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 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站
DB11!Z~876-2012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总则
![DB11!Z~876-2012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总则](https://img.taocdn.com/s3/m/1bdf21cc8bd63186bcebbc26.png)
——供电系统向监控系统、计量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非车载充放电机、非车载充电机、电池 更换设备、交流充电桩以及集中建设的交流充电桩(群)提供电能;
监控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 络。
[GB 50348-2004,定义2.0.2] 3.8
动力蓄电池包更换设备 replacing device of power battery 对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包进行更换的装置,简称电池更换设备。 3.9 非车载充电机 off-board charger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等可充电的储能系统提供直流电 能的设备。 [DB11/Z 752—2010,定义3.1]
械总成)构成的为电动ຫໍສະໝຸດ 车整车提供电能的系统。 [DB11/Z 800-2011,定义3.8]
3.4 供电系统 power-supply system 为充电设施的运行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的总称。 [DB11/Z 728-2010,定义3.5]
3.5 监控系统 supervisor system 对充电设施的设备运行状态、图像信号、参数配置等进行实时采集,实现站内设备的监视、控制和
GB/T 20234.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0234.2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GB/T 20234.3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GB/T 27930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DB11/Z 728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站 DB11/Z 752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非车载充电机 DB11/Z 753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车载充电机 DB11/Z 797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供电系统 DB11/Z 798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监控系统 DB11/Z 799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交流充电桩 DB11/Z 800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商用车动力蓄电池包 DB11/Z 801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动力蓄电池包编码 DB11/Z 802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计量系统 DB11/Z 823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 DB11/Z 824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非车载充放电机 DB11/Z 877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商用车电池更换设备 DB11/Z 878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动力蓄电池系统维护 DB11/Z 879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DB11/Z 880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站运营管理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供电系统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供电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cae0ba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6.png)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供电系统1. 引言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需要建立规范的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与高效。
本文将介绍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关键技术要求以及监测控制措施等方面内容。
2.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的重要性电动汽车使用电能进行驱动,因此电能供给是电动汽车正常运行的基础。
一个规范的电能供给系统可以提供以下优势:•高效:规范的供电系统能够提供高效的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电能的利用率。
•安全:规范的供电系统能够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包括电源稳定、过流保护、漏电保护等。
•可靠:规范的供电系统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供给,避免电能供应不足或电能波动等问题。
3.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技术要求3.1 供电设备要求电能供给系统需要满足以下要求:•输出电压:供电设备应提供符合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的输出电压。
•输出功率:供电设备应根据电动汽车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输出功率。
•充电速度:供电设备应提供快速充电功能,以缩短充电时间。
•数据传输:供电设备应具备数据传输功能,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
3.2 充电接口要求充电接口是电能供给系统与电动汽车之间的连接部分,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标准化:充电接口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保证与各种电动汽车的兼容性。
•安全性:充电接口应具备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安全措施,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数据传输:充电接口应具备数据传输功能,以实现充电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4. 电动汽车电能保障技术要求除了电能供给外,还需要电能保障技术来确保电动汽车的正常使用。
4.1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动汽车电能保障的基础,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充电桩布局:充电桩应布局合理,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充电需求。
•充电桩数量:充电桩数量应与电动汽车数量相匹配,以避免充电排队等问题。
•充电桩运维:充电桩需要定期维护检修,确保正常运行。
DB11_T753-2014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车载充电机
![DB11_T753-2014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车载充电机](https://img.taocdn.com/s3/m/cf65aefc915f804d2a16c179.png)
ICS43.040.10T 36备案号: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53—2014代替 DB11/Z 753-2010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车载充电机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on-board charger2014-06-25发布2014-10-01实施目次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2)4 基本构成 (3)5 参数 (3)6 要求 (4)7 试验方法 (8)8 标志与标识 (14)参考文献 (1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DB11/Z 753—2010《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车载充电机》,与DB11/Z 753—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修改了术语(见3);——增加贮存温度要求(见6.1.1);——修改了短路保护要求(见6.3.3.3);——修改了低压辅助供电功能要求(见6.3.4);——修改了启动冲击电流要求(见6.4.1);——修改了输出电流误差要求(见6.4.3);——修改了稳流精度要求(见6.4.5);——修改了电压纹波系数要求(见6.4.6);——修改了绝缘要求(见6.5.1);——修改了充电接口要求(见6.7.1);——修改了通讯协议要求(见6.7.2);——修改了绝缘性能试验方法(见7.6.1);——增加了充电接口试验要求(见7.8.2)。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汽车行业协会、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的参与起草单位: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嘉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ef6cc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3.png)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
