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
山东丰源煤炭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滕州市级索镇,由XX市峄城区投资兴建,XX市煤炭规划设计院设计,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

矿井于1984年10月6日开始建设,1991年10月转入试生产阶段,1994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

建井以来的近20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矿井开拓开采揭露的地质资料,按原煤炭工业部1984年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的规定,已充分具备了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条件。

据此,山东科技大学与XX煤矿合作编制《XX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编制本报告所使用的矿井开拓开采资料截止于1999年5月30日,报告的编制时间为1999年3月15日至1999年10月30日。

编制本报告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1984)
2.《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1984)
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1983)
4.《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
5.《煤矿安全规程》(1992)
6.鲁煤管生便字[1992]第4号文转发的原中煤公司制定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1992)
7.《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试行)(1987)
8.原能源部煤字[1989]第26号文颁发的《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9.原中煤公司煤生字[1992]第15号文颁发《煤矿地质测量图管理规定[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实施补充规定》。

10.《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198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有关文件(1996)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是:
(1)《山东省滕县煤田滕北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2年6月
(2)《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3年6月
(3)《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补充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4年12月
(4)《山东省XX市峄城区XX煤矿水文电法勘探报告》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未报批)1992年1月
(5)《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5年6月
(6)《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生建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90年12月
(7)《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生建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武所屯生建煤矿、山东矿业学院1998年10月
(8)《山东省滕县煤田晚古生代聚煤规律》科研成果山东矿业学院1989年6月(9)《滕沛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勘探方法研究》科研成果中国矿业大学1994年12月
(10)《XX煤矿16、17煤联合开采安全分析报告》山东矿业学院1999年3月(11)XX煤矿开拓开采揭露实测资料1984至1999
编制本报告的目的是:
主要依据矿井开拓开采揭露实测资料,在“补充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井田内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从而加强生产矿井地质工作,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煤矿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保障。

编制本报告的基本任务是:
1.系统整理地质资料,编制主要地质图件、附表,使之适应和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2.计算并核实矿井储量,掌握储量动态变化;核实矿井可采储量,提出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建议。

3.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和煤质变化规律,研究矿井水文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为解决采掘工作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4.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含煤地层中共伴生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一、交通位置
XX煤矿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境内,处于滕州市的正西方。

矿井距市区约15KM,矿井东临京沪铁路(距滕州火车站约14KM);公路四通八达,可直达滕州市、邹城市、济宁市、微山县城;西南方向距留庄港约8KM,可全年通航百吨船只,经京杭运河向北可达济宁、嘉祥及河北省南部一些县市,向南可达江浙沪一带(图1-1)。

XX煤矿交通位置图图1-1
二、井田位置及范围
XX煤矿位于滕北煤田的东南部。

主、副井井口的地理坐标为X=3881950,Y=20500048。

井田东部以武所屯逆断层为界。

与武所屯生建煤矿为邻;西部以第27勘探线为界,与留庄煤矿为邻;北部以17-1、19-4、22、23-2、25-3、7号钻孔连线垂直下切为界,与休城煤矿为邻;南部以张坡正断层为界。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详见表1-1。

井田南北宽约1.4km,东西长约4.4km,面积约为6.2km2。

赵坡井田边界拐点座标一览表表1-1
第三节自然地理
一、地形与地貌
滕北煤田的北部为中低山区,东部为丘陵区,西部则与独山湖相连。

煤田内地形平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33~+62m,坡度为1.6‰,属山前冲击、洪积及湖积平原区。

XX煤矿区内地形平坦,为第四系湖积平原。

地面标高+44.2~+48.02,地形变化的总趋势是东北部较高而西南部则较低。

主、副井井口标高为+46.30m。

二、河流
小黑河由东向西流经井田中部,于XX村附近汇入北沙河。

属季节性河流,1991年7月14日因夜降大雨,曾一度出现过出洪水,河水水面宽度3.20m(1991年7月15日),自1978年以来由于上游修建玉林水库,致使小黑河一直干涸无水,目前河道被农户开荒。

北沙河发源于邹城市东群山,由东北向西南流入独山湖,每年枯水期4-6个月,断流无水,洪水则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月。

