱,否则操作失败,pre_e无定义。
//算法思想:定位元素,然后返回他前面的那个元素status Next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next_e);//功能描述:功能描述:若next_e是L的数据元素,且不是第一个,则用next_e 返回他的前驱,否则操作失败,next_e无定义。
//算法思想:定位元素,然后返回他后面的那个元素status ListInsert(SqList *L,int i,int e)//功能描述:在元素ai之前插入新元素e。
//算法思想:在线性表中找到第i个数据元素,将它以及后面的元素后移,再在第i个元素赋值为e数据元素,并且表长加1status ListDelete(SqList *L,int i,int *e)//功能描述:删除线性表L中第i个数据元素。
//算法思想:在线性表中找到第i个数据元素,将其放到e中,并将后面的数据元素前移,表长减1status ListTrabverse(SqList L)//功能描述:输出线性表L。
//算法思想:若线性表存在,则用for循环输出线性表3)部分算法流程图插入函数流程图删除函数流程图4)部分运行截图图1 界面1<=i<=length+1从第i+1个元素都左移一位,表长减1 返 回*e =L->elem[i-1];开 始NY图2 列出线性表内容图3 插入元素图4 查找元素在线性表中的位置图5 线性表的长度图6 前驱图7 后继图8 得到某位置的元素图9 置空2.4 效率分析status ListInsert(SqList *L,int i,int e)算法时间主要花费在移动元素上,与元素个数和插入位置有关,假设在任一位置上插入是等概率的,则平均需要移动一半的元素,表长为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status ListDelete(SqList *L,int i,int *e)算法时间主要花费在移动元素上,与元素个数和删除位置有关,假设在任一位置上删除是等概率的,则平均需要移动一半的元素,表长为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int e)算法时间主要花费在寻找符合条件的元素的那个for循环上,花费的时间与元素的位置有关,表长为n,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
status ListTrabverse(SqList L)算法时间几乎全部花在遍历上,与表长有关,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status Prior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pre_e) 算法时间主要花费在定位上,花费的时间与元素的位置有关,表长为n,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
status Next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next_e) 算法时间主要花费在定位上,花费的时间与元素的位置有关,表长为n,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
其余函数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均为O(c)3 实验二基于链式结构的线性表实现3.1 问题描述线性表有两类存储结构:顺序结构和链式结构。
实验二将通过链式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要求:3)提供一个实现功能的演示系统4)具体物理结构和数据元素类型自行选定3.2 系统设计1)背景运行环境:Windows程序语言:C语言开发环境:CodeBlocks2)功能描述基于链式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基本的,常见的运算:表的构造、表的销毁、表的重置、空表的查看、获取表的长度、获取数据元素、获取前驱、后继、查找数据元素、插入数据元素、删除数据元素及输出线性表。
3.3 系统实现1)链式表的动态分配存储结构以及部分全程量#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初始分配量#define LISTINCREMENT 10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分配增量typedef struct Node{ //链式表(链式结构)的定义ElemType elem;struct Node *next;}List,*SqList;2)相关函数说明以及基本算法思想status IntiaList(SqList * L);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 L);status ClearList(SqList *L);status ListEmpty(SqList L);int ListLength(SqList L);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 e);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ElemType e);status Prior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pre_e);status NextElem(SqList L,ElemType cur,ElemType * next_e);status ListInsert(SqList * L,int i,ElemType e);status ListDelete(SqList * L,int i,ElemType e);status ListTrabverse(SqList L);status InitList(SqList *L)//功能描述:构造一个空线性表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