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 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十一种孤独》阅读感想

读《十一种孤独》阅读感想

读《十一种孤独》阅读感想在《一点也不痛》中,女人在情人的陪同下前往长岛的肺结核病院探望久病的丈夫,这里无关爱与不爱,只有对现实的顺从。

而《南瓜灯博士》中,新转学来的男孩文森特·萨贝拉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

一边是孩子们通过对话展现的世界,一边是年轻女教师试图改变男孩的良苦用心,两者背道而驰。

最终,冲突以灾难告终,文森特·萨贝拉攻击了他的老师,这位唯一想靠近他、对他好的人。

以下是我对几种孤独的感想:第二种孤独:成家之际,难以割舍以往生活轨迹的孤独,以及为对方抛弃一切却可能得不到回应的孤独。

如果这场结合带来的只是孤独,那么为何还要顺应社会期待,舍弃原本的自由呢?或许孤独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第四种孤独:丈夫久病后,丧偶式的生活孤独,以及无甚爱意、只有情人性欲慰藉的孤独。

前者已无爱情,仅存道德束缚,貌合神离;后者并非真爱,只是鱼水之欢,片刻之欢。

第五种孤独:工作失意时无法向伴侣倾诉,以及自身形象不断切换的孤独。

第七种孤独:爱意不被理解的孤独。

斯耐尔小姐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学生,却不被学生接受。

这个社会对老师的形象存在固化认知,认为他们应该是某种特定的样子。

然而,正如宿舍里大家对法语二外老师的吐槽,觉得他是个键盘侠、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等。

其实,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和固化。

第十一种孤独:无法做自己想做之事的孤独,以及在思想上嘲笑别人与自己阶级差异,而自己却囊中羞涩的孤独。

我们常常在观念上嘲笑与自己处于不同阶级的人,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可能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和孤独,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这些孤独感在书中得以深刻展现,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

有些孤独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如第一种和第四种;有些孤独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第二种和第五种;而有些孤独则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如第七种和第十一种。

然而,正是这些孤独,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真正理解和陪伴我们的人。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孤独》让我对人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场修行,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压力、人性软弱,与之同时带来莫大的喜悦。

它教会了我们,人最惨痛的孤独,恰恰是生命最宝贵的净化。

如果不经历过,就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宁静,也不会真正开始思考一个人与世界间的关系。

2.《孤独》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即使在生活中,我也曾被自己所面临的困境而遭受折磨。

孤独的感受使我认识到,无论何时,任何人的行为都可能超越你的想象,任何人的言行都可能成为你心中的伤痛,这便是生活的本源。

但是,每个人都要承受这份苦,并在苦里寻找到慰藉。

3.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孤独》让我深深意识到,孤独不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实践,它也可以是一种需要精神力量的非常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明白生活是什么,留下自己坚不可摧的勇气,重新获得生活的力量。

4.《孤独》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激发了我的思想,并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的欲望,让我更明白文学的价值,以及人类一直所追求关于理想和真理的创造性努力。

5.《孤独》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一个人处于孤立状态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孤独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在孤独中探索人类深处的善良,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虚无,感受生命的意义。

6.《孤独》也强调了人类生活无奈,恰恰是这种无奈才会使人类有了更深的理解,让人类有能力去超越,渡过无尽的孤独,每个人都可以看清命运的机遇,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7.《孤独》让我认清了一个人的脆弱,也让我对人的实力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在失去之后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主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8.《孤独》带给我勇气和信心,让我明白,孤独并不代表一种悲伤,它可以是一种成长和蜕变,只有感受孤独才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坚强地度过困难的时刻,才不怕屈辱,才能心存善念,在孤独中实现自我。

9.让我最深刻的,就是《孤独》所传达出来的人生哲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不要轻易地放弃和抛弃。

《十一种孤独》读书有感

《十一种孤独》读书有感

《十一种孤独》读书有感在理查德·耶茨的小说《绝佳爵士钢琴》中,卡森和肯是一对关系特殊的朋友。

卡森处于支配地位,而肯乐于追随。

这种不平等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什么让肯一直追随卡森,即使在卡森赶走他后,他仍然在欧洲独自游荡?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卡森有一项专长,他能够在细微小事上发现乐趣并传达给他人。

尽管他有时不顾及他人感受,但肯却对他的乐趣表示崇拜和接受。

这种依赖关系使得卡森在生活中感到自在,因为他身边有一个愿意追随他的人,而肯也在这种追随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离开了卡森的肯在生活中几乎寸步难行。