独山湖:北与南阳湖、西与昭阳湖、南与微山湖连成一体,统称南四湖。

1960年二级坝建成后,将南四湖分为上、下级湖。

1960~1974年二级坝(闸上)站湖水水位观测资料:年最高水位+33.93~+35.36m,年最低水位32.00~33.59m,年平均水位+32.23~34.21m。

独山湖东岸堤坝坝顶高程为+37.19~+39.89m,堤顶宽度2.0~5.0m,一般在4.0m左右。

1958~1963年在二级坝下游,微山湖的“湖腰”部位修筑了东股闸下引河,提高了泄洪能力。

当微山湖水位达到+34.00m时,韩庄闸、伊家河闸和蔺家坝可同时开放,每昼夜泄水量可以达到1.245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湖水经防、蓄、疏、排的综合治理后,滕北煤田可免受其害。

XX煤矿则远离湖区,而且地势相对较高,不受湖水的危害。

三、气象
本区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雨水较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多晴日丽,冬季干燥寒冷。

(一)气温
1956~1984年平均气温13.5°C ,一般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2°C。

最高气温40.4°C(1966年7月中旬);元月份气温最低,平均-7.0°C,最低气温-21.8°C(1957年1月中旬)。

(二)降水
1989~1996年年平均降雨量在454.32mm(1989年)至989.16mm(1993年)之间,平均735.00mm,历年平均雨季从6月下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历时70-80天,是大雨、暴雨集中季节,致使本区往往形成春冬两季干旱、夏季易涝的局面(表1-2)。

历年平均降雪量为21.2mm,年最大降雪量为53.4mm(1966年),年最小降雪量为0.3mm(1965年),最大日降雪量11.2mm(1957年1月14日),平均初雪日2月14日,最长积雪天数25天(1957年1月14日至2月7日),最大积雪厚度19cm。

(三)气压和风
1956年~1984年平均气压1008.1毫巴,最高气压1037.8毫巴(1970年1月4日),最低气压982.9毫巴(1961年7月6日)。

主导风向多为东南风,其次为南风和东风,年平均风速2.8m/s,最大风速29.0m/s(1969年7月22日)。

(四)湿度和蒸发量
1956~1984年平均相对湿度68% ,最小相对湿度1% (1962年3月23日),年平均蒸发量1903.5mm,最大日蒸发量29.2mm(1958年6月19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五)地温与冻土
1958~1981年平均地面温度16.3°C,最大冻土深度300mm(1963年2月2日~2月7日)。

四、地震
据1958年中国科学院公布资料,滕州市的地震烈度为9度。

1979年7月滕州市地震办公室提供资料:“XX市、滕州市、微山县,根据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定为7度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震发办[1992]160号文“关于发布《中国地震列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列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滕州市的地震烈度为7度。

第四节生产建设情况
1983年3月山东省煤炭工业局(83)鲁煤地字第211号文批准将滕北煤田浅部北至A—A′走向线(即17-1、19-4、22、23-2、25-3、7号钻孔连线),东至武所屯断层,西至27勘探线,南至张坡断层,面积约6.2km2范围划归XX市峄城区XX煤矿。

1983年5月17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主持,召集XX市煤炭局、峄城区煤炭局和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就提交“XX井田地质资料”的有关技术细节进行会商,会议委托并要求一队在1983年6月5日前完成《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的编制工作。

1983年6月5日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按时提出《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
XX井田探明地质储量一览表表1-3
单位:万吨储量计算最低可采厚度0.60m 田地质资料》,同年6月30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83)鲁煤地基字第575号文批准。

1983年10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第二勘探队开始对滕北勘探区实施全区详查勘探工作,原XX矿务局地质队进行井筒检查孔施工,计有11个钻孔4006.41m 钻探工程量分布在XX 井田,据此,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4年12月又提出了《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补充地质资料》。

全井田共获得地质储量3604.7万吨(表1-3)。

XX市煤炭规划设计院依据《山东省XX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和《山东省XX 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补充地质资料》进行矿井设计。

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服务年限64.7年,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中央并列式通风,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1984年10月6日开始组织建井。

