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f9340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4.png)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1.层序地层学涉及的概念层序地层学的解释过程为推出一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这些地层以侵蚀作用或者无沉积作用造成的不连续地层界面为界,或者以与这些不连续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变量 控制作用构造沉降 ———— 可供沉积的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 —— 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供应 ———— 沉积充填和古水深气候 —————— 沉积物类型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据Vail等,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根据定义,每个层序都是从一个不整合面(图2‐6中SB1)或者说从一个海平面急刷下降(下降速度最大的转折点处)产生侵蚀的时刻开始形成的,结束于下一个海面急剧下降的转折点(图2‐7中SB2)。
在SB1与SB2之间,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是局限于陆架边缘以下,还是陆架边缘以上,划分体系域,层序顶底不整合界面有两种形式。
当侵蚀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Ⅰ型不整合或Ⅰ型层序界面。
当侵蚀范围局限于陆架以上没有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Ⅱ型不整合或Ⅱ型层序界面。
图2‐7中SB1为Ⅰ型界面,SB2为Ⅱ型界面。
Ⅰ型层序界面之上为低水位体系域(LST)。
Ⅱ型层序界面之上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因此,由LST、TST、 HST组成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由SMST、TST、HST组成的层序称Ⅱ型层序。
图2‐6中低水位体系域分布在陆架边缘以下的低处,它包括有盆底扇、带有天然堤的斜坡扇、楔形前积复合体,有时还有滑塌扇、滑移体等沉积体。
低水位体系域的另一特征,是在陆架上出现切割谷(incised valley),在陆坡的上段出现海底峡谷(canyon)。
它们通常下切到较老的下伏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内。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69b827dd3383c4bb4cd290.png)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深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度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https://img.taocdn.com/s3/m/3cb544c6c1c708a1284a44e1.png)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cca670f46527d3240ce023.png)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地层
![地震地层](https://img.taocdn.com/s3/m/36907eb9f121dd36a32d82be.png)
S型前积
其特点是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 形,近端整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有完整的顶积层 、前积层和底积层,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它意味 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较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 面上升,是一种代表较低水流能量的前积结构,如代表较 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或三角洲朵状体间沉积。
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 的学科,主要内容是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及 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 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包括地层层序及 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和预测有利油气聚 集带等。
(一)地震层序分析
划分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的基础,同样,划分地震层 序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1沉积层序与地震层序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 出的沉积层序,也即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4地震相图的编制
在地震剖面上一般先分析地震相的几何参数,识别各 地震相所处的不同沉积环境,弄清各时期沉积物的来源方 向。然后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找出反射特征横向变化 规律,把各种地震相的具体界线在地震剖面上划出来。
进行平 面分析对比 ,并把它投 到测线平面 图上,相邻 测线地震相 单元经测线 闭合后,就 可以把相同 的地震相单 元在平面上 连接起来, 编制出一张 地震相平面 图。
4) 振幅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 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 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与丰度标准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https://img.taocdn.com/s3/m/e44d66023169a4517723a339.png)
地 )
球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陶
志 志 留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生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④
③
T80
②
①
T82 T83
中
国
石
油
学 ③ 大
④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②
①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c9cf9ab84ae45c3a358cd6.png)
下部边界
下超
底超
2、下 超
3、整 一
退积:不是退覆。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水进有关的 一种视削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现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和湖相水进体 系域的顶界。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上部边界
1、削截
2、顶超
下部边界
3、整 一
1、上 超
底超
2、下 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下 超 2、下 超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7
•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射 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
定的,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
、削截、上超、下超
8
1)顶超: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的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特征:其下同相轴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沉积过路冲刷
上部边界
整一时可以是连续面,也可以是不连续面!