他在独自游历欧洲时,四处闲逛,难以真正融入生活。

他被人骗,被妓女瞧不起,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连续几个晚上去看电影,躲在黑暗里才会让他感知到安全。

这种不自在的旅行让他深感孤独和无所适从,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卡森的依赖。

在对席德的发现中,肯逐渐找到了自己。

他独自的行走旅程成为了他“学着寻找自己的好玩去处”的首课。

他学会了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自己去发现乐趣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自我发现让他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也让他和卡森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然而,卡森对友谊的认识却与肯有所不同。

他觉得自己和肯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他享受着肯对他的钦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肯的牵系。

他离开巴黎后心情变得舒畅,是因为远离了让他心情变坏的地方,也因为在肯身边他感到自在。

当卡森和肯再次去听席德的演奏时,卡森用他的方式戏弄了席德。

这一次,卡森的行为比肯的指责更加过分,但也证明了他在认识上和肯站在了一起。

这一刻,卡森撕去了伪装,展现出了真正的自我。

他和肯一样,崇尚正直并且愿意为之奋斗。

耶茨通过卡森和肯这两个人物,描绘了在变化着的时代风尚下,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卡森和肯是一类人,他们内心丰沛,崇尚正直,但又不得不适应时代的变化,用伪装来迎合社会。

他们的友谊也在这种变化中经历了考验,从不平等到平等,从脆弱到坚定。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

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

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

在我看来,《十一种孤独》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作者理查德耶茨出生在遥远的1926年,但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感到像是在讲今天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在笔者的叙述中,融入生活的洪流。

林语堂有一段描述孤独的话:“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剩下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这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这种孤独是生动的,虽然失意但带着一种自在。

但耶茨说:“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他的孤独是灰色的,没有半点安慰的,直直的告诉我们,生活之路有时候会意外地转个弯,给我们的并非惊喜,只是无奈。

十一个小故事、十一个失意的人,无论是无法融入班级的转校男生还是新婚前夜不敢正视现实的恐婚男女或者是终日担心被炒但不幸被言中的失业中年男子亦或是脱离正常生活无法跟家人相处的麻痹在恶作剧中的结核病人,虽孤独种类千千万,但仔细回味,他们是有共同的特质的,都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孤独看似是个体,其实是常态。

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他们。

耶茨带着一种客观、冷静、克制、朴实,毫无粉饰或嘲讽的'上帝视角来讲述这十一种孤独、十一段人生,他通过描写小人物面临的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挫败感,通过自身经历的共情同角色们联系在一起,也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个体日常的经历。

为什么励志书受欢迎,因为,对多说人来说,现实常常是灰暗的,人们更加需要那些励志的鸡汤来救赎,需要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

耶茨的书从来都不是畅销书,因为人们不喜欢这般认真地揭示自己的伤疤。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状态。

它可以是一种内心的孤独,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孤立。

在现代社会中,孤独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启发,一种思考,一种成长。

以下是我对十一种孤独的读后感。

1. 内心的孤独内心的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状态。

它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人不同步,也可能是因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孤独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立,但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外在的孤立外在的孤立是指人与社会、他人的隔离和疏远。

这种孤立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外在的孤立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但也让人更加独立和坚强。

3. 社交孤独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越来越少,人们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

这种社交孤独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但也让人更加珍惜真实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4. 自我孤独自我孤独是指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隔绝和疏远。

这种自我孤独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挣扎,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孤独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立,但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5. 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情感状态,它是一种对孤独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孤独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挣扎,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立,但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6. 孤独的启发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启发。

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孤独的启发让人更加独立和坚强。

7. 孤独的思考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这种孤独的思考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人更加珍惜真实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8. 孤独的成长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成长。

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初三读后感作文:《十一种孤独》读后感_850字

初三读后感作文:《十一种孤独》读后感_850字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_850字刚刚看完《十一种孤独》这本书,看的很过瘾,感触也很深刻,下面我就讲讲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孤独写得很纯粹。

而作为有着严重好奇心和幻想症的我,想把每个故事单独出来写读后感,细细品味——因为实在太痛快了。

第一个故事《南瓜灯博士》,讲述一个孤儿的导师无论如何热心,都没办法进入这个小孩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他,相反最后还被狠狠地用粉笔画“扇了一巴掌”。

文森特的孤独与愤懑充斥着22页的每一行: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小孩,有必要吗?然而现在回想自己的少年时代,竟然觉得有点可怕——你一直在一个群体中,而且五六十号人挤在一间教室里面,大部分时候你能看到别人,也能被别人看到,四面八方都是人,无所遁形。

