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遥感的演讲稿范文

遥感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遥感技术的话题。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遥感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遥感技术的定义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等空间平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海洋、冰冻圈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进行探测、监测、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它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全天候等特点,能够获取大范围、高精度、多时相的地球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5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如侦察、监视等。

2.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逐渐拓展到民用领域,如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

3. 20世纪7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

4.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遥感技术体系。

5. 20世纪90年代至今,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1. 农业遥感: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肥力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林业遥感:监测森林资源、森林火灾、生物多样性等,保护生态环境。

3. 地质遥感:探测矿产资源、地质构造、地下水等,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4. 环境遥感:监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为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5.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城市扩张、土地利用、交通流量等,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6. 军事遥感:侦察、监视、预警等军事应用。

四、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多光谱、多时相遥感数据获取:进一步提高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实现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无缝对接,提高遥感信息的应用价值。

3. 遥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遥感信息的智能分析和应用。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用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

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

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

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受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

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

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 0m*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

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1.1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类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出现现已发展起来的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km)和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

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仪器,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感知地球表面事物、现象和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解译到图像处理及数字地球发展,越来越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进行分类详细介绍。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遥感技术的起源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

当时,法国的蒙切莫利(Alphonse Louis Poitevin) 实验了一种用铁氰化铁和铁氰化钾混合物浸泡纸张的方法,使它们在阳光照射时形成一种光敏材料。

这种方法拓展了对光的理解,也引领了地球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2、空间遥感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涌现了一批民营公司和尝试建设遥感卫星航天系统的国家。

美国和前苏联开展了空间遥感的研究,开发了遥感卫星技术。

面向商业市场的兰赛公司开发了第一个LandSat-1卫星。

从那时起,遥感卫星已成为了全球遥感的先锋。

3、地球观测卫星的兴起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国陆续推出了多种系列化的地球观测卫星,如:国际地球观测卫星(IGOSAT)、风云气象卫星等。

其中,对遥感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欧洲航天局的Envisat、德国的TerraSAR-X等。

4、数字地球的发展数字地球、虚拟地球、智慧地球等概念,在国际领域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实施数字地球战略。

打造全球级的数字地球平台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方向。

如中国实施的“数字中国”战略,旨在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产业支柱。

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

二、遥感技术的创新成果1、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是遥感技术的一大难点。

目前,针对遥感影像影响评估、计算机视觉等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前沿的研究,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深度学习算法技术,以及基于遥感场景解译的图像分割与分类技术等。

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案例分享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案例分享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案例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成为了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不仅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展现着它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领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星技术的成熟应用,人们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遥感技术在数据获取、影像处理与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现代地形地貌研究、城市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环境保护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污染物的监测与管理方面。

通过对地表数据的采集,可对污染源的时空分布进行监测和追踪;而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则可以对不同污染物的浓度、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国土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对交通、能源、土地等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资源开发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探测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3.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对城市区域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对城市的空间分布、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

而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则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则主要由作物分类、农业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监测等方面组成。

对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可以为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于缓解粮食短缺、改善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分享1. 长江三峡库区农田用地遥感监测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种植区域之一。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

图像处理流程
1、预处理:降噪处理、薄云处理、阴影处理
2、几何纠正:图像配准、几何粗纠,几何精纠、正射纠正
3、图像增强:彩色合成、直方图变换、密度分割、灰度颠
倒、图像间运算、领域增强、主成分分析、K-T变换、图像融 合
4、图像裁剪:按ROI裁剪 、按文件裁剪、按地图裁剪
5、图像镶嵌和匀色:图像镶嵌 、影像匀色
12级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通信工程
万玉洁
概要
遥感技术简介
遥感图像处理
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用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
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 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 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 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案例2: 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 ‘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 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 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 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 荒漠化土地。
汉斯· 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遥感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
纠正、图像整饰、投影变换、镶嵌、特征提取、分类 以及各种专题处理的方法。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有光学的和数字的两种。光学处理有时称为模拟处理。 数字处理方式灵活,重复性好,处理速度快,容易满 足特殊的应用要求,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发展历史
无记录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 1608年汉斯· 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有记录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 1839年达盖尔(Daguarre)发表了他和尼普斯(Niepce)拍摄的 照片,第一次成功将拍摄事物记录在胶片上 1849年法国人艾米· 劳塞达特(Aime Laussedat)制定了摄影测量 计划,成为有目的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发展阶段的标志。空中摄影 遥感阶段(1858-1956)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 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遥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遥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萌芽时期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1839年第一张摄影像片。

