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常见疾病的分诊要点
常见急症病人的分诊与救护
![常见急症病人的分诊与救护](https://img.taocdn.com/s3/m/b673f66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d.png)
Courseware template
(一)分诊护理
根据上述评估给予分诊处理。如各种感染性发热、肿瘤
发热、结缔组织系统疾病属于内科,胆道感染、脑外伤、淋
巴系统感染等属于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神经科等。
分诊过程中,若怀疑为传染病病人时,应做好隔离防护,同
时注意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和当地的流行
• 1、低热腋下温度37.4--38℃称为低热。常见于上
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风湿热、妇科炎症、结
核病、胆道感染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 2、中度发热腋下温度38.1--39℃称为中度发热
• 3、高热腋下温度39.1--41℃称为高热
• 4、超高热腋下温度超过41℃称超高热或高热危
象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催眠类药物。注意诊断不明确时,不得随意使用退热剂、抗生素,以
免掩盖病情。
• 3、营养支持 胃肠活动减弱,吸收消化功能差,同时分解代谢增加水
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致使入量不足,因此应给与高热能、高蛋白
质的流质或半流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者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 4、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严格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
常,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胆道感染等
不规则热
热等
体温波动无规律性。常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癌性发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 3.发热病程的判断
• 急性发热:起病急,病程在两周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发炎、化脓性感染
Courseware template
急诊分诊标准
![急诊分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0319a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8.png)
急诊分诊标准首先,急诊分诊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患者分为四个等级,红、橙、黄、绿。
红色等级表示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抢救,如心搏呼吸停止、严重休克等;橙色等级表示病情较重,需要立即处理,如急性中风、严重外伤等;黄色等级表示病情较为稳定,但需要尽快处理,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呼吸困难等;绿色等级表示病情稳定,可以等待处理,如轻微外伤、发热等。
通过对患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可以迅速确定患者的分诊等级,从而进行相应的处理。
其次,急诊分诊还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
不同的人群在面对同样的疾病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和抵抗力不同,可能需要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处理;对于孕妇、妇女和儿童,也需要考虑到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因此,在进行急诊分诊时,医生们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此外,急诊分诊还需要考虑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急诊科,医疗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分诊等级和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对于那些病情较轻或可以等待处理的患者,可以适当安排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而对于那些病情危急的患者,则需要立即安排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确保他们能够尽快得到救治。
总之,急诊分诊标准是急诊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分诊,可以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保障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急诊分诊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医疗情况。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急诊分诊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急诊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急诊分诊标准
![急诊分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33039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8.png)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分诊是指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分诊和安排。
良好的急诊分诊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急诊科医护压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因此,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急诊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急诊分诊标准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
在分诊时,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征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急诊和非急诊两大类。
对于急诊患者,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细分,及时安排医疗救治。
而对于非急诊患者,则可以根据病情的稳定性和就诊的紧急性进行合理的安排。
其次,急诊分诊标准需要考虑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急诊科工作中,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的利用。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门诊治疗或者安排预约就诊,以减轻急诊科的压力。
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及时安排急救和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此外,急诊分诊标准还应该考虑医院的整体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水平。
在制定急诊分诊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分诊标准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最后,急诊分诊标准的执行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分诊技能。
医护人员在执行急诊分诊标准时,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分诊技能,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合理分诊和安排,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总之,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急诊工作至关重要。
