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
大学管理分为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大学外部行政管理,后者包括大学内部行政和学术管理。
中国近代大学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管理为主导,它经历创立、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过程。
大学外部管理机构1905年废科举之前,清政府相继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大学堂、学务处作为兼管或专管全国新式教育的行政机关。
之后,中央设立学部,下设专门司具体核办大学堂等各种专门学堂事宜。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
其下设专门教育司大学科分管大学教育事务。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组建教育行政委员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仿效法国的大学区制,改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不设教育厅,分别成立各大学区,作为大学院的下属机构。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代替大学院的行政功能,其下设高等教育司;另将中央研究院划出为独立机构,直属于国民政府。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几经变动。
1949年11月成立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分管大学教育等事宜。
1952年11月,从教育部中分设高等教育部。
1958年2月至1966年7月,高等教育部与教育部两度分合。
1970年7月,成立国务院教科组。
1975年1月恢复教育部,内设高教一司、高教二司。
1985年6月,撤销教育部,改设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主管教育的综合部门。
1998年3月,恢复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
此外,中央其他部委及省市兴办的大学,分别由相应部委的管理机构、省市教育厅、高教局管理。
大学内部管理模式清末,京师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由总监督总管各分科大学事务。
分科大学设监督,每科1人,掌管本科的教务、庶务、斋务事宜;其下设提调各1人,分别管理该科功课、师生事务、文案、收支、厨务及宿舍等。
民国初年,大学设校长1人,各科设学长1人。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倡导学术自由和分权管理。
如:成立教授评议会,参与决定学校重大学术问题;设立行政会议,执掌学校行政大权;设立教务处和总务处,分别管理全校的教学、人事和财政工作。
我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及变革分析
我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及变革分析黄艳芬;刘蓓【摘要】分析我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现状,发现我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存在着行政权力泛化、权力纵向分配不合理、学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要从观念导向上明确界定职责权能关系、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的组织机制、完善学院制改革、扩大学术权力等变革思路,以保障大学在整体有序的状态下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4【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大学;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变革【作者】黄艳芬;刘蓓【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各国高等教育为了提高增强国际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在主动调整,加快改革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就是内部组织结构变革。
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与其他组织结构相似的特性,但同时又具有学术组织的特殊性。
大学组织结构就是“大学组织内部的结构要素在外部环境诸要素的作用下组成的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人为选择、细心安排处理的结果,是按照外部因素和组织结构的必然关系来选择和安排的”。
[1]一、我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科学研究比重的增加,高等学校内部相继出现了教研室改造、创建研究所、调整撤并专业、分合增建学系、恢复兴办学院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这些创新性的改革举措,部分调整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也扩大和完善了学科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
新的组织结构的推行还处在试行、探索阶段,多数大学虽然有所变革,但有些仍然还停留在形式上。
社会学视阈下大学组织的科层制管理模式
社会学视阈下大学组织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作者:王丽坤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组织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并饱受诟病。
文章用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层制概念和理论,在分析大学组织科层制管理模式及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借鉴并超越科层制体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科层制管理模式大学组织社会学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来看,如今的中国大学组织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科层化管理模式有加剧的倾向。
尽管科层体制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如何直面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危机并对其进行改造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层制与大学组织1.科层制: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科层制”这个词是蒙西尔·德·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的。
在西方,科层制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后来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
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作为唯一能把众多的人进行有效组织的方法——科层制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扩展,它建构了科层制的一个“理想型”,就是社会组织按照职能分工不同,将权力和业务横向划分成各科,分科管理,各司其职;纵向划分成层,一级一级地分级管理,每一级都有自己的权力和业务范围,下级对上级负责而形成层级节制。
这种“理想型”的科层制具有如下特点:(1)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等级。
可以分为三层:最高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基层作业层。
组织体系就像一个金字塔,最高决策层处在上层的位置上,指令从上而下地延伸,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2)有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
在权威等级的三个层次上,有一套被组织成员所认可的规章制度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这是科层制管理的基础,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组织活动的常规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3)非人格化管理。
