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课一练:第13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3.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中国历来都重视历法和年号,其中“改正朔,用阳历”开始于( )A.光绪登基时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6.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7.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辛亥革命评价是什么
辛亥革命评价是什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评价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当时清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巨大障碍。
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推翻,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中国自秦以来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来说,专制君主是它的“头”,而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体系等是它的“身”,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使中国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正统地位。
从此,封建旧势力要实行专制统治,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
这就为中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打开了一个缺口。
3.辛亥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法制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它吸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了共和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从而使民主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而这一点恰是中华民族跟上世界潮流,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这为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从材料“武昌”“新军”等关键信息可知这讲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是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2、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ABC三项都是发生于1924年,而D项北伐战争的内容发生于1926年,此时他已经逝世,无法领导北伐,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历程A、接受三大政策”B、提出新三民主义C、实现国共合作D、领导北伐战争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所以本题答案是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主不过是辛亥革命的意外收获,所以不能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4、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中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问题,难度不大。
名人评价辛亥革命的句子
名人评价辛亥革命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孙中山先生可是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呢!他说辛亥革
命是“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就好像一把利剑,一下子就把那
腐朽的封建制度给斩断啦!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呀!
还有梁启超,他也认为辛亥革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呀!他觉得辛
亥革命像是一场风暴,席卷了旧有的一切,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希望呢!这难道不是改变历史的关键一步吗?
黄兴同样对辛亥革命赞誉有加呀!他把辛亥革命比作是照亮黑暗的
火炬,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和自由。
这不就像是在黑夜中突然出现的
那一抹亮光,给人们指引了方向嘛!
我觉得呀,辛亥革命真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彻底改变了
中国的命运,让我们走向了新的征程!。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云卿,别署清华居士、西江翁。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的评价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中西合璧的发展道路,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政治家梁启超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改旧图新”的主张,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
他曾担任过多个政要职位,如清朝政府的要职――总理衙门大臣以及北洋政府的要职――教育总长等。
他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民主和宪政,曾积极倡导辩论、讨论民主问题,并主编发行《民报》等报刊,致力于传播改革思想。
三、教育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积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知识解放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主张“舍我其谁,思我其谁”,提倡自主思考和独立精神,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他曾创办过《清华学报》、清华学校和北京大学,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文化评论家梁启超是中国文化评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批评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提出自己的文化观点。
他主张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保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提出了“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世界有世界的文化”的观点,鼓励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他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他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文化评论界的杰出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观点。
对辛亥革命不同的见解
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解读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孙中山解读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认为辛亥革命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这场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
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会与西北协进会上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革命的进程,诚如他在《八年今日》一文中的描述:“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而起革命军于武昌之日也。
随而冯国璋焚烧汉口,随而袁世凯病起彰德……无如党人遍布国中,响应四起,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时予方在伦敦从事于外交问题之解决,正当着手举世同情,乃屡促共和国体之速定,正式政府之成立,欲乘时要求友邦之承认,乃迁延两月,头绪全无,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予深恐革命大功亏于一篑,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机,而奔驰回国……于是草创政府于南京,而共和国体乃定焉。
”这既是孙中山的个人经历,实际上也勾画出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脉络,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褒扬了革命党人肇建民国的历史功勋。
在这篇发表于1919年10月10日的纪念文章中,孙中山还鉴于当时时局,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
