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
——传统保障(土地保障和家庭或家族保障) 丧失、生产资料丧失、劳动风险剧增(农业劳 动无风险,工业劳动危机四伏)、社会问题空 前突出(不仅是没有生产能力的人,还有大量 没有工作和寻找工作的正常人,即贫困与失业 并存)、阶级冲突激烈(偷窃、捣毁机器、罢 工、组织工会、成立政党、武装起义) 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主体——国家责任;需要扩 大保障对象——普遍保障;需要增加保障内 容——全面保障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国家—单位保障制的 形成与发展以及制度框架和 特色 •能了解历史上的相关知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 展
•按照年代划分 •(粗分和细分) •按照城乡划分 •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 •按照关键事件划分 改革开放前: 国家—单位保障制 改革开放后: 国家—社会保障制
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
(新《济贫法》)
1、1601年《伊丽沙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1)国家承担济贫责任,承认穷人有权要求救济; (2)济贫费用由社会共同负担,即由各教区和房 地产所有者征济贫税,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 贫民; (3)教区负责济贫事务,即由各教区组织失业的 成年人从事劳动;安排儿童当学徒学习手艺, 女的可当到20岁,男的可当到24岁;流浪汉 送往贫民教养院;老、弱、病、残则在家接 受救济。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 治条件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制度产 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工人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保障制度 产生的政治条件
四、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思想理 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 德国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第三节
1、弹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英国历史上的济贫法
(1)1349年《爱德华济贫法》 (2)1536年《亨利济贫法》 (3)1601年《伊丽沙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4)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济贫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前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探究其变革与进步,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早期的社会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民不断劳作的同时,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掌控。
当时,社会保障主要是由家庭、血缘关系、同乡会、宗教团体等传统机构来支撑的。
20世纪初,社会保障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由于政府经济能力的限制,国家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来兴建社会保障设施。
而此时的社会保障主要还是依靠各种单位、企业、工会和公益组织的自愿捐赠、慈善救助和小规模保险制度。
到了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暴行条例》和《养老保险条例》等法规,显着提高了社会保障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水平。
然而,这些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实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较为缺乏。
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开始向纵深发展。
1949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建立了最基本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对全民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提供保障。
30年代末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等体系。
这一体系形成后,逐渐向城市、农村两个方向加深。
1987年,中国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管理和运作等内容,对于保障中国广大民众的社会保障权益作出了尝试。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改革。
特别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从2003年开始,中国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得更多的贫困和困难群体能够获得医疗保障。
同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特别是“第三支柱”方面的保险制度稳步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
争和国内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处于萌芽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低保金、提供免费医疗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社会保障问题。
2. 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调整。
1986年实施的《职工工
伤保险条例》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步,其后陆续推出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3. 1994年至2002年:1994年,中国全面推行了“五险一金”制度,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全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4. 2003年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2003
年开始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保障范围。
此后,还相继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障、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并逐步加大了保障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完善的过程,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保障需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需要,依法为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总称。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本文将全面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1. 皇帝的救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定了一套救济制度,用来帮助贫苦百姓。
这种救济制度主要通过皇帝亲自施舍、官员募捐和地方官员救济等方式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困难。
2. 家族和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家族和师徒制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方式。
家族制度中,家族中的人员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互相帮助。
而师徒制度则是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生活上的保障。
三、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家为主导,对职工、农民和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保障。
2.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改革。
此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单一的国家保障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3.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面建设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覆盖面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回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从古代救济制度到当代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以国家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其他福利为主。
这个时期,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人口覆盖率较低。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特别是在1990年代,社会保障开始由国家福利向社会保险转变。
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个人
和单位的缴费相结合,形成了“养老金累进制”。
此外,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的目标,以扩大社保覆盖面。
为此,国家大力推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对城市居民养老保险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个人账户制度。
2013年,中国实施了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城市居民医保与农村居民合并,并逐步实现基本医保覆盖全民。
同年,中国还开始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一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保、多层次、全方位的新格局,涵盖了退休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对其公民的义务,旨在提供针对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群体的保障措施,以应对个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讨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中国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
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扩大。
首先是社会医疗保障。
中国在195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为核心的医疗保障体系。
其次是养老保障。
中国在1980年代初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后来逐步拓展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保障了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失业保障、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以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支持。
二、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障等。
