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

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
茅盾,原名沈雁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文艺
理论家。
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学革命的伟大先驱”。
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创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
他提倡文
学要以现实为依托,以人民为基础,以思想为灵魂。
茅盾认为文学应该深入生活,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力求表现人民的命运和情感,反映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他强调文学要有批判性和现实性,要以真实、鲜活、生动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形式上,茅盾提倡文学要注重形式的完美和表现力,要积极吸收西方文
学的艺术成就,同时又要保持本土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他倡导“文以载道”,即文学要承载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要为社会提供启迪和反思。
茅盾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语言、结构、风格的精心雕琢,力求达到文学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文学人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上。
他认为文学
人应该立足于人民,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努力奋斗。
他强调文学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关注民生问题,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病和不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是一种融合了现实主义、人民性和批判性的文
学理念,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倡导和贡献。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茅盾的现代文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矛盾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

02
Growth Experience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 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 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 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 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 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 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 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03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
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YOUR LOGO
A UNIVERSITY
04
Character nfluence
人物评价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 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 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 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 一个好一个……
03
Novel Works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 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 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 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 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 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 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 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 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 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 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 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一五四新文学在经过了十年(1917-1927)大刀阔斧的拓荒后,在被文学史家称为“30年代”(1927-1937)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文学体裁都陆续进入了丰收期。
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二个十年与前十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长篇小说的繁荣。
这个时期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三大名家:老舍、巴金、茅盾,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一个短篇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给文坛献上的第一个见面礼,无一例外,都是长篇小说。
1926-1929年,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7-1928年,又是《小说月报》,连续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1929年,同样是《小说月报》,又发表了巴金在法国创作的长篇处女作《灭亡》。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巴金、茅盾、老舍又先后推出了自己小说的代表作《家》(1931)、《子夜》(1933)、《骆驼祥子》(1936),并由此形成了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四川封建家庭系列小说”,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上海城乡社会矛盾系列小说”,和老舍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
此外,还有李劼人以《死水微澜》为代表的表现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近代史的系列长篇。
一时间,现代小说如大江大河,波浪滚滚,声势浩荡,无论是在表现社会的广阔性,还是在表现社会的时代性方面,都全面超过了20年代小说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二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在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贡献

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贡献一、理论方面: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成员和首席批评家,茅盾所提出的“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主张颇能代表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与人生关系问题上的理论自觉。
早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前一年,茅盾即明确提出了建构新文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珠阶级的人的。
”唯其要有普遍的性质,所以要提倡白话文;唯其要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所以要注重文学的思想性;唯其要为平民服务,所以要反映民众的生活和愿望。
在这里,茅盾笔下的“人生”显然不同于周作人建立在个性主义基础上的“个人的人生”,而是更多立足于社会关怀立场的“社会—民族的人生”。
在20年代初期撰写的一系列理论文章中,茅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这个问题。
文学研究会“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艺术主张是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研究会作家普遍对于文学的客观性要求和真实性品格给予高度重视。
茅盾就将文学的真实性提升到近代文学时代精神的高度进行论述,并对达到文学真实性的途径进行了具体探讨,提倡实地考察,忠实描写的写作态度。
二、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1、《蚀》与《虹》:茅盾写实风格的初成。
