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研学旅行专题课程方案设计模板

研学旅行专题课程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探索自然奥秘,传承文化精髓》研学旅行专题课程二、课程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课程目标1. 了解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 通过实地考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能力。

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1. 研学旅行前的准备- 研学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与介绍- 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研学旅行所需的物资准备2. 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活动- 参观自然景观,了解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走进历史遗迹,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参与互动体验,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3. 研学旅行后的总结与反思- 撰写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交流研学旅行中的收获与感悟- 总结研学旅行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五、课程实施1. 时间安排- 研学旅行活动为期3-5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地点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村等地。

3. 组织形式- 采用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担任研学旅行活动负责人。

4. 安全保障- 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 配备充足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

六、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 学生根据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 家长评价- 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

4. 研学旅行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心得体会、摄影作品、视频等形式,展示研学旅行成果。

七、课程资源1. 教材与资料- 编写研学旅行专题课程教材,收集相关资料。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1. 引言1.1 概述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参观、考察、实践等形式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学旅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门研学旅行课程,并结合教学课件,以达到明确的教育目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其次,在正文部分对研学旅行的背景和意义作详细阐述;第三部分是研究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和要点;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进行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一门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研学旅行课程。

通过明确的课程目标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研学旅行的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同时,结合教学课件设计,可以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展示相关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阐述。

2. 正文研学旅行是指通过参观考察、实地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且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拓宽思维的机会。

为了让研学旅行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课程目标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要明确反映出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这可能包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在历史类研学旅行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并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态度。

其次,根据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这些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与实践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与实践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与实践策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学旅行概述 (2)2. 德育在研学旅行中的重要性 (3)3. 实践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5)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 (6)1.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8)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8)3.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4.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0)5. 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10)三、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策略 (11)1. 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13)1.1 设计富有德育内涵的研学主题 (14)1.2 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研学内容 (15)1.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16)2. 创新研学旅行实施方式 (18)2.1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研学活动 (19)2.2 结合跨学科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0)2.3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学效果 (22)3. 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建设 (23)3.1 提高教师的研学指导能力 (24)3.2 鼓励教师参与研学旅行项目 (25)3.3 建立教师研学旅行激励机制 (26)4. 营造良好的研学旅行环境 (27)4.1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28)4.2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9)4.3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30)5. 加强对研学旅行的评价与反思 (32)5.1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33)5.2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研学策略 (34)5.3 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35)四、结语 (36)1. 研学旅行德育意蕴的深化与拓展 (37)2. 实践策略的完善与创新 (39)3. 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40)一、内容综述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承载了深厚的德育意蕴。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内涵和实践策略,以推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6、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6、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济渎路学校“弘扬新愚公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根据《济源市研学旅行管理办法》、《济源市中学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济渎路学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为推进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本着让让学生们游览、考察王屋山,开拓学生视野,探索地质地貌,欣赏奇石之美,感受自然的神奇。

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融入山水之中,放松在校园里的紧情绪,达到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特制定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方案。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利用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这一优势,结合境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设计。

目的在于弘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新时代愚公精神,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研学线路道境广场--阳台宫--中华愚公村--愚公群雕像--银杏树不老泉--王屋山地质博物馆四、适用学段小学学段五、课程主题弘扬新愚公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六、课时安排07:30 济渎路学校指定地点集合,乘车出发赴道境广场(车程约60分钟)08:30 参观道境广场(约60分钟)09:30 参观阳台宫(约90分钟)11:00参观中华愚公村、愚公移山群雕(约60分钟)12:00中餐及休息时间(约60分钟)13:00带领学生徒步至银杏树、不老泉(约60分钟)14:00参观银杏树、不老泉(约30分钟)14:30参观地质博物馆;(约90分钟)16:00 银杏树广场做活动(约60分钟)17:00 集合返程;18:00抵达济渎路学校,结束行程!七、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研学活动,感悟愚公移山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研讨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四)核心素养: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跨学科素养。

大学研学旅行教案设计

大学研学旅行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研学旅行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和目的。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研学旅行的意义和目的。