在科层体制的组织中,所有成员都要摈弃私情,以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去处理工作,成员在组织内的任务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是有差别的,这种非人格化的管理特征是现代社会理性的标志。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改革的路径主要有: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校院两级分级管理,相互配合,各履其责;精简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建立起立足服务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校的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只有教学一个方面,扩展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分化,我国高校原有的校系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所取代。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一时间,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呼声此伏彼起。
中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在弊端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病,成了广大高等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学术权力式微,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苏联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反右”、“文革”等磨难,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并且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普遍在形式上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但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特质却一直未改,沿袭至今。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设置了与政府机关相似的管理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似的运行机制;二是在管理中十分强调行政意志的作用。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中忽视高校基本属性的做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5作者简介:骆霄(1985-),男,云南昆明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㊁系统分析㊁集成㊁数据分析等研究㊂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骆 霄 张丽娟 汪 杨 罗隽雁 杨 波(昆明学院教务处,云南昆明650214)摘 要: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进步的一个象征㊂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建立更加健全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创建更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必然选择㊂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国外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所得出的一些经验,对如何完成我国高校教育二级管理的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相应思考和建议㊂关键词: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中图分类号:F 27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17.021 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状况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大学格局逐步扩大,在办学过程当中垂直的多层次管理,不再适合现有大学学科发展和学校管理㊂学校发展的逐步提升,也使得的原有大学当中学校顶层这一级别管理校内一切事务的模式,不再适用于现有的学校发展㊂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中对就明确说明: 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㊁学校㊁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㊂ 也有专家指出: 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到底是体制㊁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㊂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既缺乏经费又缺乏人才,但更缺乏现代大学的观念和制度㊂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从对外角度来说,应该是明确政府㊁社会㊁学校之间的各类关系,从大学自身而言,就是要完善高校的结构建设和管理㊂二级学院在实际的工作中承担了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等重要业务工作,是学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如何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出口和方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从基础逐步走向提升的必由之路㊂1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现状和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校院二级管理层级结构主要有:校㊁院㊁系㊁教研室管理模式㊂部分高校配合高质量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院级机构,综合完成学校学术教学和科研活动㊂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管理权力集中于学校一级,统一管理后各类资源无法较高效率的进行使用,相应的各类审批集中在某一个口径中,口径内的办事效率有限,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㊂(2)二级学院的职能固化,在原有系部被提升至学院以后的系统中,提升后的学院这一级多数只是将自己的名称改变,实施的各类工作内容和职能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无法形成提升级别也同时提升办学格局的状态,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变化㊂(3)二级学院的定位不明确,使得二级学院在实践中不能完善自己和学校之间的行为配合的问题,学院在内部的决定如果较多,人事㊁经费㊁财务和评审都消化在了学院一级,会使得很多系一级或者教研室一级的状态仍然保持原有状态,从而无法突破,反映不够积极㊂反之如果把二级学院的定位给明确固化,则容易造成二级学院的管理松散,只做明确过的相关事务,这样的行为最终会让二级学院难以作为,如何平衡学院的定位,较为困难㊂(4)越多的管理层级,交叉越多,学科专业无法有效融合,多方决策才能产生的博弈管理目标,难以确定管理结果,无法创建优势专业和学科㊂(5)学校权力界定模糊,无法合理使用㊂使得行政和教学之间的权力无法均衡,学院这个办学主体,在管理上也就极大的受到各类不同权力的制约,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管理群体㊂(6)学校框架及构建等问题在学校层面无法更有前瞻性和规范性,在进行学校宏观调整的过程中,容易盲目跟风,无法走出独立的学校风格㊂比如设置专业,为了市场现有经济目标,学校都会按热门方向进行一些专业设置的安排,这样的设置无异于主动投身专业 红海 之中,长期难以消化,而未来即将成为主流的 蓝海 专业却无法得到发展㊂(7)监督的不完善㊂使得在院校分级管理时,监督影响到管理中的实际空间有限,也可能使得决策和执行缺失客观和全面的基础,高校中或多或少的官本位主义,使得行政力的制约容易压制教学和学术科研,也就对学校主业产生制约㊂2 针对国外二级管理的一些研究和思路美国大学的管理体系在很多场合都是被津津乐道的话题,原因是它的构成较为成熟,学校-学院-系部,这样的三级体系是美国大学通用的标准模式㊂在学校一级的层面,董事会(B o a r do fd i r e c t o r s)㊁校长(pr e s i d e n t )和评议会(也成教授会,A c a d e m i c S e n a t e 或A c a d e m i c C o u n c i l )构成了统一而又相互制约的结构,校长成了一个大学权力的中心,但是也要被董事会和评议会(教授会)进行制约㊂董事会是各种利益群体的一种投资性构成,对大学的发展做出其需要的决策,聘任校长是为了执行这些决策,这就是所谓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㊂校长和董事会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状态,为了相对统一的目标进行管理㊂校长的实际状态表现出其相对明显的行政权力,而在学术相关领域,包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6括学术成员组成,课程的安排和学科专业等内容,就是由学校评议会进行决定,包括职称聘任晋升和学术决策的相关领域有着绝对的权力,这样行政权和学术权的相对分离,使得学校内部团体相互合作㊁相互制约,也就自然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格局㊂二级学院架构中也分有学科群的不同系,二级学院也设置了教授会㊁院务会㊁课程委员会等不同利益的综合群体,由这些群体对二级学院的院长进行民主监督㊂二级学院的实际工作承担了大部分学校的工作,所以活性是最强的㊂系是学校的最基层的部门,系主任是由学术权威的高职人员进行担任,系也可以进行教师职称㊁课程安排和学位授予等权力,在管理中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师生得以积极而宽松的进行工作学习,原生动力是较强的㊂而在欧洲,大学体系各有不同㊂德国高校作为欧洲大学体系代表之一,是全球传统学术大学典范,原来多数有神学科㊁医学科㊁哲学科和法律科组成,进入20世纪后段,为了促进新学科发展,改革成了现有的多科系形式㊂德国高校的领导机制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校长制;第二种是主席团制㊂主席团制机构构成一般采用高校主席团㊁高校理事会和大学评议会为第一级别,第二级别是不同科系,各科系下有研究所(教研室)㊂这些不同的机构分工比较明确,主席团统筹工作,基本的部门较为丰富,包括财务㊁教学㊁人事等部门,评议会负责学校日程工作的检视,没有决策的权力㊂科系是德国高校的基层机构㊂科系主任负责日常主导日常工作,教授在科系中会把教研室㊁人事财务和相关研究工作担负起来,德国的大学管理模式就形成较为统一的科研环境,教学自由㊁教授治校㊁学术自由㊂作为亚洲大学模范,日本的大学是以学术权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结构的,校长仍然为最高的负责人,议员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成员由校长和理事共同组成;经营协议会与教育研究评议会是大学的审议机构,校长选考委员会实行校长选任及解任权力㊂这四大主体使得其学校内部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1)各部门分工明确㊁权力互相制衡㊂(2)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民主管理㊂(3)制度章程立法保障治理有法可依,与时俱进保障章程适宜当下㊂由于日本的文化和我国较为类似,有很多管理逻辑容易进行转换㊂3 国外高校的管理对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一些启示3.1 均采用校院分级管理模式几乎所有的国外高校都是采用院校多级管理模式,无论在管理的运行过程,人员调配和学校活力来说,多级管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㊂虽然不同国家在分级管理上有着相应不同的分类模式,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需要学校提高效率㊁人才活性增加㊁学术权和相应的行政权有所制约,最终达到相互依托㊁相互制约而相互促进的目的㊂只有先进的管理体系才可能达到先进的校院发展氛围,才可能使得学校这个需要生命力的地方充满生命力㊂3.2 核心需要院系管理学院作为一个学校基层的组织核心㊂需要有相对比较强的执行能力㊂对学校整体的课程设置㊁学科设置㊁教学管理㊁科研管理㊁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都具有最直接的执行需要,是执行学校各种决策的基础实体㊂学校的各项实际的执行措施都是由学院院长或者是系部主任进行实际的基层实施,而多数学术相关内容都是由学院完成㊂学院能否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有活力㊂3.3 基础需要责权明确高校行使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进步随着时代发展愈发明显,权责意识的完善,让大学不管分层级别如何,都要对学校内部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下来㊂妥当的权责体系可以使得校院二级管理不容易出现对立的局面㊂在观察国外高校使用的多集团分配权力的方式以后,会发现这样的方法使得权利不再那么高度集中,可以让高校自己的学术权得到充分的施展,也使得行政在整个过程当中自然的配合调控,权力制约型的架构是比较明确和健康的㊂避免行政权进行过度干预的情况,可以保障了民主科学在决策中的基本地位㊂明确了不同的权利和责任,也就明确了行政和学术的分治状态,使得学校管理可以达到平衡和健康㊂不同层级的职责范围行使不同层级的权力,管理监督都可以规范,行使的各项活动都健康有序㊂不同的决策团体㊁不同的委员会在各自的工作范畴之内履行合理的本职职责㊂对学校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可以利于学校和学院之间相互平衡,利于学院和学院之间的平衡,最终可以使得每个人对提出的观点更加客观和具体,也使得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有效的信息,提供比较合理的资源分配办法㊂客观的信息发布,为学校各项资源合理的使用打下有力的基础㊂这样的架构一方面体现了各类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智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校和学院之间的运行正常㊁履职正常㊂3.4 学术占核心位置对知识的崇尚,在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以学术为主的大学校长所需要的人物都是由某一学术领域有着较高威望的专业人才中选出㊂一个学校校长是学术为主的人物,那么这个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以学术作为基本主导㊂这也是国外多数大学在学术发展比较自由㊁有活力的一种基础意识配置㊂学术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核心也促使学术自由的意识不断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国外的学术核心资源㊁行政核心资源都逐渐配置给了需要的部门,也就是二级学院,这样的权利下移,不断促进学院自我扩展和繁荣㊂减少了过多的上层行政压力和制约,学院自我的学术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可以自由掌握㊂多院系相互平衡之下的发展,是学校得以更好发展的方向㊂所以有着学术较强背景的教授和专家进行大学校园的相应内部管理,是现有国外大学成熟的模式㊂这也将是我国大学发展的方向㊂4 针对如何进行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4.1 科学进行机构设置、构建合理管理体制科学的进行机构设置,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体制,是学校高效运转的基础,也是使得校院二级管理能够衔接有效的必然路径㊂在现有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7下,学校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整合改革,很多学校把现有职能较为相近相似的部门进行相应的重组㊂这样的好处是把多部门有可能进行职权交叉的岗位,放到了同一个部门之下㊂管理形成一个部门对多项事务进行统筹㊂精简了相应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行政机构㊂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㊂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就进行了力度空前的行政机构改革㊂在改革过程当中,将原有的33个部门减少到了20个㊂把原有资源分散,效率不高,边界不清,协同不够的现象㊂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㊂按照一类事物归口一个部门有一套人员负责,进行了六次统一㊂从小部门合并成高效协同的大部门㊂从现有的运行效果来看,该项改革的执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㊂4.2 