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 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通知内容
通知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 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方案》实施工作的领 导,及时总结经验,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 的主要途径。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 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 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 发展。
请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所属普通高等学校。 附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教育部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八日 附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 指导方案
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 保障
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 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3.29•【文号】教体艺〔2019〕2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美育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
但是,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
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
坚持面向全体。
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
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初探
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初探作者:王瑞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8期【摘要】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大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对于音乐素养的认识程度较低,我们在学习音乐时,要不断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念。
由于音乐能够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学习心理,所以在音乐学习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借助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及动向,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学习素养,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音乐学习精神。
我们在学习音乐时要积极融合先进的思想观念,对音乐提出自身的学习建议,并且依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自身的音乐学习素养。
所以,本文就以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策略;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引言由于音乐是一门艺术型学科,音乐具有提升人们审美能力、滋润人们的心灵特点。
所以,在我国古代发展过程中,音乐是治国的礼乐,由此可以得出音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将自身的发展与音乐有效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我们在学习时要树立乐观的学习心态,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要将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细心地学习和思考。
并且积极地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跟随教师的科学引导,了解音乐在发展时对我们的积极作用,从而帮助我们在学习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跟随教师的引导,了解音乐素养与其它课程的相关联系,并且积极地认识到音乐素养在自身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也要在学习时根据音乐素养提出自身的先进看法,从而不断地创新音乐学习的理念,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音乐素养定义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修养与音乐素质,不只是包括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能力,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文化的拓展
浅析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文化的拓展(私立华联学院音乐表演系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已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但是由于对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本文对于高校公共音乐的文化拓展的阐释对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计划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文化拓展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已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但是由于对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对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文化拓展就具有巨大意义。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对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在1999年在《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就指出: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展公共音乐课程。
此后,2006年又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2008年全部开设艺术类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不仅掌握一定的音乐只适合技巧,更重要的是让音乐来陶冶心灵,从精神层面陶冶和激发学生,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而开设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和练习声乐增强了学生音乐体验、欣赏音乐、净化心灵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教育审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这是一项艰巨而宏达的系统工程,所以在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局面时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那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么过于专业和独立,要么就过于闲散无逻辑,这些都使得公共音乐教育极为不合理,更不能将公共音乐教育的文化相拓展。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12.29•【文号】教体艺[2004]12号•【施行日期】2004.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4]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部委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题组在对国内外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课程方案》。
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我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要加强对实施工作的领导,及时总结经验,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附件: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附件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近年来,艺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更多重视。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立足国家战略,认识学生的艺术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艺术教育的现代化。
强调公共艺术课程的尊重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艺术融入学生的思维形式,为实现艺术思想的转换提供有效途径。
其次,在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指导方案还要求高校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完善艺术教学设施,推动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开发和应用艺术新技术,拓宽学生艺术思想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树立“国际范式”,坚持精准面向,深入研究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推进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促进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将会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作为高校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负责任地将指导方案付诸实施,从而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各方参与者需要强化合作,共同努力。
教育部将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快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均衡发展,同时应加强宣传,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了解艺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
高校要落实好指导方案,做到质量稳定、改革创新,以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素质的提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不仅可以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繁荣发展,还可以丰富文化氛围,培养广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原则,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艺术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曲
《中国民族器乐曲》教案2、听一听点击乐器, 听一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引出本课课题: 《中国民族器乐曲》。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初赏乐曲1.多媒体播放资料, 学生欣赏并思考:①《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②听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教师介绍我国民族弓弦乐器——二胡的有关知识二胡的构造音色特点演奏方式3、走进阿炳, 了解创作背景3.走进阿炳,了解创作背景3、走进阿炳,了解创作背景欣赏感受聆听了解达成知识目标再次赏析1.再次欣赏, 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2.提出问题:①《二泉映月》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②乐句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3.深入分析乐曲乐曲运用了句句紧扣, 环环相连, 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