而且童言无忌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小孩和小孩之间很难尊重隐私,看什么都会打听,遵从大人的指令,模仿大人的语调和观点,批评和指点非常随意直接。

但同时,每个小孩的内心又很脆弱——我有时觉得,能有个健康心灵长大,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文森特转学来的第一天就很早到教室,坐在最后一排。

普赖斯老师虽然对他的孤独与特别很欣赏,也很想倾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可她不知道,开学第一天她就把他的昵称叫错了。

从此以后的一头热,也充满了各种不理解别人的粗暴——普赖斯小姐虽然想帮助他,但只在不断用自己的思维去评断对方。

文森特在小巷墙壁写脏字发泄被同学发现了,在人多的地方真是很难有自己的空间。

普赖斯小姐只想教育他“纠正”错误,用的方式很简陋——“我努力想成为你的朋友,我以为你也想与我交朋友。

但这种事——嗯,很难与做这种事的人交朋友。

”过于粗暴的评断深深地伤害了文森特,他从头到尾一言不发,把眼泪噙住,没有哭出来。

他不认同普赖斯小姐的好意,以至于要向同学撒谎——说他被体罚了。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是被普赖斯小姐在精神上体罚了,即。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独自一人,都可能感受到孤独的存在。

《孤独》这本书以十一种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孤独这一主题,让我在阅读之后有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书中提到的“社交孤独”让我深有感触。

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真正地沟通和交流。

我们可能在人群中,但内心却感到孤独。

这种社交孤独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的态度和方式,是否真正用心倾听对方,是否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真诚和有意义。

其次,书中提到的“心灵孤独”也让我深有共鸣。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独处,去静心思考。

而孤独的时刻却往往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在这种心灵孤独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孤独”这一概念。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孤独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

只有在彼此之间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连接,我们才能摆脱孤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和关爱。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在思考孤独这一主题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孤独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情感连接。

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希望每个人在面对孤独时,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十一种孤独 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 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作者: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十一种孤独在线阅读地址十一种孤独读后感第(1)篇当一个人对孤独无能为力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尽力去爱内容如书名,十一个故事,写了至少十一种孤独。

耶茨不同乔伊斯,同样写平凡人的孤独,乔伊斯依靠意识流的涌动,让孤独如水似云幻化,多少消解了孤独的窘迫与尖锐。

耶茨不抱任何幻想的诗意与幽默,他白描生活的灰暗,拒绝添加任何虚饰的亮彩与希望。

希腊悲剧如何展现人物致命的缺陷,耶茨的小说就如何展现人物的绝望。

耶茨让人在阅读中明白:生活之路有时会意外地转个弯,给我们的却不是惊喜,只是无奈。

孤独应该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为何孤独?估计感觉身处“局外”之时,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这个局可能是家庭、学校、军队,任何一个阶层一个团体,可能是理想的爱情,相互理解的家人、朋友、子女各种关系……可遇不可求,求之不得,灵魂便陷入孤独漩涡中,难以自我超度。

读到《绝佳爵士钢琴》里外貌平凡内心自卑的Ken,在结束一天的娱乐后,独自哭着睡去最为触动内心。

我好看,骄傲,在成长过程里,我也无数次因为孤独而在夜深人静时泪流满面。

孤独不挑人。

它如影随形。

你我都曾因为它失落,绝望,不知所措,撕心裂肺,你还想得起是如何熬过那些艰难时刻的吗?想到这,多么感谢生命中遇到的可爱人儿。

谢谢那些绵绵的情话。

《十一种孤独》读书心得

《十一种孤独》读书心得

《十一种孤独》读书心得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刻。

《十一种孤独》这本书以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孤独,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首先,“身体上的孤独”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孤独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身患重病的人物,让我意识到疾病带来的身体上的孤独是何等可怕。

这种孤独让人感到无比无助和脆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外界的支持来战胜。

其次,“情感上的孤独”是一种更为深刻和难以言喻的孤独。

有时候,我们身处人群之中,却感到内心空荡荡,与他人之间似乎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情感上的孤独让人倍感孤寂和无助。

接着,“心灵上的孤独”是一种更加抽象和深沉的孤独。

有时候,我们处于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却发现身边少有人能理解和支持,这种心灵上的孤独让人感到孤立和迷茫,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来坚持。

此外,“时间上的孤独”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孤独。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忙碌,却忽略了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寂。

这种时间上的孤独需要我们学会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与自己对话,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再者,“空间上的孤独”是一种被人们忽视的孤独。

在现代城市的高楼林立和拥挤车水马龙中,我们常常感到被人群包围,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独处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孤独让人渴望寻找一个安静和私密的天地,与自己对话,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疲惫。

