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

摘要:公共领域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平台。微博时代如何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微博;构建;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9-02

微博在中国面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它的流行度恐怕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最早的微博是美国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它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随后,微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9年8月,国内首家“新浪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10年初,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腾讯、搜狐、人民网等也相继推出微博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微博的蓬勃发展。如今微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机构、官员、名人和百姓等争先恐后开通微博。与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微博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微博的兴起为我国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公共领域理论阐释

“公共领域”是一个西方舶来品,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

后经尤根·哈贝马斯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哈贝马斯考察了公共领域的历史范畴、揭示了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领域的蚕食,并提出了重建理想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1]125。“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32。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公共领域在欧洲历史上存在过很短暂一段时期。从17世纪初18世纪末,在欧洲的伦敦、巴黎等城市的一些娱乐场所(如沙龙、阅览室、咖啡馆等)出现了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然而,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公共领域逐渐受到政治力量和市场因素的控制而丧失其批判性,蜕变为“伪公共领域”。理想公共领域呈现如下特征:(1)平等性和开放性。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所有人都能进入该领域自由对话和讨论。(2)批评性和批判性。公共领域是相对公共权力领域而形成和存在的,因此批评性和批判性是其基本特征。(3)强调公共利益和公众舆论的生成。公共领域谋求的是公共利益,只有公共利益的议题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形成公众舆论。公共权力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民意,要看是否经过自由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公众舆论。(4)强调理性的守护和展现。“公众运用理性,目的是想让统治遵从‘理性’标准和‘法律’形式,以此实现彻底变革”[3]33。

哈贝马斯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众媒介公共领域表现出一种悲观情绪。微博媒介的出现使哈贝马斯所判断的“公共领域的转型”实现了再转型。与前微博时代相比,微博时代公众享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少数精英的话语霸权。微博将传统公共领域延伸至虚拟空间,为批判精神和公共舆论的生成提供了新环境。

二、微博成为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平台——以“两会微博”为例

微博的兴起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契机。从2010年两会微博初露头角,到2011年两会微博被各大网站广泛采用,再到2012年两会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除了说明微博在媒体行业中广泛应用,更体现了公民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和参与性。两会微博已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平台。

微博公共领域由四个要素构成:(1)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公众。(2)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3)沟通媒介。(4)共识和公共舆论。公众通过公共空间或媒介对公共事务讨论,并在理性批判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行动与决策,推动公共事务的解决。下面从公众、公共空间、传播媒介和公共话题四个方面阐述微博是如何促进公共领域的形成的。

(一)微博用户的匿名性和自主性

微博用户以匿名身份参与讨论,使其言论不涉及个人私利,表达的意见更加真实、更具有参考价值。微博用户的自主意识增强,利

用微博主动收发信息,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有利于形成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通过微博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就社会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微博空间的开放性和低门槛性

微博空间建立在自由开放基础上,意味着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表达意见和观点,不存在地位高低、等级贵贱之分,符合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原则。微博的低门槛性更凸显了微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微博操作简便,只要注册微博账号,登录客户端就能及时发表观点,开展讨论。如人民网两会微博“微言大义,博论两会”评论专版就有38万多人参与评论和讨论。公众话语权在微博这个自由、平等、宽容的平台得到发挥。

(三)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传统媒介呈现的是点对点传播,而微博呈现的是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能达到几何倍数的传播效果。两会微博的播报体现了即时性和互动性。只要借助便携式移动终端(如手机、上网本等),用户便能随时随地发布新闻信息,并能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呈现的完全是一场动态十足的现场报道,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所产生的滞后性被减到了最小,信息传播被带入了“秒时代”[3]。

(四)微博的“议程设置”与网络舆论的生成

微博媒体的议程设置促进了公共话题的形成。如新浪两会微博专栏就设置了“两会今日热点话题”、“两会热词实时排行”等栏目。这些热点话题和词汇的讨论促进了公共舆论的形成。微博中的意见

领袖通过影响关注他们的网友,形成二级传播效应,影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会对政府的行动和决策产生压力,从而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

公共领域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而微博的发展为构建理想公共领域提供可能。理想公共领域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不受任何组织干预的,具有完全精神独立的地方,并且,每个个体拥有理性思维,具有较高的自律能力。然而,现实中,微博公共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公民的理性参与网络暴力,公共话题与私人话题混淆,传媒的社会责任与政策体制的制约等。所以,微博时代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尚待成熟,对于理想公共领域的建构将会任重而道远。

三、微博时代我国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路径

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路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主义模式,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由国家、政府出面来统筹规划,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民主化改革,有意识地让渡本属于由社会行使的权力,以此释放公民参政议政的空间。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平民主义模式,政府行为要受到强有力的监督,普通民众借助于公共领域的平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我国理想公共领域构建需要根据本国实际,将两种路径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加强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为公共领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我国公共领域发展先天不足,几千年的封建奴役,缺乏建立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