浅析梁启超护国运动思想
浅析梁启超护国运动思想(一)护国运动前中国的国情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近代化进程相比之前的洋务运动时期明显加快了,旧的观念在新兴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被许多人抛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使得封建制度和思想逐渐瓦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民主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1915年,袁世凯的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称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不能实行共和制,只宜实行君主制。
随后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胡瑛、李燮和等六人发起了筹安会,袁世凯的称帝行动正式开始。
在国内,袁世凯称帝倚仗的是自己的军事实力,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国内已经没有可以和袁世凯抗衡的军事力量;外交上袁世凯又争取了帝国主义各国对其称帝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北洋系的冯国璋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称帝的,在袁世凯称帝前更是准备和梁启超一起去北京劝说,这也为后来袁世凯手下各大将通电要求取消帝制埋下了伏笔。
1914年底,袁世凯改国务总理为国务卿,大封诸侯,种种复古做法,“举动越看越不对了”。
1915年初,袁克定在宴席上与杨度“历诋共和之缺点,隐露变更国体之意”。
同年5月,帝制传言越来越多,梁启超即与江苏将军冯国璋进京,想以冯国璋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辩才加以劝阻,在梁启超的自述中,冯国璋对他说:“我之辩说远不如子,子之实力亦不如我,必我与子同往。
子反复予以开导,我隐示以力为子后盾,庶几千钧一发,危机可挽。
”袁世凯称自己不会称帝,梁启超仍然存疑。
8月,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发表,随后杨度的“君宪救国论”也出现,“六君子”的筹安会成立,梁启超遂发表《异栽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驳斥,袁世凯充耳不闻,并于12月12日称帝。
(二)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思想的转变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曾附和其师康有为,发表“新中国建设一文”,主张虚君共和,仍旧是君主立宪者。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后,梁启超不再继续坚持以前的政见,而是表示拥护共和。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评价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评价(考试总分:20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50 小题,共计 200 分)C.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D.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不断2、(4分)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
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A.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4分)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 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D.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4、(4分)下图是1913年共和党、国民党、进步党的党员证,这些图片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共和党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B.有助于研究中国政治转型期政治状况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纷争的局面D.佐证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普及与扩展5、(4分)辛亥革命后,一些穷乡僻壤的乡村也纷纷出现民主党、共和党、许多乡坤和读书人既有参加民主党的,也有参加共和党的,更甚者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加入。
该现象说明当时()A.政治环境相对宽松B.民主共和制度日趋完善C.民国缺乏政冶统一D.党派之争现象日趋严重6、(4分)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C.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7、(4分)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2011-09-11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解玺璋辛亥革命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不是1911年10月10日夜晚在武昌城上空响起的那一枪,而是一个历史过程。
至少从戊戌变法以来,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切社会、政治、思想上的变化,最终都是导向辛亥革命的。
所以,百年之后再看辛亥革命,视野应求其宽,不求其窄,要有历史纵深,不就事论事。
此即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所说,研究辛亥革命要“上下延伸,横向会通”。
中国近代以来,恰如李鸿章所说,正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种变局的发生,自鸦片战争失败算起,到辛亥革命发生,一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期间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种种内忧外患,刺激着最先觉醒的那些中国人,逼着他们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
这些先知先觉者从他们的切身经验中取得教训,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深深打上时代和个人烙印的应付变局的方案。
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领导的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再到孙中山所领导的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果”的话,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它的“因”。
它的“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和多样的,是千条江河归大海,是条条大路通罗马,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或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武昌起义的那一声枪响。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看,我们也不认为辛亥革命只是从洋务派到改良派,或立宪派,再到革命派的线性发展过程,他们的影响呈现出互相交叉的网状形态,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清政府也做了它所能做的。
用梁启超的话说:“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政府正是辛亥革命的催生婆。
它的顽固、保守不仅使改良、维新、立宪的康梁大为失望,更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革命派的行列。
名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语句
名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语句
嘿,你知道吗,辛亥革命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级重要的大事呀!好
多名人都对它有深刻的评价呢!
孙中山先生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就好像在说,辛亥革命就像是顺应潮流的一艘大船,带着我们
驶向新的方向。
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嘛!
黄兴也讲过:“丈夫不为情死,不为病死,当为国杀敌而死。
”哇塞,这得多有豪情壮志呀!这就如同战场上的呐喊,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
的未来奋勇向前,就像战士们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地冲锋一样。
梁启超则表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这就好像在提醒我们,世
界是不断变化的,辛亥革命不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吗?它打破了旧的
束缚,带来了新的希望。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
去之。
”这多直白呀,不就像是直接告诉我们,有问题就用革命来解决,有不好的习俗就靠革命来除掉嘛!
