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

合集下载

医《易》会通之我见

医《易》会通之我见
九数图,即朱蔡所称的洛书图案,最早被医学采用而见之于文献的是《内经·灵枢》中的少宫图。《灵枢·九宫八风》运用后天八卦方位配八方之数,虚中五为太乙所居之宫,说明八面之风逆时而来对人体的危害。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有《九宫八风》全文和九宫图,这个图的标注文字较《灵枢》为多,显然经过杨上善的增补了。中医界一般认为《灵枢》成书较《素问》为早,而其中的《九宫八风》篇文字古朴,很有可能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庄子·天运》有“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之说,说明九数图在战国时期就已被人们称之为洛书乙开始时曾被用于之天文,继之被医学和数术广泛采用,一直流传不绝。因此,称九数图
势,医学有什么特别条件能够保护它的阴阳学说不受其他学派、学科、特别是{易传)的影响而维持自身孤立的发展呢?
如果说,气化论(包括阴阳变化的理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侧重,那么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脏腑经络说正好可以理解为气化论在古典人体科学中的特殊表现,换句话说,传统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阴阳学说,正是气化论为医学所接受的产物,不是单靠医疗实践的经验积累这一单项因素所能说明的。的确,先秦乃至秦汉之际,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为医学准备包括脏腑经络系统在内的完整的人体气化论生理学。如果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一部医书,而不是别的学科的著作。但从先秦至秦汉之际,绝对不只一两部著作能够提供为医学所乐于接受的气化论的基本思想,而其中最出色的则莫过于《易传》。除了《易传》之外,道家的道德性命之学,阴阳家的阴阳大顺之说,都对医学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其
么形象的阴阳爻画,卦爻辞不会只去讲什么“小往大来”、“大往小来”之类的话。《易传)也不是每篇都讲阴阳,如{杂卦》中讲刚柔,到{彖传)才在讲刚柔的基础上偶涉阴阳,真正能够系统地讲论阴阳学说的是战国后期成篇的(系辞传》。《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主要指的是《系辞》。《天下》的作者似乎注意到,阴阳学说流行的中心会随着讲论水准的高下消长发生转移,否则他不会轻易地将讲论阴阳学说的首席地位谦让给《易》。其实,《易传》的阴阳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道家吸取的,诸如“各正性命”、“顺性命之理”这些命题,便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但{易传》毕竟有启身的优势,这不仅表现在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而且还可以把《易经》的符号系统作为诱发思维创新的依托’。一个学说像接力棒一样传来传去,每传一次,它的面貌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传承过程和发展线索,应当是考察两个相关联系的学派或学科之间交汇处的唯一依据。因此,判断《周易》阴阳学说与医学阴阳学说是否有会通关系,主要考察《系辞》与《内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延伸到史官文化那里去追究源头。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哪一个学派从史官文化接受到阴阳学说之后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一直孤立地发展到汉代。特别在战国后期,诸子互相吸取之风盛行,造成了一股“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的文化大合流趋

陈修园医易思想研究

陈修园医易思想研究

要略》必须熟悉《 , 周易》 乃至宋儒说理各书。
2 运用 易理 , 燮理 阴阳 春秋 战 国时期 .肇 源 于 中华 传统 文化 的 阴阳理
多岁才在“ 大挑” 中成为县令 . 大部分 医学著作都是 为官期 间撰定的。陈修 园在《 医学实在易 ・ 凡例》 中 说 :昔贤为秀才时 。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余于辛 “ 酉孟夏试令畿辅 , 次年秋杪 回籍读《 , 礼》戊辰春仲 以 到, 除奉 委办公 外 , 是静 坐读 书 。因思 补 阙 尚无 定 止
“ 阳主昼 , 阴主夜 , 幽显 既位 , 阳定 位也 ; 阴 寒暑 弛张 ,
[ 基金项 目]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 目( 00 8)福建 中医学院科研项 目(2005 J 85S , A X 095 ) [ 作者简介] 陈建仁 , , 男 文学硕士 , 助理馆员 , 从事医易思想研究 [ 收稿 日期]0 9 1— 6 20 — 2 1
出 :不知易 , “ 无以言大医。本文试就陈修园运用《 ” 周 易》 述 医理 的医易思 想进行 探讨 。 论 1 亦儒亦医, 谙熟《 周易》 陈修园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 , 其一生都是在亦儒
亦 医 中度过 。陈修 园长子 陈蔚说 :先严 少孤 .家 徒 “ 四壁 。 半治举 子业 , 半事 刀圭家 。 E陈修 园直至 四十 ”1 ]
期 , 十余 年从 事 于 医 , 能 以此 道 公之 于人 , 可 三 若 亦 起 夭札 而福 苍生 , 以有 待不若 无 待也 。”2 盖 [陈修 园 3
论已相当成熟。《 周易・ 系辞传》云 :一阴一 阳之谓 “ 道 。”从 哲学层 面指 出阴阳二者 的联 系与 运动是 宇 宙的基本规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日:阴阳者,
天地 之道 也 , 物之纲 纪 , 万 变化之 父母 , 生杀 之本始 ,