设计规范》
首先,规范明确了充电站的基本要求。
充电站应具备一定的空间布局
和停车位设计,以满足多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需求。
充电站的建筑和周
边环境应符合相应的法规和规范,保证充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
规范还对充电站的供电、接地、保护装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
充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规范对充电桩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充电桩应具备一
定的外观设计和显示屏、按钮、插座等设备,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操作和
使用。
充电桩的电气性能、通信接口、充电速度等方面也有详细的规定,
保证充电桩能够按照电动汽车的要求进行充电。
此外,规范还对充电桩的
安装、维护和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确保充电桩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规范还对充电站的运营管理提出了一些规定。
充电站应有完善
的设备监控和故障报警系统,保证充电站的运行状态能够及时监测和处理。
充电站的运营管理应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充电服务的公平、安全和
高效。
规范还对充电站的用户服务和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使
充电站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总之,《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
计规范》是一份关于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的规范文件,对充电站及充电
桩的设计、安装和运营管理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旨在促进电动汽车充电设
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 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站
![电动汽车 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站](https://img.taocdn.com/s3/m/816bc551f01dc281e53af0b6.png)
ICS 29.020T 36DB11 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728—2010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站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2010-07-07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分级 (3)5 站址选择 (3)6 充电站功能、构成与技术要求 (4)7 安全要求 (6)8 配套设施 (8)9 施工与验收 (10)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建议和意见,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孙逢春、王震坡、刘鹏、刘欣、陈言楷、钟锌章、李永华、张锐秋、陈国良、原震、李辉、张海东、刘雪涛、权京华、田川、沈晓慧、于思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人:高阳、吴尚洁、罗小英、高原、陈强、孙金来、张三卿、张磊、邵浙海、刘金玉、孙运刚、彭永伦。
引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根据2010年4月23日和6月13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精神,按照北京市电动汽车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的需要,结合已有的充电站示范工程建设编制完成。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1934d8ed5bbfd0a795673a6.png)
车载充电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
非车载充电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能的充电机。若无特别说明,本规范所指充电机均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
直流充电桩DCChargingPoint
GB/Z17625.6-2003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谐波电流的限制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19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室外的充电桩外壳防护等级宜不低于IP54,其外壳宜选用绝缘材料。
6
负荷及负荷等级
6.1.1
充电站主要用电负荷包括充电机、监控装置、通风装置、站内其他动力设备及照明等。
6.1.2
根据GB50052-2009和《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电监安全[2008]23号)中对电力用户性质划分的有关规定,按照充电站在经济社会中占有的重要程度,划分为下列两类电力用户:
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立足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现状,同时兼顾未来发展,做到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并留有发展余地。
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免维护或少维护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严禁采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部门明令禁止的淘汰设备和材料。
充电站选址应符合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逐步实施。
当受到条件限制时,低压开关柜与充电机可安装在同一房间。或采取变压器与低压开关柜设置同一房间,但变压器应选用干式,且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的设施与保障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的设施与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a1fa63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b.png)
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能够显著减少尾气排放,从而降低空气污染
,保护环境。
充电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发展历程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充电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早期充电桩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逐渐向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普及。
发展趋势
未来充电桩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快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充电桩能够实现远程控制、自动识别、智能计 费等功能;快速充电技术能够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网络化则能够实现充电桩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 作,提高运营效率。
服务保障
服务网络
建立完善的充电桩服务网络,提 高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满足用
户快速充电的需求。
服务质量
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提升服务人 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用 户满意度。
客户服务
建立客户服务热线、在线客服等渠 道,及时解决用户问题和投诉,提 升用户服务体验。
04
充电桩设施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02
充电桩设施的建设与布局
建设标准与规范
充电设施建设应遵循 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 准,确保安全、可靠 、环保。
充电设施建设应注重 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合理布局,方便用户 使用。
充电设施应符合国家 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 ,确保设施的质量和 性能。
充电站点的选址与布局
充电站点应选择在交通便利、 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如商业中 心、公共停车场等。
规划引导
制定充电桩建设规划,明 确建设目标、布局和规模 ,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充电 桩建设。
标准制定
制定充电桩建设、运营和 服务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提升服务质量。
技术保障
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 入,提升充电桩的科技含 量和性能,推动技术创新 和应用。
