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荧光制剂的多模态多功能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模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范文
《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篇一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向多模式协同治疗转变。
其中,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近红外光与肿瘤微环境在协同治疗体系中的构建,并对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二、近红外光在协同治疗体系中的作用近红外光(NIR)作为一种无创的光源,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光学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肿瘤治疗中,近红外光能够穿透组织深层,有效激活特定光敏剂,进而诱导光动力治疗或光热治疗等效应。
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近红外光不仅可以通过激活光敏剂诱导局部高反应性环境,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近红外光还可用于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
三、肿瘤微环境在协同治疗体系中的作用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等复杂因素。
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肿瘤微环境既是治疗的靶点,也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如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等,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某些分子可以作为近红外光的靶点,实现精准治疗和实时监测。
四、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基于近红外光和肿瘤微环境的特性,构建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是实现精准、高效治疗的关键。
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近红外光激活的光敏剂:选择合适的光敏剂是实现近红外光治疗的关键。
通过优化光敏剂的化学结构、光谱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等,提高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2.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将近红外光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近红外光激活的光敏剂诱导局部高反应性环境,再结合放疗或化疗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肿瘤的研究进展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肿瘤的研 究进 展
周
● ● ● - ● 一 ‘ - , - ● ● ● - ● 一 ● - ● - ● _ ● - ● 一 ● - ‘ 一 ● - ● - ● 一 , - 一 ●
晖
- - ● ●
吴俊娇
_ - - , 一 ● - ● -
范洁琳
● - ● - ‘ - ● -
综 合影像 MutMo ai g g l— dlyI i i t ma n
. 9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7 4.
C iee ora o Me i lma ig hns un l f dc gn J aI
Do:1 .99 .s . 0 —152 1. . 2 i 03 6  ̄i n1 55 8 . 1 00 s 0 0 1 2
些 以硅 为基础 的纳米 粒 子探针 应用 的生物 安全 性 问题提
供 了初步答案 。
术 存在着 自身难 以克服 的缺陷,如荧光成像在人 体尤 其深部
组织很 难获得 定量信 息,C T成 像技 术缺乏特 异性靶 向对 比
目前 基 于多模 态分 子影 像技 术在肿 瘤 早期 诊断 中的应 用 主要 以荧 光分子 探针 为基 础 ,合 成 多功能 靶 向探 针 ,结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其无损、快速、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学、生物、制药等领域。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诊断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物质分析技术,是指使用近红外光(波长范围为780~2500nm)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和其它相关研究的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非常快速地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能够高效地获取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参数。
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与样品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成份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
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肿瘤检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从细胞级别到组织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动物到人体,近红外光谱技术都可以被用于肿瘤检测和研究。
其中,最为广泛的应用是研究肿瘤组织的近红外光谱特征。
由于不同肿瘤组织的生化成分差异很大,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识别样品光谱特征,实现对于肿瘤组织的检测。
目前,在肿瘤检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组织成分分析利用近红外光谱对肿瘤组织中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度。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光谱库,对肿瘤组织进行检测鉴定,可以更加准确地给出肿瘤的诊断结果。
2、肿瘤手术中导航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导航。
将近红外光谱探头放置在手术病变区域,可以通过光谱特征识别,确定肿瘤的范围,提高手术切除的准确度和保留正常组织的精度。
3、药物分析药物成份分析是肿瘤治疗中的关键环节。
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肿瘤药物进行成份分析、定量分析等,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肿瘤血液标志物检测除了直接检测肿瘤组织外,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肿瘤血液标志物检测。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是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威胁的疾病之一。
如何提升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来,医学影像技术一直在不断地进步,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计算机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现代成像技术已由单纯的解剖形态学时代逐步跨入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数字化影像、分子成像等有机结合的时代。
医学影像技术在肿瘤定位、定性及分期、分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成像原理和设备不同,临床上通常需要利用多种模态影像技术成像的信息。
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描述形态的解剖成像技术和描述人体生理或病理代谢的功能成像技术。
解剖成像主要包括X 线、CT、MRI、超声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
功能成像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技术(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和灌注成像(PWI)等。
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和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具体如下:①X 线透视检查技术简便而且费用较低,对骨骼系统及肺部等具有高自然对比结构及其病变的显示更加直观、可靠,同时可动态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其诊断效能受检查者的技术影响较大。