医易相通的哲学反思

医易相通的哲学反思
t we e n h um a n b e i n g a n d n at u r e
医易 相通 , 由来 已 久 。在 易 的 指 导 下 , 中医 药 学 自
和类 比方法 , 阴阳是 形 而 上 之 道 , 类 比 是 直 觉 推 理 。 西
成体 系 , 承传 至今 , 影 响四海 。但 自西学 东渐 以来 , 屡 遭 诟病 , 日渐 式 微 。针 对 这 一 现 状 , 本 文试 从 理 、 医、 药、 学
Ke y Wo r d s :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Y/Ji n g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r mo n y b e —
j u a n。ZHANG Xi a o — f e n g.P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Co l l e g e I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Ch an gs h a 41 02 08,Chi n a
四方 面 进 行 探 究 , 以 期 为 中 医 药 的 发 展 和 振 兴 提 供 基 本
理念 。
方 产生 了形 式逻 辑 和实 验 方 法 , 逻辑是思维之道 , 实 验 是 证实 之 门 。爱 因斯坦 把 “ 形式逻辑” 和“ 系统实验” 视 为西方 科 学发展 基 础 的 “ 两 个 伟 大 的 成 就” 。 中 国 由于 墨学 中绝 , 始终 未 能迈人 近代 逻辑 思 维之旅 。 在 具 象类 比推 理 的推动 下 , 天人 合一 思想 孕育 了诠

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学习《黄帝内经》,对人的要求很高: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要有很高的悟性。

没有悟性和洞察力,学医真的就是纸上谈兵。

我经常说西医是学问,中医是道。

大家看看这个“学”字——上面是两只手,捧着爻辞。

爻辞是指《易经》里边的东西,就是因为不懂,所以大家都想去学,而且越学头越大。

而“道”字,上面是个首,首是代表头。

,古代是部,是马车的意思。

实际上,这个字的意思是头脑坐上了马车。

所以,学“道”的方法,就等于学习一种认识世界的非常快捷的方法。

荀子曾说过:“其生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可学习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如果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陪伴无限的学习是很危险的。

那么,我们应该釆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呢?古人告诉我们用“道”,实际上“道”就是一种洞察力。

针对天下的学问,西方是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而且以后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在否定前面的东西,这个学科发展起来就把前一个学科否定,所以永远要往前学。

而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讲“道”,就是以悟道的方式去理解知识,这和“学”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世界万物太多了,怎么办?古人告诉我们要采取的是一种分类取象的方法,即“取象比类”。

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象”来看它的类别。

比如,凡是具有生发之象的全都归属于东方,比如青龙、春天、树木、人体的肝、青少年等都同属于一类,它们都有着向上生发的趋势。

凡是具有收敛之象的都归属于西方,比如白虎、秋天、金属、人体的肺、四十而不惑的一群人等,都有着下降但成熟的性质。

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都只需思索其内在的气质,就可以揣测它未来的走向了。

《易经》也是采取取象比类的方式,用八卦事物的八种抽象性质,再由八卦每每相配,遂成八八六十四卦。

所谓“卦”又是什么意思呢?卦就是把事物挂起来让你看,让你把它的“象”看得很清楚的意思。

《易经》里的“象”是怎样生成的呢?《易经》里边最基本的“象”是阳爻“”,和阴爻“☆”。

类经附翼 医易

类经附翼 医易

《類經附翼‧醫易》《類經附翼‧醫易》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每竊疑焉。

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其用似異。

且以醫有《內經》,何藉於《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

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管窺一得,罔敢自私,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格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於是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順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動。