这些名人的评价,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
意义和价值。
在我看来呀,辛亥革命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些名人的评价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我们后人更加懂得了要不断追求进步和变革,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辛亥革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2020·北京通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缺少席位,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建立后,立宪成为一场骗局,使得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一部分人转而支持革命,故选C项。
2.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
”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中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
3.(2020·山东威海文登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毛泽东同志曾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下列内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国民一律平等B.法律需奉诏施行C.组建皇族内阁D.规定实行总统制,国民一律平等,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法律无需奉诏即可施行,排除B项;皇族内阁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产物,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排除D项。
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族主义,“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主主义,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项正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00121 商学院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侠义指1911既清宣统三年于武汉最先爆发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武昌起义,此次起义最终使溥仪下诏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广义则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的全过程,包含从1895年兴中会成立起至1911年武昌起义间发动的多次起义革命。
我并不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失败的革命,它的失败与否在史学界中也一直存在争议。
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辛亥革命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虽然矛盾,但个人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即不太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268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宣传了革命思想,致使其后的复辟成为闹剧。
从此方面来看,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
随着建立起来的南京临时政府完结,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位置倒行逆施,其后的发展也没有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从这方面看,辛亥革命的结果便是失败的。
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中,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充分②中国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③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④革命内部立宪派与保守派破坏。
在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发展特征便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要矛头指向满清统治,忽视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提出完整的革命纲领,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存在着幻想,向帝国主义妥协,例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发出文告,承认清廷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会偿还对外债务,帝国在华特权等等措施,希望得到列强支持来推翻清政府统治。
另南北和谈期间由于惧怕外来干涉,屡屡让步,将革命成果拱手让与列强代理人—北洋军阀手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成为完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半社会的特点包括:封建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弱小,帝国主义势力强大,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贫困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相传,周公作论六乐。
《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C.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D.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知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协调君臣、族长乡里、父子兄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故选A项;分封制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协调君臣、族长乡里、父子兄弟关系,排除C项;宗法制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排除D项。
2.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
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考点:FA: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分析:本题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知识点的掌握;解答: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建设内容,正确;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策,也是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民主建设内容,正确;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为1984年,属于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建设的内容,正确;④加强与扩大基层民主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民主建设内容,正确;故选A.3. 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
梁启超的自由思想对辛亥革命自由思潮的影响