二级学院以学术学科作为支撑进行重组现有高校的特点往往是要以学科作为基础的㊂多数高校都需要有复合型的专业在其中㊂所以如何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学院和学校的统筹体系,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重要的问题㊂每个高校只有认真了解自身发展方向㊁学术学科专业背景和相应的自身优势特色㊂从这样的特色学科支持特色学院㊁由特色学院支持特色学校的布局㊂高校必须通过把特色核心学科作为学校基础支撑的受力点,优化学科和专业的结构和布局㊂将学院的位置放到更核心的地方㊂有很多高校是把了学科学院进行相应的匹配㊂学科相近的进行合并,学科和学科相近的专业,安置在同一个的学院当中,减少专业和学院之间匹配跨度大的问题㊂学科和专业明确支持学校的特色,突出以学科为特色的学校发展定位㊂将公共基础性学科及专业和特色行业型学科专业进行进一步拓展,做出优势㊂将公共基础较差的行业特色学科及专业,进行大力度改革㊂在改革完成前,暂停招生或撤销相应老旧退化专业㊂由于不同行业在社会当中也有不同的分工,不同行业的社会认可度高低不同㊂所以在学校当中的不同学科专业,也需要有不同的梯队,给予不同的支持㊂这样就可以从基础的结构上,调整原有同一平台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㊂通过学科和专业的重组,二级学院在相应的执行过程当中就有了相同相近学科,这样的改观更容易进行学术的各项交叉汇通,产生核心的学术权,对学术权的相对统一,带给了管理学术权方面的支撑㊂给学校如何统筹相应的资源㊁架构更合理的校内绩效评价机制带来了可能㊂学院通过学术㊁学科和专业的相应独立,才可能拥有和学校相对扁平的一种管理逻辑㊂当学校能把人事㊁财物等权力交由学院自主以后,学校的管理职能重心也就可以下移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对相应的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也将更加积极㊂原有的集权统一规划模式最终会被打破㊂4.3 目标责任明确㊁均衡配置合理资源学院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建设学院和其相应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界定?通过学院学科和专业的科学配置才能明确以上问题㊂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对相应的学校资源的配置,需要向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科进行倾斜,这样才能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学科模块,有充足的准备㊂对不同级别的学科人才培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促进学院办学质量提高,为学院办学找到特色㊁提供动力㊂学校各部门通过指标考核对人财物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动态的评价指标,为后期均衡配置合理资源提供相应依据㊂4.4 明确校院二级权力清单㊁完善监督体系将学校和各学院之间的人权㊁事权㊁物权进行相应的权力清单的清理,在整个改革体系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㊂院校二级管理形势下,学校改革发展㊁宏观全局战略的事项事由学校层面予以把控,并对学院进行指导㊁协调㊁监督和服务㊂而学院对专业建设㊁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㊁社会服务㊁组织人事㊁财务支配等实际工作进行实践㊂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实施民主监督,完善监察职能,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肃各项纪律和问责追究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做好部门审计和干部个人审计㊂4.5 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学校和学院同时需要对其自身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不同类别的考核内容进行分类的考核,对基本需要完成的内容进行基础考核㊂这样才能把相应学校和学院之间各自需要达到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细的表现出来㊂对后期的奖惩有更好的定量定性依据㊂而学术性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有所促进㊂总而言之,校院二级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象征,对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条必经的道路㊂通过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的内涵发展㊁提升质量㊂国内有很多大学已经进行了校院二级管理相应改革,而这些管理改革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明显的为其带来主动活力和可观的创造力㊂当然,需要校园二级管理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不同学校的对策和改革方案㊂核心的基本点是不变的,其一是需要明确不同的管理层级,设置方式要使机构更加的高效,明确学院所取得的身份,将学校的管理重心移交学院,管理体系框架适应学校总体发展㊂其二是要明确校院二级权力清单,明确学术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㊁相互促进㊁相互监督㊂其三是要构建合理的考评机制,动态的进行各项资源的分配,使整个学校运行可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㊂可以预见,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我国校园二级管理必将逐步进入各高校的主流管理体系之中,为现代化大学发展带来生机和动力㊂参考文献[1]李博.高等教育 管办评 分离机制与建构策略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2]陈文联,陈之宸.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应有的追求[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1):4-7.[3]胡敏强,赵旻,严新平,等.大学章程制定的思考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8-11.[4]陈巧云.现代大学制度导向下地方大学的章程制定研究[D ].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5.[5]张建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R e f o r m s o n I n n o v a t i v e P r a c t i c e a n dT r a i n i n g M o d e f o rC o m po u n dF i n a n -c i a l T a l e n t s [J ].唐都学刊,2016,(06):120-124.[6]郭明顺.承前启后,创新发展 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的工作报告[J ].高等农业教育,2010,(10):3.。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研究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化、普及化的到来,“巨型大学”成为普遍的教育存在。
因此,二级学院的实体化是必然确实和要求,也必将成为校院治理的主体和主角。
学院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办学任务也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学院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就代表了大学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在国家的政策和统一部属下,高校不断将人权、物权和财权下移至二级学院,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得到增强,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实现学院发展。
如何处理好下移的权力,确保校院间不出现权力的错位和缺失,如何理顺学院内部权力组织,完善学院治理内部结构是学院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系统理论以及有限理性理论,对我国二级学院治理的确切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二级学院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其中外部治理主要考察校院间的权力关系;内部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权力配置形式、学院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体系。
其次,从教育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选取60所和10所大学的《大学章程》进行学院治理方面的文本研究,全面梳理我国二级学院治理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
再次,探寻英国、德国、美国三国的学院治理模式,以及我国17所试点学院的学院治理改革成果,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理机制方面对我国二级学院治理提供成功经验。
最后,以学院内部权力配置的不同形式将二级学院治理模式分为:学院内部权力主体集体决策的集体治理模式、一元权力决策多元协商的协商治理模式以及分开决策的分散治理模式。