」而天地鬼神之為德,萬物一體之為能,森乎昭著而無所遯乎易矣。

偉哉人生,稟二五之精,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中和,參乾坤之化育;四象應天,四體應地;天地之合闢,即吾身之呼吸也;晝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脈息也;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

由是觀之,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

故康節曰:「思慮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蓋謂「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則天人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

医易相通的基本观点、法则和思维方法

医易相通的基本观点、法则和思维方法

医易相通的基本观点、法则和思维方法
郑利华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89(4)6
【摘要】历代医家都注重于医易关系的研究,并得出医易相通的结论。

但医易相通究竟通于何处?我认为要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学说的原理的异同,必须从它们的理论、观点、法则及方法诸方面去研究,不能用“欲赅医易,理只阴阳”来解释。

本文拟就医易相通的本质试粗论之。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易经;阻阳五行
【作者】郑利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医易相通--以少阳象解肝之体阴用阳 [J], 阮晓枫;潘毅
2.浅谈"医易相通"的科学性 [J], 张福顺;王羡强;朱小燕
3.易医同源易医相通——易医学术(全国)研讨会综述 [J],
4.医源于易与医易相通 [J], 张大明;庆慧
5.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谈医易相通观 [J], 刘志群;邹世光;刘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经附翼_医易

类经附翼_医易

《類經附翼‧醫易》《類經附翼‧醫易》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每竊疑焉。

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其用似異。

且以醫有《內經》,何藉於《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

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管窺一得,罔敢自私,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格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於是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順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動。

」而天地鬼神之為德,萬物一體之為能,森乎昭著而無所遯乎易矣。

偉哉人生,稟二五之精,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中和,參乾坤之化育;四象應天,四體應地;天地之合闢,即吾身之呼吸也;晝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脈息也;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

由是觀之,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

故康節曰:「思慮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蓋謂「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則天人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

类经附翼(医易)

类经附翼(医易)

类经附翼医易1.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每窃疑焉。

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2. 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顺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动。

」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遯乎易矣。

3. 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

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

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浅论“医”《易》相通

浅论“医”《易》相通
中 图分 类 号 :2 9 R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46 5 (0 00 — 0 70 10 — 82 2 1) 2 0 6— 2
唐 代孙 思邈 曾说 :不 知 《 不足 以言 大 医 。古 代 医 家 “ 易》 ”
异名 有 相 火 、 门火 、 命 龙雷 火 、 根 火 、 无 阴火 、 火 之 称 。 发 虚 如 病 , 之 为元 气 不 纳 , 阳 外 越 , 阳 上 浮 , 火上 冲 , 种 称 元 孤 虚 种
人君之象 , 为十二官之尊 , 万神之宰, 人身之主也。 故日:心 “ 藏神” 。坎中真阳, 自乾元 , 肇 一也 ; 离中真阴, 自坤元, 肇 二
也 。 一而 二 , 而 一 , 二 彼此 互 为 其根 , 子时 一 阳 发动 , 真 故 起 水 上交于 心 , 时 一 阴初 生 , 心 火 下交 于 肾 , 血 循 环 , 午 降 气 往 来 无 穷 , 流 不 息 , 升 火 降 , 平 阳秘 , 智 焕 发 , 神 乃 周 水 阴 心 精 治; 人体 与天 地 自然 相 适 应 , 是 由于 乾 坤 坎 离 , 天地 水 都 即
无不从研读 《 周易》 内经》 《 中汲取精髓 , 探究 医理 , 导临 指 证 。 易》 , 《 者 易也 , 具阴阳动静之妙 ; 医者, 意也, 合阴阳消长 之机 。 阴阳 已备 于 《 虽 内经》 而变 化 莫 大 于 侗 易》 故 天 人 , 。

