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

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归依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

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

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

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

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

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

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

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

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

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

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井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从唐代_占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B.文章提到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明了二者的联系。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官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包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晚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

”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

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

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

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

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

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

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

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

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

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

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

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

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

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

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

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

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

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

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

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

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

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

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

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

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

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

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

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

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

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

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

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

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

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

是的,准时。

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

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

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

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

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

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

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

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5.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理解。

(5分)
6.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

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黄旭华在心里默默发下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时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

1958年,面对占据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

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

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

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

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

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
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

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

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

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

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

”黄旭华含泪答应。

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

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

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官。

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

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游艇之父”。

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
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许身报国铸辉煌》)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尽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9.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是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

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

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

累迁掌朝大夫。

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

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

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

开皇中,拜开府。

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

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

”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

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逢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

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

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

”帝意甚不平。

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

”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

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

”衡复之榆林。

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

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

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

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

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佐助,后来成为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类似的还有参佐等。

B.宗族,宗是尊奉同一祖先的人,族是同一家族的人,同宗即同族。

C.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宪司,古时御史的别称。

因为张衡时任御史大夫,故称其为宪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

他15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

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

炀帝想扣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

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4分)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