地方高校在二级学院治理中要根据办学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择学院治理模式。
综上,本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第一,二级学院治理模式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办学环境和办学任务造就了不同的学院治理模式,不存在“最满意”的学院治理模式。
第二,学院治理模式的选择应该以自身条件和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学院办学目标为核心选择“最适合”的学院治理模式。
公办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及其实现策略
公办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及其实现策略作者:盛况罗志敏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厘清二级学院的治理体系,揭示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院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院治理体系中采用党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治理要求,是中国当下公办高校学院治理体系最合适的选择。
推进新型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推进的过程。
[关键词]治理体系;现代大学制度;共同治理;主体责任清单[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41-05[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0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并做出决定,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優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治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高校管理重心下移步伐的日渐加快,二级学院的治理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级学院是高校最基础的实体单位,其治理体系反映了大学管理者对办学治校的理性思考,决定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质量,对于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厘清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学院是大学的基本映射,是大学各项功能性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要具体落实到学院才能得以完成。
(一)学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学院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存在的,且随着大学的兴盛而不断壮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来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许多大学在校系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学院,学院成为联系学校和基层单位的中层组织,开始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
中美比较视角下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理健康中心、 招生办等等。学生工作 部 ( ) 处 负责领 导和组 织执
行全校学生工作 的主要 任务 。在学校层 面还设有 团委 , 负责学 生第二课 堂、 第三课堂 的活 动开展 。学 校层 面还 有其他职 能部
文章编号 : N 3 07 F 2 1 ) 3 1 1 0 C 4 —12/ (0 0 0 - 3 - 2 作 者: 浙江大学教 育学院; 浙江 , 州,10 8 杭 3 0 5
教育管理 / 11 3
中 比 视 下 我 高 学 工 体 的 考 建 美 较 角对 国校 生 作 制 思 和 议
冯金 明
摘 要: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 的到来, 高校 学生规模 不
责全校的学生工作 。学校管理机构层面设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 的机构——学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一般合署办公 )学生工作部 ,
门参 与部分学生工作 , 如在很 多高校里 , 党委组织部指导全校学 生党员 的发展工作 , 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 产业管理处负 责学 生的公费 医疗 、 医疗保 险工 作等等 。但这些 与学生工作相
关 的职能部 门的分管校领导往往不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
副校 长 。
美国高等教育经历 了漫长 的发展 阶段 , 在市场经济 的背 其
活跃 的交际活动和进行 自我指 导的工具 , 是发展语 言交 际能力 的必要条件 , 对语 言学习尤为 重要” 。就英语 自主学 习而言 , 要 提高学生 的英语听 、 读 、 说、 写能力 , 我们要从 认知 、 情感 和 记忆 三方面着重培养语言学习策略。 4 .培养学生 的 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 学 习监控就是对 学 习者的 整个学 习过 程进 行监督 、 控制 。 学生在使用 自主学习的策略时 , 有两种监控 是不可缺少 的: 一种 是内部监控 即学生的 自我监控 , 另一种是 外部监控 即教师对 学 生学 习过程 中的监控。前一种监控 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检测学 习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_刘亚荣
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东北 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进行了访谈, 他们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自学校 的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研, 大家普遍认为, 从实践者角度 看, 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资 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 形成学校— ——学院两级 管理层次; 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管理 重心下移, 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明确 校院职责和权限, 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 水平。这种定义比较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而从管理学角度, 管理的分权不是 “全是或者全无 的概念”①, 集权与分权是与决策权力的集 中 程 度相关联的概念, 很难判断某种管理是明确的分 权或者明确的集权。所以, 理论上要研究的, “不是应该不应该集权还是分权, 而是哪些权力 易于集中,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多一
3
3
100
注: 缺 2 所高校相关数据
表- 2 所调研高校层次分布表
高校 层次
A
B
C
D
E
F
合计
数 量 (所 )
9
11
6
7
0
2
35
比例(%) 25.7 31.4 17.1
20
0
5.7 100
注: A 为 “985 工程”高校; B、没有进入 “985 工程”、但进入 “211 工 程”的 高 校 ; C 、 没 有 进 入 “985 工 程 ” 或 “211 工 程 ”, 但 有 博 士 点 的 院 校 ; D、 没 有 博 士 点 , 但 有 硕 士 点 的 院 校 ; E、 没 有 硕 士 点 的 本 科 院 校; F、高职或者专科院校
我国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国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 尚不多见 ( 不讨论 民办二级学 院与 母体大学间关系 ) 国高校普遍 按照学科专业联系而建立 。我
的学院 , 一方 面是学科 发展 与专 业彼此联合的需要 , 另一方
面, 更重要 的是方便管 理 , 提高管理效能 。19 9 9年 5月 , 全 《 国高校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 》召开之后 , 各级各类大学
第2 4卷 第 4期
20 年 8 09 月
天 中 学 刊
J u n l f in h n o ra Ta z o g o
、 1 2 No4 , .4 0 .