初期发展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现代遥感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

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遥感技术的现状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1.1 广义的遥感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

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

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

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

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城市遥感的发展历程

城市遥感的发展历程

城市遥感的发展历程城市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对城市地区进行观测、测量和分析的一项重要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城市遥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城市遥感技术主要以航空摄影为主。

航空摄影技术通过飞机、直升机等载具,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航拍,获得城市地区的影像数据。

这种技术能够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影像,从而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70年代至80年代,激光雷达(LIDAR)技术开始应用于城市遥感。

激光雷达技术利用激光束在城市地面上进行扫描,通过测量激光束经过的时间和距离,可以获得地面高程、建筑物高度等信息。

激光雷达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对于城市规划、建筑物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遥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较于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较低成本、较大覆盖面积的优势。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影像数据,对于城市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非常有帮助。

2000年代以来,城市遥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的出现,城市地区细节更加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的目标检测和分类技术,可以对城市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道路、绿地等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

在当前的城市遥感研究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和方法。

以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为例,该技术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精度和信息量,为城市地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城市遥感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可以实现更高级的功能,如目标识别、场景理解等。

综上所述,城市遥感技术经历了从航空摄影到激光雷达,再到卫星遥感的演进过程,如今又进一步发展为多源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

城市遥感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拓展:遥感技术的发展

知识拓展:遥感技术的发展

知识拓展: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是过去30一40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它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在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开发资源、动态监测地表信息变化的能力。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

1915年世界上第一台航空摄影专用相机诞生。

此后航空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领域,直到1920年以后航空遥感才开始在民用领域得到应用。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随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行器发回了第一张地球影像图,从此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认识地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发射了多颗各种用途的遥感卫星,包括气象、资源及登月项目。

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l(后更名为陆地卫星一号Landsat—1),用于专门收集地表资源信息,标志着遥感技术新时代的开始。

随后,美国发射了陆地卫星2号和3号,其携带的传感器为多光谱扫描仪,有4个波段,分辨率为80米。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又发射了第二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一4和Landsat一5。

卫星在技术上有了较大改进,平台采用新设计的多任务模块,投入使用的专题制图仪TM有7个波段,其分辨率为30米,第6波段为120米。

1986年以来,法国相继发射了SPOT系列卫星,SPOT—l、SPOT一2、SPOT一3上均装有两台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可获取10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遥感图像以及20米分辨率的三波段遥感图像。

SPOT一4增加了新的中红外波段,还装载了一个植物仪,增强了对植物的识别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空局、日本相继发射了ERS和JERS系列卫星,印度、俄罗斯也相继发射了IRS和RESURS系列卫星。

1985年加拿大发射了DARSAT —l雷达卫星,标志着卫星微波遥感技术的重大进展。

我国在1998年的长江抗洪抢险中,采用了DARSAT—l雷达卫星提供的图像进行水情分析。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随着政府投入研究的增加,与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及其在
科研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接下来,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一、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史
1.1 国内
在国内,按遥感应用开展时间的顺序来看,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7年到1980年,这个时期是我国遥感
技术发展的初期,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感教研室为主导,主要开展对俯
瞰图、卫星影像的研究;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到2003年,这是遥感技术
发展的发展期,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图像分析重点实验室为主导,开
始开发并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和技术体系;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到2024年,这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成熟期,以中国遥感中心为主导,建立了我国遥感科
技研究的完整体系,并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遥感监测、环境
质量监测及全球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应用研究工作。

1.2 国际
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军方在
建立“全球镜”项为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大量的民用遥感卫
星系统,实现了从技术上到应用上的极大发展。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遥感技术通过对地面的遥感影像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个阶段。

1. 航空遥感阶段航空遥感是指通过航空飞机搭载感应器,对地面进行影像及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20世纪60年代,航空遥感开始在测绘工程中应用,其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航片测量和摄影测量等。

航空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绘工程的效率和精度。

然而,在传统的航空遥感中,数据采集和处理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存在着许多不便之处。

2. 卫星遥感阶段随着卫星技术的突破和进步,卫星遥感技术逐渐取代了航空遥感技术,成为测绘工程中的主要手段。

1972年,美国的LANDSAT卫星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卫星遥感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获取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水资源、土地利用等领域,为测绘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技术体系。