DB11_Z 823-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
![DB11_Z 823-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 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daa76d582b160b4e777fcf0b.png)
ICS 01.080.01A 22 DB11 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823—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 — Charging equipment’s sign and setting requirements2011-08-09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Z 823—2011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图形符号 (2)5 充电场所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 (3)5.1 标志颜色及版式 (3)5.2 标志尺寸 (6)6 充电场所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的设置 (7)6.1 一般要求 (7)6.2 位置要求 (7)6.3 安装要求 (7)6.4 材料及维护要求 (8)7 道路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 (8)附录A(资料性附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应用示例 (9)图A.1 具有单一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设置示例 (10)图A.2 具有多项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设置示例 (11)图A.3 停车场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志设置示例 (12)IDB11/Z 823—2011II 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电动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组织实施。
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议和意见,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第部分非车载直流充电机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第部分非车载直流充电机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871bbbbaf45b307e87197b1.png)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第部分非车载直流充电机技术要求1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ICSDB11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XXXX—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off-board charger征求意见稿- XX - XX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12020年4月19日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构成 (2)5 参数 (2)6 要求 (2)7 试验方法 (7)8 标志与标识 (14)9 安装要求 (14)I2020年4月19日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GB/T 1.1- 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建议和意见,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单位: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单位: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人:II2020年4月19日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1 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非车载充电机的基本构成、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标志与标识和安装要求。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非车载充电机的设计、制造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3 湿热试验方法GB/T 2423.5 冲击振动试验方法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Fc:振动(正弦)12020年4月19日。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监控系统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监控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d7641e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6.png)
4.3
站控层应采用以太网连接;
设备层通信应采用以太网或CAN网方式;部分设备也可采用RS485等串行接口方式;
监控系统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的通信应采用专用以太网或无线公网;
4.4
站控层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主机容量应与监控系统所控制采集的设计容量相适应,并留有扩充裕度;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48、GB50395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入侵报警
在充电站供电区、监控室、电池维护区、电池存储区等位置宜设置入侵探测器;
应能实现部分或全部探测回路设备布防与撤防;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48、GB50394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出入口控制
在充电站出入口、电池更换区等位置宜设置出入口控制设备;
监控工作站及数据服务器等宜采用单机配置,规模较大的充电站可采用双机冗余配置,热备用运行;
应设置时钟同步和授时系统,其同步脉冲输出接口或数字接口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
4.5
监控管理功能
数据处理与存储
具备数据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具备对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报警事件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查询功能;
控制调节功能
向充电设备下发控制命令,遥控起停、校时、紧急停机、远方设定充电参数等;
电池更换过程监控
采集电池更换设备的位置、工作状态信息;
向电池更换设备下发起停命令及电池存取位置等信息;
供电监控
采集充电站供电系统的开关状态、保护信号、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能计量信息等;
控制供电系统开关、断路器的分合;
cc)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8760h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227be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9.png)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电动汽车充电站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车体验和充电服务的质量。
为了保障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制定一套规范成为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从充电站设施、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来介绍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
一、充电站设施1. 充电设备:充电站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设备,包括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
充电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并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给电动汽车提供稳定、安全的充电服务。
2. 充电桩布局:充电站的充电桩布局应合理,车辆进出方便,充电桩之间的距离和位置设置应满足实际充电需求。
同时,充电桩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牌,以便用户快速找到充电设备。
3. 充电时间控制: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的用车体验,充电站应根据市场需求设定合理的充电时间控制策略。
充电时间控制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和用车情况,灵活调整充电时间的策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服务质量1. 充电费用透明:充电站应明确充电服务的收费标准,并在充电桩周边显著位置公示,确保用户知晓。
充电费用应以能源计量为基础,确保充电费用的准确计算和透明度。
2. 充电效率和速度:充电站应保证充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使得充电效率和速度得到保障。
减少充电时间,提升充电效率,是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关键。