梁启超的自由思想对辛亥革命自由思潮的影响作者:姜昱子来源:《活力》2012年第06期[摘要]梁启超的自由思想对辛亥革命前夕的权利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对自由思想的深度阐发与大力弘扬对辛亥革命的理论先锋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次,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作为保守派人士与革命派进步人士的论战,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自由思想;辛亥革命;权利思潮一、革命派对梁启超的继承与超越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接受了社会有机体论,认为国乃是由民积成,国家与民的关系就像身体与四肢五脏六腑血脉之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如果四肢五脏六腑以及血脉都已经无法存活,那么身体自然就会消亡,因此,国权的有无以及强弱决定于民权的有无以及强弱:“国也,积民而成,国之有民,尤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
”而兴民权则必须对国人进行精神上的启蒙,这一启蒙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祛除国人的奴隶性。
国人的奴隶性使国民“自居于奴隶,性奴隶之性,行奴隶之行”这一奴隶之性,奴隶之行正是国人没有自由精神,没有自由权利的表现。
而在自由精神与自由权利这二者之间,梁启超显然认为自由之精神是根本的。
为此,他提出了“权生于智”说:“权者生于智者也。
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
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
···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
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要想有民权,必须先开启民智,而开民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兴民权也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开民智方面,梁启超指出,近代国人的奴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关心自身的权利,其次是更不关心国家的权利。
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在奴隶的思想中根本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意识就没有利群心与爱国心,则天赋之权利与天赋之义务根本没有附着之主体,则虽然客观身份为中国人,但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境地时,是丝毫也无法从这些奴隶身上获得强大的因子的,这些无自由精神之人就变成了彻底的旁观者,梁启超如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
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正成 为我们的百年回忆, 它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 使民主自由之声一度高响于古老的中国大地 。值此 辛亥百年之际, 学界对此次革命有诸多反思 ① 。 梁 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又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 他在民国初年和辛亥十周年两个时段对辛亥革命有 过不同的反思和评价。回望史海沧桑风云变幻后的 在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背景下, 我们关注百年 今天, 前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反思, 以期有新的启 示和思考。
[3 ]614
。 面对这种局面, 各个
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虽然无不以自己的政治态度和 但都面临一个怎么办的问题? 政治行为决定舍取, 矢志追求宪政的梁启超在想些什么 , 做些什么, 对革 命有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考呢? 革命的爆发确使梁 心急如焚, 但他还是接受了革命, 在 启超坐卧不安、 该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 如《新中国建设问题 》 《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 《财政问题商榷书 》 《鄙人 《痛定罪言 》 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等 ) 对革命 进行了积极的系统思考。一方面从思想启蒙角度对 辛亥革命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对革命后存在的隐患
[3 ]588 [3 ]614
事隔十年, 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梁启超还是高 , “ 度肯定的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 回 …… 第 三 回 就 是 我 们 今 天 所 纪 念 的 辛 亥 革 命 ①他从民族精神自觉和民主精神自觉两个方面 ” 了。 。“辛 亥 革 命 有 什 么 意 义 肯定革 命 的 转 折 性 意 义 呢? 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 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藉。 自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 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民族精 [6 ]2 ” 神的自觉, 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1.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族精神 的自觉。梁启超对这场革命的评价与反思着眼于整 个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与崛起, 他意识到一个完 整强大的民族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前提, 辛亥革命难 能可贵地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大贡献 。早 中, 他就根椐 在 1901 年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 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对欧洲国家思想变迁的考察 结果, 就民族主义的产生、 发展和特点, 古代民族主 义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以及中西民族主义异同等 [3 ]184 。他在文中提倡的是 问题有过比较详尽的阐述 大国家民族主义, 这与其他流派 ( 如革命派的狭隘 民族主义) 是根本不同的。 辛亥十年后的他再次肯 定革命对中华民族整合性的巨大影响, 阐明现代化 过程中民族国家强大力量的重要性 。梁启超从民族 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 民族融合三个角度阐述他的大 国家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其一, 辛亥革命唤醒和激发了中国人内在的固 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这种力量的形成对中国真正 。“一个民族能 迈向现代之宪政道路是不可或缺的 否站得住, 要看民族自觉心的强弱如何, 所谓自觉 心, 最要紧的是觉得自己是整个国民, 永远不可分 [6 ]2 ” 。 裂 始终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梁启超对民族的 , “整个的国民 ” , “永远不可分 凝聚力问题相当重视 , 裂” 这样的话语蕴含了多少期望和感慨, 也说明辛 亥革命这场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华民族在直面外来冲 击和侵略的时候迸发了内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使 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显得既古 老又青春无限。其二, 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民族骄傲成为一种强烈的 ,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觉悟, 信号。如他所言 觉 得我们这一族人 …… 任凭别人说我们是保守也罢,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梁启超)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今日天津全学界公祝国庆,鄙人得参列盛会,荣幸之至。