4.师生分析总结聆听二胡的音色, 并表述出来感受音乐, 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景象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感受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琵琶独奏┃十里埋伏初听乐曲1.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 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3.介绍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有关知识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代表作品琵琶曲分类(文曲武曲)4.作品简介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和创作背景。
聆听了解在听赏中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
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再次欣赏1.学生再次欣赏并思考:聆听感受乐曲思考问题理解音乐片段的含义①乐曲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②乐曲分为几部分?展现了怎样的场面?③乐曲运用了怎样的演奏技法?2、多媒体出示乐曲标题, 师生共同赏析(1)乐曲分段第一部分: ①列营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走队第二部分: ⑥埋伏⑦鸡鸣山小战⑧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 ⑨项王败阵⑩乌江自刎(2)演奏技法——轮指轮指, 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即不同手指轮流在同一根弦上匀速弹奏。
现代普通高等学府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现代普通高等学府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引言
公共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指导方案旨在为现代普通高等学府的公共艺术课程提供一个框架,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定义、作用和特征,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
艺术概述
艺术的定义和作用
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流派
绘画与造型艺术
绘画的基本元素、原理和技巧
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音乐与声音艺术
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表演艺术
戏剧、舞蹈和话剧的基本概念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影视艺术
影视制作与拍摄技巧
影片的欣赏与评析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
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和艺术作品欣赏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将从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创作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艺术教育教程:理论与实践
艺术学导论
心灵的艺术:写作与创意表达
结束语
本指导方案是一个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教体[1994]13号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正文:----------------------------------------------------------------------------------------------------------------------------------------------------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1994年7月12日教体[1994]13号)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经研究,自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
现将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方案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是国家教委加强艺术教育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地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妥善解决师资和设备器材等问题,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我委将在适当时机召开有关方面会议,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以推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附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方案一、课程名称和开设年级。
普通高中艺术必修课暂定名为“艺术欣赏”课(分为美术欣赏课和音乐欣赏课)。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按《关于印发<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和<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的通知》(教基[1994]14号文件),占用必修课时开设。
二、开课方式。
可采取班级授课或大课方式进行。
在一些师资和教学设置条件尚有困难的学校,艺术欣赏课可采取大课方式进行。
音乐欣赏课与美术欣赏课的具体安排,可根据各地各校情况灵活掌握。
三、教材。
因目前没有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必修)教材,先暂用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由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美术欣赏高中选修课本》和《音乐欣赏高中选修课本》。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2024)
2024/1/29
6
02
CATALOGUE
公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2024/1/29
7
古代公共艺术起源
原始社会的公共艺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 图案、符号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 畏,这些岩画、壁画等可视为最早的 公共艺术。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公共艺术能够吸引游客,带动城 市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2024/1/29
21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色融合
2024/1/29
反映地域特色
01
公共艺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
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弘扬地方精神
02
公共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能够弘扬地方精神,增强地方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创作和课程总结四个部分。其中,理论讲授部分主要介绍公共艺术的基 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实践创作部分要求学生 分组完成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课程总结部分则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课程时间
。
2024/1/29
19
05
CATALOGUE
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
2024/1/29
20
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提升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彰显城市特色,提
升城市整体形象。
创造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空间布局,为城市居民创造出
2024年学校艺术教育计划(三篇)
2024年学校艺术教育计划艺术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快车道上,艺术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学校要认真____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标准,把艺术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要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深入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一、学校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
执行统编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配备较专业的教师承担艺术课教学。
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艺术教育新途径,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校训培训与核考,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二、好艺术课程教育。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
它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艺术课标,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钻研教学内容,探求教学方法。
保质得量上好校本课,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写字水平。
通过艺术课程力争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三、各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
各学科都有丰富的艺术教育内容,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感悟、联想、欣赏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的图形、多项思维可以通过顿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激情。
科学、美术、音乐、生劳、信息、体育等学科均能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学科艺术教育的内涵,直接或间接的进行艺术教育。
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教育辅导班,提高艺术修养。
对于在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艺术有条件的特长学生,除了我们学校作为重点进行培养外,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校内外辅导班,使他们的艺术天分得到进一步的挖屈和发挥。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展现自我艺术修养的空间。
每学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一方面检验学科教学成果,一方面让学生展示个人艺术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摘要:纵观国内外的视觉素养教育的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将视觉素养作为相关专业必修课来展开,其它专业学生无法学到视觉素养相关的知识,作为视觉化图像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们来说,在掌握本专业技术技能之外,视觉素养也是当今时代是一种核心的素养能力,更需要培养和加强,通过开设基于视觉素养提升的艺术类公选课程,让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提升视觉素养综合能力,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生存环境。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形式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于艺术和欣赏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审美能力对于各专业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艺术类公选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高职艺术类公选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视觉素养,提升艺术类公选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公选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为题,对高职艺术类公选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二、视觉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视觉素养是指个体通过视觉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包括视觉感知、视觉思维、视觉表达和视觉评价等方面,具体来说视觉素养是指人们在观看视觉图像时,对图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图像中的信息进行识别、理解和评价,以及对图像中的形式、色彩、构图、光线等元素进行分析和运用。
