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构建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ppt课件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ppt课件

图一
它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应该说,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 初就已存在。纵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 有:种族、氏族、宗族、家庭。
❖ 二、功能
图二
血缘关系具有正功能,例如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 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反功能是,血 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出身家 庭条件优越的人,固然占据有利位置,但由于他们没有任 何奋斗,因而容易产生一股惰性;而出身家庭条件较差的 人,由于处在不利位置,这常常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苦 恼。
联的活动是社会的实质。
-
一、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 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
二、社会的特征
➢ 人类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 人类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以
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 人类社会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组织 ➢ 人类社会具有精神联系 ➢ 人类社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
社会公共场合若干不文明举止
-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运行 三、社会转型
-
一、社会结构
❖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 括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 社会制度及世界体系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 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如婚姻制度、法律
众议员,1868-1869年为纽约州参议员。
1868年任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875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879
年-1880年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主

我的理想社会构建.doc

我的理想社会构建.doc

我的理想社会构建自1949年起人们谈到社会就自然的附加上意识形态,在人们印象中世界好像已经只存在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我想撇开社会意识形态来谈谈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构建形式。

什么才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想真正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这样,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完善的法制,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安居乐业,都充分享有自由,平等的权益,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样的社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经济政治分配制度社会福利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包容度等等。

首先说经济,经济发展直观的就是人们手里的财富多少,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愿望和权利,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其生产力必须是高度发达的,拥有强大的生产力用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个生产力提升的事情,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居民环保意识等都要一并提高,在经济管理制度上:所有的企业的财务都要公开,对企业的领导人实行考核制度,不合格的下岗。

企业的人事任免都要公开,员工有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权。

人人都可以监督和建议使用税收的权利,重大活动要人民投票决定。

其次从政治层面,无论是何种政治制度,人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益,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所有的一切重要的政治活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人人可以自由投票,表达自己的心声。

人民可以对领导人实行考核和满意度调查,当考核不达标和满意度不合格时,可以罢免,重新选举领导人。

政治制度的选择不是制度选择人,而是人民来选择制度,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一要看制度本身,二要看具体国情,制度是否和国情相吻合。

我觉得政治制度没有最好最坏之分,就好像穿衣服一样,合适的就是最好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政治制度,我们不可能让还在刀工火种的原始人去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吧。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到了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差距后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允许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绩,被有些人说成是吃了资本主义的救命丸。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全套课件176P)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全套课件176P)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三个层面
一、转变政府职能
尊重市场、社会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行为的内在逻辑,它是
落实政府公共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职能的关键。
1、重构行政管理体制
事实上的分权体制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 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 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 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 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 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徘徊了半个世纪之久。像所有的意识形态一样, 发展承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总体性解决方案,从 贫困和疾病到暴力和独裁。 ——William Easterly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 放以后,中国突破和超 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发 展型国家,形成了一种 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 它在推动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 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 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公民社会及其组织 是保护公民权利的 集体行动者

现实的社会构建

现实的社会构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二、理论背景
1、传统知识社会学
2、反实证主义思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 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 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 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它反 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 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 义社会学思潮。其代表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现象学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拟剧论等。
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三、书评内容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一 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 识的基础
二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 的社会
三 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 的社会
四 结语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马克斯.谢勒,哲学家, 提出“知识社会学” (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 。
曼海姆主要关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现象
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对知识社会学都做出 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现状——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 思想史。
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 。 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 。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2021/3/10
22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位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 劳动者的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2021/3/10
23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 重要体现。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 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
设、社会管理的思想
和理论,毕达哥拉斯
认为,“整个天就是
一个和谐”。赫拉克
利特认为,和谐产生
于对立的东西。蕴涵
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
2021/3/10
的思想。
8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 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2021/3/10
2021/3/10
13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 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 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 指导方针。
2021/3/10
14
2005-2-19中央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 讲话。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
社会,应该是民主法
2021/3/10
24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 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现实的社会建构》

《现实的社会建构》

53决策探索2019.5上文化CULTURE新书推荐《现实的社会建构》《简单,应对复杂世界的利器》《写作之书》《历史的叙述方式》作者:【美】彼得·伯格 托马斯·卢克曼译者: 吴肃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38.00元内容简介:《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在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

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作者:姬晓安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46.00元 内容简介:好的故事没有槽点,好的人生必定简洁。