我对于今日的国庆,有两种感想:第一,是辛亥革命之意义;第二,是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分段说明,求诸君指教。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
好象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
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
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
他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于是多年的“潜在本能”忽然爆发,便把这回绝大的自觉产生出来。
如今请先说头一件的民族精神。
原来一个国家被外来民族征服,也是从前历史上常有之事,因为凡文化较高的民族,一定是安土重迁,流于靡弱,碰着外来游牧慓悍的民族,很容易被他蹂躏。
所以二三千年来世界各文明国,没有那一国不经过这种苦头。
但结果这民族站得住或站不住,就要看民族自觉心的强弱何如。
所谓自觉心,最要紧的是觉得自己是“整个的国民”,永远不可分裂、不可磨灭。
例如犹太人,是整个却不是国民;罗马人是国民却不是整个;印度人既不是国民更不是整个了。
所以这些国从前虽然文化灿烂,一被外族征服,便很难爬得转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黄俏凤, 张金武
(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 摘
武汉 430079 )
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梁启超既是立宪派的领袖 , 又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 , 他在民
国初年和辛亥十周年两个不同时段对辛亥革命曾有过不同的评价和反思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 , 我们回忆并解读 梁启超的评价和反思 , 以揭示他从文化启蒙的角度 , 回答中国将向何处去的思想 。 [ 关键词] 梁启超; 辛亥革命; 评价; 反思 [ 中图分类号] K25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6285 ( 2011 ) 11 - 0001 - 05
说我们骄傲也罢, 我们断乎不肯看轻了自己, 确信我 , 们是世界人类的优秀份子 不能屈服在别的民族地 底下。 这 便 是 我 们 几 千 年 来 能 够 自 立 的 根 本 精 [6 ]5 ” 其三, 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扩 神。 大。梁启超不仅肯定这场变革在政治经济上的巨大 变革作用, 还着眼于它在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方面的 。“辛亥革命, 作用 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 专就民 族扩大一方面看来, 那价值也真不少, 这便是把二千 年来的东胡民族, 全数融纳进来, 变成了中华民族的 [7 ] ” 中华民族自古是大整体, 成分。 但是在清代, 民 族矛盾尤其是满汉矛盾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 汉 人不断反对满人的民族压迫, 从“反清复明 ” 到“驱 , 除鞑虏, 恢复中华 ” 这样的现状不利于中华民族的 整体发展。辛亥革命带来了变化和转机, 梁启超强 而且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内 调民族精神的自觉, 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建立一个 在凝聚力、 强大的中华民族, 他的大民族主义在当时具有很强 的前瞻性。在晚清, 他是最早公开提出解决满汉矛 , “则吾中国言民族者, 盾办法的人之一 当于小民族 [8 ] ” 从他充分肯定革 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命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大 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是符合当时和以后中国发展 方向的正确趋势。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 强大的民族底蕴和凝聚力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在 世界崛起的基础, 是中国现代化不可替代的因素。 2.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强化了中国人民主自觉 “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藉 ” , 精神。梁启超认为这是 是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起点。 其一, 梁启超认为 革命显现出中国人强大的民主自觉精神, 革命成功 。“武昌一声 便是全国人的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 炮响, 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 便头角峥嵘的诞生 。 ? 出来了 这是谁的功劳呢 这是全国人的自觉心,
1
第 23 卷 第 11 期 ( 二) 对革命后存在的隐患进行反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年 11 月
一方面, 梁启超称赞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体 ” 是神圣高尚的, 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 其 造 端 之 宏 大, 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 以 共 和, [4 ]89 ” 他充分肯定了这场变革在古老的中国由传 也。 统向现代道路迈进中的转折意义, 表明了他心系国 家民族前进方向的宏愿。他孜孜追求的核心是中国 如何强大和实现现代化, 因此, 常在文中强调“以使 ” 中国成为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 另一方面, 他更 多的是理智的思考和对现存隐患的不满 。对于民国 初年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状况, 梁启超不藏其忧虑之 。“民国现状, 词 蜩螗沸羹 …… 不可掩蔽。…… 危 机之伏而未发者, 尚不知几千万。以此自诩成功, 非 全无心肝安得有此言? ” 通常革命过后带来的社 帝制的结束只是宪政的开端, 会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调整政策以革命之势推动宪政是梁启超的思考 。“自今以往, 重心 时势所要求者, 乃在中国建设大 业。 而斯业之艰巨 …… 此非一二人之智力所能取 决, 实全国人所当殚精竭虑以求止于至善者 ” 也。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的政治行动方案曾不断 调整, 从用北洋军倒政府到和袁、 慰革、 逼满服汉, 梁 启超既尖锐地直指当时的隐患以示其忧虑 , 又能对 革命派从敌对到缓和甚至携手共反专制, 建设中国 大业, 反映了他对宪政的期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 焦虑与思考。
[ 收稿日期] 2011 - 09 - 18
“武
汉事起, 举国之集响应, 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 冥契 [3 ]588 。 ” 乎全国民心量之所同然
[ 作者简介] 黄俏凤( 1982 - ) , 女, 广东揭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政 治史。 张金武( 1981 - ) , 男, 四川南充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外政治制度。
[3 ]614
。 面对这种局面, 各个