主井井深276.3m,净径4.5m,安装一对1吨非标准箕斗;副井井深293.3m,净径5m,安装一对1吨单车单层罐笼,井底车场标高-230m。

1991年10月转入试生产阶段,1994年12月28日矿井正式投入生产。

截止1998年底累计采出原煤342.1万吨,损失42.3万吨,合计动用384.4万吨,期未保有地质储量3220.3万吨(表1-4)。

XX煤矿储量动态变动一览表表1-4
单位:万吨据XX煤矿1998年储量动态表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
第一节以往地质工作简介
一、勘探简史
(一)资源勘探
1957年原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对北起济南、南至薛城,东起平邑、西至巨野1054km2的鲁西地区进行了1:20万的普查找煤填图,提交了《鲁西踏勘探报告》发现和证实了滕县煤田、兖州煤田和济宁煤田。

1957年10月~1958年12月,123队对滕县煤田实施综合地质勘探,其中将南起张坡断层,北至B-B’走向线,东自庄里断层,西至27勘探线的36km2范围列为第一精查区,(现XX井田位于第一精查区中部),提交《山东省滕县煤田综合勘探普查及第一精查区地质报告》(1958年12月),1959年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地质局批准其北部普查部分,精查区部分由于勘探程度低而未被批准。

此阶段分布在XX井田范围内的钻孔有16个(含井田外围26号孔),钻探工程量3602.01m,实施抽水试验6层次。

1959~1960年123队将原第一精查区的西边界由27勘探线向西调整到33勘探线,北界由B~B’走向线调整到各煤层-400m底板等高线位置,面积由36km2扩大到42km2,继续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提交《山东省滕县煤田第一精查勘探区综合地质说明书》(1960年2月),同年3月由山东省地质储量委员会批准。

此阶段分布在XX井田范围内的钻孔有7个,钻探工程量1936.10m,实施抽水试验6层次。

1960年上海煤矿设计院根据《山东省滕县煤田第一精查勘探区综合地质说明书》,将此“第一精查区”划分为武所屯、李店和XX三个井田,并在各井田内设计井筒检查孔(检1、检2、检3)。

原123队于当年完成井筒检查孔的野外施工,提交《滕县煤田北部第一精查勘探区检查孔报告》。

位于XX井田内的检3号孔钻探工程量为375.97m,实施抽水试验3层次。

1960年2月原123队完成邻区武所屯井田井筒检查孔的(检1)的施工。

随后由原济宁地区嘉祥县破土兴建地方小煤矿(矿名不祥),曾施工主、副井井筒各一段,其中一个井筒在深度22.83m 处的实际排水量已达370m3/h,因当时排水能力有限而被迫闭坑。

为此,1962年有关部门对上述二件地质报告进行了复审,复审认为“普查报告达不到普查勘探程度,应降为普查找煤;第一精查区武所屯井田需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李店XX井田应降为普查勘探程度”。

1979~1981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在滕北勘探区实施普查勘探,提交《山东省滕县煤田滕北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1982年6月)。

此阶段分布在XX井田范围内的钻孔8个,钻探工程量3028.18m。

实施抽水试验3层次。

止此,XX井田内已分布有地质钻孔32个,完成钻探工程量8942.26m,抽水试验18层次。

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3年6月提出《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

1983~1985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二勘探队在滕北勘探区实施详查地质勘探,其中又有9个钻孔(含井田外围S17-4、19-11)位于XX井田,钻探工程量3313.52m。

在此期间原XX 矿务局地质队完成赵检1、检2号井筒检查孔,工程量692.89m。

实施抽水试验5层次。

据此新增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4年12月提出《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 井田补充地质资料》。

综上所述,XX井田经过多次地质勘探工作,井田内已有地质钻孔43个,累计钻探工程量12948.67m。

实施抽水试验23层次(表2-1)
各阶段钻探工程量一览表表 2-1
(二)生产勘探
1989年3月2日9101工作面面顶板突水以后,委托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物探队进行水探,完成志电测深144个物理点;联合剖面4.8km,512个物理点;自然电位.6km,588个物理点;五极纵轴测深5个物理点;有效控制面积1.65km2,基本上确定了突水点来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方向,确定了测区内张坡断层的位置,取得了较明显的地质成果,于1992年1月提交《山东省枣市峄城区XX煤矿水文电法勘探报告》(未报批)。