而且较多的X 射线暴露可能对被检查者的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②CT成像速度快,对敏感组织在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上显示较清晰,通过横断位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对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进行各种评估,但其对软组织器官的分辨能力低于MRI,且没有功能成像功能,对检查者也有电离辐射影响。
③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也是一种可以显示解剖结构的断层成像技术。
它利用磁共振的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中水或脂肪中氢原子的检测,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最终转换成人体组织信息显示出来。
MRI 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可达到解剖级别的水平,在多数肿瘤的诊断上较CT 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而且无电离辐射,敏感性高,可获得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立体图像。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生物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肿瘤检测和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
其中,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已经显示出在肿瘤检测中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挑战。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光的穿透性和组织的光学特性来实现对生物组织的成像。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组织中的光吸收、散射和透射等光学参数,获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肿瘤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肿瘤定位和肿瘤边界检测。
首先,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来实现肿瘤定位。
肿瘤组织通常具有较高的血红蛋白浓度和较低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因此在近红外光谱成像中呈现出较高的吸收。
其次,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组织中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来实现肿瘤边界检测。
肿瘤组织通常具有较高的散射系数和较低的吸收系数,因此在近红外光谱成像中呈现出较高的散射和较低的吸收。
通过分析组织中的光学参数,可以确定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边界,从而实现肿瘤的准确检测。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不需要对患者进行任何创伤性的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其次,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边界检测。
此外,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的生理和代谢活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然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有限,只能用于浅表肿瘤的检测。
对于深部肿瘤的检测,需要进一步提高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
其次,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光学参数的测量和分析需要复杂的算法和设备支持,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和成本。
因此,如何简化和优化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1. 什么是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医学成像技术,用于对生物体内生化和生理过程的分子水平进行检测,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可以通过可视化分子和生物过程来提供信息,以了解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2.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2.1 静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静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或PET-CT)是一种高精度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组织和器官的分子级别信息。
它可以用于早期肿瘤诊断,可以检测到肿瘤的代谢变化。
PET-CT可以提供对肿瘤患者的精确影像展现。
2.2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肿瘤诊断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肿瘤血管形成、血液供应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疗效的信息。
DCE-MRI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实时的过程数据。
2.3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建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建(CS-MRI)是一种能够从有限采样数据中重建高质量医学图像的新技术。
CS-MRI技术能够显著地提高MR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特别适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
3.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3.1 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此治疗中,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注入体内,以破坏癌细胞。
分子影像学可以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具有放射性治疗的资格以及评价治疗效果。
3.2 磁共振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MR-HIFU)磁共振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MR-HIFU)也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来引导高强度超声波产生局部加热。
在部位加热条件下,肿瘤细胞得以销毁。
该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实体肿瘤治疗,如乳腺癌、子宫肌瘤等。
4. 分子影像学面临的挑战尽管分子影像学为肿瘤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但它仍然有一些挑战。
4.1 影像学的复杂性分子影像学的数据处理和解析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024年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范文
《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篇一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癌症治疗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更为高效和安全的肿瘤治疗方法,研究界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
近年来,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近红外光(NIR)照射下,结合肿瘤微环境的特殊性质,构建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原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近红外光与肿瘤微环境的特点近红外光作为一种特定波长的光,具有组织穿透性强、生物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肿瘤微环境则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如缺氧、酸中毒、高血管密度等,这些特点为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光热治疗与光动力治疗的结合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将光热治疗与光动力治疗相结合,通过近红外光的照射,实现两种治疗方式的协同作用。
光热治疗利用近红外光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在高温下发生坏死;而光动力治疗则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两种治疗方式的结合,既发挥了光热治疗的快速杀伤作用,又利用了光动力治疗的持续作用。