3. 服务人员培训:充电站管理方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充电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为用户提供友好、高效的服务。
三、安全管理1. 电气安全:充电站应按照国家标准,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电气设备,保证用户充电过程的电气安全。
充电桩、电缆及电源线路等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护,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 环境安全:充电站应符合相关环保要求和防火防爆要求。
场地周边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排水设施,并设置灭火器等安全设备,确保充电站的环境安全。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3858e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0.png)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电动汽车充电站是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提供电能充电设施的场所。
为了确保充电站的安全运营和用户的便捷体验,制定了以下规范和标准。
1. 充电站设施要求:- 充电站应设有足够数量的充电桩,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
- 充电桩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 充电站应提供清洁整洁的环境,确保用户的使用体验。
- 充电站应配备充电桩信息显示设备,方便用户查看充电桩的使用情况和充电进度。
2. 充电服务要求:- 充电站应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服务。
- 充电站应提供不同功率的充电桩,并为用户提供充电桩选择的建议。
- 充电站应提供多种支付方式,方便用户进行支付。
- 充电站应提供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方便用户进行账户管理和充电记录查询。
3. 安全管理要求:- 充电站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用户注意安全。
- 充电站应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运行的安全性。
- 充电站应安装防止电击的保护装置,确保用户的人身安全。
- 充电站应设有应急救援设备和防火设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4. 运营管理要求:- 充电站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充电站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 充电站应建立服务热线,及时解答用户的咨询和投诉。
- 充电站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 充电站应定期组织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以上是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要从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的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可以考虑以下内容:1. 充电站建设和布局方面的细节:讨论充电站的选址原则、布局规划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等。
2. 充电设备技术要求和标准:介绍充电设备的种类和功能,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 支付方式和用户管理系统的详细说明:解释不同的支付方式和用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4. 充电桩的维护和检修:详细介绍充电桩的维护要求和定期检修的流程。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6d099696c85ec3a86c2c540.png)
DL/T 5137-2008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电监安全[2008]23号)
3
SZDB/Z 29.1-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SZDB/Z 29.1-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适用于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17625.1-2003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充电站建设前期,应开展对充电站的环境和安全评价。
5
充电站组成和功能
充电站主要由行车道、充电区、供配电设施、充电装置、监控装置等组成。公共充电站还应包括营业场所。
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充电站应包括备用电池存储,电池更换的设施及场所。
充电站供配电设施由高压开关柜、变压器、低压开关柜及其电力、控制线路等组成。
配电站 Distribution Station
在中低压配电网中用于接受并分配电力、将10(20)kV变换为380 V电压的供电设施。
车载充电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
非车载充电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能的充电机。若无特别说明,本规范所指充电机均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
办公、生产等场所的停车场宜根据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停车位数量设置一定比例的充电桩。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f7bba369ec3d5bbfc0a746b.png)
5.4.5专用电动汽车数量较多时,宜设置专用充电站。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5.4.6电动公共汽车使用的专用充电站宜设置在公交汽车首末站、枢纽站、公 交专用停车场附近。
5.1.2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充电站应包括备用电池存储,电池更换的设施及场 所。
5.1.3充电站供配电设施由高压开关柜、变压器、低压开关柜及其电力、控制 线路等组成。
5.1.4充电站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供配电、充电、监控、计量和通信。扩展功能 包括计费。
5.2充电桩组成和功能
5.2.1充电桩由桩体、电气模块、计量模块等部分组成。
TN系统TN system
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载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连接 到此接地点的系统。
3.14
IT系统IT system
电源系统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 接地的系统。
3.15
脉波数pulse number
在一个基波周期内,换流器的换相次数。
3.16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19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GB 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总谐波畸变率total harmonic ratio, THD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标准化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标准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52d67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6.png)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标准化一、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标准化进展状况《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站》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本市充电站的分级、功能、构成、技术要求以及选址要求。
该标准根据动力蓄电池存储能量、充电服务能力将充电站分为四级。
其中一级充电站的蓄电池存储能量不小于6800千瓦时,或单路配电容量不小于5000千伏安,每天可以为200台次以上大中型商用车,或500台次以上乘用车提供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而四级充电站的蓄电池存储能量小于1700千瓦时,或单路配电容量小于IOOO千伏安,每天可以为40台次以下大中型商用车,或100台次以下乘用车提供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电动汽车的使用特点,标准提出充电站宜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合建,合建后不应影响原有设施的安全与使用功能。
根据交通影响评价,城区内充电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但不宜设置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
其中,公交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宜设置在公交场站内,其它专用电动汽车充电站设置在相应的停靠站内。
充电站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高温、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当充电站紧邻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时,应设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向。
充电站充电机附近应设防撞柱(栏),其高度不低于0.8米。
