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台上的经典:孔雀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舞台上的经典:孔雀舞
傣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靠边境的地区,主要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
连傣族自治县,它是一个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人口约有一百多万,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孔雀舞”作为傣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有着悠久的文
化历史。最早相关《孔雀舞》的记载就是在唐《新唐书》:唐代的贞
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骤国派人带了一个班子去长安献艺,这次的
演出其中有个节目就叫“孔雀桃台”,根据古语的研究,“孔雀桃台”就是孔雀表演的意思,也能够理解为孔雀舞。这就是唐代对孔雀舞最
早的记载。傣族人喜爱孔雀,在他们看来孔雀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品质
正与他们所尊重所喜爱的品质相似,于是人们赋予它更显明更丰富更
扩大的意义,使孔雀成为美、威仪、和平、吉祥的象征,它就自不过
然地成为傣族文化艺术取材的对象。
一、上世纪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孔雀舞”的流变
从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早期的毛相跳的《双人孔雀舞》是孔雀舞最早的舞台杰作,它是在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
采用了整理、改编、发挥的方式,这是以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审
美为针对性的“初级改造”。一般是使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对原始民
族民间舞蹈实行适当的整理、编排和发挥,所以这种改造并不伤筋动骨,因为改编者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受原始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
观点比较审慎,对艺术的要求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对原始民族民间舞
蹈虔诚崇拜,节日、庆典、祭祀必跳,另一方面又对外部世界的舞蹈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所以他的改造仅仅利用民族舞蹈随意性
大的特点,在原有的一招一式的基础上实行一点自由发挥和借鉴,同
时在把握舞蹈特制的基础上,对其实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编排,使之
“有头有尾”,有起伏变化,更符合主题内容,虽然动作还是那么一些,但它已经变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水准不同的使用原始舞蹈的素材,经过提炼民族性格和再创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民族特色较为浓郁,虽然经过创作但仍然能够看到原始素材的存有,能够具体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节某个动作来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的增加现代色彩,抛弃了原来单一、缺少变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对于技巧要求并不是特别高,艺术风格比较大众化,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流传,不过于强调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这个类创作主要以金明的《孔雀舞》和刀美兰的《金色的孔雀》为代表。
80年代之后孔雀舞进入了一种民族审美性的继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脱胎换骨的创作方式使这类作品的标志,它需要改造者对少数民族的舞蹈及民族历史、风俗、宗教心理素质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会贯通,能够熟练地把握民族舞蹈的内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基本特征,使用现代技巧和综合表现手段实行创作,着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体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闪耀着民族舞蹈的风采,这些作品即充满现代的气息,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既要有对民族舞蹈的透彻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这里主要以杨丽萍的《雀之灵》为代表。
从原生态的傣族民间孔雀舞到毛相的《双人孔雀舞》,从金明的《孔雀舞》、刀美兰的《金色孔雀》到杨丽萍的《雀之灵》,孔雀舞从傣族民间走向舞台,从舞台走向了世界,走进了课堂也走进了人们的心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舞台作品形式持续提升,编导越来越注重舞蹈本体美的形式的开掘,对于传统的忽视和不尊重,增大了与民族的距离。其次,以市场为代表的另一形态民族舞蹈,完全以市场为出发点,将传统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