此外,“精神上的孤独”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孤独。

有时候,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权力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导致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这种精神上的孤独需要我们学会调整心态,珍爱生活中的每一个温暖瞬间,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文化上的孤独”是一种受限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孤独。

在跨文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与传统和现代之间产生冲突和碰撞,导致对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迷茫和困惑。

这种文化上的孤独需要我们开放心怀,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面对各种类型的孤独。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孤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孤独,我开始意识到当我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很开心,就像莫泊桑所说:“孤独不是没有朋友,而是害怕失去朋友,从而不敢去爱。

”在阅读《孤独》之后,我明白了孤独并非没有朋友,而是只有一个真正可以信任的朋友,只有对自己真正的关心。

2.《孤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重视和家人朋友的交往,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孤独,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忘记和别人相处的重要性。

孤独不是放弃,而是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相处,强化自己和他人的感情。

3.《孤独》让我明白,当你知道自己正处于孤独中时,可以选择理性面对它,而不需要让物质代替它,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机会,让自己更加自信,可以在孤独中找到自己,收获更多的成长。

4.在阅读《孤独》之后,我意识到要接受一个人的孤独,而不是被孤独所压制。

我明白,孤独并不是一种抑郁,而是一种宁静。

它是一条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路,它是一种心灵得到放松的方式,它也能让自己更加坚强。

5.《孤独》让我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发现自己,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忙碌中前行,很少有人可以抽出时间来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愿望,去学习如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孤独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6.《孤独》让我明白,孤独不是必要的抑压,而是一种解放,一种释放自我、了解自我的自由状态。

它带给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维,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新的想法和见解。

7.《孤独》让我明白,有时孤独会让我们感到无助,感到无法适应,但有时孤独也会成为一种支持,它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促使我们学会以更坚强的心态面对困难。

8.《孤独》让我明白,在孤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时间进行内省,思考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更重要的是,孤独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宽容、理解和接纳,在孤独中找到有助于我们自我和谐相处的能力。

9.《孤独》让我明白,孤独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加深之源,在孤独中,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把过去记忆、对未来憧憬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集中起来,而不是被外界淹没而一事无成。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尔克斯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他的叙述充满了浓厚的魔幻色彩,令人如痴如醉。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充满奇幻元素的故事,让人沉浸在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中。

这种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方式,使我对每个故事都充满了兴趣,不舍得放下书本。

而书中所展现的各种孤独形式也让我深感触动。

从孤独的个体到孤独的集体,从心灵的孤独到肉体的孤独,马尔克斯通过他写实的笔触,深入挖掘了人类的孤独本质。

他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独白展示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故事鲜活而真实,使我感同身受,让我思考起了自己的孤独感。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深受触动的是《父亲天使》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化学家奈达尔的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成为了一位天使。

这个奇幻的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但更令我动容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奈达尔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再是他之前认识的那个人,他变得更加冷漠和陌生。

这种肉体和心灵上的孤独感让我感到无比沉重。

奈达尔无法理解为什么天使会这样,他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与父亲交流的方法。

最终,奈达尔选择了放手,让父亲继续他的天使之旅。

这个故事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能理解不仅带来了痛苦,而且也是一种孤独的表现。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故事是《舍卫深》。

这个故事讲述了救命恩人舍卫深和他曾经救过的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两人的相处中,舍卫深表现出了无比的善良和关心,但被他救过一命的人却对他心生恐惧,逐渐疏远了他。

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让我深感忧伤。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怀疑、猜忌或恐惧而疏远那些真心对待我们的人,将他们置于孤独的境地。

此外,《十一种孤独》还涉及了生老病死的命运问题。

在《孤独玛格达莉塔》和《海底的口哨》等故事中,马尔克斯勾勒出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感受。

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命的终结,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这也让我思考起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十一种孤独》,我深受启发。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000字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000字

《十一种孤独》:探寻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启示《十一种孤独》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述,勾勒出了人在群体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孤独感。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每一种孤独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书中通过不同的故事和人物设定,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孤独形式。

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失,如朋友的疏远、亲人的不理解;有的是因为个人的内心世界难以被他人触及,比如理想的追求、情感的体验;还有的是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孤立,例如职场中的竞争、名利的追逐。

这些孤独形态虽然各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的情感图谱。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孤独感细节的捕捉所打动。

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个放大镜,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深入骨髓的描写让我不仅理解了孤独的表层含义,更感受到了它作为一种普遍人类经验的内在力量。

我开始认识到,孤独不总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种自我发现和内省的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某些故事给予了我极大的情感共鸣。