合理的急诊分诊标准可以有效缓解急诊科的压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因此,需要医院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分诊标准,并加强分诊技能培训,确保急诊分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
![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11c3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8.png)
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急诊科是医院中最忙碌的科室之一,承担着对患者进行急救和紧急治疗的重要职责。
在急诊科工作,准确而快速地进行疾病分诊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将患者分配到正确的治疗位置和医疗团队中。
以下是关于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的一些重要指导:1. 病史询问:在病人抵达急诊科时,首先要进行病史询问。
这包括对病人症状、持续时间、病情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
有关病史的准确询问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种类和严重程度。
2. 体格检查:除了询问病史外,对病人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体格检查也很重要。
这可帮助发现一些明显的生命威胁病情,例如血压过低、缺氧症状等。
3. 严重程度评估:将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紧急程度进行分级是疾病分诊的重要一步。
通常采用颜色分级系统,如红色表示危急病情,需要立即处理;黄色表示有些急需治疗,但不会马上有生命危险;绿色表示轻伤或非紧急病例,可等待更长时间。
4. 疾病分类: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疾病分类可以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与骨折等。
有了正确的疾病分类,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治疗。
5. 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心电图可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排除一些严重的心脏病,实验室检查则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
6. 过敏史和用药史:了解病人的过敏史和用药史对于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可能与过敏历史和现有用药不相容,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急诊科常见疾病分诊要点有助于医生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严重程度评估、疾病分类、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以及了解过敏史和用药史等方法,医生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急救和紧急医疗状况。
这些要点的灵活应用,有助于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医疗救治。
急诊科意识障碍分诊要点
![急诊科意识障碍分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0d2a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0.png)
急诊科意识障碍分诊要点急诊科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科室,主要负责接收各种急诊患者。
意识障碍是急诊科常见的病情,包括意识不清、昏迷、神志恍惚等症状。
对于意识障碍患者的分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其紧急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类,做出合理的处理和安排。
1.初步评估: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医务人员应首先进行初步的评估,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反应、语言交流、瞳孔大小和灵敏度等进行初步判断。
2.意识状态分类:根据意识状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清醒、意识不清和昏迷三种状态。
清醒状态指患者完全清醒、思维正常;意识不清状态指患者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昏迷状态指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可以通过声音、疼痛或其他刺激来唤醒。
3.紧急程度评估: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紧急程度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昏迷患者需要立即处理,因为昏迷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病情,并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而意识不清的患者紧急程度较低,但也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4.快速查体: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医务人员应对其进行快速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同时,还应检查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和眼球运动是否正常,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
5.常见病因的评估:在意识障碍患者中,有些病因是比较常见的,如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癫痫发作、代谢性疾病等。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筛查。
6.应急处理:对于昏迷患者,应立即进行一系列应急处理。
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必要时进行人工气道管理和呼吸辅助。
其次,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氧气和必要的药物,如葡萄糖、解毒剂等。
同时,应尽快安排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颅脑CT、血常规、电解质等。
7.监测与观察: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应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变化。
特别是昏迷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监测呼吸音、血氧饱和度和尿量等。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6f907d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3.png)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是指在患者到达急诊科之前,通过电话、网络或门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从而合理地安排急诊就诊顺序,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的制定旨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对患者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级,以便迅速判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确定能否延迟就诊或需要立即就诊,并进行适当的现场预警。
下面是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1)一级:呼吸频率>30次/分,伴有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嗜睡,需要氧气或辅助通气支持。
(2)二级:呼吸频率20-30次/分,伴有轻度气短,呼吸道症状或持续低氧血症。
(3)三级:呼吸频率<20次/分,无明显呼吸困难,单纯咳嗽。
2.循环系统疾病:(1)一级:体温>39℃,伴有寒战、意识改变或休克状态。
(2)二级:体温>38℃,伴有明显疼痛、口渴、虚弱或有尿少。