视觉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视觉素养有助于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提升。
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通过视觉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图像、视频和艺术作品中的信息,从而更快地获取知识;增强创造力,视觉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视觉符号元素,创造出更多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视觉影像作品;培养审美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视觉影像作品,大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品味,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视觉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表达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视觉素养已经成为许多职业的基本要求之一。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作者:刘红英刘创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0期【内容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工作的中心环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虽然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配备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不少学校仍然采用了简单、粗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鉴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文章构建了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课程内容形式体系、教学操作规范体系、教学管理运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素养拓展提升体系和教学效能考核体系六个环节。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力求实现理念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将使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管理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
一、课程内容形式体系该体系一是要构建融艺术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立体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是要形成以《艺术导论》等8门限定性选修课为核心,以提高型和个性化任意性选修课(含校本课程)为重要补充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体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限选课程有艺术导论、戏剧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艺术教育的新观念强调,“艺术教育课程要多样化……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
高校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等进行选择,这样的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如清华大学就设立了艺术自选课,主要包含理论型的欣赏课和实践型的技巧课两方面,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接触一些艺术门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
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6.04.06
•【字号】
•【施行日期】2006.04.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属高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艺术类课程的育人功能,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转发给你们,请你们根据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各高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在实施中要切实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注重总结经验,实施过程中有问题和意见建议请及时报我委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
附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四月六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09.06•【字号】湘教发[2013]33号•【施行日期】2013.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湘教发〔2013〕33号)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经厅务会研究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四项课程”,在高校的体育、艺术、国防指的是公共体育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公共军事课教学)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目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是回应民声、顺乎民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中央、国家就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省里也下发了许多专门文件。
因此,切实加强学校四项课程建设,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中央文件、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少数地方和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偏差,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四项课程开设普遍不齐、不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加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国防意识和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下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担忧,各方面纠偏的呼声十分强烈。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4年第03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
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3.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省级普通高等学府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省级普通高等学府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一、背景本指导方案旨在为省级普通高等学府公共艺术课程提供统一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基础了解和感知能力;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其对艺术品的审美品味;3.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提升其创造力和表现力;4.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其终身研究和欣赏艺术的惯。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 艺术门类与艺术史概论:介绍不同的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并概述其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2.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艺术品,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3. 艺术表达与创作: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 艺术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5. 艺术教育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贡献意识,了解艺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和讲座的方式,传授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2. 实践操作: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拓宽视野;4.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与合作等;2. 作品评估: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集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3. 考试评估:通过测试学生对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作品的理解程度;4. 实践和参观:对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和参观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估。
六、参考资源1. 课程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的需求,选用适合的教材或教辅资料;2. 艺术展览和演出:与当地的艺术机构合作,安排学生参观及观赏相关展览和演出;3. 艺术家讲座: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和经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
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张国发(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大庆163712)摘 要: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在我国各级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发展与实践探索历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尚存在理念认知偏差㊁现实选择两难㊁资源建设滞后㊁发展不均衡㊁制度建设缺失等现实困境㊂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体系㊁组织形式㊁评价体系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学校美育体系,并从学校 家庭 社会协同㊁大中小幼各学段协同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㊁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协同㊁德智体美劳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开放发展格局㊂关键词:学校美育;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发展路径;美育体系;美育格局作者简介:张国发(1977 ),男,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㊂基金项目: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GBB1317002)㊂DOI 编码:10.13356/ki.jdnu.2095-0063.2021.03.016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3-0120-09 