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学设置的历史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书学设置的历史及意义

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书法教育,自隋代至北宋设置了专门进行字学与书法教育的属于学校性质的国立专门教育机构——书学,隶属国子监。书学至北宋发展最为成熟,古代相关文献对此的记载较为详细。由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以及统治者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变化,书学历经了数次废兴,在北宋末年达到空前繁荣后衰败,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北宋书学是古代最进步的官方书法学校,可以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历史和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发掘。对此本文依据书学在北宋设置的时间、情况和历史影响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初设期——北宋初期、中期;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衰亡期——北宋灭亡时。

一、北宋书学设置的历史

(一)初设期(北宋初期、中期)的书学设置

书学在北宋最早的设置时间,有具体文献可考证的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即北宋建国后23年。(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宗》记载:

太平兴国八年……有孙景璠者,本杭州水军。篆《千字文》为五十余体以献。上善之,诏取去黥文,隶御书院。宰相宋琪请授以官秩。上曰:“爵禄非所惜也,顾此人面痕尚在,岂称冠带乎?”琪固言之,

乃授国子书学博士。[1]560

宋仁宗朝也设置了书学,周越、杨楠仲先后知书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九《仁宗》记载:

景祐三年(1036年),冬十月乙巳朔,国子博士周越为膳部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越上所纂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名曰《书苑》,凡二十九卷,特除之。[2]2808

宋朱长文《墨池编》、《续书断下·能品·周越》记载:

周越字子发,仕历三门发运判官,以司勋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迁主客郎中以卒。[3]351

此外,仁宗皇祐至嘉祐年间,杨南仲知书学,以国子监书学博士的身份篆定《石经》,其在职时间则达十余年,历代无有逾之者。[4] (二)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的书学设置

书学在宋仁宗设置后并没有得以长期延续,后不明原因被废除。宋徽宗是一位痴迷书画艺术的皇帝,立志发展书画艺术教育事业,于是重新设置了书学,并多次对书学进行改革。

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壬子,都省(尚书省)向宋徽宗提出奏请,重新设置书学:

窃以书之用于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吏以谕之。盖一道路,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古,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四方承平,未能如古,盖未有校试劝赏之法焉。今欲仿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拔,使人人自奋,有在今日。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

与书一体,今附书学为之教试约束。谨令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并乞赐施行。[5]808

宋徽宗批准了奏请,书学得以重新设置,后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书学刚设置了两年,被徽宗废除,仅五天后又被徽宗恢复设置,设博士一人,学员名额为30人,[5]867并规定了学员的学业、课程和考试标准:

书学生,习篆、隶(指楷书)、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二不枯,肥二不浊,各得一体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其三舍补试升降略同算学法,惟推恩降一等。自初置及并罢年数,悉同算学。[6]3657

由此可见,宋徽宗设置的书学较以前的书学有了较大的改革与发展。其一,课程设置全面,兼顾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文化课”与“专业课”;其二,重视书法的艺术性教育,由对学生指定的学习字体和师法对象看,如果说隋唐书学的书法教育是基于科举制度的重法度要求的话,宋徽宗书学则加重书法艺术性的培养;其三,制定了明确的考试制度,对学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考试标准,根据学员书法艺术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以“气清韵古”为最高等级。学员的考试成绩与仕途挂钩,依据考试等级推恩升降。

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对书学和画学进行了修整。《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五《四学》记载:

大观元年正月申午,大司城兼侍读学士制局编修官薛昂言:“修整书、画学毕工,额各三十人,分为两斋。”从之。[7]3289 大观四年(1110年)三月,宋徽宗将书学并入翰林院书艺局。《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九《徽宗大观四年三月庚子》记载:三月庚子,诏:六艺皆圣人者作,乃者增学舍,置师弟子,而入流命官,靡有区别。其令医学生并入太医局,算学生入太史局,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画学生入翰林图画局。罢学官及人吏等。[5]967 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再次改制书学,设置提举措置书艺所,并任命杜从古、徐兢、米友仁并为措置管勾官,学员名额为500人。对学生学习的字体和名家范本也提出要求:大篆学钟鼎文,小篆学李斯,隶书学钟繇、蔡邕,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草书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逐月会试。宋徽宗并表示愿亲自教授学生书法。[5]1470

书学在北宋末年,经宋徽宗的重视、改革,办学规模扩大,课程设置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三)北宋书学的衰亡

公元1127年,历史上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书学随之衰亡。关于书学衰亡的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点:其一,政治动荡,国家衰败。北宋重文轻武,始终处于少数民族侵略的外患之中。尤其宋徽宗是一位昏庸的皇帝,虽然无愧于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对书法教

育极为重视,但政治上的昏庸致使国家衰败,北宋书学没能在足够稳定的时局和充裕的时间中发展。其二,后期教师水平不高,加之招生过多造成泛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没有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当年米芾为博士仅教三十人,尚且没交出什么人才,现在教师都是三流水平,又淹没在五百学徒中,那么效果可想而知。”[8]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