(二)药物载体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将药物载体引入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
药物载体可以携带化疗药物、免疫药物等,通过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时间和位置,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药物载体可以快速将药物释放到肿瘤组织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对近红外光的精准控制,结合肿瘤微环境的特殊性质,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杀伤。
同时,药物载体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范文
《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篇一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因其能够综合多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构建一种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二、近红外光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的作用近红外光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光源,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近红外光可以作为治疗触发器,通过特定的光子能量与肿瘤细胞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近红外光治疗具有精准、可调的光子能量特点,可以与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或结构进行相互作用,如激活某些酶的活性、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等。
此外,近红外光还可以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如改变肿瘤组织的pH值、温度等,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三、肿瘤微环境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的作用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肿瘤微环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近红外光等治疗手段相互影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改变肿瘤组织的pH值,可以降低某些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通过调节肿瘤组织的温度,可以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等。
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某些成分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也可以作为治疗靶点,与近红外光等治疗方法共同作用,实现多模式协同治疗。
四、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方法。
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药物/基因的精准递送: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基因负载到载体上,如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根据特定靶点在肿瘤组织中实现精准递送。
2. 近红外光的触发:通过近红外光源对治疗体系进行触发,激活载体上的药物/基因,或改变肿瘤微环境的条件。
3.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的pH值、温度等条件,增强治疗效果。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分子影像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旨在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1. 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分子影像学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标记物,如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和肿瘤特异性基因,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肿瘤并进行准确诊断。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特定的肿瘤标记物探针,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早期定位和分析。
2. 肿瘤预后评估分子影像学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即预测肿瘤的发展趋势和预后结果。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分子标记物表达水平,如癌胚抗原(CEA)、细胞凋亡标记物和肿瘤血管生成标记物等,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风险。
例如,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结合特定的标记物探针,可以评估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和分子表达情况,从而预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和预后结果。
3. 肿瘤治疗监测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而分子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放疗后,通过MRI或PET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体积变化和代谢活性,从而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放疗剂量。
4. 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分子影像学可以提供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激酶表达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激酶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
此外,分子影像学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从而指导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监测和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分子功能影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功能影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迅猛发展,直接促进了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和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等在内的功能影像技术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分子功能影像技术主要研究途径是通过观察靶器官或组织代谢、乏氧状态、受体变化、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等,探寻机体变化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分子水平的特征信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功能影像不仅用于分子影像学诊断,而且已发展为一种新的分子靶向治疗手段[1],例如,以131I标记间位碘代苄胍,其通过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异结合使受体显像,并同时以该受体介导131I靶向治疗。
与此同时,单克隆抗体、基因介导的核素治疗已进入临床研究,具良好的应用前景[2]。
目前,与临床联系最为紧密的分子功能影像学主要以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且以恶性肿瘤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就当前分子功能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1肿瘤代谢显像肿瘤代谢显像是分子功能影像学研究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临床诊断等, 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代谢显像剂主要有葡萄糖、核酸、氨基酸等。
1.1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通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作用进入细胞,经己醣激酶(hexokinase)磷酸化成为6-磷酸-FDG,由于6-磷酸-FDG不能糖酵解进一步代谢,故以6-磷酸-18F-FDG的形式聚集于胞内。
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与前景剖析