社会医疗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等。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绝大部分居民,可以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大病保险则提供了对罕见或高昂的医疗费用的更高报销比例。
养老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它提供了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种方式。
基本养老金由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个人自愿缴纳的额外养老金。
这两种养老金的相互结合确保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失业保障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期限的生活补助和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经济困境,并重新就业。
工伤保障为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提供治疗、康复、抚恤等各种保障措施。
生育保障为妇女在孕育和生育子女过程中提供医疗保健、生育津贴和产假等保障服务。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
公司的答复是,公司这几年的效益不好,只给 有档案关系的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因为 张女士的档案关系不在本单位,所以没有为 其缴纳。双方协商未果,张女士向当地劳动 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光学仪器公司按 照国家规定为她补缴在2000年5月至2003年5 月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三)普遍性和平等性 (四)协调性
社 会 福 利
社 会 优 抚 法 法
社
纵向结构,即由宪法、社会保障基本法、 社会保障法律及其以下各层次社会保障 法规的组合,按照各自法律效力层次由 高到低组成,呈“金字塔”状。 横向结构,是由同一层次的社会保障法 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列而成。
(三)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社会保障法隶属于社会法,是社会法的 核心法 社会法与经济法、行政法、民商法、刑 法并列,是同属于宪法之下的第二层次 的部门法
第三章 社会保障法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历史演进 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 员之间,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并不 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保 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
(一)济贫法阶段(1601-19世纪80年代) (二)现代社会保障法产生阶段(19世纪 80年代-二战结束) (三)现代社会保障法成熟阶段(二战结 束-20世纪70年代) (四)现代社会保障法的完善与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二、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
(一)人权保障 (二)公平 (三)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三、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含义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全部社会保 障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组合所 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性、功能性联系的 有机整体。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体系。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发展历程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虽然制度还比较简单,覆盖人员有限,但打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础。
2.1980年代至19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养老保险方面,逐步推行个人账户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医疗保险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关键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3.2000年代至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扩大。
医疗保险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一体化,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也在不断进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公共性和普惠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性和普惠性。
即通过国家的统筹、参保、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2.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不同的覆盖对象和政策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兼顾了公共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基本保障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场的多元竞争。
3.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建国之初。
在此之前,由于连续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是不存在的。
以下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建国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政府主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家基础建设和经济恢复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相对较慢。
在这个时期,主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通过国企和集体企业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福利。
这些福利主要针对正式就业的工人和职工,而农民和城市居民则很少受益。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随着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1980年代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
1985年,中国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1988年,中国推出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保护农民工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的权益。
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1998年,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这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此后,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2024年,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
200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2024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保护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2024年,中国推出了新农合制度,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调整和中前进。
2024年,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步推进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体系。
2024年,中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保障。
除了上述主要的里程碑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了其他诸多措施,如职工工资和福利保障、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这些措施在不同的时期逐步发展完善,以满足不同层面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基本缺乏到初步建立再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正致力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更多的人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就开始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最早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集中在农村的社会救济和个别的城市社会保险项目上。
从1951年开始,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土地改革等措施,逐步建
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医疗、养老和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障。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政府逐步引入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这些制度为企业职工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并且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用。
在新世纪初,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
2009年,中国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
此外,中国政府还逐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并增加了保障水平。
例如,2013年,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行医疗保险跨
省就医直接结算的政策,方便参保人员在外地就医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到了202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力求为所有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一: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早期社会保障措施1.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在古代社会,中国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如皇帝发布救灾救济政策、地方举办济贫院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救济和帮助。
2. 近代社会保障倡议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倡导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主派人士和工会组织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的建议和要求。
三: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建立了早期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企业职工为主体,提供基本的养老金保障。