遥感技术作为GIS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和航空遥感数据,将其与其他数据进行集成,实现对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在测绘工程领域,GIS可以用于地图制作、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调查等工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等方面。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的用地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实现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3. 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林业资源调查中,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森林覆盖范围、树种分类、枯败程度等信息的获取,为森林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二案: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二案: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对地表进行空间扫描、光谱分析、雷达回波等手段获取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译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那个年代,遥感技术主要是针对航空侦察和军事用途。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探险和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美国在1960年代初第一次用遥感技术进行了月球表面的勘测,1969年,美国在阿波罗11号任务中首次成功登月。

这个任务迅速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遥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期。

相关技术的价格逐渐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得以为自己的研究项目应用遥感技术。

各种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微波遥感等等。

此外,遥感领域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环境监测、地质学、水文学等多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时期。

在该阶段,地球资源卫星系统(Landsat)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

Landsat计划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联合进行的,该计划目前运行的最新卫星是Landsat 8号。

Landsat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些图像对于气象预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非常有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遥感技术已经为了地球科学、军事侦察、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目前,卫星、无人机等载体对地表的扫描和监测已经可以实现高空高速的遥感技术,这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精度和效率。

总而言之,遥感技术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从最初的军事侦察到现在的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逐渐崭露头角。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和数据,通过对这些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译,可以获取到有关地球表面特征、变化和环境的信息,对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摄影术刚刚问世,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摄影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记录。

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摄影技术应用到了航空领域,开始从空中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

这种航空摄影技术成为了遥感技术的雏形。

随着航空器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不断改进,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遥感卫星进行地球观测。

1960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提图斯卫星,这标志着遥感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遥感卫星可以在不间断地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结果传回地面。

这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观测能力和数据获取效率,并且遥感卫星可以覆盖全球范围,为全球范围的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遥感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成为了可能。

计算机的引入使得遥感图像的处理更加高效和精确,同时也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操作,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地球表面图像。

此外,计算机的应用还使得遥感图像的分类、变化检测、定量分析等成为可能,进一步扩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遥感技术进一步融合了多种传感器和技术手段,形成了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获取和分析系统。

例如,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温度和热红外图像,用于火灾监测、农田灌溉等领域;雷达遥感技术可以在夜晚和云层遮挡的情况下获取地表形貌和湿度信息,用于地形测绘和水文监测;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可以高精度地获取地表高程和三维信息,用于地形建模和城市规划等。

第2讲遥感的定义与发展简史-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2讲遥感的定义与发展简史-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遥感技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多种数据源,从而扩大了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
(1)框幅式光学摄影机:黑白(传统)
(2)框幅式光学摄影机:彩色、彩红外
(3)条带是光学摄影机:缝隙、全景
(4)光机扫描仪:红外、多光谱、高光谱
(5)CCD扫描仪:线阵列、面阵列
(6)合成孔径雷达:SAR、InSAR
摄影测量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对遥感技术起推动作用:
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hinaRS Geoinformatics Co.,Ltd,简称“中科遥感”
(3)国内主要遥感期刊
期刊:遥感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国土资源遥感、遥感信息、测绘学报、测绘科学
1.4.7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遥感技术对摄影测量学的冲击和作用首先在于它打破了摄影测量学长期以来过分局限于测绘物体形状与大小等数据的几何处理,尤其是航空摄影测量长期以来只偏重于测制地形图的局面。
9)RS应用越来越普及,由早期的军事和科研应用,现已普及到民用领域,商业化的遥感影像是应用的助推器。
1.4.6我国遥感发展历史
(1)国内遥感发展历史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
3)光谱分辨率越来越高: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使得遥感波段宽度从早期的0.4μm(黑白摄影)、0.1μm(多光谱扫描)到5nm(成像光谱仪),遥感器波段宽度窄化,针对性更强,可以突出特定地物反射峰值波长的微小差异;同时,成像光谱仪等的应用,提高了地物光谱分辨力,有利于区别各类物质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特性。
总之,随着遥感应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遥感探测更趋于实用化、商业化和国际化。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一、简介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空中摄影侦察,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黑白摄影到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再到合成孔径雷达(SAR)和激光雷达遥感,遥感技术不断创新,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三、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包括卫星气象观测、雷达气象观测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的实时监测,预警灾害、辅助天气预报等。

四、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调查、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监测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全面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包括城市扩展监测、土地利用规划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立体化监测,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

七、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遥感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未来遥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各行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八、结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新技术,在气象、农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遥感技术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即时遥感的发展历程

即时遥感的发展历程

即时遥感的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摄影测量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遥感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地学工具。

而即时遥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发射卫星,实现了对地球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获取,从而开启了遥感技术的新纪元。