名 目, 皆指坎中一阳也 。 阳本先天乾金所化 , 一 故有龙名 ( 乾 卦用龙隐现无常 , 变化莫测来象征天道变化, 阴阳消长) 一 。

理 , 阴 阳也 ;医 ”易》 即 “ 《 同源 者 , 此 变 化 也 。 岂非“ ” 同 医 《 相 通 , 无 二致 , 以医 而不 知 《 乎 ? 《 日 :易 有 易》 理 可 易》 易》 “

(医易会通)

(医易会通)
一、 运动观相通
《周易》强调的是圆道(圆的运 动规律),圆道观与中医思维密切 相关。 《周易》圆道是一种动态循环。
3.医易相通焦点
二、 整体观相通
中医人——自然——社会三维医学,导 源于《周易》人——自然——社会三维观。 —— —— 三维观的实质是整体观,整体观是系统论的 核心,《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系统模 式,蕴涵着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对《内 经》系统论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阳与一阴一阳、 阳与一阴一阳、 阴 阳一 , 。 的阴阳 , 三为 的阴阳 。 是 的
1.医易会通的历史 1.医易会通的历史
周 易 与 黄 帝 内 经
四、 五行 理论 框架
1.医易会通的历史 1.医易会通的历史
周 四、五行理论框架 易 五行是《黄帝内经》重要的范畴和理论框架 五行是《黄帝内经》重要的范畴和理论框架,而 与 在通行本《周易》中却没有五行的记载,然而帛 黄 书本《周易》却提到了。 帝 《黄帝内经》 五行 五 , 内 五行 、 然 是 的 , 《周易》 经 的
1.医易会通的历史 1.医易会通的历史
周 三、阴阳思维方式(5) 阴阳思维方式( ) 易 《黄帝内经》的阴阳还有其特殊的医学含 与 义。此外,在阴阳的进一层分析上,也与 黄 《周易》有所不同,《周易》是“一分为 一分为 帝 ,《黄帝内经》是“一分为三 。三阴 一分为三 内 三阳是 的 、层 的 , 经 是 的 在, 三阴三
《 的 特 殊 关 系 医 学 中 与 》 易 周
周 10. 《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 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 观的蓝本。 》 是 中 医 理 论 论、 渊 薮 的 11. 《周易》 。 是中医 的 易 《
12. 《周易》中 观与中医 论密切相关。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易经养生系列——医易同源

易经养生系列——医易同源

易经养生系列——医易同源养生之祖:伏羲相传,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先天八卦始成。

后来文王被拘,将先天八卦演变成为后天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说是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

井卦,主张饮“寒泉”,即饮用清洁甘美的井水。

颐卦,主张“自求口实”,走正道自力更生来养活自己,但要注意“节饮食”。

噬嗑卦中反对吃陈久太肥的腊肉。

需卦,提出“需于酒食、君子以饮食宴乐”。

未济卦中,提倡饮酒要有节制,不能吃得熏熏大醉。

继尧舜之后的大禹,为治水竭尽全力,栉风沐雨,跋山涉水十余年,而自己却得了偏枯病。

大禹为了治病,在传统健身之“舞”的基础上,创造了“禹步”健身法。

“禹步”是以洛书为理论根据编创的,有着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

(1)天一生水与肾为水脏河图的“1”数为五行属水。

水为至阴,为生命之源,万物之祖。

故水为天之始数,肾水居北方属坎卦。

与医学、生命的关系:①养生贵在养肾阳:肾水坎卦,其实并非纯阴,一阳爻含于两阴爻之间,两真水合藏一真火。

所以肾阳极其宝贵,不能耗散。

②中年养生贵在保肾养精:《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表明中年人保肾养精的重要意义。