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虽然无不以自己的政治态度和 但都面临一个怎么办的问题? 政治行为决定舍取, 矢志追求宪政的梁启超在想些什么 , 做些什么, 对革 命有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考呢? 革命的爆发确使梁 心急如焚, 但他还是接受了革命, 在 启超坐卧不安、 该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 如《新中国建设问题 》 《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 《财政问题商榷书 》 《鄙人 《痛定罪言 》 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等 ) 对革命 进行了积极的系统思考。一方面从思想启蒙角度对 辛亥革命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对革命后存在的隐患
①
, 《百年锐于千载, 》 《决策与信息 》 2011 年第 2 期; 朱英 , 《辛亥革命: 百年纪念与百 近两年代表性的文章有 : 章开沅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 《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2 期; [ , 《把握纪念辛亥革命主题 团结推进中国和平统一 》 《统一论坛》 年超越 菲律宾] 董拔萃 贰零壹壹·壹; 李良玉, 《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 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 》 《中国学术周刊》 2010 年; 许小青 , 《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 《中国学术周刊》 2010 年; 罗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 》 《中国学术周刊 》 2010 年; 许耀桐 ,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 《理论探索 》 ຫໍສະໝຸດ 011 福惠 年第 2 期, 等等。
二、 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时 的再次反思与评价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大转型 时期, 社会解体的突然, 政治斗争的激烈, 新旧观念 的交织使人们的思想常处于动荡、 变化和反复不平 , “ 衡中 出现了 先进者已接受或迈向社会主义思想,
[5 ] ‘子曰诗云’ 、 ‘正心诚意 ’ 落后者仍抱住 不放 ” 的 状况, 各种思潮相互对峙, 其中, 革命共和主潮已是
[3 ]588 [3 ]614
事隔十年, 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梁启超还是高 , “ 度肯定的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 回 …… 第 三 回 就 是 我 们 今 天 所 纪 念 的 辛 亥 革 命 ①他从民族精神自觉和民主精神自觉两个方面 ” 了。 。“辛 亥 革 命 有 什 么 意 义 肯定革 命 的 转 折 性 意 义 呢? 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 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藉。 自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 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民族精 [6 ]2 ” 神的自觉, 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1.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族精神 的自觉。梁启超对这场革命的评价与反思着眼于整 个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与崛起, 他意识到一个完 整强大的民族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前提, 辛亥革命难 能可贵地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大贡献 。早 中, 他就根椐 在 1901 年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 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对欧洲国家思想变迁的考察 结果, 就民族主义的产生、 发展和特点, 古代民族主 义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以及中西民族主义异同等 [3 ]184 。他在文中提倡的是 问题有过比较详尽的阐述 大国家民族主义, 这与其他流派 ( 如革命派的狭隘 民族主义) 是根本不同的。 辛亥十年后的他再次肯 定革命对中华民族整合性的巨大影响, 阐明现代化 过程中民族国家强大力量的重要性 。梁启超从民族 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 民族融合三个角度阐述他的大 国家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其一, 辛亥革命唤醒和激发了中国人内在的固 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这种力量的形成对中国真正 。“一个民族能 迈向现代之宪政道路是不可或缺的 否站得住, 要看民族自觉心的强弱如何, 所谓自觉 心, 最要紧的是觉得自己是整个国民, 永远不可分 [6 ]2 ” 。 裂 始终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梁启超对民族的 , “整个的国民 ” , “永远不可分 凝聚力问题相当重视 , 裂” 这样的话语蕴含了多少期望和感慨, 也说明辛 亥革命这场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华民族在直面外来冲 击和侵略的时候迸发了内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使 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显得既古 老又青春无限。其二, 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民族骄傲成为一种强烈的 ,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觉悟, 信号。如他所言 觉 得我们这一族人 …… 任凭别人说我们是保守也罢,
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 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见梁启超. 辛亥革 ①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 , M]/ / 饮冰室合集. 文集三十七. 北京: 中华书店, 1989 : 1. 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
2
第 23 卷 第 11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年 11 月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正成 为我们的百年回忆, 它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 使民主自由之声一度高响于古老的中国大地 。值此 辛亥百年之际, 学界对此次革命有诸多反思 ① 。 梁 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又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 他在民国初年和辛亥十周年两个时段对辛亥革命有 过不同的反思和评价。回望史海沧桑风云变幻后的 在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背景下, 我们关注百年 今天, 前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反思, 以期有新的启 示和思考。
渐趋渐浓。梁启超始终牢记立宪派的使命, 为大民 族而战的他又一次站在时代的潮头对革命进行反 思, 表达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与思考。 从他这 时期的一些文章可窥其思想, 如 1921 年的《辛亥革 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 和 1923 年《五十年 。 中国进代概论》 ( 一) 对辛亥革命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