小说集《蚀》包括茅盾的三部长篇小说《幻灭》、《动摇》和《追求》。
随后,茅盾又于在日本养病期间完成了长篇小说《虹》。
塑造“时代女性”是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贡献。
她们通常美丽、聪慧、思想独立,但是走上社会后或变得颓废消极,如《幻灭》中的慧女士、《追求》中的章秋柳;或果敢坚强,如《动摇》中的孙舞阳、《虹》中的梅女士,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蚀》到《虹》,显示出茅盾全方位把握生活和时代的能力,他塑造的现代青年旨在展现整个时代的脉搏,具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感。
2、《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1)概述:《子夜》的诞生确立了茅盾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描写了20世初初上海各种经济、政治、军事光怪陆离的现象,讲述了民族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兴业无望的悲哀,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官僚买办、交际花、工人、洋场知识分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具有史诗性的结构和气魄。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茅盾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茅盾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摘要】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影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方向。
茅盾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给予人们启示和思考。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开拓性和引领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茅盾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指导者,他的思想与创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正在持续传承。
茅盾在当下中国文学中的意义不可忽视,他的作品和思想仍在影响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茅盾、当下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作家、作品、社会启示、文学发展、指导作用、重要指导者、思想、创作、持续影响。
1. 引言1.1 茅盾在当下中国的意义茅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当下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当代作家和读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茅盾的作品充满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的关怀,启示着我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他的文学批判精神和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茅盾在当下中国仍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指导者,他的思想和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仍在持续。
2. 正文2.1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茅盾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探索现代题材和创作技巧,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
他提倡写实主义,注重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深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茅盾的作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引导了中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茅盾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不仅在文学评论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还积极倡导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呼吁作家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茅盾

茅盾的“矛盾”
人生“矛盾”之一就是政治与文学的矛盾:文
学是茅盾政治受挫之后寄托感情的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说,文学是其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
茅盾的“矛盾”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
我停下来思索:革命究竟往何处去?共产主义的理论我 深信不疑……然而,在1927年的夏季,我发现自己并没 有弄清楚!在大革命中我看到了敌人的种种表演——从 伪装极左面貌到对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也看到自己阵 营内的形形色色——右的从动摇、妥协到逃跑,左的从 幼稚、狂热到盲动。——自传《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
文本分析 人物关系:
人物众多,但很条理,以吴荪甫为中心人物,
引出其他人物,赵伯韬(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 买办资本家)、吴老太爷、林佩瑶、曾沧海 (吴的舅父,通过此人,穿起农村这条线索)、 屠维岳(走狗,通过此人展示三十年代资本家 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子夜》
故事情节 在小说的开端吴老太爷来上海,去世,办丧事,这些情节
《子夜》
B、作者善于将人物放置于尖锐矛盾的冲突中
展现性格,放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人物, 同时又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达到了社会历史 的分析与人的心理分析的统一。 C、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人物语言充分个 性化,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子夜》
贡献(成就) 第一、它是茅盾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生平
纵观茅盾一生三个阶段: 一是主编并全部改革《小说月报》,培养了不
少新文学作家。 二是从事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扶植了大批文 学新人。 三是当作家。
创作
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虹》,《子夜》,《腐蚀》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野蔷薇》,《林家铺子》, 《诗与散文》等。
第四章茅盾_中国现当代文学(可编辑)

第四章茅盾_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章茅盾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了解茅盾的生平和作品;2、让学生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3、了解茅盾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贡献。
4、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创作巨匠的表现。
5、《子夜》的主题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1、茅盾《子夜》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3、《春蚕》的风俗描写;4、茅盾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本章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录相片及讨论。
2、要求学生课前读原著,课后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本章课时划分共9课时,其中7课时讲授,2课时看电教片《子夜》。
五、本章重点讲授内容(一)生平及创作道路1896年,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
1916年毕业于北大预科,任上海商务书馆编辑,从事外国文学评价工作。
五四以后,加入中共。
发起并组织“文研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大革命高潮中,参加实际革命工作,对革命运动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广泛和深入地了解,成为创作的生活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发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1928年东渡日本,写了《虹》,这是茅盾的一个新起点。
不久,从日本回国,参加左联,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思想进一步发展,作品有中篇小说《三人行》、《路》。