这些遥感卫星能够获取全球范围的连续图像,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遥感技术逐渐从研究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

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的发射和发展,为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影像解译的算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让遥感数据在短时间内得到高质量的处理和解释。

21世纪以来,随着遥感卫星的发展,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如Landsat 8、Sentinel 2等遥感卫星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地表特征信息,为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近年来即时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成为遥感领域的热点。


时遥感利用无人机、移动设备或其他平台,实时获取和处理遥感图像,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地理信息,方便用户进行决策和规划。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数据的不断完善,即时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稿)PPT课件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稿)PPT课件
气象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的“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开创了人类从空间观测 地球大气层的先河。
地球资源卫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和苏联发射的“宇宙”系列卫星,能 够从空间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地球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源。
卫星遥感的出现
1972年,美国发射的“地球资源卫 星-1”号,首次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 陆地和海洋进行全球覆盖的观测,标 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开始。
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策支持
03
提供政策支持,促进遥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遥感产业的
健康发展。
遥感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教育
应用领域拓展
积极探索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公众科普教育
加强遥感技术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遥感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人才培养
加强遥感技术人才的培养,为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包括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高光谱、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相继出现 ,遥感数据的获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1世纪初,遥感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拓 展,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GNSS)与遥感的融合应用等。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 稿)ppt课件
https://
REPORTING
• 遥感技术的起源 • 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 • 遥感技术的未来展望 • 遥感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 演讲稿内容概述
目录
PART 01
遥感技术的起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遥感测绘技术是指通过利用航空、航天和卫星等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探讨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遥感测绘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遥感测绘技术最早起源于航空摄影。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相机从飞机上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

这种早期的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理研究和军事侦察。

然而,由于航空摄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卫星技术的兴起,遥感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1),并于1972年启动了Landsat计划。

Landsat系列卫星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可以以全球范围、连续观测地球表面,从而实现了遥感测绘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测绘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气象预测、农业管理等。

在地质勘探领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发现矿产资源和石油储量,通过分析地表的特征、形态和光谱信息,判断地下的矿产类型和储量。

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水质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实时掌握环境状况,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监测森林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等生态指标,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在农业管理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农民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等。

通过精细的遥感测绘,农民可以及时调整灌溉量、施肥量以及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遥感测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测绘技术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突破性的发展。

首先,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将会更加普及和应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卫星能够提供亚米级的分辨率,这将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多可能。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遥感图像的解译更加智能化。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遥感技术是指借助遥感卫星、航空器和其他传感设备对地面、海洋、大气等目标进行观测和监测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应用的推动,遥感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起源,到现在的应用领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阐述。

遥感技术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开始利用照相术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和观察。

20世纪初,航空摄影术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利用航空器对地表进行高空拍摄和观测。

这种航空遥感技术在农业、地质、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有用信息。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太空观测中。

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ERS-1),并成功获取了地球表面的图片。

这标志着遥感技术进入了新的时代。

自此之后,遥感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卫星的分辨率和观测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获得更精确和详尽的地球表面信息。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由于其高效、准确和经济的特点,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地表观测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现在,遥感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农业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作物生长和水资源分布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城市影像和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为环境监测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气象预报、应急响应、卫星导航等领域。

未来,遥感技术将继续发展壮大。

首先,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提高,卫星将能够获取更多类型的数据,如热红外、雷达、激光雷达等。

这将进一步丰富数据源,提供更多的信息。

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引入将使遥感技术在数据处理和解译方面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我国遥感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遥感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遥感的发展及应用随着遥感技术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地质勘探、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探。

这一时期的遥感技术主要是美国和苏联的航空遥感技术,大部分遥感数据需要从海外获取。

技术进阶:7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掌握了卫星遥感技术,同时也研制出了自己的遥感卫星。

1970年代初,我国开始设计“6401”卫星,这是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1975年,我国研制出了“1号”卫星,开始实现遥感卫星数据的实时获取。

万里行长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推出了“万里行长征”计划,计划建设遥感应用系统,大力倡导遥感技术的应用。

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遥感系统,在城市规划、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技术方面,我国也开始研制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提高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效果。

技术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遥感技术不断完善,研制出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遥感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和方法。

遥感应用领域农业: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植被信息、土地利用形态和土壤水文特点等数据,预测农作物产量、土地肥力状况、自然灾害风险等,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建设用地变化等信息,实现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质构造、地貌地貌和矿产资源信息,实现地质矿产资源寻找和勘探。