例如,当书中的角色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时,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寻找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而书中角色面对孤独时的勇敢与坚持,也激励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扉,就有机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

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让我意识到无论孤独多么深重,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阅读完《十一种孤独》,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经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是否也曾因为自己的固执而失去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孤独感,如何将它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总结来说,《十一种孤独》不仅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人际连接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之作。

读《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十一种孤独》读后感长篇小说宛如一杯清香四溢的茶,你可以随时捧起,慢慢品味,其味道悠长而淡雅;而短篇小说则如一杯浓烈的酒,只需浅尝一口,便能立即感受到其中的果香、单宁、酸甜或涩。

两者的区别在于读者的“反应时间”。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于长篇小说往往更加耐心和宽容,能够忍受冗长的旁白和繁多的人名。

而对于短篇小说,则要求更高,在简短的篇幅内,开头必须迅速引人入胜,冲突和矛盾要适时爆发,结尾还要有一个精彩的收场。

这就如同对一杯优质红酒的要求,前中后调需层次分明。

此外,我想顺便提及,在豆瓣或其他平台上,许多人喜欢转发一些简洁而精炼的一两句话,这些话语可能让人顿悟,忍不住拍案叫绝。

但这种短句犹如夜店里的一杯 Shot,一饮而尽时会让人感到兴奋,但通常不是什么顶级佳酿,只能带来短暂的刺激。

回到这本书本身,在读完前两个故事后,我曾断言:此书一般,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并未真正触及“孤独”的本质,与卡佛和乔伊斯相比,我对耶茨更是毫无好感。

然而,事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耳光”。

读到《与陌生人共乐》的结尾,想象着孩子们收到橡皮擦这种无聊的圣诞礼物时,脸上露出尴尬而又失望的表情,我不禁笑出声来。

随后,阅读渐入佳境,《绝佳爵士钢琴》和《旧的不去》成为我最喜欢的两篇。

尤其是《旧的不去》中对肺结核病人换上自己的衣服走出医院后的场景描写,我读了三遍,爱不释手。

《建筑工人》则像是耶茨的自白,一个不得志的作家对自己的嘲讽。

读完整本书后,我并不觉得浪费了一周的时间,但也没有特别喜欢。

翻译质量欠佳,在美式小说中读到“贴己”这样的词语,实在让人感到别扭。

耶茨的短篇小说虽然酒香扑鼻,但还不足以让我为之沉醉。

短篇小说的情节往往较为简单,而作者的功力体现在细微的情感变化和如临其境的场景描写中。

在这十一个故事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多。

“孤独”这个词在我心中并没有特殊的滤镜,以它为卖点的书籍在我看来反而会大打折扣。

我将孤独视为人生的常态,如果非要刻意摆脱,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更加孤独。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十一种孤独》讲述了十一个主人公各不相同的孤独人生。

有在新学校遭遇同学排挤的文森特·萨贝拉,有新婚前夜被未婚夫冷落的格蕾丝,有因过于优秀而被私下交易调走的瑞斯军士,有渴望成名以出版书籍的索贝尔……但书中也有给孤独的结核科大楼里的病友制造快乐的小不点科瓦克斯和琼斯,这是唯一一个带有欢快气氛的故事。

然而,这些孤独并不强烈,也不独特,它们稀松平常,却更能让人心情低落。

这些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你我?在这些孤独的故事中,有两种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种是努力在社会竞争中寻找体面失败的人;另一种是渴望成名却始终未能如愿的人。

沃尔特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他在青年时期就擅长“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与比他强壮的男孩打架时,总是勇敢地选择认输;打橄榄球时,他故意不尽全力,渴望受伤下场。

在大学和职场中,他也同样如此,考试不及格、竞选落败,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结果。

在他的一生中,沃尔特始终在追求一种体面的失败,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形象。

然而,当他真正面临失业的打击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像以往那样体面地应对。

他试图向妻子隐瞒被解雇的事实,却最终还是坦白了一切。

那一刻,他意识到,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并非逃避失败,而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接受自己的不足。

与沃尔特不同,索贝尔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他是一名钣金工,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九本书。

然而,由于他并非名人,他的作品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

为了实现成名的梦想,他放弃了高薪的钣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工领袖》的编辑工作中。

他满腔热忱地工作,希望能通过这份工作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广泛关注。

但现实却让他失望,《劳工领袖》是一份印刷质量低劣、报道过时新闻的双周刊小报,其定位是为工会头头们服务的行业期刊,专栏里充斥着溜须拍马的报道。

索贝尔试图通过这个平台宣传自己的书稿,却未能如愿。

最终,他被上司克拉姆辞退。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精选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精选读后感
我更加理解了“生命是一场修行”这句话,是在我翻看了15年的记录后。

