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子二章》原文断句的质疑(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课时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百里奚①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②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穆公③,三日,请属④事焉。

穆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遂用之。

(二)唐俭与太宗弈,占先。

上怒,出为潭州。

余怒未息,召尉迟敬德⑤曰:“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查证其过。

”敬德拱手唯唯。

明日廷奏,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

”上追问者三,敬德坚持者三。

上怒,碎玉盏于地,拂袖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益者有三,联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举。

”遂赏敬德。

群臣皆称万岁。

(注释)①百里奚:虢国大臣,后到秦国任大夫,是秦穆公建立霸业的功臣。

②传:传说。

③穆公,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④属:同“嘱”,意为委托,交付。

⑤尉迟敬德:尉迟恭,字敬德。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牛于秦(给……吃,喂)B.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并且)C.俭轻.我,我欲杀之(轻慢)D.引.三品以上皆入宴(邀请)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A.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乃为天下笑乎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D.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中秦穆公能够虚心纳谏,不因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买来的而任用他,说明秦穆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研读《孟子·滕文公上》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经典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分析孟子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富贵不能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持道德原则。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它是关于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的重要论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富贵面前如何做到不沉溺其中,以及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孟子》二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孟子》二章

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①支:同“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
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9/16/2019
27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
(2)劳.其筋骨( 使……劳累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
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
大9事/16业/20的19 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
22
10.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 治国思想。
9/16/2019
17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 路。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 才称得上大丈夫。
9/16/2019
18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 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教案(第二课时)
(1)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①曾,通“增”,増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②衡,通“横”,梗塞,不顺。
例句:衡于虑。
③拂,通“弼”,辅佐。
例句:人则无法家拂士。
(2)找出本课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例如:空乏其身。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积累名言警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显露、流露。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
1.本文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

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

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同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二章》同步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20八上·富县期末)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 匿名(nì)蒙昧(mēi)粗糙(cāo)杳无信息(yăo)B . 佃农(diàn)酒肆(sì)踌躇(chú)猝不及防(cù)C . 妯娌(zóu)黝黑(yǒu)擦拭(sì)春寒料峭(qiào)D . 溺水(nì)滞留(zhì)俯瞰(kàn)密匝匝(zā)2. (2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 可以/为师矣B . 学而不思则/罔C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 . 其不善者/而改之3. (2分)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B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 . ①游人去而禽鸟乐②去国怀乡D .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4. (2分)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B . 呼尔而与之C . 吾谁与归D . 吾与徐公孰美5. (2分) (2019九下·宁波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

B . 有人将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 .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D .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

6. (2分) (2017九上·北京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畎()亩傅说()胶鬲()拂()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4)人则无法家拂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邹人,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___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

二、重难点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三、典型例题分析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2.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课后习题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课后习题解读

参考答案: 3.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 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 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 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 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参考答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 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她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 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 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 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参考答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 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 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 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 势,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二章 课后习题解读
思考探究
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 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审题:把握文章观点。
思路点拨: 1.抓住文章关键句,主要是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段 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句子等。抓住这些 句子,概括文段所阐述的观点基本上就迎刃而解。 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 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 方面的只是,对文段进行分析,可更全面、准确、深刻。
积累拓展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教案【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古今异义词:然而..不胜者;亲戚..畔之;降大任于是.人也;……③特殊词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④常用虚词:之;以;而;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15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天下顺.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4)使者未说.()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无民,何有君?(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题】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练习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和.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固.国④失道.⑤池.非不深也⑥委.而去.之⑦七里之郭.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⑨环.而攻之而不胜⑩所以动.心忍.性(11)而后作. (12)而后喻.(13)必先苦.其心志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兵.革非不坚利也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1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1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学号一、易写错的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民不以封()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助。

寡助之至,亲()()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字词解释天时..()。

..(),地利不如人和..()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寡.()助。

寡助之.()至.(),..()者.()多助,失道者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是:3.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4.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5.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班级姓名学号一、重点字词解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归向,上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团结)。

三里之.(的)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包围)而.(表修饰|表顺承)攻之.(代城)而.(连词,表转折)不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文言文比较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上第22课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得天下有道孟子曰:“桀纣①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尔也:而已。

③圹:原野。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以天下之所顺盖以诱敌D.桀纣之失天下也此之谓大丈夫(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4)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孟子所说的“仁政”。

C.文章举攻城不胜和弃城而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D.孟子在这里说“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又是政治上的领袖。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二章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二章  课件

真正,确实
怎么,哪里 行冠礼
准则,标准 违背
常常
奋起,指有所作为
“女”同“汝”,你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D
D
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大 丈 夫 应 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2.《孟子》二章
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 义。
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 丈夫”的阐释。
1.C 解析 C项中“女”读音应为“rǔ”。 2.D 解析 D项中的“戒”意思应为“谨慎”。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B A
D
B
B
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版筑(zhù) 降大任(jiàn百里奚(xī)丈夫之冠(guàn) C.畎亩(quǎn) 公孙衍(yǎn) 往之女家(nǚ) D.外患(huàn) 法家拂士(bì) 富贵不能淫(yín)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C.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D.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告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二章(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二章(一)
胶鬲( gé ) 百里奚( xī )拂士( bì )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3.参看注释或参考书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① “曾”通“增”,增加。 ②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③ “拂”通“弼”,辅佐。
1.请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基调。 2.参考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3.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试 着读通大意,对学生自由朗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进 行质疑、问答。 4.小组代表质疑,全班竞答,老师补充。
(1)读生字
①公孙衍(yǎn)
不能淫(yín)
(2)通假字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 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 国家更应如此。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 才能取得成功。 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 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愈。
(2)古今异义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②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①古义:狱官。 今义:有一定地位的人。 ②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③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 今义: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今义:比喻。 今义:
⑦乱,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扰乱。 ⑧动,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惊动。 ⑨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孟子二章》原文断句的质疑
对《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文断句的一处质疑。

原文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四字句,而“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六字句,剩余的“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从音韵的角度讲,就有问题。

应该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样就形成了五字句,读起来较为通顺。

而且从意义上讲也就更能让人明了,原文“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为: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其中“行”没有具体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拂”的意思是“违背”,“乱”的意思是“扰乱”,它们意思相近。

而把“身行”放在一起,“身”指身体,“行”指“行为”,它们的意思也相近,都可以合在一起解释。

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