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与前景剖析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正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分子影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测量分子在活体内的特征来实时获得有关疾病状态的影像信息的技术方法。
该技术具有非侵袭性和定量化的特点,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以及治疗过程中提供准确的诊断和监测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分子影像技术能够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内部分子特征进行观察和评估,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肿瘤分型、定位和评估信息,辅助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首先,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肿瘤分子标记物的检测和定位上。
通过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进行高度敏感的检测。
例如,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可以与肿瘤细胞的表面分子或特定基因序列结合,通过特殊信号的放射性示踪或荧光标记,在影像上显示出肿瘤细胞的位置和分布。
这种分子标记物的检测和定位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确定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期,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丰富,针对不同类型和分期的肿瘤的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对于每个患者来说,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仍然是一个挑战。
通过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大小,并为医生提供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标记物和生物学参数的评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
最后,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分子探针的开发和进一步优化,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
例如,近年来光学、磁共振和核素医学的技术发展为分子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
此外,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王荣福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影像》
【年(卷),期】2013(022)004
【摘要】影像学检查是肿瘤检查的重要方法,但传统的检查方法已难以满足临床需要.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PET/MRI的研制成功,实现了解剖显像与代谢显像结合,大大提高了肿瘤的诊断效能.因此,多模态影像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页数】4页(P292-295)
【作者】王荣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10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SPECT/CT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J], 殷雷;王荣福;闫平
2.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J], 谷雪松
3.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SPECT/CT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J], 黄江华
4.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王荣福;
5.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J], 冯永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影像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
分子影像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概述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分子影像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已经在肿瘤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将介绍分子影像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及其价值。
一、分子影像技术简介1. 放射性核素显像通过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可以观察到患者体内组织的代谢和功能情况,从而间接反映出患者的健康状态。
2. 影像增强剂影像增强剂是指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并在影像检查中产生信号增强效果的物质。
它能使器官或组织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判断。
二、分子影像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1. 肿瘤定位与血流灌注评估分子影像技术可通过观察血流或代谢的异常改变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放射性核素显像能够通过标记化合物进一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从而评估肿瘤灌注程度。
2. 早期筛查与诊断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对潜在的肿瘤进行早期筛查,帮助发现无症状的肿瘤。
例如,乳腺超声造影技术通过检测乳腺组织内的微血管分布,可提供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
3. 肿瘤转移检测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肿瘤会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转移。
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结合影像增强剂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检测到转移灶,并进行进一步治疗计划。
4. 治疗效果监测使用分子影像技术可以观察肿瘤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例如,在放射性治疗后,通过观察放射性核素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初步评估疗效。
三、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1. 非侵入性分子影像技术可以通过外部设备观察患者体内的器官和组织,无需进行切除或穿刺等侵入性操作,降低了患者的风险和不适感。
2. 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子影像技术对于肿瘤标志物和代谢产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与其他检测手段相结合分子影像技术通常与其他肿瘤检测手段相结合,如组织学、血液学等,可以综合多种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分子影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分析
分子影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分析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从分子影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治疗效果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分子影像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分子影像技术的原理。
分子影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它通过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和分布来评估肿瘤的生长和治疗反应。
常见的分子影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磁共振成像(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那么,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什么呢?首先,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分子标志物,可以提供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其次,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