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①特征:有角度地向下终止
侵蚀河道
它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1、削截
2、顶超
3、
上部边界
3)上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层向上终止 ①特征:向上终止 ②成因:水位1相、对削截持续上升,持续充填堆2积、顶超
震反射界面 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4)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向原始倾斜面的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合。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a4f885bed5b9f3f80f1c46.png)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4课 地震层序分析-地质界面的类型和地震界面的类型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4课 地震层序分析-地质界面的类型和地震界面的类型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299a86b8bd63186bdebbc0e.png)
2.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3.1 地质界面的基本类型地震反射界面是地层界面的表现形式,因此首先应对各种地层界面的类型和特征有所了解。
沉积岩地层基本上是层状的,各时代地层被不同性质的地层层面所隔开。
从地层之间的时间连续性上看,有两种最基本的地层界面——不整合面和整合面。
当两套地层在形成时间上不连续,其间出现地层缺失,则称其为具不整合接触关系。
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反之,如果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缺失,则为整合接触,其间的界面为整合界面。
2.3.2 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的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2)按成因分类(3)按分布范围分类(4)按剥蚀期次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界面上下总的地层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时间缺失,具有不整合面的地质标志,如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根土岩、赤铁矿、钙质结核等,并表现为沉积相序的不连续和古生物的不连续。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区域性垂直升降运动的产物,老地层呈水平状抬升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平行不整合1-2,2-3,4-5之间为整合,3-4之间为下切型平行不整合,3-5之间为均夷型平行不整合可进一步细分为: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
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超覆c.超削不整合:二者同时存在。
a.削蚀不整合 c.超削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经过剥蚀或沉积间断后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新老地层产状不同。
b.超覆不整合(2)按成因分类•A.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使地层产状变化造成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a.褶皱不整合–b.掀斜不整合–c.块断不整合–d.抬升不整合–e.岩浆岩侵入不整合–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所形成的不整合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所形成的不整合花岗岩B与地层A为侵入接触,与地层C为沉积接触;花岗岩D与地层A、C为侵入接触。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1d2ad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4.png)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https://img.taocdn.com/s3/m/41ffe818bcd126fff7050baf.png)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本范围
(1)断层的解释与组合 (2)典型构造解释与剖面特征
(3)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4)剖面图、构造图的编制 (5)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思路与应用实例
(1)盆地构造分析思想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中的主导作用。
盆地类型、盆内构造特征与地震资料的解释 成因构造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演化历史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地震层序划分与层序地层学解释
![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地震层序划分与层序地层学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46e0c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3.png)
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地震层序划分与层序地层学解释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前陆盆地,其彩南地区石树沟群地处于该盆地的中部。
石树沟群地区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地震层序划分的分析对于研究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和储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据研究结果显示,石树沟群地区的地震层序可分为四个层序:上海西组、下海东组、中侏罗统、下侏罗统。
其中上海西组主要以含油气层为主,下海东组则是以烃源岩为主。
中下侏罗统则为典型的岩性判断层段。
各层序之间层位基本稳定,反应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
上海西组主要分布在石树沟群地区的上部,其地层为长兴岩、泥页岩、灰岩及泥岩等。
该地层发育了两种类型的岩石,分别为发育于典型的深水相环境下的灰岩和孔隙度较高的泥岩。
由于上海西组主要分布在盆地高处,其沉积过程相对稳定,因此含油气层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下海东组地震层序分布在石树沟群地区的中下部,其地层为煤系地层和烃源岩。
该层主要包括以下岩石类型:黑色泥岩、页岩、煤岩、碳酸盐岩、细粒砂岩以及凝灰岩。
下海东组主要分布在盆地底部,其沉积过程相对不稳定,导致了沉积物的振实作用,从而使岩石之间的孔隙度降低。
该层主要是烃源岩,因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侏罗统和下侏罗统层位之间的界线较为明显,主要由蓝灰色石英砂岩和灰色泥岩组成。
这一层段主要发育于高地,因此具有过多的剥蚀和侵蚀作用。
中下侏罗统的研究是研究石树沟群地区油气运移和储量分布的关键。
在中下侏罗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油气运移,需从下夹层到上夹层进行的上升运移。
这种上升运移往往在油气运移途径上遇到较大的阻力,并且由于底部地质条件的影响,容易形成油气聚集。
综合分析,石树沟群地震层序层位稳定且各层序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反应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地质背景。
该地区上海西组主要是以含油气层为主,下海东组则是以烃源岩为主。
中下侏罗统层段是石树沟群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层段,其研究对于该区域石油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e9f7ec71fe910ef12df8f5.png)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多
释三
变
相
井
维
速
干
联
可
成
分
合
视
图
析
标
化
技
技
定
解
术
术
技 术系列
速度分析 精细解释 储层描述