2. 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建国初期,中国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和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深化改革与拓展1. 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开始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
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1. 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全民参保为基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2. 社保基金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利用效益,中国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社保基金的稳定运行。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制度规范等内容。
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社会保障制度: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1951年,国家成立了中央社会保险局,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随后,1952年,国家开展了全民社会救济工作,确保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2年,国家颁布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明确了职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的内容。
1984年,国家建立了企业退职制度,实现了职工的退休养老保障。
1986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会,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经济支持。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1997年,国家启动了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将养老金的支付方式由企业直接支付改为由个人账户支付。
此举增强了个人保险意识,提高了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1999年,国家推行了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同年,国家成立了国家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3年,国家颁布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2005年,国家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随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失业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等,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2014年,国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2019年,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
同年,国家出台了《养老保险基金法》,加强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网络社保卡、电子社保卡等创新措施,提升了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性。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的生活和健康进行保障的一系列措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各国普遍建立了相应的保障制度。
下面将从不同时间段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入手,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20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对于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非常模糊。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才开始尝试着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险委员会”,开始系统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够,社会保障工作进展缓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掌握了全国范围的行政机构,为发展社会保障打下了基础。
首先成立了公安医院、药房和诊所等保障措施,其次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企业退休金暂行办法》等法规,对劳动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该文件提出: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社会保障不断得到改善。
此后,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全球化产生的不稳定性及改革、新技术和竞争要求越来越高,加速了劳动力市场变革,使得各国亟需改革并完善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新形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社会保障的调整与完善也进一步加速。
从医保降费到重疾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改革,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社会保障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不断的革新和升级,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健全,惠及的人数也越来越广泛,此举对于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和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直到1951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63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条例》,规定了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这些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国务院制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行个人账户制,使养老保险更加公平、合理和可持续。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保障。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全民医保、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等,为全体人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无保障到现在的全面保障,不断完善和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
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发展历程:1.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20世纪初-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薄弱。
清朝末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相对封建,社会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和宗族的互助。
然而,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导致了社会保障的不足,民众面临着严重的生计压力。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提倡社会改革和社会保障的观念逐渐引起关注。
民国时期的政府也尝试通过一些行政措施来改善社会保障,但整体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2.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1949年-19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得到全面建设。
1951年,中国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工伤和职业病保险制度,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涵盖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多个领域。
1978年,中国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1988年起,正式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1980年代初-200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发展。
1986年,中国推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99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引入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了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保障水平。
4.21世纪初至今(2000年-2022年)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更为深化的改革。
2001年,实施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2009年,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2013年,中国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试点,2014年开始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提高了特定大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
中国社保发展历程
中国社保发展历程中国社保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社会保障主要建立在这些企业内部。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保障体系也亟需改革与完善。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国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法》和《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全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
此次改革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从企业内部向全民扩展,并建立起了有法可依的基本制度。
200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此举旨在扩大医疗保障范围,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该制度鼓励居民参保,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险待遇。
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拓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2009年,中国实行了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了雇佣关系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就业环境,并加强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2014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此次改革旨在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制度。