A u 20 g. 09
我 国高校校 院两级教学管理 的问题与,重庆 4 0 1 ;2重庆工商大 学,重庆 4 0 1 075 . 0 6 5)
二、校院两级教 学管理 改革的现状 与困境 我 国的学 院制改革基本上 还处于初级摸 索阶段 , 配套 在
负责具体工作计划的实施。 其教学管理模式采用 的是校院两 级管理的模式。 在国际上 , 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因划分依据的不 同而色
型 的大学 按照相 关学科 的彼此联 系纷纷设 立具有一 定 自主 权的次级组 织机构—— 学 院 ( 或对应 的中层 管理机构 ) ,
大学与学院按一定的权责分权整合 、彼此配合 、各担其责 。 校院两 级教学管 理改革 的应然 目的是规 范大学 中各种
大学的职能 ,如英 国牛津大学的学院模式【,这种模式在我 4 】
校院两级 教学管 理主要 指现代 高校发展 运行过程 中 的
纵向层次结构。 主要体现为大学 内部管理层级 的构成 。 目前 , 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校 、院、系 ( )三级 建制 ,即高 部 层 、中层和基层 。各 层级具有 自己的功能 。高层级主要负责
论二级院系纪委如何发挥监督作用
第 109 页2022/7 (下) 总第391期论二级院系纪委如何发挥监督作用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谭庆浩 肖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如今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高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必不可少的人才保障。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二级院系纪委作为一线检查监督部门,是高校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对促进高校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发挥高校二级院系纪委监督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督促二级院系形成完备的治理体系,有效提升治理能力,扎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各二级院系纪委工作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
一、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要求“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同时,应当通过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提出意见建议、监督推动党委(党组)决策落实等方式,协助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2021年4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纪委是高校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同时“协助高校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以上是高校纪委的主要任务。
以上《规定》跟《条例》给高校纪委指明了工作要求,也为二级院系纪委提供了工作指南与工作方向。
二级院系党委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级院系纪委则协助党委并认真履行监督责任,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完善和提升校院管理体制改革下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自从2015年教育部提出推进直属高校在二级党组织设立纪委后,全国高校积极推进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并在二级院系内设置纪委,确保监督责任的落实。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方面, 从外部层面看 , 治 理过 程 中的政府 干预 力度 过
大 。传统 时期 , 我 国经济模 式 以计划 经济 为主 , 行政 权力 的
干预具有着特定 的必要性 。但在市 场经 济转型 的新 时期 , 却
依然受此惯性影 响至深 , 现代大学治理依然依赖 于行政权 力
制 的发展之路 能够看 出, 至今所 取得 的成就 显赫 , 无论 是外
统 的高校治理体 制格 局打破 , 才能有效 推动高校 学术管 理模 式 的创 新 , 从 而使 高 校 与 时俱 进 逐 渐形 成 良好 的 环 境 风 气 。我 国高校二级学 院是现代大学治 理的最基 础单元 , 近 些 年来 , 在现代大学制度 的影 响下 , 高校 二级学 院的治理 已
的干预 , 难 以真正 落 实 现代 大 学治 理 所需 的 “ 简 政 放权 ” ,
破 口, 才是现代大学治 理体制 完善 的重要 体现 。因此 , 深入
分析我 国高校二 级学 院治理模 式的现状 与存在 的问题 , 并据 此提 出创新建议具有 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一
“ 政校分开” 的政 策实施 依 然 困难重 重 , 要想 有 效打 破政 府 行政管理权 、 财政与评估 权 , 从 当前 的实 际情况 来看 依然 任 重而道远 。 目前 , 部分地方高等院校虽然能够 以向 内涵发 展 转变作 为重 心 , 但对于 自身排行榜位次 的追求依 然是重点 目 标 。由此 , 本应 当是为 了促 进办 学质 量 、 社 会服 务能 力与科 研水平提升 的评价体 系沦落 为 了不 同单位 或个 人基 于完成 指标而采取 的行政 行为 。很 多高校 二级学 院在 年初 即被各 相关职 能部 门派 发各项具体任 务 , 由高校二级学 院在年终 上
坚持“三个第一”,推进校院二级治理现代化
坚持“三个第一”,推进校院二级治理现代化作者:丰怀北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34期摘要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通过学院来落实,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首先需要发挥学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校院二级治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依此完善校院二级治理结构,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的系统化。
关键词校院二级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中国民航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校院二级治理结构,着力推进校院二级治理现代化。
1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规范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学科布局,服务民航重大战略需求强校林立,不进则退,小进也退。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创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一流高校的内在需求。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民航,以制度建设推动学校整体提升。
依法治校,落实大学章程,规范内部治理体系。
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治理体系现代化。
学校党委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细化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印发《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学院治理规章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灵活自主、充满活力的学院办学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
结合新时代国家、民航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新要求,学校着力打造“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学科体系,以学院为主体,全力开展新增博士点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各学科三年建设整改方案,充分发掘集聚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因素,强化院校协同。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
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
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
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互动。
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
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
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一、国外大学和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比较(1)国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构架国外名牌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德国)模式。
国外主要是欧美的名牌大学,学院一般分为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两个层次。
美国名牌大学中的绝大多数采用以传统的多学科综合的文理学院为主体(其中一些大学将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分设),辅以专业学院(其学生一般为研究生层次)的组织结构。
试图通过学院的分设和连贯,协调大学中常见的通才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
文理学院偏重学术发展,专业学院(各校所设不尽相同)强调社会需求导向。
日本名牌大学"学部"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学院",日本大学(如东京大学)除专事本科生一、二年级教育的教养学部外,其余学部主要从事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有的是研究科负责研究生教育)。