(3)三级:体温<38℃,无明显疼痛、虚弱或尿量正常。
3.消化系统疾病:(1)一级:呕吐物中带有血液、黑便或腹部膨胀。
(2)二级:呕吐物无血液,腹痛缓解或无呕吐。
(3)三级:腹痛缓解,无呕吐、腹泻或其他明显不适。
4.泌尿系统疾病:(1)一级:血尿,伴有明显腰痛或尿潴留。
(2)二级:血尿,腰痛缓解或无明显腰痛。
(3)三级:腰痛缓解,无血尿或尿潴留。
5.神经系统疾病:(1)一级:昏迷,伴有抽搐、言语混乱或瞳孔异常。
(2)二级:意识模糊,伴有头痛、失眠或焦虑。
(3)三级:无明显意识模糊、头痛等症状。
6.外伤、骨科疾病:(1)一级:颈部、胸部或腹部刺伤,伴有呼吸困难或休克状态。
(2)二级:明显畸形或可疑骨折,并伴有明显疼痛。
(3)三级:无明显畸形,疼痛可忍受。
7.妇产科疾病:(1)一级:急性产科出血,伴有动脉搏动模糊或紊乱。
(2)二级:少量阴道出血,无明显疼痛或体温升高。
(3)三级:无阴道出血或其他明显不适。
以上只是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的部分参考内容,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分配情况进行调整。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科)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科)](https://img.taocdn.com/s3/m/095c755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9.png)
分诊护士需要为医生提供患者 的基本信息和初步评估结果, 以便医生更快地做出诊断和治
疗方案。
分诊中的沟通技巧
倾听技巧
分诊护士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询问技巧
在询问患者时,分诊护士需要使用简 洁明了的语言,并注意避免引导性问 题。
观察技巧
分诊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表情、体态 和生命体征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 者的病情。
分诊的流程和原则
原则 1. 以患者为中心,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
2. 根据病情紧急和严重程度,优先处理危急患者。
分诊的流程和原则
3.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确保救治效 果最大化。
4. 与其他科室和部门密切协作,形成 救治团队,共同完成救治任务。
02 急诊分诊标准
紧急程度评估
生命体征不稳定
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指标异常,需立即采取
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分诊护士需要优 先为其安排诊疗,因为这类患者的病 情往往更加复杂和严重。
04 急诊分诊的挑战与对策
患者流量大时的应对策略
建立多渠道分流机制
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方式接受患者预约,减轻现场分诊 压力。
优化流程
简化挂号、缴费等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增加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提高急诊科处理能力。
患者病情复杂时的处理方法
1 2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邀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加强医患沟通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理 解和配合。
3
提供紧急抢救措施
对于危重患者,立即启动抢救流程,确保生命安 全。
提高分诊准确率的措施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d4245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9.png)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急诊分诊是指在急诊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类和筛查,以便更好地安排患者的治疗优先次序和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从而提高医院急诊科医疗效率和满意度的过程。
1.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病情描述、体格检查等,了解患者的主诉、病程、疼痛程度、伴随症状等相关信息,以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应急分级。
2.分类筛查:根据急诊科的标准和急诊科医生的经验,将患者分为急诊、非急诊和拒诊三类。
急诊患者指病情危重、需立即救治的患者;非急诊患者指病情相对稳定、可在等待时间内延迟诊治的患者;拒诊患者指不需要急诊治疗的患者。
3.安排治疗优先次序:急诊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迫切性和资源分配等因素确定治疗优先次序,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治疗;非急诊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先后次序进行排队等待治疗。
4.医疗资源分配:根据急诊患者的分类和病情,将适当的医疗资源分配给患者,包括医生、护士、设备、药品等,以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患者的及时救治。
急诊分诊中的沟通技巧:1.倾听和尊重: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策,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2.温和和耐心:在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应保持冷静和沉着,采取温和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耐心回答患者提问。
3.信息共享:医务人员要向患者提供准确、清晰和易懂的信息,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和行业黑话,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情绪安抚:有些患者在急诊时可能会感到恐慌、焦虑或担忧,医务人员应扮演情绪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安抚和鼓励,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5.协调解释:在急诊分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矛盾、纷争和不理解,医务人员应积极协调和解释,协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接受分诊结果。
急诊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地对患者进行分类和筛查,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提高医疗效率: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和入口之一,急诊分诊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优先级,及时安排患者的治疗,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200fa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4.png)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triage) 是医院急诊科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目的是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优先处理病情严重的患者,以保证急需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循环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脉搏强度等指标来判断呼吸、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优先处理。
2. 意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清醒度、反应能力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可能意味着患者的脑部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3.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越重,病情可能越严重,需要尽快进行处理。