那时18岁不到,白纸一样的我,像是一个愤青,批判着一些东西,抒发着一些情感,我最常提的两个字是理想,追求。

这多年我依旧保存记录的习惯,可是我却不敢回头看自己的记录。

那年的我深爱beyond,许巍,汪峰,罗大佑,热爱他们的批判精神以及生活态度。

那年我执着,坚信我会等到我想要的。

与现在的我相比,简直是个非人类!我时常在想,莫非那时的我已经具备了勇气,胆量,所以我才会成为“一块料子”?
这多年,我变得能过容忍更多的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们。

体验过花花世界,也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过自己,最后也找回了自己。

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是的.,人生是一场修行,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无论是自己的思想,还是自己的行为,都要管好。

对不起,我还是觉得人生太忙,每个阶段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

时间不允许我这么深的去剖析,我要继续启程,扬帆起航。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十一种孤独》 阅读感想

《十一种孤独》 阅读感想

《十一种孤独》阅读感想思行遇上芬兰:一个最贴近“幸福快乐”的国家亲爱的奶奶创刊词行至芬兰,慢慢发觉,比利时人并沒有被互联网技术绑票了自身和日常生活,连加班工资也不稀罕、每日守候恋人子女的欢歌笑语和礼拜天的family day,既源于于比利时人对历史时间的宽容和对将来的豁达大度核心理念,也是非常值得大家艳羡和学习培训的生活的节奏,又也许是最贴近大家对“幸福快乐”的希望方式。

今日就跟你共享一下大家对芬兰当地特点的体会。

不知道你是不是你是否还记得有一篇广为流传颇深的文章内容《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讲的便是现代社会大家被互联网技术“绑票”后,相对而坐却距离千万里的孤单。

以前有一本知名的美国小说《十一种孤独》,叙述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复苏而大家却没有安全感的纽约市小故事。

悲哀的是,大家好像已经用行動“悦纳”大家当时反感乃至害怕的生活习惯。

行至芬兰,大家慢慢发觉,比利时人并沒有被互联网技术绑票了自身和日常生活,连加班工资也不稀罕、每日守候恋人子女的欢歌笑语和礼拜天的family day,既源于于比利时人对历史时间的宽容和对将来的豁达大度核心理念,也是非常值得大家艳羡和学习培训的生活的节奏,又也许是最贴近大家对“幸福快乐”的希望方式。

说到这儿,因为我挺愧疚的,喊着“繁忙”的为名,盯住显示屏,错过是多少精彩纷呈的经典对白。

▲《十一种孤独》此番来同方威视波兰华沙企业实践活动,归功于欧美文化中work-family balance的文化艺术,这里早晨8点工作,中午4点下班了,相对性于早晨4点天明,夜里9点天黑了的悠长白天,依然有很多自身探寻与思索的時间,例如这两个星期我还在碎片时间坚持不懈了每日跑5-十公里,并相继看完了阿城《孩子王》《树王》《棋王》,刘震云《塔铺》,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贾平凹《废都》,哈夫纳《解读希特勒》和罗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种著作,可谓是快活快活了。

在这儿,沒有众多来去自如的约会,也是有大量归属于自身的時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思行 | 遇见波兰:一个最接近幸福的国度亲爱的奶奶编者按行在波兰,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

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我们对波兰本地特色的感受。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互联网绑架后,相对而坐却相距万里的孤独。

之前有一本著名的美国小说《十一种孤独》,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复苏而人们却缺乏安全感的纽约故事。

可悲的是,我们似乎正在用行动悦纳我们当初讨厌甚至恐惧的生活方式。

行在波兰,我们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

说到这里,我也挺惭愧的,打着忙碌的名义,盯着屏幕,错过了多少精彩的对白。

▲《十一种孤独》此行来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实践,得益于欧美文化中work-family balance的文化,这边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相对于早上4点天亮,晚上9点天黑的漫长白昼,仍然有很多自我探索与思考的时间,比如这两周我在业余时间坚持了每天跑5-10公里,并陆续读完了阿城《孩子王》《树王》《棋王》,刘震云《塔铺》,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贾平凹《废都》,哈夫纳《解读希特勒》和约翰《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些作品,可谓是大饱口福了。

在这里,没有诸多你来我往的约饭,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跑步、与队友步行上下班、下班后一起去刨食儿的路上浪费一些时间在商场和公园里,浪费在宾馆的阅读时光中,两周下来,文化感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也不那么浮躁了,所以也才有心情每天都坐下来花一点时间回味一整天的生活,并记录一点东西,与诸君分享。