大学内部管理,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学术(教学与科研)事务的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前者常简称为"学术管理",后者常简称为"事务管理"。
这两类管理,在国外名牌大学中,比较常见的是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
在美国,大学法定的领导机构是以校外成员为主要构成的董事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批准本校的大政方针,任命校长(类似公司中的CEO),确保本校的财源及资产管理,协调处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校内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对学术管理、具体的教学工作则很少介入。
评议会(或教授会)则是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招生录取标准和学位标准、确定有关教师聘任与解聘。
从理论上说,日本大学校长负责学校校务管理并主持评议会(成员除校长外,主要由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组成,为校长的咨询机构,有权审议包括改选校长等学校重大事项)工作,拥有该校校务及日常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裁决权。
教授会也是校长的咨询机构,它在教授及学部长的选聘及评定审查中起决定作用。
试析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
权力 存 在 的 意 义 在 于 服 务 于 学术 权 力
要 改 革 大学 行 政 管理 体 系
、
都 大 大 地 简化 了 高校 的 管
。
“
负责 对 人 际关 系 负责上 导 致 官本
、
“
,
理 层 次 提 高 了 工 作效率
”
又 分 若 干 科 室 或 中心
。
,
分 管具 体 的 工
位 思 想在 组 意 识 增 强 服 务
,
作 院系 是 最 终执 行 各 部 门任 务 和 指 令
,
关 键 字 :高 校 管 理 层 制 管理 模 式
科层 制
科
人 员 行 使 行 政管 理 职 能 来 实 现 上 级 与
。
扰
。
在 这 几 项 改 革措 施 中 简 化 行 政 机
,
下 级 之 间控 制与 被 控 制 关 系 也 是 按 照 金 字塔 的 等 级 层 次 分 配 高 级 职 位 本 身
维普资讯
学 术 纵 横
F A z HA N X UE s H U z o N G H E N G
口
鲁文平
摘
要 :科 层 制管理 模 式 在 当 今 我
致 官本 位 思 想 盛行 为 了 保 障高 校 管 理
。
备 上 学 校 要 严 格 控 制数 量 挑 选 精 于
,
校 长 负 责制
。
,
在 校 长 下 分设 若 干 副校
一
,
机构进 行 归并
;
有些 高校则是 在纵 向
,
长 高 校 管 理 是校 者校
一
院 ( 系 )两 级 管 理 或
。
我国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底层冲动有机互动。
从高校层面而言,校院两级治理结构改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深入推进。
本文通过调研比对分析,找出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我国高校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情况,寻求解决制约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瓶颈的方法。
并且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主的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实践为案例,对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模式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探索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路径。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
逐步建立起以二级学院为办学主体的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攻克的难题。
(2)国内外高校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实践过程中越发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
国内外高校,尤其是华东交通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和措施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东交通大学以“权力三界定”、“学院三自主”为主要内容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也充分表明,在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中唯有建立起以二级学院为管理中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才能实现高校管理模式由一个办学主体向“1+N”个办学主体转型升级的管理突破和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出学院办学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3)根据国内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我国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的现状分析和研究表明,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寻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正确措施和对策路径才能积极推进我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康稳健发展。
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在高校内部构建明晰的管理层级,科学设置机构,精准定位学院的角色,形成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框架,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
第二,构建相互制衡的权责结构,罗列权力清单,实现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确保学院内部管理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_刘亚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3
68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点, 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②。
从调研结果看, 在 35 所高校中, 有 5 所高
基于以上理论的认识以及实际管理者的管理 校仍完全实施 “一级管理”体制, 人事、财物和
报
只能作为典型调查结果。
明校院两级管理分权内容和分权程度。下面分别 告
3、所调研高校校院两级管理分权状况。
就这三项内容的调查结果表述如下。
表- 1 所调研高校学科类别分布表
高校学科
理工 经济
综合性
师范类 农林类 医科类 合计
类别
科类 管理类
数 量 (所 )
15
8
4
4
1
1
33
比例(%) 45.5 24.2 12.1 12.1
考 学生教育管理经费和第二课堂费、研究生管理工 校由校级承担, 但有 6 所高校的学院承担投资比
察
表- 5 日常行政办公运行费状况表
调
日常运行费状况 校拨经费充足 校拨经费不充足, 校拨经费不充足, 合计
研
学院自筹经费补充 学院无经费补充
报
数 量 (所 )
7
20
7
34
告
比 例 (%)
20.6
58.8
调
校院两级管理的改革基本处于 “事权下移, 财权、人权和重大事权仍然集中在校级”的状
研
态, 呈现出管理中的 “职能分权”特征, 仍然是一种集权状态。这种管理状态与我国高校和
报
政府存在密切的、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相关。因此, 我国高校很难实行真正的学院分权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论文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探析【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主要采取“校院两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尚存在许多问题,要完善其管理模式,需要我们理顺部门管理职责,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权力。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进行体制改革,管理模式由之前的“校系二级建制,校系两级管理,以校为主”,转变为“校院两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
目前我国几乎找不出不设立二级学院的高校,可见其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问题开始凸显,改革发展滞后。
如何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自主权力,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当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主要模式矩阵式组织结构是由纵向、横向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垂直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形成的横向项目系统。
具体到高校中,纵向方面,由系部、中心组合成学院,院长管理系部、中心,而学校只需要管理到院一级;横向方面,学校在承担跨学科科研任务或者跨学院工作时能有效地将系部、研究中心等所属的学院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交叉和渗透。
这一模式能更好地理顺校院系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和协调横向学科群之间的学术关系。
二、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权责不清晰权责相对应是二级学院在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它是构建二级学院运行机制的灵魂,有利于检验二级学院制下的新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和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责权不清的现象明显。
