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练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课【教案】 (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课【教案】 (2)

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3“练习三”中第6~12题、“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准确判断2、5、3的倍数。

促进数感的发展。

2.知道2、5、3倍数的特征及奇数与偶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感悟同时是2、5、3中任意两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灵活运用这些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买东西时,知道是否算错了钱数等生活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

如果学生无法找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教师可以直接介绍。

师: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我们数学书的页码,摊开书,左边的页码都是偶数,右边的页码都是奇数。

(让学生翻开书看看)如果老师说看奇数页的内容时,你们会看书的哪一边啊?(书的右边)师:你们到电影院看电影时,观察过座位号吗?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13“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图。

师:大型电影院、文化宫、报告厅等地方,每次参与的人比较多时,为了控制人流,就会设单双号。

看看,座位号是多少的该从双号入口进?老师是6排39号,该从哪个入口进?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地方用到了奇数、偶数知识?【学情预设】街道两边的门牌号;体育课时报数,单数出列……师:这些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基础训练,加深理解1.课件出示习题。

师:哪些数涂的是绿色?你是怎么想的?◎教学笔记【教学提示】现在小型电影院很少设单双号,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介绍。

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设计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乘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运算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设计一堂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背景分析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乘除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针对性的设计了这一节的课程。

主要针对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

2、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运算思维。

3、学生不知道如何将乘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除法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巩固乘除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运算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2、教学方法(1)口头解释说明。

(2)演示计算方法,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3)多角度的练习和实践,带领学生感受实际应用的乘除法。

四、教学流程1、引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概念。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1)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口头讲解和实物引导,让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巩固乘除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小实例和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问题一:小明有15个苹果,他想分给他的三个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问题二:一群小鸟在一个葡萄架上躺了14个窝,不过有5只小鸟巧妙地将自己塞到了一只窝里,那么其余小鸟每只窝里的雏鸟数是多少?(3)提高学生的运算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通过不同的运算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例如:“整除思想”、“排除思想”、“逻辑思维”等。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浅淡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

浅淡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

浅淡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一、设立情境引入在设计数学练习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立一些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找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我们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情境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在数学练习课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竞赛中学。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实际应用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练习课上,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数学练习课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比如问题答题、情景模拟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倡导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练习课上,我们要倡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思考、敢于质疑。

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设计数学练习课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思维训练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10的加减法练习课》教案通用

小学数学《10的加减法练习课》教案通用

小学数学《10的加减法练习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10的加减法练习课》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复习10的组成,运用10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直观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题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速度。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10的加减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加减法卡片、挂图、计算器。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小明购物找零钱的故事,引出10的加减法运算。

2. 复习10的组成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复习10可以由哪些数字组成。

3. 讲解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利用加减法卡片,讲解10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并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10的加减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解决实际问题出示小明购物找零钱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10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强调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道运用10的加减法运算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1)略。

(2)示例: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5个香蕉,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答:一共买了8个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了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10的加减法运算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课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新旧知识的对比和重新梳理和整合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最忌无的放矢, 为练习而练习, 甚至泡制“题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7练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7练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7练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子进行演示。

3. 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讨论(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延伸1.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2.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堂数学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记忆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口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于8的乘法口诀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口诀。

同时,学生可能对乘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运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8的乘法口诀。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口诀。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包含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应用。

3.小组合作材料:准备小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8的乘法口诀。

例如,老师可以拿出8个苹果,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2个这样的苹果组,一共会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说,一共会有16个苹果。

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2乘以8等于16。

2.呈现(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PPT展示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和记忆方法。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教学目的:1、稳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纯熟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题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 0稳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根底。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老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稳固练习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展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答复,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目。

这些题目应该覆盖到本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并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以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解析例题(15分钟)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一些有难度或者有趣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

同时,通过批改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数学练习课教案的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设计(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设计(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设计(含教学评析)一.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以及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还比较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此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操作也有一定的基础,这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以及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含图片、例题、练习题等,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例题,用于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题,如购物场景、食谱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小学数学【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学会解答方法。

2、能够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式题。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具准备】每生10根小棒【教学过程】1、第一题: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计算完了以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说一说运算过程。

“先算……再算……”(借助学具操作练习,边摆边说,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2、看图列算式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够清楚、明白地说出图意,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第三题独立看懂图意,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独立列算式,能够正确的说出运算过程,加深连减的意义的巩固,正确算出得数。

)老师指导学困生。

一步一步的讲解。

4、第四题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育学生要细心,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订正5、第五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计算,应先数数量,再来计算总数。

(练习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及方法,再正确的填写。

填表后,根据整理的数据,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算出结果。

)6、课堂达标:(1)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 + = - - =(2)算一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2-7=3+4+2= 8-4-2= 5+3+2= 10-5-1=1+6+3= (3)看谁算得又快又好9-3 -4= 8 -2 -3 =9+0 +1 = 4 + 3 + 2=5+4 +1 = 5-3 - 1 =2+4+0 = 10-7 +2 =7-3+5 = 1 +6 -3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3=2 7-( )=2 ( )+4=93+( )=8 1+( )=8 ( )+2=87-( )=0 ( )-( )=1 ( )-( )=0(5)看图列算式7、总结: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能够谈谈你的收获吗?【板书设计】8 满招损,谦受益。

