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中国文学的奠基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2.新体制的思想建设

主要报告:

A、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明确提出写“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采用“新的语言、形式”的“新文艺”要求。

B、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总结成绩,清理和批判旧文艺的不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

•(1)机构建设:文学社团转变为官僚机构

•建立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

确保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有效控制,这是将“五四”以来分散的作家个人自由写作纳入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2)机关刊物:民间性的同人刊物转变为官方的机关刊物

•中国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

作协机关刊物《人民文学》

•(3)作家身份:自由职业者转变为机关干部

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对文艺创作中有争议的作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理由:掩盖作者对书中人物的强烈爱憎、褒贬、取舍,没有阶级性

•与“表现封建社会必定走向灭亡”之说矛盾,缺乏阶级斗争观念。

•实质: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

•经过这两场批判,新中国文艺

走上了更加激进的发展道路。

•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左联”骨干,创办并主编了《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和《希望》杂志。在抗战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批判理由:否认了革命实践和思想改造的意义

•文艺批判运动的结果:

保证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的纯洁性,建立了新的文学规范,新中国文学进入了体制化阶段。

三、“双百”方针和反右派斗争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涵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在“双百”方针指引下,1956年下半年到1957

年上半年,文艺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

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

•“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任何作家可以用任何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互相竞赛”。

艺术问题“应该由文艺工作者自由讨论,可以容许各种不同的见解,并在自由讨论中逐渐达到一致。”

“双百”方针的成果

•社会出现空前的活跃局面, 文学创作出现三大突破:

•1、敢于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无冲突”论的禁锢。

•2、发挥文学讽刺的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的偏见。

•3、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不能写爱情题材的禁区。

•理论: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从不同角度对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以及文艺领导工作中的官僚、宗派、主观主义等表现提出批评。

•干预生活创作: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国文《改选》

•耿简《爬要旗杆上的人》

•秦兆阳《沉默》

•刘绍棠《田野落霞》

•耿龙祥《入党》

•人道主义创作: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李威仑《爱情》

•刘绍棠《西苑草》

•2、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背景

•1957年6月,经毛泽东指示和亲自部署的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迅速在全国展开,全国有约55万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右派和一大批被非右派分子被执行各种处分。

•1958年5月,“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在中央的推动下在全国展开,同时毛泽东提出新民歌运动。

•1959年夏天,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

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双百”方针和反右派斗争,最终导致新中国文学陷入一个具有文化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性质的一体化格局中。

第二章新时代的新诗情

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脉流

50年代的颂歌60年代的战歌

二、十七年时期中国诗坛的构成

国统区的诗人解放区的诗人新一代诗人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体式

1、叙事诗的发达:

•具体类型:

A、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叙事诗。

B、取材于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诗。

C、搜集整理的少数民族叙事诗和史诗。

代表诗人:李季、闻捷等

•李季:1922-1980,河南人。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 致力于以群众化的语言和新的格局来表现新的生活和人物,诗风明朗而朴实。

•代表作:

《王贵与李香香》(1946)

《玉门诗抄》“石油诗人”。“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

长篇叙事诗《杨高传》(1959-1960)

闻捷的爱情诗

•生平:1923-1971,

江苏人,1949年随军到新疆。

•代表作:

•诗集《天山牧歌》(1956)

清新、优美、积极乐观。

是第一个歌颂新疆的诗人.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1959-1962,未完成)。“诗体小说”。

•闻捷创作特点

(1)浓厚的异域风情,牧歌式的创作情怀。

(2)擅长描写色彩鲜明的场面,“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3)避免直抒胸溢,常常在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和情节描绘中,流露对生活的诗意感受。

•天山牧歌》主要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把对爱情的讴歌与对新中国青年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心灵及其高尚情操的赞美融为一体。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复仇的火焰》记叙了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反对到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