这体现在:校、院之间的基本职能没有进行合理的区分,出现责、权、利不明确,甚至责权不对等,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工作不协调,运行不顺畅。
由于部门间分工和职责不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自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反馈机制,导致部门工作脱节,执行不到位,管理工作效率低。
高校两级管理与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
是我 国高等教育形 势发展 的客观要求 ,具有新 的时代 内
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需要院校通过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管理创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管理机制和措施发挥所有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管理思路创新和体制创新及管理实践创新改进原有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
Ji aoY UX u8YanJI ul
☆ 教 育 学 研 究 ☆I
世 纪之交 , 中国高等 教育大众 化步伐加 快 , 校在 新 高 校生 规模 迅速扩大 , 全国本科高校平均 90 多人 , 00 万人大 学已是 普遍 现象 , 来高校管理体制 中的集权 管理弊端 已 原
严重不适应 当前高等教育 的形势 。 内高校在管理体制上 国 呈梭 型结构 , 级领导权 力表现得 不充分 , 校 而院系 的权力 实现得也不充分 , 学校和院系的管理层之 间有一个巨大 在
增大 , 校集 中处理各种 事务的管理体制客观上 导致 管理 学
工作量剧 增 , 使校级 管理 者陷入处 理 日常 事务之 中 , 缺乏 充 分精力处理关乎 学校总体发展 的重 大问题 , 必然 导致 管 理 效率低下 。高校 领导机构就像是一个小 教委 , 单诉求 。高校管理工作 高校
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 , 直接影 响到高校 的功能的实现 。建 立科学 、 范 、 规 高效 的校 院两级管理体制 , 对大力推进教学
作 者 简 介 :刘平 昌(94 )江苏赣榆人 , 15一 , 淮海工学院 , 淮海工 学院东 港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高校思
制 改革为重点 , 实行 两级管理 , 进一步完善 党委领导 下的校长 负责制和 院( 党政共 同负责制 , 系) 并且在这个大前提下 开展 高校基层 党建工作创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内部管理,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 学术教学与科研事务的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前者常简称为学术管理,后者常简称为事务管理。这两类管理,在国外名牌大学中,比较常见的是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在美国,大学法定的领导机构是以校外成员为主要构成的董事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批准本校的大政方针,任命校长类似公司中的CEO,确保本校的财源及资产管理,协调处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校内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对学术管理、具体的教学工作则很少介入。评议会或教授会则是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招生录取标准和学位标准、确定有关教师聘任与解聘。从理论上说,日本大学校长负责学校校务管理并主持评议会成员除校长外,主要由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组成,为校长的咨询机构,有权审议包括改选校长等学校重大事项工作,拥有该校校务及日常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裁决权。教授会也是校长的咨询机构,它在教授及学部长的选聘及评定审查中起决定作用。学部长通常主持该学部的教授会,确定有关教师聘任与晋升的人事政策。校、院、系三级都有教授会。院长和系主任,一般由学校董事会根据校长的推荐任命或直接由校长任命哈佛大学即如此,个别院校由教师选举产生系主任常常是由资深教授轮流担任,他们主要负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院长主要是协调学院所属各系的教学科研活动,汇总学院的教育、研究计划,在与学院相关的非学术事务方面也有相当的行政权力,对校长负责。系在课程设置、教师聘任与晋升及有关研究经费预算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系主任全面负责本系的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行政等多方面的工作,有权自行确定本系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自行支配教学科研费用,安排本系内的人事调动,但一般无须操心非学术事务。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意义在于
首先,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外部关系,也包括内部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 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下32个字来表述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主导、教授治学;下放权力、重心下移;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王长松,2016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落实和加强学院一级企业的学术权力和自主性。
2国内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架构演变
1、中国大学内部管理层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校、院二级建制阶段。1929 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和《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 8 类学院,有 3 个以上学院才能成立大学,形成了二级学院自主权较大的大学、学院的二级建制。
一、国外大学和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比较
1国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构架
国外名牌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模式 美国模式和日本德国模式。 国外主要是欧美的名牌大学,学院一般分为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两个层次。美国名牌大学中的绝大多数采用以传统的多学科综合的文理学院为主体其中一些大学将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分设,辅以专业学院其学生一般为研究生层次的组织结构。试图通过学院的分设和连贯,协调大学中常见的通才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文理学院偏重学术发展,专业学院各校所设不尽相同强调社会需求导向。日本名牌大学学部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学院,日本大学如东京大学除专事本科生一、二年级教育的教养学部外,其余学部主要从事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有的是研究科负责研究生教育。
其次,大学规模扩张客观上要求进行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
从管理效率来看,管理的幅度与层次必须适当。层次过多未必高效,但幅度过大也容易造成管理失效。中国高校实行扩招后,学校管理对象包括十几个学科门,近百个专业,数万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学科专业和培养层次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各的特殊性,学校已是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适当调整管理幅度和层次,让每一管理层级都能管得过来,管得有效。通常情况下,组织规模越大越稳定就越需要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 越需要进行充分和分权。分权是组织有效决策的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下级管理组织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校院两级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院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实行科学的能级管理,增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二个阶段是校、系二级建制阶段。从 1952 年年底开始,我国高校借鉴苏联模式,全面调整院、系,取消学院建制并建立系,系内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专业教研室。在这一阶段,教学管理为学校一级的管理,系为教学的实施单位。
第三个阶段是校、院、系三级建制。高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系一般不设行政级别。在这一阶段,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以校级一级管理为主, 二级学院具有部分管与意义
高校内部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为权力与责任在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体现它们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以及责任分担关系。这种分配的模式和作用关系,构成了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管理体系。 校院两级管理简称校院模式,是指高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学校和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