通过追踪药物或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我们可以判断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和放疗的定位和规划,提高治疗精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分子影像技术在早期肿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例如,在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以PET-CT联合使用FDG作为示踪剂,可以准确检测肿瘤的存在和生长。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对于预测和监测肿瘤治疗反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PET-CT可以在化疗前后评估患者的代谢活性或肿瘤体积,从而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更进一步,分子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个体化治疗决策。
例如,在乳腺癌中,通过对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的检测,可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然而,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中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分子影像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广泛应用。
其次,分子影像技术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要求较高。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目前尚不能解决所有肿瘤治疗中的问题,仍然需要与其他诊断和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近红外分子成像和肿瘤可视化精准联合治疗
博士学位论文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近红外分子成像和肿瘤可视化精准联合治疗作者姓名:邓冠军指导教师: 蔡林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学位类别: 理学博士学科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12月Multi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for near-infrared molecular imaging and tumor visualized precision combination therapy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Doctor of Philosophyin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By Deng GuanjunSupervisor : Professor Cai Lintao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ecember 2018摘要摘要众所周知,重大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期精确诊断与精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发展高、精、尖的诊断技术和高效、无毒的治疗手段是现代医学的主要目标。
分子和纳米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实时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迅速兴起的不同手段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大大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纳米颗粒可以将不同诊断技术和治疗功能集合一起并且其通过高通透高滞留效应(EPR效应)能够进入肿瘤组织深处,因而纳米颗粒在癌症诊疗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本论文中,我们拓展了近红外荧光成像900 - 1000 nm (NIR-Ib)光谱范围,并且将其应用于脑胶质瘤NIR-Ib 荧光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然后,我们探索了肿瘤的光疗与免疫治疗、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的效果,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于多模态成像的肿瘤诊断技术研究
基于多模态成像的肿瘤诊断技术研究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而基于多模态成像的肿瘤诊断技术,尤其是结合了影像和光谱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基于多模态成像的肿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这项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1.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概述多模态成像技术结合了不同成像方式的优势,通过获取多种信息来提高对肿瘤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光谱成像技术、超声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X射线成像技术等都属于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范畴。
这些成像技术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来获取肿瘤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信息,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依据。
2. 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被测物质的吸收、散射、荧光等光谱特性来获得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提供肿瘤细胞的代谢状态、光散射特性和血氧饱和度等信息,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和监测具有很大的潜力。
3. 超声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图像信息的技术。
它具有无创、实时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临床肿瘤诊断的重要工具。
超声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肿瘤的大小、形态、血流灌注以及血管结构等参数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长速度。
4.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组织的磁共振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肿瘤的图像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能够提供非常详细的组织结构和代谢信息,对于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征、边缘清晰度和血供情况等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X射线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X射线成像技术是采用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通过对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来生成图像的技术。
它具有分辨率高、成本低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肿瘤诊断手段之一。
X射线成像技术能够对骨折、钙化、肿块和其他异常结构进行检测和分析,对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4年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范文
《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篇一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肿瘤治疗已经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逐渐向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转变。
在众多新兴治疗方法中,多模式协同治疗因其综合各种治疗方法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一种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的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旨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二、背景与意义近红外光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具有穿透力强、安全性高等优点。