小学数学厘米和米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厘米和米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厘米和米练习课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数学厘米和米练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长度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如尺子、绳子等,用于演示和实践活动。

2. 准备一些练习题,包括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题目。

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如测量教室、操场等的长度。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一根尺子,向学生解释尺子的刻度表示厘米和米的概念。

2. 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一些物体,并询问学生它们的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讲解与演示:1. 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2. 教师向学生解释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换算。

练习与巩固: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来表示。

2.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练习。

3.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总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厘米和米的概念。

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师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延伸活动:1.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学校内不同地方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来表示。

2. 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长度问题,与同学互相出题并解答。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长度测量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练习和实地考察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的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了通分的方法,本节课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通分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通分意义的理解不深,通分的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通分的意义,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够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分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通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练习法: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巩固对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通分的意义和方法的讲解,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2.练习纸:供学生做练习用。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通分的概念,如“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通分,使得它们的和为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通分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通分的意义和方法,并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来说明通分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通分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一. 教材分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方法不够熟练,对运算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分数,让学生猜测这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

2.呈现(10分钟)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解答教材中的练习题。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课题: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能够灵活运用“进位”和“退位”进行加减法计算。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法的进位计算。

2. 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法的退位计算。

教学难点:1. 两位数减法的借位计算。

2. 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1. 黑板、粉笔2. 数学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知识(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加减法知识,通过口算练习来复习。

二、新知输入(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加减法练习。

2.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退位规则,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意义。

三、练习训练(25分钟)1. 让学生打开数学练习册,找到对应的练习题目进行练习。

2. 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的练习册收集起来,随机抽取几道题目让学生口算计算。

2. 教师进行讲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未完成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应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进位和退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加减法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9加几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9加几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9加几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背景
1.1 教学目标
•能够灵活掌握9加数字1-9的加法运算。

•能够通过练习掌握9的快速计算方法。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9的加法运算。

1.2 教学内容
•9加数字1-9的加法运算。

•9的快速计算方法。

1.3 教学对象
•一年级学生
二、教学过程设计
2.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或歌曲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2 授课(15分钟)
•通过举例说明9加数字1-9的加法运算规律,教授学生计算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3 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9的快速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分组、逆运算等方式展
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练习(15分钟)
•让学生进行9加数字1-9的加法练习,鼓励他们用快速计算方法进
行运算,同时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平时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
•习题册、教具
•数学游戏道具
四、教学评价方式
•日常课堂表现评价
•练习册作业评价
•小测验评价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板书:吨、千克、克(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3)练习p91 t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2)练习书p91 t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 3吨45千克=()千克3000千克=()吨, 7千克430克=()克7500克=()千克()克, 2吨=()千二、综合练习1、判断题(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 1吨340千克=()千克2395米=()千米()米, 6千克254克=()克8040千克=()吨()千克, 5千米60米=()米3、下面的○里填上〈、〉或=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4、应用题(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是根据我国《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分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PPT,包括例题、练习和拓展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不同店铺购买物品的总价。

让学生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然后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课》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课》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课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收集、整理的
数据填写统计表,培养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
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然后在相应位置填写数据。
活动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同时
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环节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科书 P37“练习七”第 2 题。
活动意图: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环节四:自我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5.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6.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3/3
三年级时的成绩等级情况,你有什么好 三年级时成绩得优的有 7 人,得良的有
方法?
12 人,及格的有 11 人。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制作复式统计表,看起来清楚明白。
4.比较一下三(1)班同学一年级和三年 3.学生独立完成复式统计表,再集体订
级时的成绩等级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正。
5.从三(1)班的成绩等级情况可以推断 4.预设 1:这个班一年级时有 1 个成绩不
③思维与表达:通过练习,感受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④交流与反思:体会统计的方法和意义,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
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思政元素: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节课为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8的乘法口诀练习”展开。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并且熟悉了乘法口诀表,现在将通过“8的乘法口诀练习”这一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加熟练和灵活地运用乘法口诀,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8的乘法口诀表,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激情,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班级卡片、黑板、粉笔、习题册等教学工具准备充分。

2.充分熟悉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流程顺利进行。

3.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利用班级卡片或黑板,写出一组包含8的乘法口诀题目,让学生口头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 新知讲解•通过黑板或PPT展示,详细介绍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全面了解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澄清疑惑。

3. 习题练习•让学生拿出习题册,进行8的乘法口诀练习。

•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题,并及时进行篱笆下去了检查。

4. 温故知新•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让学生进行口头演练或小组合作,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总结•利用黑板或PPT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要点。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8的乘法口诀方面的计算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次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课堂实践有所帮助,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 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
(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3.填空练习:
(1)平角=()直角
周角=()平角=()直角
(2)请用二只锐角拼成一只钝角?
请用一只锐角和一只钝角拼成一只平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判断这些角的度数:(图)P65 5
角1=45度角2=()
角3=()
角4=()
(2)找一找有几只角? P65 6
有()只锐角()只钝角
()只直角()只平角
(3)过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测量哪些直线互相平行? P66 8 5 .动手画一画:
画出下列角(任选一组)
A . 75度 12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