二、勘探方法
本区含煤地层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石炭二迭纪煤岩系,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简单,煤、岩的物理性条件较好,主要可采煤层(煤12下、煤16)为稳定型煤层。

勘探采用以钻探为主,辅以物理测井、抽水试验、采样测试和测量等工作。

1960年前施工的钻孔使用半自动测井仪,测量参数仅有电法、包括视电阻率、电流、自然电位及电解电位。

这阶段虽然设备简陋,测量参数少,但由于本区电性参数反映良好,标志层明显、稳定,经后期勘探和开采证实,测井解释的煤层厚度和识别高阻石灰岩直接压煤的层界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后期勘探测井解释煤层成果相比较,两者基本一致。

这说明此阶段测井所得成果是基本可信的。

1979年以后,由于开始使用了静电显影自动测井仪,并增加了核测井参数,从而对煤层的定性、定厚解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测井所获得的各可采煤层质量甲乙级率达99%。

第二节矿井中小井开采情况
本井田内无小井开采。

西邻为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留庄煤矿,东邻为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武所屯煤矿,北邻为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休城煤矿。

第三节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一、建井期间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建井期间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比较薄弱,基本没有积累什么原始资料,未提交建井地质报告。

二、生产时期的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XX煤矿自投产以来,为进一步查明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工程师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综合分析。

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

针对一些急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地面水文电法勘探、煤层顶板岩石力学参数的测量等专项地质工作。

现将矿井生产阶段所开展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矿井地质观测、编录和资料整理
通过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为进一步查明XX煤矿的矿井地质条件,摸清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和煤层赋存状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给矿井采掘设计和正常生产以正确的指导,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1、矿井地质观测
对采掘工程揭露的煤岩层厚度、结构、构造,尤其是构造进行了全面观测。

对于煤巷,观测点间距一般在10~25m左右,主要观测煤层厚度、产状要素、顶底板特征、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

遇地质构造时作了必要的加密观测。

对于断层主要观测断层面特征、两盘煤岩层产状及厚度变化、派生地质现象、断层面产状及落差,控制断层位置。

对于小褶曲,主要测定了两翼煤岩层产状、倾伏方向及倾伏角。

2、矿井地质资料编录与整理
编录煤巷时,通过布置平行巷顶(底)的测量基线,控制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空间位置。

部分岩巷做了一帮素描或局部素描图,一部分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做了靠工作面一侧的素描图。

及时将井下收集的各种地质资料填绘在有关地质图件上,进行了矿地质条件分类,服务于矿井生产建设,但许多资料没有得到及时整理,分析。

资料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建义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生产矿井地质测量质量标准化标准》等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地质档案、台帐、卡片、报表,并实行专人保管制度,逐步建立矿井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二)矿井储量管理
地质工程师们严格按照煤炭工业部1983年9月颁布的《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和1982年2月颁布的《关于合理开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1984)中有关储量管理标准化的内容,积极有效地进行矿井储量管理及时掌握储量动态和分析煤炭损失。

在做好日常矿井储量管理工作和编制填报各种台帐的同时,及时进行了矿井储量增减重算、上报注销,修改,编制了煤12下、煤14及煤16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但由于人员配备较少,日常工作繁忙,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较低,尚未建立矿井储量、损失分析数据库和储量管理图库。

(三)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进行了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初步建立了井下涌水量长期观测站,坚持每月定期观测2次,掌握了矿井涌水动态。

对采动作用下矿井水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及补给途径、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及疏降现状等作了初步分析。

在涌水量较大的地段配合有关部门安装了排水设备及时排除了水害威胁,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及时采集了有关含水层井下出(突)水点的水样,作了针对性的水质分析,丰富了矿井水文地质资料。

当9101工作面出现突水事故后,配合矿领导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开展水文电法勘探,及时实施有效的疏、堵措施,总结出了适应本矿井的治水经验,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矿井防治水的整体思路。