1932年,发表《子夜》和著名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创作进入更加成熟阶段。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创作《腐蚀》,戏剧《清明前后》和散文《白杨礼赞》等,1948年发表《锻炼》。
1949年7月,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
茅 盾

3.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 3.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 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
结构方式。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宏大而严谨,适合表现 结构方式。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宏大而严谨,适合表现 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 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 全书 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 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 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心理描写。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 心理描写。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 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进行细致、深 入的刻绘。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不断处在胜利 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 若定,时而急躁不安。毕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 茅盾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 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 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这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 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这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社会科学家气质”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茅盾的“社会科学家气质”。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文学创作与30 年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文学创作与30 年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小说 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学术界对茅盾小说创作的争议。 学术界对茅盾小说创作的争议。 应将茅盾放到30 年代的历史环境中, 应将茅盾放到30 年代的历史环境中,并从文学史的角 度去评析其贡献与地位。 度去评析其贡献与地位。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 良好的国学基础,精通古典文学 •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茅盾的求学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使茅盾的文学观念发生变化 • 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使茅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中国社会的问题 • 广泛的知识储备为茅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茅盾的创作历程和重要作品
茅盾的创作历程
• 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 • 1920年代初期加入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左翼作家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茅盾的重要作品
• 《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 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幻灭》:《幻灭》是茅盾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大革命时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知 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革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虹》:《虹》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以“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茅盾人物的时代价值
• 茅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茅盾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曲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茅盾的人物形象强调了人性关怀和个体价值,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04
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CREATE TOGETHER
谈谈矛盾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特点

谈谈矛盾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特点茅盾这位中国现代文坛上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将,他不仅在理论上宣传了革命的文艺思想,更以他丰厚的创作实践充实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阵地。
作为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茅盾,他的作品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洞察,抓住现实生活内在根本的东西,提炼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并能在历史发展的总的流向,上把握革命发展规律,预示革命必将战胜反革命的前景.在此,我们以小说为主,对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作一点浅论。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文学作品真实,及时地反映时代特征。
茅盾的小说最擅长于这一点,他总是选取这富有时代意义的题材,进行迅速而又艺术地再现当时的重大矛盾和斗争,纵观其创作,我们可以看出茅盾的作品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始末;小说具体描述了“五四”前夕顽固地主,新兴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十年代我国在帝国主义掠夺下,从城市到农村经济面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中,各个阶层尤其是民族资本家和农民的生活与命运《子夜》、《多角关系》.《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抗战时期上海各阶层人民思想的动态(《第-阶段的故事》《锻炼》),抗战中期“皖南事变”前后国统区特务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敌活动《腐蚀》),抗战后期中国资产阶级的挣扎苦斗而终于在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如剧中《清明前后》),显然,体现了具有编年体和史诗的特点。
茅盾小说不仅善于选取其有伟大时代意义的题材,展现广阔的生活画面,而.且还能对题材进行深入开掘,揭示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十年代初,正当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激烈进行的时候,茅盾以《子夜》这部宏篇巨著参加了这场论战,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深刻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微弱,因而当时的中国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从这部艺术巨著所提供的精深思想和丰富内容来说它应该算是革命现实主义一次成功的实践。
茅盾的名词解释

茅盾的名词解释茅盾,原名茅盾伯,字恒安,江苏省淮安府洪泽县(今淮安市洪泽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化骨干之一。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鉴真之后的文士”。