凤凰涅槃之城厚重的家庭意识对于波兰人而言,家庭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形态。

在这个全民信奉天主教的国度里,一夫一妻以及孩子是波兰人民生活的精神归宿和动力源泉。

与美国大片里面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相径庭的是,波兰人一定程度上会将家庭放在工作之前。

在咱们华沙公司,很难要求一个本地员工出差超过一周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离不开家庭,因此,出差事务往往由几个人接力完成。

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杨总如是说到。

因为公司外派中国员工来到波兰往往是好几个月,因此波兰本地员工往往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出差离开家人这么久。

他们觉得一个人长时间不陪家人在一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比如上周末科贝乌卡市年度足球联赛,我们实践所在的同方威视华沙公司被市里有90年历史的体育俱乐部邀请派代表队参赛,这也是他们俱乐部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中国企业在波兰的公司派足球队参赛。

差一个小插曲:我和队友林镇阳应邀参加了威视华沙代表队,从一个打酱油的,逐渐变成了球场上的主力队员因为我们跑得比波兰队员更快哈哈哈。

队员们打趣道:你们也是踢过国际比赛的人了!▲波兰科贝乌卡市年度足球联赛时为波兰华沙公司代表队加油助威的亲友团▲足球联赛后家人和队友一起享受午餐时光案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威视华沙公司边总从肖邦机场接我们去公司的路上说的一句话,就让我们尤其意外:波兰人下午4点就下班了,9点才天黑,而波兰人不喜欢加班,给加班费人家也不稀罕,尤其是周末,人家叫family day,是完全属于家人的时间。

你看,这一点多郁闷,你连加班费都送不出去,哈哈哈。

当时我就纳闷,现在还在好奇:你说每天4点下班的波兰人生产率有咱们中国人高吗?下班后,剩下漫长的白昼做什么呢?他们周末又会做点什么呢?换做咱们加班是理所当然的大多数中国人,在这里岂不是会很无聊?波兰的劳动法严格规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同方威视华沙公司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00到下午4.00,而对于这个高纬度国家,夏季不到4.30天亮,晚上9.30天黑的时令,员工们下班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支配。

当问起本地员工他们下班后这么长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时,有一个员工回答到我有一个6岁的孩子,下班后我会回去和他玩耍,一直到晚上9.00天黑,然后全家一起吃饭。

言语中透露着幸福和自豪。

确实下班之后,我们在华沙的公园里面看到很多family based的人们出来散步,一般是一对夫妻或者夫妻带着孩子们,其乐融融。

在公司足球代表队参加市足球联赛训练和比赛的时候,球员们的妻子和孩子都会到现场来一直陪着丈夫,加油助威,送水擦汗。

▲足球训练时实践队员与球队家属的留念一周下来,终于有所理解:首先,波兰人每天也是工作8小时,他们8点上班,中午基本不午休也不吃正餐,而是吃自带的cookies或者三明治,大多数开会都是在中午,因为他们认为中午是工作效率最高的,这让我刚到华沙公司的几天里,中午出去跑大老远找餐厅吃饭时内心颇有惭愧感,仿佛少干了很多活儿。

其次,他们的生产效率不一定比我们低,比如波兰籍员工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上班时几乎都在忙正事,几乎看不到刷手机或者上Facebook或SNS的现象,8点准时到,中午雷打不动,下午4点准时离开,工作认真程度敢说比我更高。

再次,也是我最钦佩和羡慕的:下班后的波兰公园里,到处都是爸妈带着小孩子骑车、跑步或者遛狗、野餐的,极少有成群结队的朋友一起玩。

而且和国内逛公园不一样的是,我在几个公园跑步时遇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爸妈一起带孩子玩耍的。

最常见的是妈妈骑车在前面带路,一个或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骑车在中间,老爸在后面骑车断后,一家人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车队,在公园和城市街道宽敞的自行车道上自由行驶。

或者是爸爸陪着妈妈推一个婴儿车,旁边还有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子看着婴儿车里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优哉游哉地在步行道上散步。

比较独特的,我还见到一个妈妈骑车开路,爸爸骑车在后面跟着,而爸爸的车轮后轴接上了一个特制的二轮式婴儿车,小孩在婴儿车里躺着,被老爸骑车带着嗖嗖地从我身边飞过,老爸不时往后看一下婴儿车里乐呵呵的小孩子,我第一次见到就惊呆了,心想着以后有了孩子,我也可以这么带ta玩儿。