然而,单一治疗模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肿瘤微环境为多模式协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结合近红外光与肿瘤微环境的特点,构建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三、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一)近红外光治疗技术近红外光治疗技术利用近红外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力,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在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中,近红外光治疗技术可以用于激活其他治疗模式,如光动力治疗、热疗等。
(二)肿瘤微环境触发技术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环境的综合体,包括细胞、分子、信号通路等。
通过分析肿瘤微环境的特点,可以找到触发多模式协同治疗的切入点。
例如,可以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特定的酶、分子等触发剂,激活治疗体系的响应。
(三)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的构建在近红外光/肿瘤微环境触发下,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化疗:通过近红外光激活化疗药物,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2. 光动力治疗:利用光敏剂和近红外光的相互作用,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破坏肿瘤细胞。
3. 热疗:利用近红外光转化成的热能,使肿瘤组织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4. 免疫治疗: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多模式协同治疗体系将各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相互协同,提高治疗效果。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胸部肿瘤精确放疗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抽取均分为研究和对照两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为对照组,接受多模态影像技术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性,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多模态影像技术;胸部肿瘤;精确放疗恶性肿瘤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病人长期的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基因突变等原因造成。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在我国出现了不断增长的态势,已经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恶性肿瘤,即人们口中的癌症,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随着我国现代影像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3]。
本文分析研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组例数年龄范围/平均年龄肿瘤类平均病灶别(n)(岁)型直径(厘米)研究组50(29-79)43.38±5.27乳腺癌2.14±0.34对照组50(30-81)43.05±5.56乳腺癌2.17±0.15t0.30460.5708P0.76130.56941.2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超声检查:本院超声诊断设备采用的是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病人保持仰卧位,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到10mHz,对病人患病部位开展多切面扫查,了解肿瘤大小、所在位置、具体形态、包膜以及内部回声情况,同时也需进行双侧腋窝位置淋巴结检查。
近红外荧光(NIRF)染料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近红外荧光(NIRF)染料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赵勇;王浩;师长宏【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8)003【摘要】Optical molecular imaging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sciences due to its advantageous properties such as non-invasive, real-time and high resolution. As a kind of important optical molecular imaging probe,the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NIRF)dyes exhibit less tissue absorption and strong tissue penetration,and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umors.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number of NIRF dyes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by conjugating tumor-targeting ligands,nano-modifications and multimodal NIRF imaging, and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se NIRF dyes in tumor diagnosis.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NIRF dyes in tumor diagnosis.%光学分子影像以其非侵袭性、实时、分辨率高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染料作为重要的光学分子影像探针,由于其波长被组织吸收少,组织穿透力强,正在逐步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人们通过偶联肿瘤靶向配体、纳米修饰以及采用多模态近红外荧光成像等方式,开发出一批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NIRF染料,显著提高了该类染料用于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就NIRF染料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页数】5页(P98-102)【作者】赵勇;王浩;师长宏【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 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相关文献】1.近红外荧光法联合美蓝染料法在早期乳腺癌SLNB中的应用 [J], 侯丁丁;康骅;王亚军;赵菁;李开富;韩婧2.近红外荧光染料在胃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J], 赵宁宁;张彩勤;赵勇;杨丽;张海;刘漪沦;师长宏3.靶向性近红外荧光染料在肝癌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J], 赵宁宁;张彩琴;赵勇;谭邓旭;师长宏4.近红外荧光纳米粒子在肿瘤诊断的应用及发展 [J], 薛乐; 邓大伟5.近红外荧光染料在泌尿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J], 杨文杰;秦靖;赵菊梅;师长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近红外荧光制剂的多模态多功能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师长宏【摘要】多模态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整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分子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新近报道的七甲川菁(heptamethine cyanine)染料是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制剂.该染料独特的光学特征使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靶向治疗和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包裹该类染料可用于NIRF/MRI双模成像,标记核素后可实现NIRF/PET双模成像,共轭结合化疗药物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传递,多个七甲川菁染料的复合物已被用作多模态成像,成为光热、光动力学和组合治疗肿瘤的新策略.