2. 大学校园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研学旅行经历。

二、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1. 教师讲解研学旅行的目的,如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等。

2. 学生讨论研学旅行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研学旅行活动安排1. 教师介绍研学旅行的活动安排,如参观校园、与大学生交流、体验校园文化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研学旅行活动建议。

四、研学旅行注意事项1. 教师讲解研学旅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安全、文明、礼仪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制定研学旅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研学旅行实践1. 学生按照分组进行研学旅行,参观校园、与大学生交流、体验校园文化等。

2. 教师分组跟进,指导学生完成研学任务。

二、研学旅行成果展示1. 学生分享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展示研学成果。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研学旅行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和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

2. 学生邀请家长参与研学旅行成果展示活动。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2. 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文明礼仪等。

3. 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的质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对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进行反思。

2. 教师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和收获。

3.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研学旅行的效果。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讲解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讲解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讲解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研学旅行的概念,掌握其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2. 学生能掌握研学旅行中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基本知识。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学旅行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分析研学旅行相关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交流等方法,提高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研学旅行路线和活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自然、文化、历史的热爱,提高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研学旅行基础知识:介绍研学旅行的定义、意义和目的,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与学科知识的关系,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部分。

2. 目的地选择与路线规划: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目的地,设计合理的旅行路线。

参考教材《地理》中的“旅游地理”章节和《历史》中的“历史文化”章节。

3. 信息收集与整理:指导学生收集目的地相关信息,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并学会整理、分析这些信息。

结合教材《信息技术》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章节。

4. 团队协作与沟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研学旅⾏》教学设计授课题⽬研学旅⾏授课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区分研学旅⾏和旅游了解旅⾏的背景和意义知道研学旅⾏的⼀般步骤过程与⽅法提问与讲解相结合,激发学⽣兴趣亲⾝经历与新闻事件相结合,扩充学⽣视野,给学⽣提供新的思考⽅向,增强其旅游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树⽴⽂明旅游、安全旅游的意识重视旅⾏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旅游的意义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活动导⼊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主张“知⾏合⼀”“读万卷书,⾏万⾥路”因此,我们除了可以按照⾃⾝兴趣进⾏合作、探究以外,还可以进⾏研学旅⾏。

今天我们来学习:研学旅⾏——最好的课程在路上活动⼀:研学旅⾏初体验(1)展⽰问题:1.你曾去过哪⾥旅游?2.你记忆最深刻的哪⼀次,为什么?3.旅游与旅⾏有什么区别?总结:旅游更多强调休闲、娱乐,⾝⼼放松。

旅⾏更侧重挖掘该地⽅的⽂化、政治、经济等内涵,扩⼤⾃⼰的视野,充实⾃⼰(2)展⽰材料1:[2016]8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学⽣研学旅⾏的意见》主张在中⼩学⼤⼒推进研学旅⾏。

(3)展⽰材料2:研学旅⾏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学⽣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通过集体旅⾏、集中⾷宿的⽅式⾛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然和⽂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活⽅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过渡:为什么要⼤⼒推动研学旅⾏呢?活动⼆:旅游⾯⾯观(1)展⽰图⽚1:上车睡觉、下车拍照(2)展⽰图⽚2:都是⼈头,⼼好累(3)展⽰图⽚3:不⽂明的旅游⾏为(4)展⽰新闻事件:国外旅游失踪除此以外,你们发现旅游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回答⽼师的相关问题授新课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但是很多⼈不知道应该如何⽂明出游、安全出游、深⼊出游,从⽽导致以上很多事件的发⽣活动三:旅⾏我之见((1)展⽰图⽚1:兵马俑,讲解兵马俑的历史(2)展⽰图⽚2:锦⾥,讲解成都与贵州⽂化的⽐较(3)展⽰图⽚3:云南印象,讲解⼤理的历史、东巴⽂,⽩族民居的特⾊(4)展⽰图⽚4:苏州园林,讲解园林观赏总结:旅⾏要有不⼀样的视⾓,要从⽂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思考所看到的事物,并讲这些与你们所学知识相结合,才能扩⼤⾃⼰的见闻,收获满满。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一、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与目标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形式,旨在通过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的方式,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它继承了我国传统游学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户外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研学旅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沟通表达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体验式学习研学旅行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参与,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与旅行的结合研学旅行将教育与旅行相结合,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旅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道德养成教育通过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历史遗迹、革命圣地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科知识的深化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领导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

