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学后教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研学后教的反思
在去年山东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于本学期全面开展了研学后教的模式。
这种模式对传统教学是一种颠覆,但更符合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教学,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不仅要转变思想观念,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更多的细节。
经过这个学期的试验和摸索,我认为推行研学后教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对研学后教的误区。
首先,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程" 。
在课程设置上,有的老师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课,排斥于"正式"课程(实为考试科目)之外,意在让学生"轻松轻松"、"调节情绪",因而活动漫无目的;有的老师把它作为一种变相的学科延伸,把课时切块分割给各学科,把教学任务分解给各科老师,美其名曰"结合本学科实际施教",结果是开学初布置一下,让学生课余去搞,而更多的则是"针对本学科进行纯知识的强化、拓展,挖掘知识点,多做综合题";有的老师把它演化为"选修课"、"学生实验课"、"阅览课"等,同样变相为各科学习的补充;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同时兼顾"效益",施教对象局部化,即让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即学习尖子)去搞"研究",实质是变相的"兴趣小组"。
但是该课程的开设,初衷是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即把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探求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学
习方式。它也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方式向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的"导学"方式转变,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指导其开展多元化学习。因而这门课程绝非原先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它应具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也不等于是搞"兴趣小组"活动,其活动指向不是考试和竞赛,它必须发动全体学生协同参与,以更大的学科跨度和实践时空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当然,那种把课时分配给各学科老师去"强化、拓展"的做法更是与"研究性学习"相悖的。
其次,不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目前,"研究性学习"尚在起步阶段,与之适应的评价体系尚待建立。学校对该课程的评价尚不完善,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实践准备。
据了解,有的教师将评价体系与"学分制"及学生"特长认定"挂钩的评价试验,即评定"基本学分"(课程管理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奖励学分"(过程性和成果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并对"奖励学分"达到一定值的学生进行"特长认定",鼓励并指导这部分学生继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或将二者结合。我们可以尝试这种评价方式。学会在摸索中前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
创造、成功的乐趣。
我们期盼研学后教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努力下,在艰难的改革探索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充实完善。
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