▲傍晚,雨后,一家三口在华沙幸福公园骑行也有的是情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人一只耳机相互依偎着听音乐看湖水,我来回跑了三圈他们俩还是一个姿势,夕阳洒在身上,安静而美好。

少有的单身男女,或者老人,也是身后跟着一只小狗在遛弯儿。

这些人大都是自由而散漫地在公园里待到8点多,才陆续离开。

同样的,在公园里几乎没有见到一边走一边玩手机或者俩人坐着各自看手机的人。

▲迎着晨曦奔跑在肖邦公园的情侣而上上个周末,公司年度teambuilding去距离华沙200公里左右的湖边团建,整整一天,我都没有看到有波兰员工在节目或者与人聊天时拿出手机自个儿high的现象,(边总说),你发现没,他们是真能享受聊天的过程,反而是咱们几个中国人,会是不是地盯着手机看一会儿,刷微信,说到这里我也要自我检讨一下了,以后争取摆脱手机依赖症。

还记得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叫《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么,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互联网绑架后,相对而坐却相距万里的孤独。

而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时候,反而更期待去上班,因为有个人可以说话到此,说句心里话,异地之后,我发现反而与国内的同学朋友亲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思念彼此、思考自我,然后进行有质量的对话和聊天了。

而且,似乎找到了对亲密关系、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理想模式与期许,以及对中国20xx 年后居民生活方式的预期。

这也许是塞翁失马?在访谈外派员工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到:如果能够在外派时考虑到员工家属的补偿机制,那么外派员工就会更安心地完成外派目标,并且大大降低离职意愿、提高组织忠诚度与组织承诺。

尤其是年轻的外派员工,家中大都有年幼的小孩,他们本来就思念国内的亲人,加上在波兰这样的欧美文化中,是family-oriented的社交文化,文化的差异更放大了这种思念与孤独,使得外派员工(包括我这样一位天外来客在内)更添了几分孤独和思念。

下班后波兰人都回家陪老婆孩子了,几乎没有人会找你吃饭玩耍,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自己种菜做菜,不止一个人这么回答我的提问,反而有时候更期待上班或者加班,因为只有在上班的时候才不会是一个人,偶尔还能找人聊聊天。

也许,只有像以前的我这样一个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男生,才会觉得出国是一件充满惊喜与刺激、成长与快乐的成长之旅。

和之前去美国、新加坡不一样的是,之前都是团队形式过去,有很多中国同学或校友,当地也有很多华人,而这次来到波兰华沙,路上几乎看不到亚洲人的面孔,在工厂这边中国人的出现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出现一个外国人一样会引来无数路人的好奇。

这周的各种经历,反而让我这一个充满期待和惊喜的游客心态,迅速转变为客居他乡的心态。

因为不用加班,所以更加专注尤其是,这周我们同方威视波兰支队住在工厂附近的宾馆,这里4点下班后工厂都关门了,也没有中国人,街上到处都是看不懂的波兰语,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沿着大马路或村路跑步。

沿路看到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打理得精美如世外桃源般的房前房后小花园,惊叹欧洲人会生活的同时,更会对自己以往的生活节奏、人与社会的链接模式、自我生活期待产生冲击和重构。

▲草坪深处的波兰人家而此刻,最想做的事儿,就是所爱的人一起视频一下,看看彼此,祝福家人一切都好。

但时差和国内忙碌的节奏,让这一愿望也看起来不太现实。

也许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向内求索,读书,料理自己的内心。

因此,这一周,我跑步和阅读、学术的时间,反而比国内时多了许多,同时也没耽误上班,还能在吃饭时跟队友、跟这边的外派员工来一次远离互联网的对话。

说到这里,心里不由得对波兰公司的诸位中方员工,生出了无限的敬意与尊重。

惺惺相惜的感知力,说得大约是此刻的我们吧。

负责生产的杨总地说道:给人加班费求着人家,那都还不加班,哪像国内,老板说要加班,你敢说一个不字?在这里,员工下班不接电话是极其正常的,要求员工下班接发邮件和电话是违法的。

边总说,反而这种方式咱们适应之后,也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上班时也能更专注工作,效率更高,因为工作量比国内同类岗位的还要多,必须更珍惜上班时间了。

从工作-生活-幸福三角平衡的视角来看,我们不能单纯以GDP或者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毕竟,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自洽和没有张力的工作-生活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减少了许多加班时间,节奏也相对慢一些,却大大促进了亲密关系、提高了父母陪伴子女、家庭团聚的时间,提高了社会的心理安全感和亲人之间的信赖感。

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或伴侣,相对更少会出现心理问题和离异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