%Multi-modal fusion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a variety of molecular imaging techniques,and has become a hotspot and trend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Heptamethine cyanine dye is a class of novel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dye with tumor targeting properties. With its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the dye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umor molecular imaging, targeted therapy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 Nano-materials containing heptamethine cyanine dye can be used for NIRF/MRI dual-modal imaging. NIRF/PET dual-modal imaging can be achieved after labeling with nuclides. Conjugated with chemotherapy drugs,targeted delivery of anti-tumor drugs can also be achieved. Complexes of multiple heptamethine cyanine dyes have been used formulti-modal imaging as a new strategy for photothermaltherapy,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combined treatment of tumors.【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8(026)002【总页数】5页(P234-238)【关键词】近红外荧光;多模态成像;肿瘤模型;分子影像【作者】师长宏【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 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能够在活体状态下对动物模型进行结构和功能成像,从而反映全身、局部器官与组织甚至分子水平的变化;甚至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精准描述疾病模型的生理变化过程。
目前常用的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成像、核素分子影像(PET,SPECT)、CT和MRI。
单一模态的分子影像技术由于低分辨率和空间位置信息解读困难等缺点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而整合多种分子影像技术优势的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图像,而且能够呈现解剖结构,提高了传统影像定位、定性的准确性,目前已成为分子影像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1]。
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试剂具有高消光系数、较大的斯托克斯变化,可在700~1000 nm内产生强荧光发射能力[2];同时,生物组织在NIR光谱中自发荧光低,确保了NIRF的组织穿透力,从而为NIRF活体成像技术应用体内肿瘤诊断提供了可能[3]。
本综述总结了基于NIRF染料的多模态多功能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肿瘤靶向性NIRF染料在肿瘤模型中的应用NIRF成像由于其多重检测能力和高灵敏度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 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NIRF成像试剂,但其不具有肿瘤靶向性,在肿瘤细胞中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增强的通透性和保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而不是主动的靶向特征,这易导致正常细胞的非特异性集聚[4]。
新近报道的七甲川菁(heptamethine cyanine)染料是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NIRF化合物,包括IR780、IR808、IR820、IR783和MHI-148等,该类染料能够被特异性识别并集聚于肿瘤细胞[5]。
如将肾癌病人的肾脏切除后灌注MHI-148或IR-783染料,发现肾癌病灶中有近红外荧光信号集聚,并能检测到肾癌病人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6]。
MHI-148在胃癌和肝癌的PDX小鼠模型中显示特异性积累,灌注临床胃癌标本在肿瘤部位可检测到特异性荧光[7-8]。
与其他NIRF染料相比,七甲川菁染料在肿瘤细胞中积累能力强,具有高的稳定性和良好的信噪比。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肿瘤细胞具有高的线粒体膜电位;②肿瘤细胞中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OATP)高表达,特别是OATP1B3介导了肿瘤细胞对七甲川菁染料的特异性吸收;③已证实肿瘤细胞对MHI-148的吸收是通过OATPs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的联合作用[2]。
同时,该类染料在808 nm以上激光照射下能够杀灭肿瘤细胞,这提供了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 PTT)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的可能[8]。
进一步利用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将该染料结合抗癌药物或进行纳米颗粒修饰用于肿瘤的组合治疗,从而使七甲川菁染料成为荧光成像、靶向治疗以及肿瘤药物递送载体的有效候选试剂[9]。
2 纳米修饰的NIRF 染料用于光学成像常规NIRF 染料用于体内成像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①水溶性差;②缺乏肿瘤靶向性;③光漂白严重,不能长时间进行影像检测。
纳米材料包裹后可改善NIRF染料的水溶性,连接肿瘤特异性受体可增强其靶向性,同时减弱其光漂白效应。
七甲川菁染料自身具有的肿瘤靶向性、高量子产率和生物组织中低的自发荧光使其成为优异的肿瘤影像探针[10];同时,由于该类染料具有的多重功能和结构特征,纳米材料修饰后可使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提高数倍,显著优于ICG。
使用碳二亚胺将IR783与明胶结合,然后加入氧化铁,最后用人血清白蛋白包裹制备成纳米颗粒,可用于检测结肠癌的发生[11]。
基于IR780的纳米颗粒是将IR780加载到脂质体中,制备成大小分别为95 nm和26 nm的IR780磷脂胶束。
胶质瘤细胞中的线粒体对上述纳米颗粒和游离染料都具有良好的摄取效果。
与IR780-脂质体相比,体内成像显示IR780磷脂胶束在U87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中的积累增加,这表明IR780磷脂胶束对脑肿瘤具有强的靶向性[12]。
当IR784被聚乙二醇化形成100~220 nm的纳米颗粒GUMBOS时,该材料通过紫外光谱测量显示出122 nm的斯托克斯偏移,具有更好的光穿透效能,从而在体内成像中显示出良好的优势[13]。
除电荷和形状外,由于EPR效应,纳米材料的大小与肿瘤的富集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68 nm的ICG脂质聚合物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集聚能力显著高于118 nm的颗粒,滞留能力也优于38 nm的材料。
3 NIRF 染料的多模态多功能成像虽然NIRF染料在肿瘤诊断中显示出良好的优势,但其用于生物成像的缺点在于低的空间分辨率。
由于MRI和PET可提供更高的分辨率,NIRF技术结合MRI或PET成像可以弥补单一成像方式的不足。
3.1 NIRF /MRI双模成像NIRF成像灵敏度高,信噪比低,但空间分辨率差,而 MRI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信息,与和NIRF技术组合后,可提供精确的空间图像,不仅能够完成高分辨率的解剖成像,而且可用于以低灵敏度对低分子靶点进行成像。
利用NIRF染料在肿瘤模型非侵入性成像中的优势,将IR825染料与Mn2+和聚多巴胺(polydopamine, PDA)组成的纳米金属有机颗粒(nanoscale metal-organic particles, NMOP),再形成具有外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层的核-壳纳米颗粒,即Mn-IR825@PDA-PEG NMOP。
该颗粒通过Mn2+介导,光学成像和IR825的光热特性提供T1加权的MRI图像,同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能够被肾脏快速代谢,因此该纳米颗粒可用于多模态成像[14]。
NIRF染料也可与钆(gadolinium, Gd)偶联用于双模成像,例如,MHI-148与不同类型的多孔Gd硅酸盐结合形成纳米颗粒(多孔Gd硅酸盐@ mSiO2)可改善T1-T2效应,同时结合MHI-148肿瘤靶向性,提供了纳米颗粒的多模态功能[15]。
IR825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结合,并与DTPA-Gd共价连接,形成的HSA-Gd-IR825纳米复合物能够通过淋巴循环,可靶向检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同时,借助于MRI和NIRF成像技术,推动了“光热消融辅助手术”策略[16]。
IR825与阳离子聚合物聚烯丙胺盐酸盐(polyallyl amine hydrochloride, PAH)形成纳米复合物可用于体内NIRF成像。
进一步将该系统与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IONP)结合,再与聚乙二醇化形成IR825@PAH-IONP-PEG复合纳米颗粒,该化合物具有NIRF成像特征和T2对比度,当用915 nm激光照射时具有光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