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

1、简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用课程标准老统一教学的要求、来衡量教学工作;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体系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1、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把准的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

3、以此为依据指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社会课程的各个课程标准,是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社会课程各科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147-151)

①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②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和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④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⑤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直接性材料,形成更真切的历史感受,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

3、备课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通常学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和巩固评估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最为重要,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环节。

1.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在师书生三者中,教师是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即备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2.制定教学目标

现行社会科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了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故而,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从这三个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思考其中何内容可为此三领域的目标服务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在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指体现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那些集中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内容。同时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不仅指出难点,而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4.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共同解决教学问题、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程序等的综合。

5.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备课的工作总结和成果的展示。教案是课程教学的蓝图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是由备课环节向授课环节过渡的桥梁。

4、列述历史课堂讲授教学的基本方法(p152)

①讲述法

②讲解法

③讲读法

④谈话法

⑤图示法

⑥演示法

5、确定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改后,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由三方面来组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所谓的三维目标。

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那些具体的历史知识。

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

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那些进步。

4、思想、情感,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有那些提升。

6、说课一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此类说课无须经过实际的教学,但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即教案,然后将教案各部分逐一加以说明即可。用于说课的教案应该尽可能的清晰简练,最重要的四大部分,即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四大部分既要充分展开,又必须言简意赅,因为通常说课要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

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出发说明本课所预期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说明教学思路、说明教学的环节、步骤和时间分配等。

教学方法:说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有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选择教学方法时,贯穿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同时考虑教学效率。

三、论述

1、历史与社会课程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在教学理念上有何不同

(社会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教学理念的九大转变)

一.由“掠夺性”的教学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转变

随着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和垄断,而采取开放式的和开发式的全新的教育方式。

社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的实现,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破除旧有的学科局限,真正实现社会课程的大综合。

二.由整齐划一的教学向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转变

整齐划一的教学反映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观,教师和学生都为掌握知识服务,都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只有把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至发展学生个性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才能把教师和学生真正从“知识”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由“知识”的奴隶变身为知识的主人。

三.由教师中心的权威专制教学向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转变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其基本教学主张是: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达到学生个体外在的平衡和学生个体内在的平衡。其中个体的外在的平衡就是在师生间,学生间建立起合作探究、平等对话的关系。

四.从注重物质传统史观向全面考察宏观研究的总体社会历史观转变

社会课程所主张的历史观是结合了物质、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综合研究的社会历史观。主张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习俗、心态、人口、地理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总体的、综合性的来考察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状。

五.由所谓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社会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是通才教育,而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其不以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教学为本位,奉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所谓通才培养,究竟指的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所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

六.由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向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转变

长期以来,学科教学普遍存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固守所谓的学科本位。这种教学观最大的缺憾是是见知不见人,忽视人性;忽视了动态的人的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则始终把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社会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主动与教师对话,与社会课程对话,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的价值。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不是反对掌握基本的知识,而是主张在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线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那些有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七.由学科本位向学科综合的转变

社会学科课程本身就是学科综合的结果。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了充分的论述,在此就不必赘言了。

八.由实施课程向开发课程转变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和社会科各课程标准的颁行,社会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正发生着变化,社会课程教师既是社会各课程的实施者又是社会课程的开发者。不仅要选择和使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编写社会课程的辅导教材;而且还要结合各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九.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向社会课程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创造者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