茅盾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在茅盾的作品中,融合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他着重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苦难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奋斗。
茅盾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更与社会现实相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茅盾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小说、散文、传记等多个领域。
他的小说作品涵盖了大量不同社会群体和历史时期的形象描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子夜》、《开国大典》和《子弟》等。
这些作品大多以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情感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个体的独特魅力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茅盾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非常细腻入微,能够准确地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让读者更加贴近人物的情感体验。
除了小说创作,茅盾还致力于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
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性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
他主张文艺创作应当融入社会现实,批判现实中的弊端,并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观点。
茅盾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为中国文学界树立了正确的创作方向。
茅盾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丰硕的成就,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务,对于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他提倡青年要注重自身的知识修养和文化素质,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茅盾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在人民群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需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茅盾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耐人寻味,至今仍然备受推崇和研究。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解释说明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茅盾,原名沈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革命文化领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就其影响和地位进行评价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茅盾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其文章进行点评,分别是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影响和地位。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然后分析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包括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茅盾的文学风格,包括他的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及展望茅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茅盾文章的全面分析和点评,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茅盾文章进行全面的点评,分析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对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对茅盾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贡献,深刻领会其文学思想,同时对茅盾的评价和展望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对茅盾文章的点评,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也为茅盾的文学传世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2.正文2.1 茅盾的文学成就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家》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通过小说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家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和分析,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展示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一、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批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锐利的笔锋。
鲁迅的文艺理论批评以揭示社会现实、发掘文学本质和呼吁艺术改革为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在文艺思想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提倡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他的文艺批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文艺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倡导文艺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茅盾的文艺批评作品具有理论性和敏锐性,对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艾青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艺批评作品充满激情和锐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艾青的文艺理论批评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文艺家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五、丁玲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
她的文艺批评作品充满女性主义色彩,批评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并提出了新的文艺创作方向。
丁玲的文艺理论批评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六、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陈寅恪的文艺批评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钱钟书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批评作品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见解,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茅盾论创作

茅盾论创作
茅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被他反复阐述和总结,形成了他的文学理论。
茅盾的文学理论丰富而立体,不仅从创作的内在程序和审美标准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从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政治立场上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充分展现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茅盾认为小说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生活。
他曾经提到:“我的创作不过是照普通人的经验写成的,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他认为,作家应该充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了解和感受人民的生活,用真实的语言来记录和描绘这些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他认为小说的创作是一个从观察到描述,再到表现的过程,不断深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通过对同类题材的比较分析,不断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方式。
另外,茅盾在文学创作中也注重严谨和真实性。
他曾经提到:“一篇小说是从逐字逐句写起的。