收稿日期:2021-03-28美育是审美教育㊁情操教育㊁心灵教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㊁陶冶情操㊁温润心灵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㊂①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㊂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㊁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能有机地融入德育㊁智育㊁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于学生道德情操发展㊁智力发展㊁身心健康养成和创造性劳动培养均有极大促进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德㊁智㊁体㊁劳的育人效果和育人长效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㊁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②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地位,也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具体实践中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不同区域学校㊁不同学段学校㊁城乡学校的美育工作发展还十分不平衡㊂梳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脉络,厘清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学校美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㊂21第41卷 第3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1 No.3 2021年05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1 ①②参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第4版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㊂一、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美是纯洁道德㊁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㊂当前,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共识,但这一共识的取得,在教育方针上和实践探索上均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㊂1.学校美育的政策发展历程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把美视为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并且是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㊂20世纪初,美育被蔡元培等先行教育家引入中国,促进了同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我国现代美育理论正式生成㊂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教育理念和美育思想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与推广,因此这一时期只能算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和探索时期㊂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美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㊂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育被明确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但学校教育仍偏重智育,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组成部分或有效路径,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曾一度不再提及美育㊂伴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美育逐步重新受到重视,并经历了重启㊁发展㊁改革和体系化建设几个阶段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㊂①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使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㊁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相互渗透,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㊂②2002年,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对小学㊁初级中学㊁普通高级中学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㊁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做了明确规定㊂③2004年,教育部启动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④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11年,在总结多年来试验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正式实施该项目㊂⑤2005年,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项目一直持续至今,⑥ 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㊁专家讲学㊁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领略艺术经典㊁塑造健全人格的知名美育品牌㊂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1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③④⑤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jyb_sjzl /moe_177/tnull_2478.html,2021年3月10日㊂‘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7月25日, /gongbao /content /2003/content_62104.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2004年8月2日, /s78/A17/twys_left /moe_938/moe_939/s3276/201001/t20100128_80891.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 体育㊁艺术2+1项目”的通知“,2011年04月26日, /srcsite /A17/s7059/201104/t20110426_171748.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2006年5月17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8/200508/t20050818_80326.html,2021年3月10日㊂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并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等8门课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㊁制度化的轨道㊂①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都空前加大,但其关注点仍主要聚焦于艺术教育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校美育目标的界定,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美育的内涵,奠定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②进一步强化了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㊂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㊂为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㊂③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建设与改革方向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㊂④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十四项主要举措,清晰地规划出美育建设的时间表,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及改革举措㊂⑤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对学校美育系统性㊁一体化㊁一贯式的全方位改革方案㊂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再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研究并出台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构建全员㊁全过程㊁全方位 三全”育人格局,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美育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㊂2.学校美育的实践探索历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系列美育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创造性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也不断探索学校美育发展新模式㊂2014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实施 高等学校㊁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㊁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简称 高参小”),其目的在于发挥北京高校㊁社会力量在体育㊁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从学校文化建设㊁学科课程教学㊁学生社团发展㊁教师培养培训㊁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对中小学进行重点支持,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小学的协作共建㊁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合力育人㊂截止到2020年9月,依托该项目研发形成了600多门课程,2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②③④⑤⑥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2006年3月8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4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28日, /zhengce /con⁃tent /2015-09/28/content_10196.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zhengce /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2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zhengce /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1年3月10日㊂完成140万课时,超过1万多名教员参与其中,惠及了全市166所小学的近40多万名学生,包括乡村学校近40所㊂①为切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㊁统筹整合㊁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至2018年4月,教育部分三批完成与31个省(区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的工作,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机制㊂2018年至今,教育部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㊁社团建设㊁工作坊建设㊁科学研究㊁辐射带动㊁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㊂2019年,教育部启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首批遴选20所高校试点,依托高校体育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㊁民族地区㊁边疆地区㊁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学体育美育日常化㊁多样化㊁特色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美育教育㊂政策上的推进和实践上的探索有效推进了学校美育工作㊂ 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由2015年的59.9万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2019年,全国小学的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07%,初中达到了96.12%,高中达到了93.26%,并且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㊂②二、学校美育的发展困境从对国家层面学校美育政策及各地典型实践的梳理来看,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美育不可谓不重视,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学校美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进程并不尽如人意㊂1.