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在地方党史类纪念馆工作中的实践探析——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革命前辈口述史工程”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145期)•博物馆学•口述历史莊地方觉史类纪念馆工作中的实载探析
—
—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革命前辈口述史工程”为例
鲍林
D01:10.13368/ki.mure.2019.01.014地方党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地方党组织在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带领本地区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事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地方党史类纪念馆,是以地方党史正本为工作依托,征集、保管、研究相关文物、史料,展示、宣传地方党史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系统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党史类纪念馆融政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党性和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地方党史类纪念馆围绕着“征、研、展、宣”四大中心任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全国党史体例框架下,系统总结、全面展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在革命、
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了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地方党建科学化水平,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口述历史,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新史学”运动而产生的。总体而言,口述历史是指有准备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像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并挖掘、整理和运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其内涵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一是挖掘、整理、校勘口述史料的方法;二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重构历史进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并进行历史问题诠释分析和论证的方法。
作为西方新史学运动与历史叙事学发展的产物,口述历史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了以往史学仅聚焦于精英活动、政治、军事等有限的社会领域的弊端,把研究的视野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群,涉及到包括底层民众在内的生活起居、穿衣吃饭、娱乐休闲、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口述历史还主张摒弃以诠释历史因果关系为历史研究的唯一目的,要求尽可能重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以此达到评价人物、还原历史真实的目的,因此具有传统史学所没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近年来,口述历史因其独有的生动性、活态性、广泛性和便于操作的特点,日益受到学界和大众的关注,呈现全面开花,方兴未艾之势,不同领域的学者乃至社会人士,纷纷直接投入口述历史工作之中。地方党史类纪念馆如何顺应这一潮流,将口述历史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中,以更好地总结和探索党的执政与建设规律,更好地宣传地方党史和革命史,成为当前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78-
地方党史类纪念馆业务工作中引入口述历史方法的必要性
口述史料作为“活着的记忆”,具有传统文献、实物史料所不具备的生动性和活态性,其提供的丰富历史细节,不仅有助于校勘、考订史实,更助于推动展馆陈列形式的多样化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生动化。此外,口述历史严格科学的史料采集方法,对于地方党史类纪念馆的史料征集工作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而口述历史致力于提取和保存个体记忆,并以此为基础重构社会群体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取向,则大大拓展了编研工作的群体研究视野。
(一)长期以来,由地方党史部门开展的口述史料征集工作,大多不符合口述历史操作规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级地方党史部门为了编写地方党史正本和各种断代史、专门史,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大规模的走访活动,调查、采访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人,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有些还结集出版。
但严格来说,这些成果很难称得上是口述历史。第一、这些采访绝大多数没有留下现场视频或录音。受制于历史条件,早期的采访设备往往十分简陋,加上年代久远,许多录音、录像资料因保管不善而损坏散轶,使我们今天无法查阅到原始的口述档案。第二、采访提纲内容设计过于狭窄,采访内容呈现片段化、破碎化。由于采访是配合党史编写开展的,因此在提纲设计上只注重询问被访人与地方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关的经历,对于被访人漫长一生中的其他的重要经历涉及不多,加上长期以来党史正本编写中“成就史”的惯性思路,对于地方党史中的挫折、错误、争议访谈不深不透,访谈口径设置也较为单一,无形中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口述历史资源。第三、口述历史成果大量存在着“过度整理”现象,缺乏个性化和现场感。由于地方党史的口述史料编辑是为编写党史正本服务的,并非为出版专门的口述史文本,因此,原始的采访抄本往往被工作人员大量改写、增删,绝大多数文章不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书写,更谈不上留下访谈的现场感和被访人的个人语言、思维特色,这就极大地削弱了研究成果的口述历史价值。
(二)口述历史可以校勘、考订地方党史事件的源流、真伪,提供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事实。鉴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地方档案往往保存较差,口述历史在地方党史史实考订方面一直发挥着较大作用。此外,即使档案文献健全,也未必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有些档案出于保密的需要,甚至会被故意造假,因此口述历史与档案文献形成的“二重证据”,对地方党史类纪念馆的编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档案资料大多为党的文件、报告、宣言、
会议记录等,内容抽象、概括,缺乏历史细节,而口述历史注重发掘留存于当事人记忆中的、带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素材,这些隐藏在档案背后的信息,往往能反映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党史正本和基本陈列内容具有补白
-79-
作用。
此外,传统史料留给我们的,往往只是历史事件、人物的一部分、一方面,而口述历史的访谈双方可以就同一事件反复开展对话,从而挖掘出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侧面的、以及隐藏的丰富信息,充分展现历史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地方党史研究和陈列更为充实完整。
(三)地方党史编研和陈列展览中引入口述历史方法,有助于拓宽地方党史的群体研究视野,充分还原和展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中共党史中的群体研究,是指关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作用与地位的研究.是正确反映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互动关系的研究。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主体作用。但长期以来,地方党史编写屮往往对党的领袖和英模人物,对于各种会议、运动、战争等历史事件着墨较多,对于基层党组织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是如何响应、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疾苦诉求、利益与贡献等鲜有涉及,造成地方党史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脱节。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普通民众的生活缺乏有效的文献记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口述历史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打捞沉淀在普通民众脑海中的社会记忆,在微观层面分析以普通民众为代表的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关系,从而找出促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综合原因,打通党史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为展陈中充分表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口述历史有助于提高陈展和宣教工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地方党史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地方党史类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凝结了党的发展建设的宝贵经验,是人民群众学习党史国史,缅怀先烈业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党史类纪念馆工作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闭门造车”现象:一方面是大量研究成果长期束之高阁,不为社会所了解和认可,基本陈列充斥着冰冷的历史事实和刻板僵硬的统计数字,政治化、教条化有余,生动性、可读性不足,令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市面上各种以“揭秘”、“内幕”为题的书籍却鱼龙混杂,大行其道。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了解党史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暴露了地方党史类纪念馆在产品供给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
口述历史的现场感、口语化特征明显,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有身临其境、历史再现之感。口述历史还尽可能地保留了被访者的价值观、历史观乃至语言特色和思维习惯,能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不但能用正确的道路教育人,而且能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将口述历史视频、音频资料融入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工作屮,可以使观众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和高尚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