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1婴幼儿发展
《保教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大全
《保教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大全考点1:认知发展学说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通过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验证了此观点,认为儿童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2)泛灵论。
儿童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周围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3)缺乏守恒。
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4)思维的不可逆性。
即儿童不会倒着去想问题。
(5)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
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大多数给出错误的答案。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本阶段内,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可以独立进行逻辑计算,但还需要借助具体形象事物的帮助。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考点2:幼儿思维的发展1.内涵: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趋势: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仍具有一定得直观行动性,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拟人性和经验性等特点。
3.幼儿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解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4.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第一阶段(2~3岁):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
表现为: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能唱数,但一般不超过10;逐步学会手口协调地做小范围的点数(不超过5),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幼儿能伸出手指比画。
[全]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重要考点归纳】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过程,影响因素★★含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有规律量变的过程,生理质变特点:方向性和顺序性影响因素:外部客观因素遗传连续性和阶段性环境和教育不平衡性主体内部因素个别差异性二,儿童发展理论流派,观点,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刺激与反应(S—R)“冷处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观察学习“双生子爬梯实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前苏联心理学家感知运动,前运算,最近发展区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年龄阶段特征0到3岁0到1个月身心高速发展1到6个月认生6到1 2个月抬头,翻身,坐,爬,站,走依恋关系1到3岁2岁形成言语和思维3到6岁3到4岁小班情绪,模仿,直觉4到5岁中班游戏,具体形象思维,规则5到6岁大班好学好问,抽象逻辑思维,心理发展趋势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零乱到成体系四,身体发育,动作发育,基本规律和特点★★★身体的发育体重与身高动作的发展头尾原则大肌肉动作肌肉的发展远近原则精细动作骨骼的发展五,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感觉视觉知觉形状注意无意记忆形象记忆艾宾浩斯听觉大小有意情绪记忆遗忘曲线触觉方位运动记忆“先快后慢”痛觉时间逻辑记忆观察力想象无意、有意思维直觉行动言语口语不完整句(1到2岁)再造,创造具体形象完整句(2岁以后)想象,现实抽象逻辑书面语言六,情绪,情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情绪特点易冲动情绪情感的特点社会化基本情绪哭高级情感道德感不稳定丰富和深刻化笑美感外露性自我调节化恐惧理智感七,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气质胆汁质神经系统强度个性倾向性多血质(巴甫洛夫)平衡性个性心理特征粘液质灵活性自我意识抑郁质性格活泼好动影响性格因素遗传自我意识3岁掌握“我”喜欢交往家庭自我认识好奇好问幼儿园教育自我评价模仿性强社会环境自我体验易冲动,自制力差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控制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依恋无差别(出生到3个月)亲子关系民主型性别行为有差别(3到6个月)专制型亲社会行为特殊的情感联结(6个月到2岁)放任型攻击性行为八,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原因客观因素遗传因素主观因素需要自我意识孕期状况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生理成熟能力性格环境和教育因素九,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时间长期定期观察内容全面重点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结构式/封闭式非结构式/开放式综合性十,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常见问题发育迟缓体格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运动系统脱敏法语言肯定性训练肥胖症睡眠障碍夜惊梦魇艾里斯理性情绪辅导遗尿症ABC理论多动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到10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情绪障碍焦虑沮丧恐惧行为问题任性自损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及理论流派一、幼儿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流派(一)成熟学说(内因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幼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梳理
学前儿童发展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幼儿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婴幼儿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发展表现。
身心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发展身心活动从随意性(无意性)被动性像随意性(有意性)的发展认知技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的发展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的发展由自然人, 生物人向社会人, 文化人的发展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度,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顺序, 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其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社会环境, 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
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1.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简述题)2.发展的不平衡性3.发展的顺序性(定向性)4.发展的阶段性5.发展的互补性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儿童心理发展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2.从不齐全到齐全。
3.从笼统到分化。
4.从具体到抽象5.从被动到主动:6.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7.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8.从零乱到成体系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3-6岁是幼儿心理活动的奠基期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园小班)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是主要的学习方式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园中班)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园大班)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和成年人的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与周围世界的实际联系是以成人为中介实现的与成人交往中儿童形成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交际工具——语言的掌握, 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特殊意义儿童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的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总结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一、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儿童二、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二、行为主义华生(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婴儿。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口唇期(0-1.5岁);肛门器(1.5-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埃里克森:八阶段: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干(0-1.5岁)自住性对羞耻感(1.5-3岁)四、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感知运算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自我中心(三山实验)、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六、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期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一般特点二、年龄特征手眼协调(4-5个月)自我意识萌芽(2岁左右)爱模仿(3-4岁)具体形象思维(4-5岁)三、基本趋势教师资格证第四节: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一、身体发育规律及特点基本规律:从整体到分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二、动作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第五节: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注意的发展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类型:无意注意(无目标,无须努力),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规律:选择性,稳定性(3岁幼儿3-5分钟,4岁10分钟左右,5岁20分钟左右),分配,广度注意的分散(大题):原因:连续进行单调的活动;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的转移能力差;不能很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策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灵活地交互运用无疑注意和有意注意二、感觉的发展(区分感觉和知觉)新生儿发展最不成熟的是视觉,最成熟的是味觉三、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圆—正方—半圆—长方—三角)方位知觉(镜面示范)距离知觉(悬崖实验)时间知觉适应现象(明适应,暗适应)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四、观察力的发展五、记忆的发展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大题):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考点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过程、影响因素含义: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考点二、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成熟2.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二)主观因素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儿童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生物因素为前提,在环境因素具备的情况下,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自身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只看重儿童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的作用。