③吞津保精以救肾液:足少阴肾经“挟舌本”,其精气上注于舌,舌下金津、玉液(廉泉穴)为肾水之上源,唾为肾液,故从中年起应吞津以救肾液。

④养肾水以济肝木之阴:肾为天一之水,水生木,肝属木,故肝肾有同源关系,这对中老年人养生防高血压有重大意义。

⑤顾护肾阴永葆青春:肾阴为五脏阴之根本,肾阴关系着全身阴阳的平衡,因水为天数之始,万物之基,故顾护肾阴为永保青春的第一要义。

(2)地二生火与心为火脏河图的第2位数为火,火位正南方,属离卦。

象征阳气,为水之动源。

水为阴,火为阳,有了水还要有火,阴阳才能气化,万物始能生长,故火代表动力,代表温热阳性。

与医学、生命的关系:①火气通于心,故人体心火应离卦,火生土,脾应土,故心与脾关系密切。

②火性炎上,故火忌耗散,人体之火除心火之外,尚有命门相火、肝肾龙雷之火等,皆以内敛为重,忌浮越。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读了“医易同源识病法”,就像是在医学和古老哲学的神秘森林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以前我总觉得医学嘛,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些复杂的病症就像一团乱麻,医生们就像超级侦探,得从各种症状里找线索。

可这医易同源的理念一出来,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就好比说,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个病用什么药,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人体和疾病。

就像看一幅大画,以前只盯着画里那个生病的小角落,现在呢,是把整幅画的布局、色彩、风格都考虑进去。

这让我想到我们人也是这样,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就像画里的不同元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比如说,在识病的过程中,医易同源讲究一种平衡的观念。

这就像走钢丝一样,人体的健康就是在这个钢丝上稳稳当当的状态。

一旦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像是在钢丝上晃悠了,可能是这边重了,那边轻了。

这种平衡的打破可能就是生病的开始。

这可比单纯看一个指标不正常要有意思多了,感觉像是把身体当成了一个小宇宙,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在这个宇宙里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而且啊,这医易同源识病法还带着一种哲学的韵味。

它让我觉得生病不是一件那么可怕的、孤立的事情。

就像人生里的起起落落一样,疾病也是身体这个系统里的一种变化。

它像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生活里有些东西失衡了,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情绪状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体这个小宇宙的平衡。

不过呢,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的。

有时候那些关于卦象和医学概念的解释,就像一团迷雾,得反复琢磨才能有点感觉。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是挖掘就越能发现惊喜。

总的来说,读完这个医易同源识病法,我对医学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是那么冷冰冰、干巴巴的科学,而是充满了古老智慧和哲学思考的艺术。

我想,要是医生们都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疾病,那治病说不定就像一场充满智慧的棋局,每一步都能更加精准、更加全面地照顾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灵。

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也得像对待一个小宇宙一样,要用心去维护它的平衡,这样才能健健康康的。

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

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

无受伤。但是 ,青年女性 出现频繁呕 吐 、哭叫 不 止 的 状 况 ,紧急 送 去 医 院 ,经拍 片 、C T等检 查均 无异 常情
况。 但是这位
杂 症 有 独到 的见 解和 方法。曾发表 《 宇宙全息统一
论》 、《 人 体信息疗 法》 、《 中国耳针疗 法》 、《易医结
合 治 疗 “ 问题” 儿童 》 、《 易 医结合治疗肝病 》 、 《易
病案解析 臼目囝囵◆
T H E W O R L D O F H E A L T Fl Y L I V I N G

略 知 医理



可 防未 病 八 九
随 着 中 国 乃 至 世 界 经 济 和 科技 的
迅 猛 发展

医相通

之 真谛

从 而 揭 示 了 中医 学

曾 去 过 几 家 省 级 医院 治疗
疗 用消炎抗菌 、抗 病毒 、助 消化等方 法 ,一般需要 治疗 3~ 5 天 ,就 可痊
愈 。但 是 ,从 “ 易经 ” 的理 论 上讲 ,
腹泻为土虚金弱 , 不能阻挡外来之 邪。



应五 脏






肾 之理


地 渴望 去 研 究 它 有


用 以减 轻 和 治 愈 人

直在 研 究 易理 治 病 的 方法 也积 累了




属金
金 克木
肝属木





们所 处 的 各 种 疾 苦
医源于 易

中 国 自古 至 今就

医易义

医易义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

伟哉人身,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

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

故康节日: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反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医易同源”还是“医源于易”

“医易同源”还是“医源于易”

“医易同源”还是“医源于易”
李磊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06(1)2
【摘要】“医易同源”说出自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指医理和易理都强调阴阳的变化,于是以变化为源。

但实际上医学理论中阴阳变化的道理源于易理,“医易同源”论并不成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源于易”。