断块圈闭评价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河道砂振幅图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Tg1~Tg3断层迭合图
相干技术
相干数据分析就是通过互相关方法检测数据体的连续性,突出地震同相轴的不 连续性或突出其连续性。该方法对于识别断裂系统的组合关系,检测小断层分布极 为敏感。因而可以精确落实四五级小断块。
LANDMARK
沿
VAR 1
层
相
干
处
理
原
理
VAR 2
VAR 3
层序地层学教案-地震
![层序地层学教案-地震](https://img.taocdn.com/s3/m/eb0082c4680203d8cf2f2431.png)
2.3 体系域的地震解释
沉 积 体 系 域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是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 体系组合(Brown和Fisher,1977)。在层 序地层学中,体系域作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 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两 种 主 要 层 序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钻井资料用于识别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在 盆地的立体分布。随着采集与处理技术的 日益进步,地震技术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
层序地层研究手段
• ④ 年代地层分析技术:主要指能测定岩石 绝对年龄的各种技术和古地磁分析。测定 岩石绝对年龄的有钾–氩,氩–氩,铀–铅, 铷–锶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磷灰石裂 变径迹,石英氧空位浓度测定等。由于测 定设备和技术上的原因,分析结果常有争 议,因而未能普遍使用。
2.2 层序界面的地震解释
地震层序的分级
表 2-1 沉积层序级次划分标准
层序 R.M.Mitchum & P.R.Vail
R.K.Goldhammer
M.E.Tucker
级次 时间跨度/Ma 层序性质 时间跨度/Ma 层序命名 时间跨度 层序机理
一级
>50
>100
>100 全球大地构造
二级 5~50 叠加层序(组) 10~100 超层序 10~100 拉张和热沉降
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
• 1型沉积层序的底部体系域被称为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 ,低位体系域是在以相对海 平面下降(亦即全球海面降落速度超过退覆坡折 带处的沉降速度)和随后的相对海平面缓慢上升 为特点的阶段中沉积的。
• 如果低位体系域是沉积在一个具有陆架边沿坡折 的盆地内,通常可以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 时期的组成部分:低位扇和紧跟着的低位进积楔。 低位扇是受沉积物经由陆架通过活跃的下切谷时 的海底扇沉积作用支配的。随后的低位进积楔以 比较细粒的楔形陆坡沉积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视削截界面
– (3)顶超界面 – (4)上超界面 – (5)下超界面
(1)削截界面(Truncation)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 该界面处,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一般
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 是发育在陆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3)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地层超覆方向相反,掀斜型 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同。而褶皱型 削截有两个,故与上超方向无对应关系。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 整一界面(Concordance)
连续整一、不连续整一和下切面
• 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第4课结束
∈3+O1
O23
构造反转也造成削截界面往下倾方向增强。这时特别要注意盆
地的构造背景,并注意上超与削截之间的相互关系。
(2)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面 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 下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顶超
削截
截削
2) 以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 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5)下超面(Downlap)
(5)下超面
(5)下超面
2.4.2
整一界面(Concordance)
是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地 震反射界面。根据界面本身的几何形态特征和振幅、 频率的横向连续性,可进一步划分为连续整一面、 不连续整一面和下切面三种类型。
(1)连续整一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较稳定,主要反映了 由沉积事件所形成地层层面如海进面等。此外,地貌起伏不大的平 行不整合面(侵蚀间断面)也表现为连续整一界面。
3)顶超与发育有前积反射构型的进积沉积体相伴生,该地 层单元的底部发育有下超。而与削截界面相对应的地层单 元不一定为进积沉积,底界往往无下超界面。
在盆地边缘,受后期构造影响,顶超可以转化为 削截。
(3)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当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时,往往难以判断地层是向上超覆 还是向下超覆。这时主要根据以下方面区分: 2)上超是向盆地边缘的超覆,上超往往与削截伴 生,且方向相反。
1)下超是向盆地内部的超覆,下超与前积构型伴生。
盆地边缘 盆地内部
3)上超是地层上缓下陡,下超是上陡下缓。
?
?
?Leabharlann (4)上超与削截的区分主要根据区域上的地层接触关系来区分
削截界面通常较少,而上超界面比较常见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
复
习
题
• 不整一界面(Discordance)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2)视削截界面 Apparent Truncation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 界面上,主要发育在破坏型陆坡边缘或海底峡谷的纵剖 面上,此外深水区的沉积饥饿面亦可造成视削截现象。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
(5)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河谷下切面
海底峡谷下切面
•此类界面起伏的规模一般较大,可达数百米。
• 2.4.3 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1)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 层向下倾方向消失。
(3)顶超面(Toplap)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 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常与三角洲 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3)顶超面
(3)顶超面
(3)顶超面
这里有顶超吗?
(4)上超面(Onlap)
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 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2)不连续整一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不稳 定, 主要反映不稳定环境下的沉积突变面。
(3)下切面:指界面上下同相轴总的产状趋势一致。但 界面本身有局部起伏或下切特征,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 般变化较大。是平行不整合的产物。下切面有两种成因: 河谷下切和海底峡谷下切:
河谷下切面
河谷下切面
此类界面起伏的规模一般较小,在几米到几十米左右。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4课
王英民
2012年
2 地震层序分析
•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4.1不整一界面(Discordance) 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 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细分为多种类型: – (1)削截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