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
考点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考点四】发展趋势: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零乱到成体系【考点五】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敏感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
【考点六】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考点七】幼儿的身体发育幼儿身体发育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1)运动器官发展接近完善,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婴幼儿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3)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4)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
幼师资格证之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
幼师资格证之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婴幼儿发展概述:婴幼儿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理在一定规律下进行质变和量变的过程。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
环境和教育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婴幼儿童发展理论: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研究两个因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行为主义注重研究的外部条件对研究的影响,同时也注重研究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研究本质上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操作行为主义强调正强化和负强化。
社会研究理论强调观察研究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即本我、自我、超我。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这三个阶段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适应。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婴幼儿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
根据年龄不同,婴幼儿期分为新生儿期、幼儿前期和幼儿期。
幼儿前期是言语形成、思维萌芽和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
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是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和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幼儿中期4-5岁的特点是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和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人的性格类型有四种,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针对不同的性格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例如,对于胆汁质的孩子,需要培养他们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他们任性、粗暴。
对于多血质的孩子,需要培养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情绪,防止他们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保教知识与能力-婴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婴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婴幼儿
婴儿0~1岁; 幼儿1~6岁
生长发育 角度
同一群体
学前儿童
泛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
教育 角度
婴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与过程★
(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 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 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婴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因素
从大处讲,社会环境是指国家制度、社会 关系,以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讲,主要指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在的托 儿所或幼儿园环境、幼儿生活的社区环境等。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婴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虽然提供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 可能性,但如果人类后代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从根本上制约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婴幼儿的心理发 展主要靠学习,以及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儿童的心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遗传素质是指婴幼儿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如机体 的形态、结构、感官特征、神经系统及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的特点。
遗传素质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遗传素质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为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奠定了基础。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婴幼儿的身体发展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即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一)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
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
从受孕成胚胎至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了40周,已经为准备生活于母体外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胎儿在发育阶段因为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胎儿对外界的感应并不明显。
当胎儿孕育成熟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最初阶段,其机体对自然生活环境的适应需要2~3周才渐趋稳定。
在这个期间,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器官机能活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体内外不良因素的侵袭,所以对新生儿需要特别保育。
产妇“坐月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产妇恢复身体机能的需要,也是新生儿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体重为3.15千克,女孩为3.10千克。
成熟儿最低为2.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甚至更重。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身长为50.5厘米,女孩为49.5厘米。
成熟儿最短为45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或更长。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头围为34.0厘米,女孩为33.5厘米。
新初生婴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男孩的平均胸围为32.4厘米,女孩为32.2厘米。
婴儿刚出生时,可在头颅的上方摸到前囟,它是额骨和两块顶骨尚未连接形成的菱形间隙,约l.5厘米×2厘米.以后逐渐变小,至l~1.5岁时闭合。
后囟在头颅的后方,是由枕骨和两块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出生时后囟已很小或接近闭合,一般在出生后6周时应闭合。
在囟门处头骨尚未连接,这里只有头皮和脑膜.婴儿的其他颅骨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的重量增长一倍,两岁时增长两倍,以后增长速度才放慢。
囟门和颅骨缝的存在就是要为头颅的容量提供可变性条件,即为儿童脑的飞速发育留下了空间。
有些新生儿刚出生时头皮上长有黑发,这是胎发,胎发以后会脱落并长出新的头发。
婴儿出生时就有瞬目反射,当有大的响声或碰碰小儿或触其角膜可引起瞬目(眨眼)动作。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全梳理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全梳理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考点1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婴幼儿发展的过程阶段名称年龄阶段阶段细化婴儿期0~1岁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1~3岁幼儿前期(幼儿早期或先学前期)幼儿期3~6岁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岁三、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遗传为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②遗传奠定了婴幼儿身心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生理成熟制约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
②生理成熟为婴幼儿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生理成熟的个体差异,是婴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幼儿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2)家庭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二)主观因素(1)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总之,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决定条件,而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教育相结合,促使其身心发展的遗传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考点2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学说代表人物:格赛尔主要观点: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赛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二、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观点:1.人格理论:2.五个阶段:本我(快乐原则)是人格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有很强的生物进化性,是幼儿基本需要的源泉。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学前儿童发展【考点一】婴幼儿发展的过程【考点模拟题】3~4岁被称为( )。
A.幼儿早期B.幼儿初期C.幼儿中期D.幼儿晚期答案:B【考点归纳】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在此过程中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
其中,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这是发展中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
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可以把婴幼儿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考点二】婴幼儿发展的特点【考点模拟题】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的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B.连续性和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考点归纳】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考点三】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考点模拟题】4~5岁是儿童( )的敏感期。