”他认为,作家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创作,不能随意夸张或虚构。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情节发展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真实感和生命力。
茅盾的文学理论并不止于此,他还关注了小说创作的审美标准、文学语言和文学的社会功能等方面。
他的这些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之,茅盾的文学理论深刻而又实用,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思路,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后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示范。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茅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文学特色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

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的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塑造人物性格为核心,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问题。
茅盾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来讨论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
首先,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
茅盾的小说中涉及到的主题多半是与人民生活、社会现实有关的,他关注那些贫苦、劳动、疾苦的人们,也关注那些社会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
不同于唯美主义文学的追求表现感受、表现艺术,茅盾小说的写作要求真实再现社会生活,尽可能还原社会的本来面貌。
这种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思想,是茅盾小说的重要特色。
其次,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表现在真情实感的描写。
茅盾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的作家,他总是追求“真实感”。
他不断尝试深入研究历史资料以及人们的语言、习俗、情感等,以便于有“情”可写。
因为只有情感的真实传达,才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中所涉及的问题。
篇篇作品中,茅盾虽然不同的主题与背景构想,却注重情节的相互衔接,自然流畅,时时感受到爱与温情在他的笔下潜移默化之间,牢牢地牵绊着文字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人物物象和故事情节之间的统一、和谐、连贯,从而使生活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温馨的情感,这使茅盾所创作出的故事更加传神。
最后,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表现在以人物塑造来展现社会生活。
茅盾的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总是从个体经历出手,他关注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生命历程等,通过个体的生命,深刻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根源。
茅盾笔下的人物深具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气息。
他们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他们经历各种人生历程,故事通常在个人身上得到体现。
因为茅盾写作所遵循的真实主义原则,喜欢将小说中的主角尽量形象化,并且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彰显出一段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存在方式。
茅盾笔下的人物始终与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内容提要】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
“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休戚相关。
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
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
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
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
“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便与茅盾卓越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休戚相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如果说鲁迅是小说方面的伟大代表,郭沫若是新诗方面的空前巨匠,那么茅盾则是在新文学思想、新文学理论方面的最卓越的理论战士。
1茅盾作为“五四”时代的先进青年,他是以《学生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为阵地,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洪流之中的。
他发表了大量的文艺杂论和译介文章,向封建旧文学旧思想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同以《新青年》为大本营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取同一步调,而在稍后,则在许多方面更超越了他们,开始引导着“五四”文学革命不停顿地向无产阶级思想指导的“革命文学”过渡,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茅盾在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于1918年初开始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学生杂志》上发表了鼓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一九一八年之学生》[(1)],从而与《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遥相呼应。
他虽不是“新青年”派的成员,但是他所提倡的思想革新的文化主张,同当时《新青年》授予青年“修身治国之道”[(2)]的宗旨是一致的,与《新青年》同人坚持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以争取“人”的解放的步调是合拍的。
尤其可贵的是,一开始他就自觉地把思想文化革命同改革社会、振兴中华、创造文明的政治抱负和爱国宏愿结合起来,同全球风靡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创造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的博大胸怀结合起来,初步显露出他的思想认识是向着时代的深度和高度挺进,表现了他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意识的高涨。
当他1920年正式从理论上致力于新文学的倡导时,便将文学革命同思想革命同“再生我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
他当时明确地认识到“新思想一日千里,新思想是欲新文艺去替他宣传鼓吹的”[(3)];倘能坚定地踏着文学革命这条路走,那一定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皇滋长,开了花,结了果实”,而这“艺术之花”又能“滋养我再生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他从衰老回到少壮,从颓丧回到奋发,从灰色转到鲜明,从枯朽里爆出新芽来”[(4)]。
他还“代国内有志文学的人宣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世界文学中争个地位,并做出我们民族对于将来文明的贡献”[(5)]。
基于这种宏伟目标,所以他在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同时,积极探究新文学运动的理论主张,致力于新文学思想的创建。
如果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提出了较系统的新文学主张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期即1920年前后,茅盾便结合新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博采西欧新文艺思潮之长,对文学革命主张,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新文学理论体系,给予“五四”时期文学的创造与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后,“新青年”派对文学理论主张的探讨,当时除了李大钊于1920年初在成都《星期日》上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外,其他的主要成员如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在文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而胡适、周作人的文学主张甚至还有些倒退。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日益扩大,“新青年”派在思想信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新青年”团体从组织上解散了,虽然有的成员继承《新青年》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彷徨中前进,但毕竟成了散兵游勇布不成阵;还有的成员离开了新文学战线或背离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正确方向而向右转;当然也有些骨干成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不过他们已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运动和实际性的革命工作了。