水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水质、水量等信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等信息,实现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1.1 广义的遥感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

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

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

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

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

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

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

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

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

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遥感技术所获取信息量极大,其处理手段是人力难以胜任的。

例如Landsat卫星的TM图像,一幅覆盖185km×185km地面面积,象元空间分辨率为30m,象元光谱分辨率为28位的图,其数据量约为6000×6000=36Mb。

若将6个波段全部送入计算机,其数据量为:36Mb×6=216Mb为了提高对这样庞大数据的处理速度,遥感数字图像技术随之得以迅速发展。

3 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3.1信息源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

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3.2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 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常用的有照相机、扫描仪和成像雷达等。

3.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信息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掌握或清除遥感原始信息的误差,梳理、归纳出被探测目标物的影像特征,然后依据特征从遥感信息中识别并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3.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是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的使用过程。

信息应用的基本方法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人们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

遥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 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4 遥感原理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段按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

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性越强。

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

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须穿过地球的大气层。

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

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 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即目标物),如大气、土地、水体、植被和人工构筑物等,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0°k=-273.16℃)的条件下,它们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

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由太阳光所构成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

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对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

各种物体对入射光反射的规律叫做物体的反射光谱。

5遥感的分类为了便于专业人员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遥感作如下分类: 5.1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根据遥感探测所采用的遥感平台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5.2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根据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5.3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分类根据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紫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3~0.38um之间; 可见光,其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 红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76~14um之间; 微波遥感,其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多光谱遥感,其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

6 遥感发展简史最早使用“遥感”一词的是美国海军研究所的艾弗林.普鲁伊特。

196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在密歇根大学的威罗.兰实验室召开了“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遥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飞速发展起来。

但是,遥感学科的技术积累和酝酿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和发展阶段。

6.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1608年,汉斯.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倍数3倍的科学望远镜,从而为观测远距离目标开辟了先河。

但望远镜观测不能观测到的事物用图像记录下来。

6.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对探测目标的记录与成像始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并与望远镜相结合发展为远距离摄影。

1839年,达盖尔(Daguarre)发表了他和尼普斯(Niepce)拍摄的照片,第一次成功地把拍摄到事物形象第记录在胶片上。

1849年,法国人艾米.劳塞达特(Aime Laussedat)制定了摄影测量工作计划,成为有目的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发展阶段的标志。

6.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1858年,G..F.陶纳乔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860年,J.布莱克乘气球升空至630m,成功的拍摄了美国波士顿的照片。

1903年,J.钮布郎特设计了一种捆绑在飞鸽身上的微型相机。

这些试验性的空间摄影,为后来的实用化航空摄影打下了基础。

1909年,W.莱特在意大利的森托塞尔上空用飞机进行了空中摄影;1913年,利比亚班加西油田测量就应用航空摄影,C.塔迪沃(Captain Tardivo)在维也纳国际摄影测量学会会议上发表论文,描述了飞机摄影测绘地图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摄影成了军事侦探的重要手段,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与此同时,像片的判读水平也大大提高。

一战以后,航空摄影人员从军事转向商务和科学研究。

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航测公司,并分别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及类似性质的刊物,专门介绍有关技术方法。

1924年,彩色胶片出现,使得航空摄影记录的地面目标信息更为丰富。

1935年彩色胶片投入市场初期,由于速度慢和无法消除大气霾的影响,加工冲印技术不过关,不能推广,但为后来的航空遥感打下了基础。

二战前期,德、英等国就充分认识到空中侦察和航空摄影的重要军事价值,并在侦察敌方军事态势、部署军事行动等方面收到了实际效果。

二战后期,美国的航空摄影范围覆盖了欧亚大陆和太平洋沿岸岛屿,包括日本在内的广大地区,制成地图,并标绘了军事目标,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情报来源。

在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航空摄影对军事行动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中,微波雷达的出现及红外技术应用于军事侦查,使遥感探测的电磁波谱段得到了扩展。

6.4航空遥感阶段(1957---)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的空间观测进入了新纪元。

此后,美国发射了“先驱者2号”探测器拍摄了地球云图。

真正从航天器上对地球进行长期探测是从1960年美国发射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开始。

从此,航天遥感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航空遥感仍继续发展。

此外,多宗探测技术的集成日趋成熟,如雷达、多光谱成像与激光测高、GPS的集成可以同时取得经纬度坐标和地面高程数据,由于实时测图。

总之,随着遥感应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遥感探测更趋于实用化、商业化和国际化[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