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原则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课程内容应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

安全性原则:学生的安全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前提。

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确保学生在旅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应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参考内容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创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广泛 的和认可。尤其在中小学阶段,研学旅行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潜力,正在改变 我们对传统教育的理解。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并探 讨其发展策略。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1、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研学旅行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们 在实践中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 式强调的是综合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培养出更具有社 会适应性的学生。
2、促进主体性发展
研学旅行课程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学过 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自主组织团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 安排行程与活动内容。这种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3、培养创新精神
研学旅行课程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 种新环境和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种探 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
1、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 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计划时,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避免过于强调旅游活动而忽视教育本质。
2、加强教师培训:研学旅行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技能和素质。他们不 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情况 的能力。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素质。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 值意蕴
1、提升综合素质

九江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九江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九江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九江市研学旅行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现状,掌握研学旅行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

技能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策划和研学旅行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热爱和认同,使学生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现状,研学旅行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以及研学旅行策划和的方法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3.研学旅行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如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活动设计等。

4.研学旅行策划和的方法技巧,如资源整合、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现状,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具体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研学旅行的策划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九江市研学旅行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

2.多媒体资料:九江市研学旅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实验设备:如有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投影仪、白板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4.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5.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记录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践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2.1生物学探究:观察研学地点的动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结合课本中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进行实地探究。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自然”,结合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自然:了解所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2.生态保护:学习生态保护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了解我国生态保护政策;
3.地方文化:了解所学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5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记录等,对所见所闻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6艺术创作:鼓励学生以绘画、摄影、写作等形式记录研学旅行的所见所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
3、教学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5.5生活技能培养:在旅行中教授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如野外求生技巧、简单急救知识、财务管理等,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研学旅行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教学内容注重跨学科融合,旨在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最近,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中小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正如《意见》中所说“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观: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力”潜力。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观:借用技术支撑和增强学习《意见》要求,“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是研学旅行的教学的起点,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学生有“一个观念库,里面包含了种种合理的、矛盾的、古怪的或主观的观念”。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其教学的特点是“将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

一是,学生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则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

二是教学中如何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

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理解研学课程设计内涵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理解研学课程设计内涵

课程设 计、开 发和管 理主体
校本 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概念
• 课程设计是根据育人目标要求并在分析课程内外各要素、成分之间联 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 编制各类教材,进而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实施方法策 略等共同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系统化活动过程。
具体内容
三、研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步骤
• 研学课程设计是根据研学旅行服务的对象和课程目标,确定合适的课 程起点与终点,将研学旅行课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具有 可操作性课程方案的过程。
• 研学课程设计是研学活动有序开展、实现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部等11部门课关程于目推标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课程内涵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课程的定义也是如此。吸收前人 的研究成果,我们可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 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 教育考与教育情境相 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 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内 容的固 有属性
课程类型
国家 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地方 课程
计划
修订
研学旅行 课程设计
组织
评价
实施
研学课程设计具体步骤
03
构建研学活动 课程框架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02推进中小学明生研确学研旅行学的课意见程 活动主题
01
明确研学课程目标
谢谢聆听!
研学课程设计基础
思维导图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务一 理清研学课程方案设计 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
02
子任务一 02研学课程设计内涵
一、“ 课程”一词的来源
中国:始见于唐宋年间 • 唐朝 孔颖达《五经正义》 “ 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 宋朝 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小立课程,大教作育部工等夫11部”门关于推“进中宽小学着生研期学旅限行的,意紧见 着课程” 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教学设计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活动预备阶段[设计意图] 微课是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媒介和根底,在积存了观影阅历根底之上,我们的活动预备分为三步走。

