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之美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
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的美学宗旨和审美价值。
首先,园林是一种由建筑、园艺、山水、文学、书画等各门艺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园林艺术美具有综合性。
上述各艺术门类都是独立的艺术分支,都有自己创作和欣赏的特点,但当他们组合而形成统一的园林艺术后,则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特色,不是原有各门艺术的总合,而是一种新的融合。
他们必须选择其适合园林欣赏和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园林建筑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园林建筑新的艺术手法。
从欣赏角度来讲,园林艺术更具有一种综合美。
园林艺术的综合美还体现在他是静态美和动态美的交织和统一。
陈从周先生说:“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使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运动。
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美。
苏州的园林就是综合性的集大成者。
流水,假山,杨柳,湖亭等,或立,或躺,或静,或动,只有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才呈现不同心境。
我们流淌在间隙小道里的目光,总是舍弃不得一丝遗漏,而且立身于山水时,总是感受着不同于上次的新奇。
前人留下的诗词更是平添园林的底蕴,而这也是美学欣赏所不可或缺的灵魂。
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品行可以从他的园林中可探一二,这不仅是对布局与用料的窥探,更是对精神层面的洗礼。
坐落在柔水的江南里,注定了其性格的婉转清流,孕养百方。
其次,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空间美。
宋人郭熙在论山水画时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正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而对于园林来讲更是如此,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园林艺术中的造景手法如借景、对景、框景、隔景等,无一不是为了不止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最后达到丰富空间美感。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
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而园林里的窗户也具有独特的空间美。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再次,中国园林艺术与其他门类的中国艺术一样,具有“形而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
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将美感归于想象之中,而不是直通通、干巴巴的表露出来,这便是艺术的含蓄,也是园林艺术的含蓄美。
中国园林艺术十分重视“写意”手法。
它不是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赋予有限形象更深广寓意的艺术宗旨。
一些构思精妙的佳境常常隐藏起来,使游人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
一转身、一抬头,出乎意料的发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景色;或者从漏窗中露几分消息引起游人“满园春色”的遐想。
在园林的审美欣赏中,讲究的是“隐秀”、“曲致”,隐是为了更好的显,而虚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实。
为了使内部生活起居深藏不外露,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均在入口内设置影壁,借以遮挡视线。
园林建筑也是这样,为求得含蓄幽深,也每每在入口处通过各种处理或使之迂回曲折,不能径直地由外而内;或借山石为屏障阻隔视线,使之不能一览无余。
此外,园内各景区小院之间,虽同处一园,但为使景藏而不露,也极力避免从外部直接看到内部。
为此,也时常在入口处堆叠山石,如同屏风一样,可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利用山石作为界面,还可以用来形成园林空间。
例如某些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地运用建筑,部分地利用较为陡峻的山坡或峭壁来共同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园空间。
即使无天然地形可资利用,也借人工堆叠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以形成空间。
总之,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传统习俗都以含蓄为美,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而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古典园林,则更是体现含蓄美的典范。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
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
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
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
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艺术类别。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
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
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
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
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总起来说则都属中国传统之艺术文化。
园林,以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述着这种艺术文化,这也许就是中国园林的神品之所在了。
中国园林之美,自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等,清代的沈复,著有《浮生六记》,其中说到“若夫国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景由人来组织,如分景、隔景、对景、借景、框景、障景、引景、漏景等等,据说组景手法有18种之多。
如其中的借景,甚有情趣:无锡寄畅园,在环彩楼可以望见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在梧竹幽居处可以望见北寺塔。
这些虽不属国中之物,但却属园中之景,可谓神品。
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表述是自然,但这不是纯自然,而是人心目中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的最理想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的人本主义,它与西方人本主义很不相同。
园林中的树,中国园林主张“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因此园中林木之形态,都保持着它们的本来姿态,松有松样,柳有柳姿。
西方园林中的树,多剪成几何形体,圆的、方的、长的,这是出于它们的人本思想,“征服自然,为人而用”。
其实,中国的“自然”,互相存在,互利互助。
又如中国园林中的水池,多为自然的形态(特别是诸江南园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线,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
表层之意是艺术手法,但深层之意却是哲理的,也为“顺其自然”。
西方园林中的水池,亦多为几何形,其道理一样。
然而,这些是园中之情态,或艺术手法了。
其实,在中国园林的深层语义中,还有更深刻的涵义。
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
中国传统园林之最深层,也最精辟的意义,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表述,当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述。
这种园林的哲理性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
我们要研究东方文化、东方哲学,其实中国园林的园林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