通过改革,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变得更加统一和公平,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养老保障。
如今,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从最初的企业内部保障扩展到全民覆盖的制度。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的基础。
同时,中国政府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例如,最近推出的大病保险和生育津贴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取得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通过不断完善和拓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更加全面、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权益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体系。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下面,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
第二阶段: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
第三阶段:经济时期(1990年-2024年)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试点,为具备独立工作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提供养老保障。
此外,国家还开始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试点。
1998年,国家成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覆盖了农村居民。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4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24年,国家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2024年,全国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24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此外,国家还推行了大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国之初的基本保障到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层级逐步提高,保障范围
逐渐扩大。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作用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为国民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1. 封建社会的低等保障在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分化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
农民和劳动人民缺乏基本的保障,生活陷入困境。
2. 社会保险的雏形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劳动者开始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工人工会成立,开始提出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工人提供福利和保险。
3. 医疗保险的起步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这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的起步,并逐渐在其他国家得到借鉴和推广。
三、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完善1. 社会福利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福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各国开始探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2. 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战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全民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国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拓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
例如,逐渐引入了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内容,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全面。
4. 个人账户制度的推行为了提高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一些国家开始实行个人账户制度,鼓励个体积累养老金,减轻政府负担。
四、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1.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国家的调控和政策支持,为广大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逐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
3. 增加社会救助力度针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
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法律保障、覆盖范围狭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基本的补贴性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保障措施是“给养”,即政府给予工人、职员和离退休干部的补助金和物质供应。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住房保障政策,借助国家的财力支持,通过这种保障措施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深刻的变革和改革,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包括企业、城乡居民、失业人员、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广大范围内的人们延伸和拓展。
首先,政府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以单位为主体、实行社会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缴费、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等成员支付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推出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镇居民保障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
政府实施的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可靠的基本保障。
另外,政府还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等逐步建立的住房保障机制,通过逐步提升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当前和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和人口仍然存在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和保障水平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政府推行了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此外,劳动法规定了工人的基本劳动权益,如工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等。
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较弱,资金和资源有限,覆盖面较小。
此外,特定行业和地区的工人也存在社会保障待遇不统一的问题。
1978年至2000年:开放时期开放以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市场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5年,中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次综合的立法。
随后,政府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职业年金和医保卡的发展。
1994年,《劳动法》进行了修改,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工伤保险制度,为工伤职工提供了保障。
2000年至现在:深化时期在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5年,政府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024年,政府实施了新医改,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
此外,政府还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
2024年,政府推动了全国社会保障卡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卡的一卡通功能,方便了社会保障待遇的领取。
2024年,《社会保险法》再次进行了修改,强化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和保障力度。
政府还加大了对各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提高了待遇水平和覆盖面。
总结起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初期到开放时期再到深化时期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差异、待遇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进行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中国近代的社会保障
3、内容
国民党政府曾数次提出创办劳工保险,并 公布过《暂行工厂通则》(后改为《工厂条 例》)和《监察工厂条例》,但由于军阀割 据、政局不稳、政令不畅,各地未认真执行 。
我们党中央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我们在 苏区,即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建立工农革命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劳动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维 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立法。《苏维埃共和 国宪法大纲》规定八小时工作制。
3.4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改革
3、内容
(1)第一阶段:准备(1978—1985)
具体内容
A、1978年3月5日,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2年,五届 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修正案均对劳动者休息、休养、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保障、公民在养老、疾 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 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教育、妇女权益等做了 规定。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6)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全国苏维埃 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 初步建立了对军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国后,军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得到健全 和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 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军人抚恤优 待条例》