4. 伤口情况:对于有外伤的患者,需要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深度、面积等指标来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处理。
如果伤口出血剧烈、深度较深,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5. 年龄与性别:根据年龄与性别来判断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
例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群体在面对疾病时可能会有较大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和优先处理。
以上是常见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状况可能会有所调整。
通过合理的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院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初步评估和分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需要强调的是,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只是初步评估,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由医生进一步确认,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e171b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6.png)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各种疾病也逐渐增多。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使命。
在急诊科,合理的分诊和病情评估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从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划分1.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可分为五级,即红、橙、黄、绿、蓝五个等级。
具体划分如下:(1)红色等级:指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抢救的病人,如心肺骤停、严重外伤出血等;(2)橙色等级:指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处理的病人,如中度外伤、严重心脏病等;(3)黄色等级:指患者病情较重,需要尽快处理的病人,如发热、中度呼吸困难等;(4)绿色等级:指患者病情一般,可适当等待处理的病人,如轻微外伤、发热等;(5)蓝色等级:指患者病情稳定,可以普通门诊就诊的病人,如感冒、轻微扭伤等。
2. 划分病情等级的依据:(1)病情危急程度:主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稳定性等因素;(2)病情紧急程度: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的急缓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等因素。
二、急诊病人的分诊要求1. 对红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救;(2)要求医护人员尽快对其进行评估和处理;(3)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设备和药品,保障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对橙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立即安排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和处理;(2)要求安排好患者的住院手续,待条件允许时尽快转入重症监护室;(3)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设备和药品,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对黄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安排医生优先处理,尽快进行评估和处理;(2)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检查和治疗项目,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要求安排患者的住院手续,待病情稳定后视情况安排住院观察或出院治疗。
4. 对绿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安排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和处理;(2)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检查和治疗项目,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要求安排患者的住院手续,视情况安排住院观察或出院治疗。
(急诊科)急诊分诊
![(急诊科)急诊分诊](https://img.taocdn.com/s3/m/5a5d26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9.png)
胸痛患者分诊处理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胸痛发作的诱因、疼痛性质、持 续时间等。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电图检查
对于疑似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应及时进 行心电图检查。
分诊建议
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诊至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等相应科室进一步诊治。
呼吸困难患者分诊处理
观察症状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 的分诊纠纷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 应对措施和处置流程。
06
急诊分诊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分诊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能够自 动识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诊 系统,提高分诊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挖掘与分析
通过对大量患者数据的挖掘和分 析,发现潜在规律和趋势,为急 诊分诊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
医护人员因素
系统因素
医护人员经验不足、工作态度不认真 或疲劳等因素可能导致分诊失误。
分诊流程不合理、医疗设备故障或信 息系统不完善等因素可能影响分诊准 确性。
患者因素
患者提供信息不准确或隐瞒病情,以 及病情复杂、变化快等因素也可能增 加分诊难度。
风险防范措施与建议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对 常见疾病的认知和分诊技能, 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工作态度和
02 观察症状
注意患者是否伴有抽搐、呕吐 、瞳孔变化等症状,有助于判 断病因。
03 紧急处理
对于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应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如保持呼 吸道通畅、吸氧等。
0 分诊建议 4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诊至神
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相应科室 进一步诊治。
Hale Waihona Puke 05急诊分诊中的风险防范与处理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6b9dc8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e.png)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是指在急诊科就诊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便快速有序地安排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目的、原则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首先,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通过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快速识别病情紧急者并及时安排急救措施,同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避免因就诊人数过多而导致的拥堵和安全隐患。