第四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XX井田是原滕县煤田第一精查区的一部分,1983年6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提交《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1983年6月30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83)鲁煤基字575号文批准;1984年12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提交《山东省XX 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补充地质资料》,未报批。

现对上述二件“资料”作如下评价:
1、25、107号钻孔揭露煤12下的见煤点综合质量级别为“参考”,相当于现行标准的“丙级”。

“资料”引用上述两孔圈定高级储量,与《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1983)(试行)第10条第一款“圈定高级储量的钻孔见煤点综合质量,一般应符合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甲、乙级孔的规定”相矛盾,矿井高级储量比例不正确。

2、井田中部勘探线间距在500mm左右,控制程度较高;而井田东部、西部则控制程度较低,19线现21线、25线与27线线距超过1000m,且基本无线间孔分布。

3、张坡断层在21线上有105、106号孔,27线上有27-1号孔穿过断层面,控制断层位置,但上述两线间距达3000余米,对断层位置摆动、分支支断层的发育状况控制程度较低。

4、武所屯逆断层仅有96号孔1个钻孔穿过层面,其延伸方向、长度、落差控制不严。

武所屯生建煤矿的实际生产巷道已到达原断层推断位置,没有发现断层存在及异常变化。

5、对十二灰、十四灰没有布置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量,导致对联合开采煤1
6、17时底板突水的可能性难于评价。

6、采集了较丰富的煤芯煤样,作了较多的分析测试项目,为掌握各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对煤质资料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7、预计矿井涌水量采用的是Q--S曲线法,但没有把所预计的钻孔涌水量换算成“大井”的涌水量。

8、“资料”未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编排有关章节,文字组织的条理性较差。

第三章矿井地质
滕北勘探区即是滕县(北部),位于滕县背斜的西北翼,而XX井田则位于滕北勘探区的东南部,由依次相间排列、起伏不大、走向近南北、南北倾伏的一组褶曲组成。

地层产状变化较大,以走向NE、倾向NW为主,小断层不甚发育,井田内未发现岩浆侵入体。

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已基本被剥蚀饴尽,井田内煤系和煤层沉积稳定,为华北型含煤建成。

第一节矿井地质
一、地层综述
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煤系基底为中奥陶统石灰岩,煤系上覆地层为上侏罗统蒙阴组砂砾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井田地层系统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Q)、侏罗系(J)、石炭系(C)和奥陶系(O)(图3-1)。

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度为42.48(17--1号孔)~82.33m(17号孔),平均厚度63.69m,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和砂层组成。

中上部砂层较发育,以中细砂岩为主,粘土含量较低,砂层连续性较好;中下部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发育粉砂、细砂透镜体;底部多为粘土和砂质粘土,井田东南部则相变为细砂层。

井田内第四系由东而西逐渐增厚,与下伏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
2、侏罗系(J)
侏罗系上统(J3)蒙阴组,最小残留厚度68.09m,最大残留厚度193.86m,平均残留厚度129.31m,井田内残留地层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厚。

由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和砂质泥岩组成,砾岩分为上、下二层。

第一层砾岩位于本组底部,砾岩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含有大量砂及粉砂,园化度低,一般钙质胶结,砾径一般在2~5cm;第二层砾岩位于第一层砾岩之上,两者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10m左右的紫红色细砂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细砂岩,泥质胶结,砾径一般在5~8cm,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第二层砾岩之上为紫红色、红色粉砂岩;在井田西北部残留厚度较大的钻孔中,可见其顶部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在井田西北部残留厚度较大的钻孔中,可见其顶部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互层。

蒙阴组与上覆第四系、下伏二叠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
3、二叠系(P)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仅在井田西北部的4个钻孔(91、23-13、25、25-3号孔)内尚有残留,最大残留厚度15.54m(25-3号孔),由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组成。

砂岩中常含有大量粉砂质泥岩包体,具混蚀状、波状层理及斜层理。

——————————整合————————
4、石炭统(C)
包括中石统(C2)本溪组和上石炭统(C3)太原组。

(1)太原组(C3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