2、背景 (1)经济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倾向于用 计划理性主导制度设计、“父爱主义”盛行 (2)政治背景: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八大民 主党派参政,政治上照搬苏联模式 (3)社会背景:国家范围内实行平均主义,基 本消除了表面上的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呈现两 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 知识份子阶层)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2)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企业职工保险经费从企业收益中直接提取 ,自行组织实施,封闭式运营。当企业收益 不足以支撑单位保障时,国家财政通过补贴 的方式来给予最后保证。
由于福利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福利补贴都 需企业支出,归企业所有,最终形成了企业 办社会的局面。这一块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主体。
2、背景 (1)经济背景:城镇经济成分,国有经济 一统天下;农村则全面进入“一大二公”的 公社会化时期 (2)政治背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政 治生活遭受重大破坏 (3)社会背景:强调意识形态至上,串联 ,闹革命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倒退
3、内容
(1)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出现倒退:从 由政府、工会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倒 退到由政府一家做主的集权化管理模式。
3.1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
3、内容 官办慈善事业
A、仓储后备。平时建立谷物积蓄电池以备灾 荒并济贫民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
B、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 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 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民办慈善事业 宋代范仲淹没举办的“义田”,朱熹的“ 社仓”,刘宰的“粥局”,清末熊希龄举 办的慈幼局。
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适用于国营、公私合 营、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全国统一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 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后获得必要物 质帮助的办法,同时规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吼 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这是新中国第一部 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规。
根据此条例,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举办了 以本单位职工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即职工福利 。
3.2 中国近代的社会保障
3、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 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条例》,晋察冀根 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 例》。
1948年12月,新中国解放前,东北解放区 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 险条例》,并于1949年7月扩大到东北解放 区所有公营企业,这是人民政权第一个统一 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
第三章 中障
1、时间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2、背景
(1)经济背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占主导地位,封建社会后期部分地区出现手 工业萌芽
(2)政治背景:资源配置由国家掌控,同 时农村地区,由乡绅代表国家进行治理
(3)社会背景:宗教存在“小传统”影响 ,有一定的民间力量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4、评价 缺乏效率。是一种权利义务单向(个人无 须承担直接义务),缺乏社会组织参与的保 障;城市劳动者低工资,多福利。保障和就 业无法分离。 水平低下。总体水平低下,但局部高福利 。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倒退
1、时间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倒退
3、内容
(3)企业用工制度方面出现了倒退。一方 面,正常的社会保障业务被破坏,社会保险 机构被撤销,致使大批具备退休、退职条件 的企业职工没有及时退出生产领域;另一方 面,上山下乡运动致使千百万青年学生至农 村就业,企业得不至劳动生力军补充和更新 。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倒退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1)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D、社会救济 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2)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3.4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改革
1、时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2、背景 (1)经济背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发生转化,市场经济下企业主体发育 (2)政治背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 党,党开始由强调革命性,转变为开始强调 执政性 (3)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呈现出“去总体 化”形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发育, 同时社会对社会保障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济来源:社队集体单位统一核算中的统一 提留。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5)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A、初期 对象:城市贫民、失业人员、无业游民、孤
老残幼、国民党散兵游勇;农村饥饿乞讨的 灾民、难民 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吃穿住问题,进一步帮 助他们安家落户,创造就业条件,担负部分 对象教育改造任务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单独制定政策,单独管理 ,与企业不同。
1950年以后,我国先后制定发布了《革命工 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1950)、《关于 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 (1952)、《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 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1952)、《关于女工 生育假期的通知》(1955)等,对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的保险作了较详尽的规定。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3、内容 (5)社会救济 B、50年代中期及之后
对象:增加年老体弱的摊贩、人力三轮车工 人、失业雇员、家庭困难户、犯罪分子家属;
救济方针: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 府必要的政府救济;
国家救济分为长期的定量救济和短期的临时 救济。城市两者兼有,农村主要是临时救济;
B、国家重设民政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 福利、优抚安置等事务,劳动部分工作恢复。
3.4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改革
3、内容
(1)第一阶段:准备(1978—1985)
C、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涉及退休制度、收 入分配制度、劳动制度等内容,如1978年5月 《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恢复了 工人退休养老制,1980年《关于老干部离职休 养的暂行规定》,确立了离休制。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4、评价 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负责:是一种国家单位保障制,有 基金,有管理,有监督,并且基金的收集 、管理和监督是分离的; 单位包办:单位作用十分重要,城市居 民除了价格补贴,几乎所有生活保障事务 均是通过所在单位来获得的;乡村,灾民 接受灾害救助外,也是依靠集体经济组织 的分配和福利来获得生计与疾病医疗保障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工会组织遭受到严 重冲击致使瘫痪,劳动保障领导机关的功能无 法履行。
1968年国家计委劳动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 劳动部门把劳动保险工作统管起来,各地由此 形成了政府部门独揽社会保险业务,劳动部门 集劳动保险政策制定、业务管理和监督多种职 能于一身的管理格局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倒退
3、内容
(2)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出现了倒 退:从由企业按比例提取劳动保险金统筹使 用的社会保险形式退到在企业营业外列支的 企业保险形式。
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发《关于国 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 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 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 他劳保开支在营业外列支。这一做法使社会 保险丧失了统筹调剂的职能,变成了“企业 保险”。
3.3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4、评价 覆盖不均:一方面,保障范围广泛,项目多、 覆盖面广,是一种不分险种的“一揽子”保险 计划;另一方面,优势项目只覆盖部分人(城 镇人口),同时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失业,所以 没有失业保险项目,与当时中国的高就业政策 或者说是“零失业”政策是相一致的。 板块结构: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 体保障三大板块,相互分割,各司其职封闭运 行。在国家单位保障制度下,制度的实施过程 式完全封闭,各单位只对本单位的成员负责, 一些集体福利设施即使闲置也不会对其他单位 开放。属于一种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合的体 制
D、个别地区尝试改进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 制度。由于经济改革推动,部分单位负担加重 ,这时一些单位开始尝到试让职工负担部分费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