其次,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根据病情分级优先级,高风险、危重病例应优先处理;2.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3.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般而言,急诊科采用的病情分级系统常见的有Triage分级、Manchester分级和ABCDE分级等。
1. Triage分级:Triage分级是根据创伤或急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级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分为四级: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
-红色:紧急救治,病情危急,无需排队等待。
-黄色:急诊救治,病情较严重,但不危及生命,应加快受治时间。
-绿色:急诊治疗,病情相对较轻,可稍微等待。
-蓝色:非急诊治疗,病情非急迫,可按普通门诊方式就诊。
2. Manchester分级:Manchester分级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立的一种分级系统,它根据患者主诉以及生命体征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级。
常见的分为五级: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和蓝色。
-红色:紧急,需立即救治,病情危急。
-橙色:非常紧急,病情严重,需立即安排治疗。
-黄色:急诊治疗,需要立即注意和治疗,病情可能较严重。
-绿色:普通,需进行常规急诊治疗。
-蓝色:非急诊,可安排非急诊治疗。
3.ABCDE分级:ABCDE分级是一种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的分级系统。
常见的分为五级:- A级(Airway,呼吸道):检查呼吸道通畅性,排除呼吸道阻塞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急诊科常见疾病的分诊要点
![急诊科常见疾病的分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5b9f7e31b765ce05081454.png)
一、呼吸困难的分诊要点(一)根据发病的缓急分诊1.发生急骤的呼吸困难突然发生并持续存在者,常见于自发性气胸、肺梗死。
发病急,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支气管哮喘、周期性麻痹。
2.发生缓慢的呼吸困难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纤维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量胸腔积液、腹水。
(二)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中枢性呼吸困难及精神性呼吸困难的鉴别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变为上呼吸道梗阻。
吸气显著困难,可发生喉鸣,由于胸腔在吸气时负压增加,故可有三凹现象,见于喉水肿、异物、白喉。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变在小支气管。
由于其水肿、狭窄或组织弹性减低,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相对延长,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
在肺气肿时呼吸音减弱,在哮喘时两肺满布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及呼气均感困难,见于大面积肺炎而使呼吸面积减少,或因胸膜炎、肋骨骨折,胸痛而不敢呼吸。
4.中枢神经性呼吸困难。
因中枢神经病变影响呼吸中枢,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暂停。
5.精神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癔症,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因二氧化碳过度排出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抽搐。
.(三)哮喘的鉴别哮喘主要分心源性、肺源性及肾源性3种。
肾源性哮喘见于尿毒症,表现为深大的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肺部检查无哮鸣音,但有高血压、贫血、蛋白尿,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心源性哮喘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源性哮喘见于支气管哮喘,有时鉴别相当困难。
(四)深而大的呼吸,即Kussmaul呼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浅而快的呼吸则见于癔症、肺炎、腹膜炎。
(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早期左心衰竭的典型症状。
(六)端坐呼吸常见于左心衰竭、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哮喘。
(七)呼出气味有助于诊断。
酮症酸中毒呼出气味为烂苹果味儿,尿毒症呼出气味有尿味,而这两者皆可发生深而大的呼吸。
二、胸痛的分诊要点1.危急指征。
凡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出汗、发绀、呼吸困难及生命体征异常,不论其为何种原因,均属危急状态,需立即给氧,心电监护及开发静脉。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08474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6.png)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8
第8页
分诊工作安排
快速搜集相关资料分诊不超出5分钟 做好分诊前后各项登记管理工作 必要时简单处理 向医生处传送必要资料 监护候诊病人情况 联络和通知家眷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9
第9页
分析、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我国急诊惯用是三级分类法而英国、加拿大 等国家应用是五级分类法。
Ⅲ级 紧急 30分钟 生命体征当前稳定,但有可能病情恶 化,紧急症状(如高热,呕吐等)连 续不缓解。
Ⅳ级 亚紧急 60分钟 病情稳定,能够等候一段时间再就诊11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第11页
护理评定
初步 评定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深入评 定
12
第12页
1、初步评定(ABCs程序)
A.气道情况(airway):可采取问询方式与病人 对话,如回答清楚能够判定气道通畅。(昏迷病人 和急性过敏病人、窒息)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34
第34页
对病人家眷心理护理
不要忽略病人家眷,家眷情绪和言行对病人有 着很大影响。
及时与家眷沟通取得信任,则能够帮助医务人 员劝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确保医疗护理顺 利进行。防止引发家眷惊慌失措,痛哭流涕势 。不然会影响病人情绪,干扰正常治疗。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急诊分诊的概念分诊及沟通技巧
32
第32页
急诊医生护士与患者沟通技巧
9、眼神沟通。 眼睛是心灵之窗。经过观察患者眼神、目光,尤其 是情绪状态即可得到信息。 若患者表现出柔和赤诚目光,做出洗耳恭听样子, 代表他情绪良好,对所讲内容比较感兴趣, 目光呆滞、浑浊暗淡代表他情绪欠佳,谈话内容不 能使其动心。
急诊分诊标准
![急诊分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6aa76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f.png)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分诊是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诊顺序和治疗效果。
合理的急诊分诊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急诊科的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急诊分诊标准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急诊患者可以分为三类,急诊、加急和非急诊。