正是在“新青年”派倡导和发动的新文学运动面临着新的课题的紧要关头,茅盾以新的姿态,崭露头角,很快成了新文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和鼓吹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实践者和领导者之一,成了新文学运动中最卓越的文学理论战士。
2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出的文学革命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呢?简言之,那就是“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
他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一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
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通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
”如果从思想基础上来考察,“五四”文学革命先驱的文学主张,大都建立在进化的文学观念上。
茅盾新文学主张虽也仍然建立在进化的文学观念上,但是他主要是强调发展,强调革命,强调创造,因之他的文学观念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具有新的思想特色。
在新文学表现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茅盾明确地指出新文学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
他所谓的“平民”不能单纯理解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应当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被奴役的普通的老百姓。
他还特别提出新文学应表现“第四阶级”即无产阶级[(6)]。
这是难能可贵的。
茅盾当时推崇发出“平民的呼吁”的19世纪俄国近代文学,推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特别是高尔基等,说看了他们的作品“如同亲听污泥里人说的话一般,决不信是上流社会的,其中高尔该[(7)]是苦出身,所以他的话更悲愤慨慷”[(8)]。
这清楚地表明他所说的“平民”是与“上流人”相对立的“下流人”。
1921年他写的著名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将当时发表的百数十篇的新作品归为“描写农民生活的”、“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等六大类,其中他最佩服的是鲁迅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故乡》,说它能够以“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揭示出“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的真正原因。
这进一步可以看出,茅盾所认为的“平民”,主要指中国当时社会以广大农民、城市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新文学创作应当把他们作为主角,以“阶级观念”来观察表现他们的生活,并为指导、改造他们的人生服务。
茅盾所谓的“特殊阶级的人”,是指那些同“平民”处在尖锐对立阶级地位的“达官显宦,贵族阶级”[(9)],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应是指那些封建军阀、买办豪绅等统治阶级以及侵凌我国的帝国主义分子。
这表明茅盾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阶级观念”来看问题了。
这种认识,比文学革命倡导期胡适提出的新文学的描写领域要扩大到“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小负贩及小店铺”[(10)],以及周作人提出的“平民文学”的命题,不仅阶级色彩鲜明得多,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作家的阶级观念、感情和立场问题。
而这正是新文学能否表现好平民并为他们服务的关键。
但是,必须指出,“五四”时期的茅盾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思想中的阶级论因素并不居主导地位,因此在新文学表现什么人、为什么人这个问题上,常常流露出普遍的人性观点,强调新文学应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他说新文学“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精神”。
他认为“文学者表现的人生应该是全人类的生活”,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一定是确是属于民众的,属于全人类的”,这样的文学才是“人的文学”;“文学家所负荷的使命,就本国而言,便是要发展本国的国民文学,民族的文学;就世界而言,便是要连合促进世界的文学”;在中国的现在,“文学家的大责任便是创造并确立中国的国民文学”[(11)]。
他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讲得更明确:“一国之文艺为一国国民性之反映,亦惟能表见国民性之文艺能有真价值,能在世界的文学中占一席地”。
茅盾从文学与人的关系上考察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全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乃是创造人的文学,“文学家是来为人类服务”的,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感情代全人类呼喊的唯一工具”[(12)]。
这里,茅盾提出的“人的文学”或“国民文学”,同陈独秀提出的“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在其思想基础上并无二致,因而并不象有人所说是运用了不“准确的概念”[(13)]。
这是他的局限。
我们不必为茅盾隐讳这一点。
何况进化论或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斗争中,也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而茅盾当时还已认识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前半截是很不错的”[(14)],因而他的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愈发具有战斗的革命的特色,仍不失为当时最进步的文学理论。
在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问题上,茅盾的文学主张也表现出了他不寻常的进步性和深刻性。
例如茅盾认为,文学“应该把光明的路指导给烦闷者,使新信仰与新理想重复在他们心中震荡起来”[(15)]。
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只能告诉人们现实怎样的,而不能指出未来的应有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作家创作上的局限。
他强调指出“文学是描写人生,犹不能无理想做个骨子”[(16)]。
他要求新文学不但要描写现实人生的悲惨,同时要以新的理想作为新文学的灵魂。
这说明茅盾非常重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理想性和革命性。
他对那时一般的新文学创作重在暴露病态社会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不很满意,而提出“中华这么一个民族,其国民性岂无一些美点”[(17)]?他认为应当把民族性里藏着善美的特点发挥光大起来。
这些见解,不只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和中华民族达到了一定的本质的认识,并显示出他的“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确乎高人一筹。
茅盾强调新文学在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表现新的理想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文学革命先驱的文学主张虽然不同程度地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是大都没有象茅盾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得那么深刻,对文学表现时代精神强调得那么突出。
他反复指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18)],“真的文学也只是反映时代的文学”[(19)]。
那么,茅盾力倡的“为人生”的文学应表现什么时代精神呢?他在1920年的《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一文中说明“德谟克拉西”是新文学应表现的时代精神。
这同陈独秀所说的白话文学最有价值的时代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与李大钊所说的世界绝大的思想潮流是平民主义,同毛泽东所指出的“各种对抗强权(包括文学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20)],在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茅盾还认为“现在德谟克拉西已经放大范围”,它和“尼采所深恶的德谟克拉西”有些不同,即注进一些新的思想因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