预备工作之一:1、走近微课这一争论媒介,细化主题——学生自主谈对莱西的了解〔出示微课〕2、观看莱西各景点视频,增加学生对家乡景点的了解。

〔视频播放〕预备工作之二:1、成立小组、拟订方案围绕学生想要参与的景点,学生自主成立了六个活动小组。

姜山湿地组、大青山森林公园组、沽河游乐园组、大沽河组、莱西湖组、鲜多多农场组。

小组虽然成立了,但是大家对于如何在课堂中进展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布满了疑问。

预备工作之三:1、出示已经做好的一份研学旅行设计方案,通过班级同学们的沟通,自主找出进展研学旅行之前需要留意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探究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出示设计方案〕〔二〕其次阶段:探究与实践阶段[设计意图]实践不行盲目、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日常和需求,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行替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调查、统计确定了实践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开展了各自的实践活动。

1、在探究阶段,学生们为了确立实践方案,深入了解组内成员,对各自特长发挥的需求愿望进展了调查,以此确立了各自的小组活动方案。

2、接下来进展小组的实践活动,各小组人人都参与,人人有分工,齐心合力做好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三〕第三阶段:成果共享和评价阶段经过步步深入的实践活动,各小组进展成果展现,其他组的同学们给出相应的评价。

依据同学们的建议,各小组修改设计方案。

〔四〕第四阶段:主题拓展延长阶段[设计意图]主题延长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升华阶段。

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延长和拓展,是加深学生实践体验、培育创品质、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保障。

同学们从已有争论成果中开掘出来的的课题。

例如:大青山森林公园组的同学们想要去争论为什么那儿有那么多矿产和丰富的植被,和它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我信任,孩子们自发生成的课题,会引领他们走向一个的领域和空间,让生命的潜能和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校本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香菇、兰花是随州重要产业之一,为了发扬随州的香菇文化、兰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了解香菇的种植、加工、品鉴。
了解兰花的种植、品种。
了解随州历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本课程的受众
全体学生
课程单元主题与次主题(主要内容与板块)
线路1:
上午:1、参观城市规划馆,回顾历史,畅想未来。
2、参观随州博物馆,聆听穿越千年的编钟声,领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下午:1、参观随州研学旅行基地“湖北裕国香菇科技产业园”,了解香菇文化知识,品鉴香菇文化,传承创业精神。
2、参观随县百亩兰苑,感受兰花品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提高综合能力
2、自愿参加。学校召开家委会,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的计划和收费标准,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签订协议,费用收支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目的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6、精选旅行社。公开公正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
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旅行社服务落实的监督,对活动中的吃、住、行、学、等细节提出明确的要求,随行老师和导游要全程跟团活动。
课程评价(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1、看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等级记录在学生成长手册中,作为优秀学生评选条件之一。2、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优秀学生计入学生成长手册中。

浅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浅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浅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1. 引言1.1 研学旅行的定义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结合导游或者老师的讲解,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学习活动。

研学旅行融合了旅行和学习的元素,让学生在参与景点游览的也能够进行一定的学术探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等知识,增加见识和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研学旅行的定义可以有多种方式解释,但它是一种结合实践探究和学术研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旅行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还可以通过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发展。

研学旅行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学习效果。

在当今社会,研学旅行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1.2 研学旅行的意义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参与研学旅行,学生能够开拓眼界,增加见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研学旅行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旅行中,学生必须与同学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同学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目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体验项目,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4、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
评估方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进行评估,如撰写心得体会、小组讨论、小论文等。同时,可以设置奖励机制, 激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研学旅行活动。评估结果要及时整理、分析,为今后的研学 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施策略
1、宣传推广
1、宣传推广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 施策略
01 引言
03 实施策略 05 结论
目录
02 课程设计 04 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尤其是中小学研 学旅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视野,通过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 计与实施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课程设计
1、主题选择
1、主题选择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选择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 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安排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文化类主题, 也可以选择自然科学、艺术等主题。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应具有教育意义和实际 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2、行程安排
2、行程安排
在行程安排方面,需要考虑周全和细致。可以采取分年级、分批次的方式进 行,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研学旅行。同时,在行程中要注意 及时调整活动顺序和时间安排,以适应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天气变化等因素。
3、活动项目
3、活动项目
在活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可以通过引导学 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 进步。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小学研学旅游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XXX文化是家乡XXX的本地文化,传承家乡本地文化是我们每一个 XXX人当仁不让的使命。