真正了不起的人和事,无不简洁而纯粹。

这是一本写给渴望以简单对抗复杂世界的读者的心灵能量书。

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真正的大智慧是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打开这本书,你便可以卸掉生活的重负,专注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学会选择性放弃,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用力;学会对关系断舍离,把一些人请出自己的生命——在已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聪明人都拥有的心智防身术,唯有简单能抵挡猝不及防的恶意,人在江湖,至高的城府就是返璞归真。

作者:【美】保拉·拉罗克译者:张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定价:49.80元内容简介:无论是写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广告文案还是小说或戏剧,写作者首先需要牢记一点:写作的本质在于实现表达与交流。

作为一种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所有人都必须懂得通过写作得体、有效、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书旨在为所有患“写作困难症”的读者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作者既关注语法、标点和风格等常见的遣词调句问题,也关注如何讲述一个故事,并利用故事的力量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当代的现实社会》课件

《当代的现实社会》课件
3 公共平台监管
新时代下,公共平台与政府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信息监管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治理。
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
1
教育普及率
教育普及和公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强烈。
2
职业发展前景
新时代下,职业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注重自身素质的提 升,成为关键问题。
3
国际化
国际化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是广大年轻人前往海外留学或深造的重要形式之一, 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的现状和未来
医房改革
健康生活模式
医疗卫生问题是三大民生,医药 价格、服务、质量等都需要改善, 及时保障百姓健康。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健康文 化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改变了自 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问题
社会阶层
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阶层分化, 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等问题,如 何优化分配财富、权力、机会等 资源,成为重要问题之一。
社会公正问题
如何在保障社会公正的前提下进 行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正、共 享,获得更好的社会稳定性和经 济效益。
儿童发展问题
儿童是国家未来,儿童成长环境 和机会的失衡对于孩子们的习惯、 性格、上进心等都会产生严肃而 深远的影响。
实践和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挑战
社会责任
面对时代的变革、社会需求,每个人都肩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学习与反思
不断学习和反思,关注身旁的人和社会,多关心社会现实,为解决问题积极努力。
团结互助
问题是多样的,应以团结为重心一起积极应对,从各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专业分工和协作,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不平等、失业、文化隔阂等问题 也随全球化浮现而来。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一、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及其机构性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

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

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

经济结构不能孤军独进,社会结构可以稍稍后于经济结构,但这种滞后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还是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的水平。

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以就业结构为例: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一产占70.5%,二产占17.3%,三产占12.2%;2008年变化为一产占39.6%,二产占27.2%,三产占33.2%。

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

非农产业的劳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50.1%,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

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008年则为45.7%,平均每年提高0.91个百分点。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作者
社会
影响
制作
传播
解读
现实
新闻
新闻
新闻工作 者
重要
建构
现实
信息
需要
过程
因素
受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本关于新闻制作、传播和消费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和案 例分析,探讨了新闻如何被制造、解读、传播和消费,以及新闻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以 下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摘要: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新闻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新闻的制造、解读和传播都 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需 要在制作新闻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 本书详细描述了新闻的制作过程,包括新闻敏感度、采访、写作、编辑和审查等方面。作者指出, 新闻工作者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新闻 报道。新闻工作者还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如保持客观、公正、真实等原则。
内容摘要
本书分析了新闻的解读与传播过程,探讨了受众如何理解新闻、如何将其与自身经验起来,以及 如何将其传播给他人。作者认为,受众在解读新闻时,会受到个人背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媒体报道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充分考 虑受众的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书强调了新闻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作者指出,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 的重要渠道,还是影响公众议程、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新闻工作者 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本关于新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 了解新闻制作、传播和消费过程的机会,还强调了新闻与社会的紧密。这本书为未来的新闻研究 和从业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事实的社会建构

事实的社会建构

1.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lecture 1)事实的社会建构了解社会事实之前,我们可以先探究一下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的实质是什么?Charles Cooley认为社会行动是不具实质的,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想象。

正如外星人看一场足球比赛时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只是看到一群人在不断的移动。

由此看之,社会行动应是一个文本,是需要人去诠释的。

虽然长期以来在Emile Durkheim的影响下,社会学界认为社会事实是客观自存的,但既然是社会事实是存在于社会行动之内,而社会行动被认为是需要诠释的,那么社会事实也应是社会建构的。