充电机的充电连接器放置处应有明显的文字标识和警示标识。
充电站要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警告标识、消防安全标志和图像采集区域标志,并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充电区、电池存储区等场所还要设置可燃气体报警系统。
与加油加气站共建的充电站,电池充电设备、电池更换设施与危险性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柴油设备外缘的距离均不得小于3米。
此外,该标准还对充电站的行车道和停车位作了规定。
充电站的入口和出口应分开设置,从入口到出口至少有2条车道。
充电站内车道宽度不小于4米,站内的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9米。
充电区、电池存储区和更换区不得采用沥青路面。
二、2012年国内首批汽车充电设施地方标准通过审定深圳市,9个与充电设施相关的系列标准顺利通过专家审定,这些标准将成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规矩”,标准的出台也使我市电动汽车发展走上快车道。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能源供给与储存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能源供给与储存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fdc28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6.png)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能源供给与储存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电动汽车(EV)成为了交通能源发展的趋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研究能源供给与储存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涉及的能源供给与储存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为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源供给、储存技术、充电需求、环保、能源转型一、引言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电动汽车(EV)已经成为交通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其能源供给和储存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建设高效、环保、智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不仅成为了业界的迫切需求,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电动汽车充电站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站,也称为EV充电站,是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设施。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动汽车充电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一)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分类及特点根据充电时间、充电功率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电动汽车充电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快速充电站:这种充电站可以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通常采用高功率充电设备,适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停车场等需要快速补电的场所。
2. 慢速充电站:慢速充电站通常采用较低功率的充电设备,为电动汽车提供长时间的充电服务。
这种充电站适合在居民小区、办公区等场所建设,方便车主在夜间或闲暇时间充电。
3. 无线充电站:无线充电站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通过磁场将电能传输给电动汽车。
这种充电方式不需要插拔充电线,方便快捷。
4. 移动式充电站:移动式充电站是一种可移动的充电设备,可以随时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这种充电站适合在应急救援、野外露营等特殊场合使用。
(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充电设备:包括充电桩、充电机等设备,负责将电能转化为电动汽车所需的直流电或交流电。
DB11_T799-2014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交流充电桩
![DB11_T799-2014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交流充电桩](https://img.taocdn.com/s3/m/6277dd00b14e852459fb577f.png)
ICS29.200K 85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9—2014代替 DB11/Z 799-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交流充电桩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electric vehicle: AC charging spot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Z 799—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交流充电桩》,与DB11/Z 799—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性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修改基本构成(见4);——修改充电接口要求(见6.2.1);——修改支付功能要求(见6.4.3);——修改通信功能(见6.4.4);——修改安全防护功能(见6.4.5);——增加软件升级功能(见6.4.7);——修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见6.5.2);——补充室外无遮挡交流充电桩的IP防护等级(见6.7.1.2);——增加充电设施标志要求(见8.2);——增加安装防风要求(见9.12);——增加安装位置要求(见9.13)。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的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电源行业协会、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武锋、严辉、吴尚洁、李永华、刘雪涛、权京华、田川。
本标准的参与起草人:彭永伦、李索宇、杨天林、刘鹏、黄彧、钱良国、吴智强、陈颖、李竞航、张磊、张建民、刘正耀、杜岩平、李葳蕤、黄院军、索转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29.020T 36DB11 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728—2010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站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icity supply and assur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2010-07-07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分级 (3)5 站址选择 (3)6 充电站功能、构成与技术要求 (4)7 安全要求 (6)8 配套设施 (8)9 施工与验收 (10)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建议和意见,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孙逢春、王震坡、刘鹏、刘欣、陈言楷、钟锌章、李永华、张锐秋、陈国良、原震、李辉、张海东、刘雪涛、权京华、田川、沈晓慧、于思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参与起草人:高阳、吴尚洁、罗小英、高原、陈强、孙金来、张三卿、张磊、邵浙海、刘金玉、孙运刚、彭永伦。
引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根据2010年4月23日和6月13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精神,按照北京市电动汽车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的需要,结合已有的充电站示范工程建设编制完成。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试验验证,总结了已有充电站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参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广泛征求了科研、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组织了多次研讨和专家论证,并达成一致意见。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将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检验和验证,并不断根据技术发展进行修订完善。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站1 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站(以下简称充电站)的分级、站址选择、功能、构成与技术要求、安全要求、配套设施以及施工与验收。