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学校美育固然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美育,它的范畴如何界定,它在学校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㊂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美育的认知进入了一个误区,即把美育当作一门单独的门类和专业来对待,并没有把审美和人文素养视作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㊂从美育的范畴来讲,长期以来,对于教师㊁学生㊁教学管理人员,甚或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常将美育等同于美术㊁音乐等艺术课程教育㊂这种一直以来的观念误区和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美育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通过 艺术渗透”的方式单向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㊂从美育在学校育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多年来教育界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立地位一直存在争论,在教育教学中也长期存在把智育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从而出现了重视智育㊁轻视美育,或者将美育简单地归为德育的从属性工作等不合理现象㊂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导致学校美育工作的被边缘化或简单化,在中小学,美术㊁音乐等艺术3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李青:‘北京教育的一抹亮色 写在 高参小”项目实施六周年之际“,‘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4期,第39 41页㊂参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推进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24日, /fbh /live /2020/52806/sfcl /202012/t20201214_505281.html,2021年3月10日㊂类课程的所占比重较低㊁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且相关课程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校甚至将艺术类课时压缩,甚至取消,出现美育课程与文化课割裂甚至完全对立的现象㊂在高等院校,大多也仅仅是将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较少有将美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㊂2.现实选择两难的困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学校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培养㊁综合培养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这一点毋庸置疑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㊁工具化和短视化人才观的钳制和功利观的影响, 唯分数”的教育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家长和学校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认为高考不考艺术课程,而对其选择性漠视或寄希望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再补上美育这一课,严重制约了学校美育的正常发展㊂如在学前阶段,只要家庭条件相对宽裕,家长都会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艺体类特长班,对孩子的美育还是热火朝天的,但只要孩子一入小学,这种热情就快速消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数外等 主要”考试科目学得好不好㊁能不能升学㊁升到什么规格的学校,这些以 升学”为核心的话题才是学校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美育教育作为 不是很紧迫的任务”,自然而然被边缘化㊂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又面临毕业和就业(升学)的压力,现实的就业或升学竞争压力使大学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以及各种就业或升学需要的考级与考证上,从而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较少投入时间和精力顾及美育素质的提升㊂更为重要的是,升学㊁就业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成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因而对学校而言,在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也更关注学生的智育培养,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被置于从属地位㊂3.资源建设滞后的困境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对美育工作的投入,但总的来看,资金投入不足㊁场所设备短缺㊁师资不到位等问题依然较普遍存在㊂中小学的学科较为单一,艺术类课程开设主要根据统编教材,开设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都相对单一,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㊂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美育工作资源配备相对完善,但是除艺术类院校㊁师范类院校的美育师资和资源相对丰富外,大多数高校的美育学科建设㊁师资队伍建设㊁课程建设㊁场地器材建设等还无法满足美育工作需要㊂如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对高等学校美育课程设置㊁修读要求㊁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㊂根据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数应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 0.2%,其中专职教师应不低于艺术教师总数的50%,文件下达多年,也较少有高校能达到这一标准㊂4.发展不均衡的困境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不均衡体现在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㊁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㊂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小学的教育理念㊁家长观念较为先进,且美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资源相对丰富,除美育第一课堂外,还能开出形式相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㊁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投入到学生审美教育层面的更为稀少㊂特别是师资方面,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不仅美育的专业师资短缺,并且因客观条件所限,从业者多是非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㊂①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则主要受到不同地域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㊁政府政策引导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㊂4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参见林慧㊁黄昕㊁林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 以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为例“,‘艺术教育“2021年第1期㊂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美育工作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 五育”的均衡化发展㊂①5.制度建设缺失的困境评价是对育人结果的客观检验和价值判断,它既具有导向与监督作用,同时也具有激励与保障作用㊂截至目前,我国对高校及中小学的各类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评价指标,评估㊁评价制度缺失,更谈不上科学㊁量化的审美素质要求㊂美育成效既不作为学校的评价内容也未作为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而缺少评价这一指挥棒,导致学校在资金㊁师资㊁资源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优先配备那些更 急需”的工作,这也是导致美育工作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另一方面,办学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城乡学校之间㊁高校与中小学之间㊁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深入交流,美育资源未能充分共享互补,也缺少相应的制度引导㊂三、学校美育的发展路径美育是一个系统性㊁整体性㊁终身性的概念,美育活动是脱离了生命阶段的约束而与个体长期相伴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全程性㊁全方位性的 一以贯之”的浸润式发展㊂开展学校美育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并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协同发展格局㊂(一)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落地㊁落实学校美育工作,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㊁学校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所在地域的特色美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至关重要㊂1.内容体系特色化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科学确定学校美育工作目标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学前教育阶段㊁义务教育阶段㊁高中阶段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表述㊂各级各类学校还应把美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㊂首先,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标‘意见“要求,进一步细化学校美育工作目标定位,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元素,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突出学校美育全方位育人功能㊂其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开发具有地域性㊁民族性的美育课程和教材,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 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美育内容体系㊂2.组织形式多元化‘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做了明确要求㊂在开展学校美育工作中首先还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㊂同时,不断创新美育形式,开展好艺术实践活动,将活动纳入学业要求㊂首先,建设校园艺术展演㊁校园艺术节等常态化机制,通过文艺比赛㊁艺术展演㊁艺术体验等途径,将美育教育推广惠及到全体学生㊂其次,充分利用名家讲座㊁社团活动㊁名师工作坊㊁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㊂再次,引导学生开展田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切身感受美㊁发现美㊁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㊂②3.评价体系时代化5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刘伟杰㊁李海霞:‘ 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㊂参见刘志㊁梁晨曦:‘将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五育融合的有力抓手“,‘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教体艺厅〔2006〕3号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
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四、保障
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各校应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快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