急诊患者是指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救治的患者;加急患者是指病情较重,需要迅速就诊的患者;非急诊患者是指病情相对较轻,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就诊的患者。
根据这三类患者的不同特点,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急诊分诊标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其次,急诊分诊标准还应该考虑到医院的资源分配情况。
医院的急诊科通常会有限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生、护士、药品、设备等。
因此,在进行急诊分诊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医院的资源分配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就诊顺序,合理安排医生和护士的工作,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急诊分诊标准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就诊需求。
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就诊需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治疗,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医疗资源。
因此,在进行急诊分诊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就诊需求,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急诊科的工作至关重要。
合理的急诊分诊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医院急诊科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考虑医院的资源分配情况,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就诊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分诊标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急诊科疾病救治与分诊制度
![急诊科疾病救治与分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980d98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d.png)
急诊科疾病救治与分诊制度一、总则为了更好地组织急诊科疾病的救治工作,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急诊科的全部医务人员及相关服务人员。
二、急诊科疾病救治2.1 救治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敬重患者的选择和看法。
2.快速诊断,及时处理,优先保障急危重患者的治疗。
3.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安全和技术规范。
4.加强急诊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保证专业本领和技术水平。
5.保护患者隐私,严守医疗秘密。
2.2 医疗流程1.接诊:医务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建立联系,认真了解患者病情、病史等相关信息,并完成急诊登记手续。
2.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主诉、症状,进行急诊科初步评估,确保对患者进行正确分诊,优先处理急危重患者。
3.医学检查:依据患者的病情,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包含但不限于生命体征监测、试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4.诊断: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快速诊断,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急诊治疗:依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急诊治疗,包含但不限于药物治疗、手术处理、抢救措施等。
6.转诊与留观: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转诊或留观,确保患者可以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
7.医疗文书:医务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完成相关的医疗文书工作,包含病历记录、医嘱等。
2.3 要求与责任1.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保持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2.医务人员应不绝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技术和操作技巧,确保对疾病救治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沟通活动,不绝提升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4.医务人员应遵守医院的工作纪律和操作规程,不得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伦理规范。
5.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沟通,做好病情解释和治疗建议。
三、急诊科疾病分诊制度3.1 分诊原则1.严格依照病情轻重与紧急程度进行分诊,高危患者优先处理。
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
![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359a2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4.png)
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急诊分诊是指将急诊病人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和排序,以便及时为患者提供合理、及时的医疗服务。
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急诊工作的开展和提高急诊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
首先,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情的轻重缓急、病情的稳定性、病情的危险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对急诊病人进行合理的分级。
其次,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急诊病人可分为三级,一级急诊病人,指病情非常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的病人,如突发性心脏病、中风、严重外伤等;二级急诊病人,指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治疗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呼吸困难等;三级急诊病人,指病情较轻,可以稍作等待的病人,如轻度外伤、发热、轻微呼吸道感染等。
再次,根据病情的稳定性,急诊病人可分为两级,稳定型急诊病人和不稳定型急诊病人。
稳定型急诊病人指病情相对较为稳定,可以稍作等待的病人,如轻微外伤、轻度发热等;不稳定型急诊病人指病情不稳定,需要立即进行治疗的病人,如休克、严重出血等。
最后,根据病情的危险性,急诊病人可分为两级,高危急诊病人和低危急诊病人。
高危急诊病人指病情非常危险,需要立即进行抢救的病人,如突发性心脏骤停、严重中毒等;低危急诊病人指病情相对较为稳定,可以稍作等待的病人,如轻度中毒、轻度外伤等。
综上所述,急诊分诊的分级标准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病情的稳定性、病情的危险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
只有合理地进行分级,才能更好地为急诊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提高急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希望各位医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分级标准进行急诊分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管理—急诊分诊与分级管理
![急诊科管理—急诊分诊与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546da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3.png)