A.口头语言发展B.形状知觉形成C.方位知觉形成D.学习书面言语答案:D【考点归纳】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敏感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
一、学前儿童发展(一)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涵义:婴幼儿发展,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过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
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其中生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经典行为主义——华生——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S-R 理论,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环境决定论◆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社会认知——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自我强化:人能观擦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0~1 岁,口唇期;1~3 岁,肛门期;3~6 岁,性器期;6~11 岁,潜伏期;12 岁以后,生殖期◆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 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或疑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创造对停滞、完善对失望◆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三山实验——四个影响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四个年龄阶段:0~2 岁,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2~7 岁,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相对具体性);7~11 岁,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可逆性);11 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三个观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的角色;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最小差异)——最近发展去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三)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个月: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脚掌);巴布金反射(手掌)——1~6 个月:手眼协调和开始认生都发生在5~6个月◆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思维的萌芽(2 岁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掌握了代名词“我”)◆3~4 岁的年龄特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知觉行动性◆4~5 岁的年龄特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 岁的年龄特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四)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身体发育的特点: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6 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第一个突增期在 2 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颅增长一倍,躯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动作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五)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一)注意◆注意: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订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规律注意的选择性: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受强化方式的影响注意的稳定性:(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 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 3~5 分钟左右,4 岁幼儿可持续注意 10 分钟左右,5~6 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 20分钟左右)——影响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幼师资格证之保教知识能力重点.doc
幼师资格证之保教知识能力重点学前儿童发展一.婴幼儿发展概述:1.含义:婴幼儿成长中身体和心理有规律的进行质变和量变的过程。
2.影响因素:客观:1.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
2.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二.婴幼儿童发展理论:1.成熟势力说:赛格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双生子爬梯实验)。
缺陷: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2.行为主义: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华生:学习本质上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否认遗传)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正强化和负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再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3.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依德: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2岁以后。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过程。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1-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勤奋感对自卑感6-11;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适应。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感知运动阶段0-2;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以自我为中心,不可逆性,相对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概念形成,可逆性。
5.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三.婴幼儿的身心发展:1.一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年龄特征:新生儿期0-1;幼儿前期1-3;幼儿期3-6.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言语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
保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保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保育知识与能力是指在教育和保育领域中,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能力。
以下是保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的考点:1.儿童发展阶段:-知道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幼儿期、学龄前期、小学期等,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交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征,并能应用到实际保育工作中。
2.儿童行为管理:-学习如何引导和管理儿童的行为,包括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以及适当的纪律和规范。
-掌握处理儿童冲突和问题行为的方法,如沟通、倾听、引导等技巧。
3.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够设计和组织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包括游戏、手工制作、音乐、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熟悉儿童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如绘本、玩具、教具等。
4.儿童安全与健康:-了解儿童安全和健康的基本知识,包括事故预防、急救措施、饮食营养、疾病预防等。
-掌握常见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和处理方法,如摔倒、烫伤、溺水等。
5.家园合作与沟通:-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学习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如开展家长会议、家访活动等。
6.特殊儿童保育:-了解特殊儿童(如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的保育需求和特殊教育方法。
-掌握适应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
7.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如尊重儿童权益、保护隐私、保密工作信息等。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仪表端庄、言行得体、与他人合作等。
8.教育法律法规:-熟悉涉及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儿童权益保护法》等。
-遵守和应用法律法规,确保儿童教育和保育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9.教育研究与反思:-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
-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保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包括儿童发展阶段、儿童行为管理、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儿童安全与健康、家园合作与沟通、特殊儿童保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研究与反思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幼儿发展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幼儿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1.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是指0-1岁的儿童,幼儿是指1-3岁的儿童。
2.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两边与质变的过程。
其中身体的发展史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
二、幼儿发展过程
1.婴儿期(0-1岁)
2.幼儿前期(1-3岁)
3.幼儿期(3-6岁)
三、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①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指婴幼儿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
②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影响儿童发展例如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等。
③成熟机制制约了儿童发展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2.社会因素
①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②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③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①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②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③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④没有儿童自身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遗传、成熟>和主观因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