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充电设备总功率大于100kW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与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GB/T 5013.1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6722 爆破安全规程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 13495 消防安全标志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 16179 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 17625.1 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小于等于16A)GB/Z 17625.6 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T 18487.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8487.2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GB/T 18487.3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GB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GB/T 19826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 22337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3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DB11/Z 728—2010GB 50089 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61 烟花爆竹工厂设计规范GB 5016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DL/T 448-2000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78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DL/T 782 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 856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GA 50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GA 588 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GA 836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则DB11/ 307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8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T 384.12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12部分:图像采集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DB11/ 513 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 634 建筑物电子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11/T 695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3 术语和定义GB/T 18487.1、GB 19596和GB 50016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充电站 EV charging station由三台及以上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和(或)交流充电桩组成(至少有一台非车载充电机),可以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和(或)电池更换服务,并能够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机、动力蓄电池进行状态监控的场所。
3.2交流充电桩 charging point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DB11/Z 728—2010 3.3充电区 charging area在充电站内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停车区域。
3.4充电系统 charging system由充电站内的所有充电机、充电电缆及相关附件组成的系统。
3.5供电系统 power-supply system为充电站的运行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的总称。
3.6监控系统 supervisor system对充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图像信号、参数配置等进行实时采集,实现站内设备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4 分级4.1 一级充电站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存储能量不小于6800kWh,或单路配电容量不小于5000kVA的充电站。
该站一般可以日提供200台次以上大中型商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或可以提供500台次以上乘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4.2 二级充电站电池存储能量不小于3400kWh,小于6800kWh,或单路配电容量不小于3000kVA,小于5000kVA的充电站。
该站一般日提供100台次~200台次大中型商用车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或可以提供200台次~500台次乘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4.3 三级充电站电池存储能量不小于1700kWh,小于3400kWh,或单路配电容量不小于1000kVA,小于3000kVA的充电站。
该站一般可以日提供40台次~100台次大中型商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或可以提供100台次~200台次乘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4.4 四级充电站电池存储能量小于1700kWh,或单路配电容量小于1000kVA的充电站。
该站一般可以日提供40台次以下大中型商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或可以提供100台次以下乘用车的电池更换或充电服务。
5 站址选择DB11/Z 728—20105.1 选址原则5.1.1 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5.1.2 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电网规划的要求,满足电力系统对电力平衡、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
5.1.3 站址应根据车辆规模及行驶规律进行合理选择。
5.1.4 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电动汽车的使用特点,充电站宜与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合建,合建后不应影响原有设施的安全与使用功能。
5.1.5 充电站建设应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城区内的充电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设置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
5.1.6 公交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宜设置在公交场站设施内。
5.1.7 其它专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宜设置在相应的停靠站内。
5.2 环境条件5.2.1 充电站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2.2 充电站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应设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向。
5.2.3 充电站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
5.2.4 充电站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5.2.5 充电区及电池存储区应具备通风条件。
5.3 安全条件5.3.1 充电站建设应进行安全评估。
5.3.2 充电站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
充电站内的充电区和电池存储区的建(构)筑物与站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GB 50016中丙类厂房的规定。
5.3.3 充电站不应靠近有潜在危险的地方,当与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毗邻时,与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距离应符合GB 6722、GB 50089、GB 50161及GB 50058的要求。
5.3.4 与加油加气站共建的充电站,电池充电设备与电池更换设施的安装位置应距离危险性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外不小于3m,距离柴油设备外缘不小于3m,危险性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见GB 50156。
6 充电站功能、构成与技术要求6.1 功能6.1.1 充电站的基本功能包括:充电、监控、电能计量;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充电站还应包括电池更换和存储。
6.1.2 充电站的拓展功能包括:电池的检测和电池的日常维护。
6.2 构成根据充电站的规模、服务对象和服务能力,充电站功能区应包括供电区、充电区、监控区,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充电站还应具有电池存储区以及电池更换区。
作为功能拓展,充电站可拥有电池维护区和其他服务区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