现如今,更多的人认为实际存在的是现象而非事实。

現象屬於感官素材,是指可以透過五官感覺得到的聲、色、味、形、影,但現象是各自零散出現,不具意义的。

它們不會自動的組合起來成為事實。

人每天面對無數的現象,不會也不可能每一片都注意到的,必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某些,而不及其餘。

即使是注意到的現象,本身是零散的,雜亂紛陳的。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理解這些現象,在這過程中,亦同時在描述這些現象,而無形中也在將這些現象建構成為事實。

由此观之,人们对现象有多少不同的描述,就会建构出多少不同的社会事实。

真理亦依据标准而确立。

有多少真理标准,就有多少真理。

總言之,事實是相對於某一框架或標準而成立的。

事实与客观存在无关,而完全是一个程序性、建构出的产物。

而界定甚麼才構成事實,是理解現象不可或缺的部份。

現象只是一些符號(sign) 或者說是象徵(symbol),本身不含意義,而且是零散存在。

要理解這些現象,就需要把它們編織起來,並且賦予意義。

由此可見,現象的理解,也就是事實的建構,也是個詮釋過程。

2.Modernization as a process of rationalization. 作为理性化过程的现代化(Lecture 3)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和时代主题。

简单地讲,现代化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

现实的社会构建-21页PPT资料

现实的社会构建-21页PPT资料
与日常生活现实相比较,其他的现实虽呈现特定的 意义领域,却由生活的现实规划意义与经验的方式。
日常生活的现实之所以能够渗透于人们生活中所有 可能产生的其他现实,并且包含这些现实而维持其 至高地位,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作为一个社会性 的存在具有客观的性质。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马克斯.谢勒,哲学家, 提出“知识社会学” (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 。
曼海姆主要关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现象
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对知识社会学都做出 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现状——在理பைடு நூலகம்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 思想史。
伯格和卢克曼将知识社会学视为经验性质的社会学 的一部分,他们将认识论及方法论问题从知识社会 学中排除出去,所做的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常 识性的“知识”更适合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伯格和卢克曼便指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在于 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 重属性进行分析。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提纲
一、作者简介 二、理论背景 三、书评内容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作者简介
1、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 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 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 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 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 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 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 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 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构建理 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 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 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 (1963)、《现实的社会构建》(1967)、《神圣的帷幕》(1969)、 《异端的使命》(1980)等。

20130419 郭伟和 社会建设理论与现实共23页

20130419 郭伟和 社会建设理论与现实共23页

三、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存在的问题
• 所谓帝国秩序,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说法,就是只 有政权中心和边陲地区的划分,而没有所谓的国界的概念。
而政权和边陲之间的也不是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联合体,
而是一种松散的、名义上的、宣示性的的统治关系,财政 贡献是当时唯一的实质性联系。
• 比如中国传统帝国社会,按照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就 是一个皇权和绅权相互分离的双轨政治,皇权不下县(费 孝通、吴晗,1947);皇帝和朝廷对广大乡村通过非正式 的乡约、里正等准官员实行简约管理(黄宗智,2019); 地方社会主要靠文化网络进行自治管理(杜赞奇,2019); 地方经济活动是一个社区内部的伦理经济(斯科特,2019) 和社区之间的市场网络(施坚雅,1976)等内外有别的经 济生活。
• 有关狭义社会的管理,也就是各国的社会政策, 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转变过程。
• 传统社会的福利和保障问题,或者说人口再生产 问题,主要是通过家庭和社区互助来解决,也就 是说国家和社会并不承担这里责任,主要通过家 庭伦理和社区道义等来管理这类事务;
• 而现代社会的转型就是打破社区自治的过程,同 时也导致家庭体系由传统社会的累系世居的模式, 转变为资产阶级的核心家庭模式,进而转变为后 工业时代的多元不规则家庭生活模式。
• 按照美国政治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的说法,整个现代化 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地方社区自治、国家政权基层延伸、 进而构建国内一体化市场体系和统治秩序的过程,最后导 致现代民族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出现。
• 按照迈克尔.曼的说法,这个过程中,国家的社会管理能 力得以分化和加强,强制性权力受到限制,基础性权力通 过技术化得以扩展,从而保证广大的市场体系得以维持自 发的秩序。
• 所谓强制性权力就是国家政权强制干预国民生活的权力和 手段,比如收税、罚款、没收财产、关押人员等。这些权 力都开始手段法律的限制,实现了民族国家民主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现实的社会构建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