急诊分诊与分级一、分诊目的①快速辨认患者是否有紧急或危及生命的情况。
②评估患者目前疾病的严重程度。
③指引患者到适当的医疗区。
④让正确的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接受适当的治疗。
二、分诊护士的作用分诊护士对就诊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有效、快速、简明的分区,有重点地依据病情危重情况作为诊治先后缓急的依据,使抢救工作及时有效。
三、急诊患者的分级(1)Ⅰ类(危急)①患者情况:生命体征不稳定,须立即进行抢救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有或紧急需要气管插管;休克;昏迷(GCS<9);惊厥;复合伤;急救车转来明确心肌梗死;血糖<3.33mmol/L。
②处理: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
(2)Ⅱ类(危重)①患者情况: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生命危险状态;内脏性胸痛,气促,含服NTG不缓解;ECG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呼吸窘迫,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SpO2<90%;活动性出血。
②处理:立即监护重要生命体征,安排患者优先就诊(<10分钟)。
(3)Ⅲ类(紧急)①患者情况:生命体征稳定,有状态变差的危险,如急性哮喘,血压、脉搏稳定;剧烈腹痛。
②处理:安排急诊流水优先诊治(<30分钟)。
(4)Ⅳ类(普通)①患者情况:有急诊情况但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
②处理:安排急诊流水顺序就诊(2小时内);护士每30分钟评估候诊患者病情。
除非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
(5)Ⅴ类(非急诊)①患者情况:患者的医疗问题不属于真正的急诊范畴,可在其他医疗场所包括社区医院、门诊等解决,如慢性背痛、月经不调、慢性皮科情况、更换敷料等。
②处理:患者无须急诊处理。
如需求在急诊处理,可等待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吸困难的分诊要点(一)根据发病的缓急分诊1.发生急骤的呼吸困难突然发生并持续存在者,常见于自发性气胸、肺梗死。
发病急,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支气管哮喘、周期性麻痹。
2.发生缓慢的呼吸困难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纤维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量胸腔积液、腹水。
(二)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中枢性呼吸困难及精神性呼吸困难的鉴别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变为上呼吸道梗阻。
吸气显著困难,可发生喉鸣,由于胸腔在吸气时负压增加,故可有三凹现象,见于喉水肿、异物、白喉。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变在小支气管。
由于其水肿、狭窄或组织弹性减低,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相对延长,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
在肺气肿时呼吸音减弱,在哮喘时两肺满布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及呼气均感困难,见于大面积肺炎而使呼吸面积减少,或因胸膜炎、肋骨骨折,胸痛而不敢呼吸。
4.中枢神经性呼吸困难。
因中枢神经病变影响呼吸中枢,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暂停。
5.精神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癔症,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因二氧化碳过度排出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抽搐。
.(三)哮喘的鉴别哮喘主要分心源性、肺源性及肾源性3种。
肾源性哮喘见于尿毒症,表现为深大的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肺部检查无哮鸣音,但有高血压、贫血、蛋白尿,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心源性哮喘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源性哮喘见于支气管哮喘,有时鉴别相当困难。
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四)深而大的呼吸,即Kussmaul呼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浅而快的呼吸则见于癔症、肺炎、腹膜炎。
(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早期左心衰竭的典型症状。
(六)端坐呼吸常见于左心衰竭、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哮喘。
(七)呼出气味有助于诊断。
酮症酸中毒呼出气味为烂苹果味儿,尿毒症呼出气味有尿味,而这两者皆可发生深而大的呼吸。
二、胸痛的分诊要点1.危急指征。
凡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出汗、发绀、呼吸困难及生命体征异常,不论其为何种原因,均属危急状态,需立即给氧,心电监护及开发静脉。
2.起病急骤。
患者起病后速达高峰,持续性胸痛,往往提示胸腔脏器破裂,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气胸、纵隔气肿、食管破裂等。
但某些肌肉骨骼疾病,如肋软骨断裂、肋间肌痉挛等,亦可突然发病。
3.胸痛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低血压和或颈静脉怒张)则提示致命性胸痛,如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急性心肌梗死、巨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破裂、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大量心包积液等。
4.胸痛伴有呼吸困难,见于气胸、纵隔气肿、胸膜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病变、肺炎等。
5.胸痛伴有腰背痛,见于腹腔脏器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6.胸痛伴有呼气加重,应考虑胸膜炎、肺炎、肺梗死、气胸、纵隔气肿、食管穿孔等。
7.胸痛伴有吞咽加重,应考虑食管、纵隔及心包疾病。
8.首次发病,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气胸、食管破裂。
三、腹痛的分诊要点(一)根据发病缓急分诊1.突然发作性剧痛伴病情迅速恶化,提示空腔脏器穿孔、脏器破裂和血管意外(如动脉瘤破裂)。
2.突然发作性剧痛,如胆绞痛、肾绞痛。
3.突然发作性疼痛并很快加重,如急性胰腺炎、小肠扭转、肠系膜血栓形成、异位妊娠及卵泡囊肿破裂。
4.疼痛逐渐发作并渐渐加剧,如腹腔内感染、腹膜炎、阑尾炎等。
(二)根据腹痛性质分诊1.持续性痛(钝痛、锐痛、刺痛)突然发作,呈持续性,大多为腹腔内实性脏器炎症、脓肿破裂或空腔脏器穿孔后刺激腹膜、脏器肿大被膜的过度牵扯和血液淋巴途径感染等所致,如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肝胆疾病、脾破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肝炎、肝肠肿、肝癌等。
2.阵发性疼痛,由空腔脏器滑肌痉挛性收缩或由结石等导致的急性梗阻引起,如肠绞痛、肾癌等。
3.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见于急性胰腺炎,为炎症合并梗阻所致。
4.钻顶样痛阵发性发作,辗转不安,常见于胆道蛔虫病。
5.间歇性痉挛性疼痛或突发加重:如胃肠炎;如周期性变化逐渐加重,间歇时疼痛减轻,考虑小肠机械性梗阻、急性胰腺炎、肾绞痛。
每个人对疼痛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一般地,空腔脏器穿孔、肠梗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疼痛剧烈,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出血性腹痛次之,阑尾炎等更次之。
(三)根据腹痛的部位分诊1.右上腹痛,常见于肝胆疾病,也可见于右膈胸膜炎、右肋间神经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右心衰竭。
2.中上腹及脐部痛,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的各种病变,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也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3.左上腹部痛,可见于脾脏各种病变(脾破裂、脾梗死)、左月角胸膜炎、左肋间神经痛等。