学校为传承 XXXXXX文化,弘扬中国优异传统文化,学校开发了 XXX文化校本课程,并踊跃响应国家倡议研学旅游政策,把每年的四月份定为“远足踏青节” 。

学校将校本课程与研学旅游完满交融在一起,提升学生的中心修养,感觉家乡 XXX的活力之美,生态之美,宜居之美,文化之美,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质量。

二、课程规划学校联合 XXX地区特色及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年纪及学业水平,设计形成了有梯度的研学旅游课程。

在研学旅游课程里,孩子们乘着春色,远足踏青研学、实践、研究,达成绘画、拍照、绘本创作、小课题研究、检查研究等研学任务,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中心修养。

年级研学地址方式研学准备研学单一年级XXX 金沙岸环保步行相机, XXX 植物种类XXX 植物、水质研究报行及有关图片;告;二年级XXX 公园环保行步行相机,认识海绵工程拍照、绘画作品展;有关知识XXX 海绵城市建设手抄报、研究报告;三年级消防队或高铁站步行相机,采集消防工具、“消防器材”手抄报;环保行消防设备、消防安全“高铁”项目研究或高铁方面等资料四年级博物馆寻根之旅步行相机,采集对于樱花拍照、绘画作品展,寻根的知识、XXX 的历史、文化小课题研究;文化等五年级朝歌文化园文化步行相机,采集朝歌文化拍照、绘画作品展;之旅(特别是鹿台阁)的“朝歌文化知多少” 项目知识学习课程;六年级XXX 中学、河南步行相机,学校有关资料“ XX 行走记” 作文展或理工大学励志行个人规划设计;三、课程实行1.硬件条件:第一,XXX 地区文化丰厚,研学地址和基地选择性强,四年里,我们已经实践并确立了一些研学地址,并获得了研学单位的鼎力支持。

2.队伍条件:我们有一支年青有生机、创新力、团联合作意识的教师队伍;我们有一支对学校研学旅游鼎力支持并供给志愿服务的的家长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
最近,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中小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
着眼于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

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要求学校在正式课程之外,特别设计那些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课程就属于后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T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与其他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属于准课程、微型课程或有规划的自由学习,只不过没有像正式的学术课程那
样,有教科书文本、精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学业测评的细则,也不是以“学科分工”作为教师人事安排的前提。

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
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正如《意见》中所说“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观:
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
《意见》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学校中的“塑造人”的任务是与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关,学生的成长不仅要面对变化的、复杂的生活,还要面对各种诱惑
和不真实、不真诚,唤醒学生检审生活的意识,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一种精神修炼和文化追索,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教育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学校借力于这一课程,可以拉动教师跳出“知识功利化的那个空洞”以见到外面的阳光,使教师的那些涉及教育精神价值和本质事务的“可行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教育的关注点引向如何提高每个学生将来“有价值的生活”的可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修炼“有价值的生活能力”,不仅获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更能提升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自由地选择、开发和实践自己的人生计划,自由地发现自身全部价值的潜力。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观:
借用技术支撑和增强学习
《意见》要求,“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是研学旅行的教学的起点,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学生有“一个观念库,里面包含了种种合理的、矛盾的、
古怪的或主观的观念”。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其教学的特点是“将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可以采取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关注和利用学生观念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整理观念,并建立起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一致性的理解。

《意见》强调,“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借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支撑和增强学习。

从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出发,通过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出观念库、增加规范性的新观念、在旅行过程的观察和体验中区分观念、反思和整理观念四个方面,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和精神层面的触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思维和行动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推进学生的参与与分享,兼顾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衡关系,从而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
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

一是,学生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则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

二是教学中如何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

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虽然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先后连贯,教学的进度也没有连续性,但是,“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是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内涵,这是先后联系并不断向前延续、向上提升的,正如杜威所说中,“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个其他的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责任编辑郭向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