近年来中医界流行的“医易同源”论则明显带有藉《周易》以拔高中医的潜在含义。

【总页数】1页(P32-32)
【关键词】医学;易学;医易同源;医源于易
【作者】李磊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R589.6
【相关文献】
1.鞠曦:“医易同源、黄道同宗”应界定为中国文化之源头? [J], 鞠曦;
2.援易入医以易训医:—中医理论体系探源 [J], 张其成
3.医易研究元问题与医易研究的方法及意义──对医易研究的反思兼与萧、李二先生商榷 [J], 张其成
4.易医同源易医相通——易医学术(全国)研讨会综述 [J],
5.医源于易与医易相通 [J], 张大明;庆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原理进行推定之后,中医学对形而中论哲学的具体运用将是我们在这一节中讨论的内容。

在对《周易》的研究中,先哲向有“易道尚中”之论。

形而中论认为,在“易道尚中”的基本承诺下,如果认为“易道尚中”是《周易》哲学的主体形式,中医学是这一主体形式推定的结果,那么,“医易相通”的逻辑推定结果也只能是医道尚中。

所以,“易道尚中”正是《周易》的形而中论哲学的方法论形式。

形而中论在《周易》的“象”“数”“理”“义”的中和之道的整合中承诺和推定了中国哲学体系。

《周易》以“象”论“理”“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系辞传上·第十一章》)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系辞传下·第三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系辞传上·第八章》)以上的推定表明,客体能以主体的可见之“象”并能以“形”区分者,“器”也;由“形”而成为“象”的形式者,“卦”之象也;故“卦”之“象”者,不是“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不是“形而上者谓之道”,而是承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形而中者也。

“制而用之谓之法”,故,形而中者谓之卦。

所以,以”卦““象”而推定“卦”之“理”,“形而上”和“形而下”推定形而中之“义”,以“形”之理作为主体推定的基础,以形而中者谓之卦作为承诺和推定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哲学主体性,从而推定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理”、“义,──即承诺和推定的形而中,形成由形上、卦、形下统一的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

由此可见,《周易》哲学的形而中论具有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性。

对《周易》哲学的推定表明,《周易》以其形而中者谓之卦和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形而中论哲学体系,推定和承诺了主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科学价值。

以周易的“数”“理”而论,河洛数理中直接推定的“中和之道”承诺了中医哲学的基本原理。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其理是为五行之相生,三阴三阳之生克之理。

作为寿命之本,则应遵循河洛数理的“中和之道”。

所谓中和之数理,在《易传》中是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系辞传上·第九章》)即“参天两地而倚数”推定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中和之数及以此承诺主体的中和之道。

和者,天地之数合中而得者也,故以“天数五,地数五”的十数之中数“五”为相得有合之数。

故二十五种相得之数而各有合者只有:一六相得有合;三八相得有合;五十相得有合;七二相得有合;九四相得有合。

计五种相得有合之数。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数是承诺和推定河图的主体形式:其天地之数五十相得有合处河图之中,其它四位:一六相得有合处河图之北,三八相得有合处河图之东,七二相得有合处河图之南,九四相得有合处河图之西。

以此天地数的河图数列关系,能容天下万物之数理。

河图之用天地数十,为洛书之体,其洛书的四正对应之和数为十,四隅对应之和数也为十,中合数五。

洛书之数九为河图之用,其中合数五。

河图转为消息而成先天八卦而用九六,卦之中和之道也。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洛书之中和之道也。

可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对于《周易》之数的推定,表现出主体论承诺的形式。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推定了主体论承诺的形式,显然,数之中合而得者即为“数”承诺的主体形式,以此表现出主体的中和之道。

以“数”的中合而推定出主体的中和,这是《周易》哲学中重要的形式推定,这一推定使“数”与“卦”、“图”、“书”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即中和之道的统一性,中和之道使“卦”作为《周易》的主体形式推定,使《周易》的存在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实现了统一。

推定“卦”的中和之道,在中医学中是以“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阴中之至阴”即“至阴中土”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灵枢·阴阳系日月》曰:“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关于至阴中土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以气生,故不用焉。