4.侧腹部腹痛(腰部),肾、输尿管的各种病变,肌肉筋膜病变。
5.右下腹痛,常见于急性盆腔炎、急性局限性肠炎、右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股疝,右侧卵巢、输卵管病变。
6.下腹痛,常见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痛经等。
7.左下腹痛,常见于急性乙状结肠炎症,左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股疝,左侧卵巢、输卵管病变。
8.部位不定或弥漫性腹痛,腹内病变常见的有腹膜炎、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腹外病变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等。
9.放射痛、局部转移痛,如胆囊炎致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胛下;典型阑尾炎可由上腹痛转至脐周,再转移至右下腹;输尿管结石绞痛,疼痛科向侧腹、腹股沟和会阴部放射。
(四)根据伴随症状分诊阑尾炎、阑尾脓肿、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等常伴发热,肝胆疾病常伴黄疸,急性腹腔内出血常伴休克,血尿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多伴肠型、肠鸣音亢进或气过水声。
(五)根据诱因或加重因素分诊有不洁食物史为肠道疾病;胃穿孔多为饭后腹痛;空腹腹痛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脂肪餐及酒后(暴饮暴食),多见急性胰腺炎、胆道和胆囊疾患;胆囊炎、胆石症腹痛常在夜间发作。
肠、胃穿孔侵及腹膜壁层时,咳嗽、体位改变可使疼痛加重。
四、几种常见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一)胃、十二指肠穿孔有溃疡病病史,多在饭后发生。
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烈持续疼痛,伴上腹压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随后可扩散至全腹,全腹可呈板状腹,被动体位,深呼吸受限,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可消失,并出现移动型浊音。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X线片有时可见膈下气体。
(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在饱餐油腻食物后诱发。
起病急,多为右上腹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及肩胛下区,右上腹有压痛及肌紧张,常有莫菲征(Murphy)阳性,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急性胰腺炎常在酗酒或暴饮暴食后发生,为上腹中部持续性剧痛,可向左腰背部放射.上腹部有压痛,严重者有肌紧张,伴恶心、呕吐及发热。
血清及尿淀粉酶增高常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四)胆道蛔虫可有吐虫史,起病急.上腹剑突下有深压痛,无肌紧张体征与剧痛不平卧。
常有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
(五)急性阑尾炎无诱因,多先表现为上中腹钝痛.后转移至右下腹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恶心、呕吐。
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严重者已累及腹膜壁层,可出现肌紧张及反跳痛,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
(六)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反复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腹部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或有气过水声。
绞窄性梗阻(影响肠壁血液循环)腹痛为持续性,可伴有腹膜刺激征,有休克表现。
部分肠梗阻则症状较轻,可有排气排便。
X线腹部透视可见肠管内积气和液平。
(七)腹部闭合性损伤常见于肝、脾破裂。
有外伤史,多起病急,肝、脾部位即右上腹或左上腹有钝痛,伴肌紧张。
内出血至腹腔时-可有移动性浊音,内出血量多时可伴有休克。
腹腔穿刺可抽出鲜血。
(八)宫外孕破裂见于育龄期妇女,有停经史。
起病突然,腹痛先在患侧下腹,继之扩散到全腹,以下腹痛为主,有下坠感,呈持续性伴阵发加重。
查体下腹部有明显压痛伴肌紧张,子宫有早孕症,宫颈举痛,后穹窿饱满触痛明显,若在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的血。
(九)肾、输尿管结石起病突然,疼痛位于患侧腰部,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可至会阴部,常伴血尿。
患者痛苦不安,面色苍白,大汗甚至虚脱。
(十)少数急性心肌梗死可表现为腹痛,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应提高警惕。
(十一)急性胃炎常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食物史。
发病急,上腹持续疼痛有时伴阵发加剧,上腹偏左有轻压痛,伴恶心、呕吐,用阿托品等药物可缓解。
急性胃炎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某些急腹症早期表现极似急性胃炎,如早期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
五、急腹症的鉴别要点(一)外科急腹症1.一般先有腹痛,然后出现伴随症状。
2.腹痛定位明确,性质明显,特点是出现固定性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二)内科腹痛1.一般先出现发热、头痛、胸痛、气促,然后出现腹痛。
2.腹痛定位不明确,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三)妇科腹痛1.腹痛以下中腹为主,并向会阴部放射。
2.有白带增多、阴道出血、内出血。
3.腹痛与月经史、生产史有关。
(四)鉴别哪一类急腹症1.炎性病变缓慢,腹痛由轻转重,呈持续性。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伴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数增加,高热。
2.梗阻性病变突然发病,阵发性腹痛。
恶心、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后期为逆流性,初期无腹膜刺激征。
3.穿孔性病变突然腹痛,迅速出现腹膜刺激征。
有气腹表现。
4.出血性病变呕血、尿血、便血。
出现进行性贫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
腹膜穿刺不凝血,大于500ml可有移动性浊音。
一5.绞窄性病变病情发展迅速,持续腹痛,阵发性加重。
易出现腹膜刺激征。
恶心、呕吐明显,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晚期出现休克。
六、呕血的分诊要点(一)出血量的估计,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出血量的估计(二)呕血与咯血的区别:(三)假性呕血、黑粪的鉴别1.鼻、咽、口腔等部位出血后吞下,如鼻出血、拔牙出血及食用禽、畜的血液引起黑粪。
2.口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炭剂或某些中药等可使大便呈黑色,但无光泽,便隐血试验阴性。
七、恶心、呕吐的分诊要点(一)中枢性呕吐1.神经性呕吐其特点为病程较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反复发作,呕吐多发生在饭后,为小量多次,常不伴有恶心。
呕吐不费力,多伴有神经官能症。
呕吐的发生与精神及情绪因素加重有关,虽然有频繁的呕吐但体重并不降低。
2.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炎及脑膜炎等均可使颅内压增高而发生呕吐,呕吐多呈喷射性,而且严重,多不伴有恶心,常有较剧烈头痛。
3.第Ⅷ脑神经疾病临床常见者有梅尼埃病[美尼尔(Meniere)综合征]、晕船、晕车等。
多伴有眩晕。
呕吐较重,亦可呈喷射性,呕吐与体位变动有关。
4.脑血管病如偏头痛时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同时有严重头痛,面色苍白。
5.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刺激这类呕吐常伴有明显的恶心。
如酮症酸中毒、低血钠、低血氯、尿毒症、甲状腺危象、妊娠呕吐、药物引起的呕吐等。
(二)反射性呕吐1.头部器官疾病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眼压突然升高,发生恶心呕吐,同时多伴有剧烈的头痛及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