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理解:双生子爬梯实验教育(需记):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二、行为主义观点1、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观点: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需记:华生的环境决定论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强化理论。
理解:(1)正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表扬、小红花奖励等。
(2)负强化: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批评、惩罚等。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和模仿>观点: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三、精神分析理论1、奥地利的西蒙•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需记:❥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1)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
(2)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
(3)超我:遵循道德的原则。
❥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由低至高的五个渐次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12岁以后>2、美国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同时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需记:埃里克森提出的八个阶段:❥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岁~1、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1、1.5岁~3、4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4岁~5、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2岁~17、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前四点为需记,后四点需理解。
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 背诵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1、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22、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两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
2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24、注意的规律(1)注意的选择性,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可持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20分钟左右。
②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指的就是注意的范围。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5、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②疲劳;③目的要求不明确;④注意转移的能力差;⑤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26.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①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③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④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2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8.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是指0~1岁的儿童,幼儿是指1~3岁的儿童。
婴儿与幼儿之间有莫大的联系,因此在许多的儿童论著、医学论著、儿童早期教育等会将它们合并起来说,以示方便理解。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来说,其身体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儿童年龄愈小,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婴幼儿发展的过程是指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
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后半年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因素;有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
婴幼儿首先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婴幼儿发展首先要服从于生物学的规律。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先天素质和制约发展的成熟机制。
1.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婴幼儿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
如机体的形态、结构、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
特别是人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人在感知以前,必须有各种感知器官,人们具有思维,必须有特殊组织的物质一脑的存在。
不然,人就无从感知,无从思维。
所以遗传素质对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胎儿发育的研究,科学地说明了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对胎儿发育有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母亲营养不良或出生后第一年中营养不良,胎儿的脑细胞数量会低于正常数,有时只达预期数量的60%。
母亲的营养还会影响胎儿出生以后的智力发展。
如哈勒尔于1955年一项实验研究,对营养不良的孕妇,一半人给以营养补助,另一半人给以安慰剂,在他们孩子3~4岁进行智力测定时,发现给予营养补助的一组孩子智力的平均分数高于另一组。
如果孕妇患有某些严重疾病时。
常常会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或导致胎儿患病或先天缺陷。
如果孕妇滥用药物。
就会影响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母体环境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很大的影响,
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因为遗传素质是不断成熟的。
遗传素质的成熟影响着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学前儿童保教要遵循儿童成熟的规律。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
通俗地说,儿童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他们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
这种用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对于儿童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儿童在成熟之前。
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只要准备好了。
学习就发生。
而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等待,等待儿童达到对新的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
各种学习、训练内容,都是在儿童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展开的。
例如,训练一个七个月的儿童爬行是完全可能的,但这时训练他走。
则由于机体的构造和机能尚未成熟,不仅不可能也无益。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1.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适宜的自然环境而生长发育。
但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不仅需要自然环境,更需要社会环境。
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众所周知,印度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人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小的方面看.包括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家庭及其成员、亲友、邻里、教育机构、同伴等。
这些社会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先天素质能否得到发展。
向什么方向发展、达到怎样的程度都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环境的影响很复杂、多样,其中有自发因素的影响和自觉因素的影响。
自发因素影响是指那些无特定目的、未经组织的、带有偶然性地发生作用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果完全依赖自发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儿童发展的放任自流。
自觉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机构的教育,都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
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
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养方式。
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生活、学习物品是否充足,如何摆设与使用: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中人与人是否和睦,尊老爱幼.各尽其责,商量谅解,语言是否文明有礼等;教养方式是指是否民主平等,尊重儿童个性,鼓励自主独立等等。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
对儿童生长发育、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回忆母亲时写道:“……她的言行德操,在我家垂为风范,勤俭操家,事亲和顺。
审利害,察是非,英断决疑,教养子女,视严实宽,协助亲朋,既丰且勤。
……”,母亲还教育他“……要取得真才实学,真有实识、报国始有方……”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茅以升养成了爱祖国、爱家乡,刻苦钻研。
奋发学习.勤俭朴实等优良品质,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的自觉因素。
它与遗传、家庭相比较,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
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
它决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组织活动和学习.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从环境中过滤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具有系统性,注重的是儿童终身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因素与一般的环境因素的不同在于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所以,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使儿童优良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显现,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可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教育还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并可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儿童的发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外,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动性。
这是决定儿童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儿童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并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3)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4)没有儿童自身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儿童的发展决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了生物因素为前提,环境因素具备的情况下,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自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忽视儿童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