”上论表明,至阴中土在人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脾胃乃“后天之本”。

脾胃对应于五藏纳五行之理,则表现出中土对水火木金即太阳之心、少阳之肝、太阴之肾、少阴之肺的统领和调节作用。

形而中论认为,中土之所以具有对的这一对太阳之心、少阳之肝、太阴之肾、少阴之肺的统领和调节作用,是由于脾胃居有对人体的整体产生的“中和之道”。

关于中土的“中和之道”,河图之五是四方生数(一、二、三、四)变为四方成数(六、七、八、九)之中和之数,是为“五十相得而各有合”的互推。

其中说明中和之数的作用,在人体,则表明中土的中和之用。

洛书有所谓“中五立极”,是指洛书配属八卦之后,唯中数五无卦能与之相配,但八卦的卦变之用又为中数五所统领,数五的中和之用与卦相和。

所以,中和之道表明的河洛数理、五藏、五行、卦象之变、中和之数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医学而言,由于脾胃之中土的地位,对应于中和之道,脾胃的中和之用就成为其科学和哲学的统一。

由于脾胃的中和之用的重要性,因此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中土的作用,其论证的结果,都与形而中论的哲学统一。

例如,华佗认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

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

……人之动止,本乎天地。

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

”(华佗《中藏经·论人法于天地》)显然,“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人的形而中之存在对应于道、器者也,道、器所秉者,阴阳也。

所以,人为道、器之形上、形下之形而中者。

“人之动止,本乎天地”、“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这些论述与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同出而述异也。

人之所以为大者,“天合于人,人法于天”也,这在哲学上表明,人对应于阴阳(或天地)是为形而中的自在性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的自在性。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

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

……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

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

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华佗:《中藏经·论阴阳大要》)“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居之中者,阴阳匀停”。

显然,由于“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因此这里把阴阳对应的自在性又在和于中的理路上进行了自为性,即阴阳和中的方法论,人的自在的自为只有“居之中者”,即和于中者,才能“阴阳匀停。

”如果说人对应于阴阳是为形而中的自在性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的自在性,那么,人对应于阴阳而和于中者,就是形而中的自为性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的自为性。

所以,“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

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

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

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

……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

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

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华佗《中藏经·论生成》)。

人成于天地而居之于中,败于阴阳而失之于中,是很重要的医学哲学思想。

在这里,由阴阳和中到五行和中,而五行和中者,脾土也。

所以,又谓之曰:“凡病脾者,上下不宁。

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

心者血也,属阴。

肺者气也,属阳。

脾病则上母不宁,子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

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

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

盖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

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属其中,病则如斯耳。

他脏上下皆法于此。

”(华佗《中藏经·论上下不宁》)。

其中强调了脾土对应于阴阳而和于中即五行和于脾土之中的重要性,于三焦论之,亦必然和于中焦之土为要。

显然,在华佗的医学思想中,已把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一以贯之于辨证施治是也。

所以,与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医学家一样,华佗的医学哲学思想高度的体现出对应和中的思维方式及其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的哲学基本规律。

值得注重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是,在华佗的医学思想中明确提出了“阳中之阳为高真”、“阳中之阳,天仙赐号”、“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

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的向以为道学所承诺和推定的哲学思想。

这表明了“医道通仙道”(李念莪: 《内经知要》)的哲学思维。

这与中国的道家哲学及其道教的内丹⑶修炼的哲学思想高度统一,为道教的内丹的生命科学修炼技术提供了医学哲学的反思和证明。

推定《周易》、《内经》、《周易参同契》等易道、医道、丹道承诺的哲学思想,有其在思维方式上和基本规律上呈现出的高度统一性。

这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笔者认为,形而中论的哲学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也使医道相通。

易道、医道、丹道的统一将使人类的医学由自为性向自在性发展,从而使人类的存在向时空对应的层次上发展和超越。

人的主体性的自为和可能达到的存在形式始终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人类不懈为之努力的的目标,在中国文化中,对这一终极关怀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学和道学及儒学之中,对于其中的合理性研究,首先在于对其哲学思维及基本规律的体认──以修为之实践对哲学思维的推定,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财富,将在不久的将来发扬光大于全世界。

所以,如果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张元素《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从而使之阴阳对应成为哲学本体论的依据,那么,我认为阴阳和中之谓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