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3d34e5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2.png)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f7bc146be23482fb4da4cba.png)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1571e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2.png)
3 基于CDIO理念 的软件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整套方案 设计
3.1 设计原则 培养方案设计遵
循“12345”原 则:“1” 表示 1 个教育理念—— 遵 循 CDIO 工 程 教 育 理 念;“2” 表 示 2 条 发 展 主 线 —— 软 件 工
̿͆ദ
弋Ꮋ䃪䃍喋倄㏓喌
䃍ッᱦ㏰࣋⤲ ̺ᣑएឬᱛ
䃍ッᱦ㑽㐈
᧹҈㈧㐋
㑂䃽࣋⤲
ڝژദ䄪 倄㏓弋Ꮋ䃪䃍 ᢚᎿ㈧㐋࣋⤲ 䒛Т弋ᄨ䃦
䒛Т ㈧㐋 䃪䃍 ࣶᐬ ࣽ*
2017 年 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 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 “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 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 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
2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的软件工 程专业建设
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 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需求,技术创新和 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和卓越 工程技术人才为支撑。国家推行的新工科战略, 一方面需要发展大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创新,探索 符合工程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崭新培养模式。新工
第1期 64 2020 年 1 月 10cation
文章编号:1672-5913(2020)01-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CDIO 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戴宏明 1,戴宏亮 2
(1.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 2.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d59e8971fe910ef12df8cc.png)
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董九志杨建成刘薇【摘要】针对社会以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托学校纺织特色,以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训平台为基础,运用多个工程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阶梯式递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和纺织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3-18)成果。
【作者简介】董九志(1981 ),男,天津静海人,天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纺织机械设计;杨建成,刘薇,天津工业大学目前,国内高等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学习轻视应用技能培养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不强,不能完全胜任自己承担工作的情况。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类型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天津工业大学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培养战略。
为了落实学校的学生培养战略,针对社会要求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更看重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实际,机械工程学院从2007级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开始增添了实训教学内容。
一、搭建实训平台的目的及意义在机械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金工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工程训练教学,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增强纺织机械设计方向高年级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平台建设与完善天津工业大学纺织机械教研室对机械工程专业纺织机械设计方向本科生实施三阶段工程训练模式,在依托学校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平台的同时,分别搭建了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平台和纺织机械典型机构拆装实训平台。
(一)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平台。
随着社会以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天津工业大学对学生实践教学愈加重视,投入不断增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e47653ec3a87c24128c4ba.png)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4ccbdf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e.png)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张新,吴晓琴,程知,张琛(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基于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实施软件工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教学和案例驱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工科;OBE;教学设计;软件工程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167-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图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软件工程理论枯燥,已有的教学手段存在各种缺陷:传统教学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无法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因此无法寓学于乐,现有教学模式也无法适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信息化需求[1]。
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反向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与专业认证理念相符。
因此,面向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为软件工程课程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教育教学过程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组织和重构。
基于此,设计了基于OBE 理念的软件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OBE 教学模式研究现状OBE 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工程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 提出,OBE 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后成功获得学习成果[2]。
自2006年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教育部推广,OBE 教育模式逐渐兴盛。
目前国内教学在理工科和文科领域内都有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的软件工程课程结合OBE 模式对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进[3]。
化工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
![化工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8003b11c5da50e2524d7f60.png)
化工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摘要:本文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尝试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确立以综合实践能力为课程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教学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特别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根据轻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目的,将专业科研成果与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建立校内轻化工实践基地,通过专业实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一系列人才培养的实践工作。
1 实践基地的建设我校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在注重“大化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要以轻化工、应用化工为主的特色。
近些年来通过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科技部973)、省、市科技攻关与基础项目、与企业联合的科研项目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科研工作。
其中离子液体合成与应用是开发比较成熟的技术。
该项目属于精细化工的领域,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背景。
通过研究项目的发展和促进,建立了整套小试规模的离子液体合成与精制的工艺设备和分析检测装置。
在此平台上,学生通过气、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红外光谱等检测仪器进行离子液体的分析表征。
应用离子液体进行非常规制备多孔材料、纳米材料、甲烷转化等有机合成的应用。
上述研究内容与成果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将实践基地建设为“工业化装置”(小试规模)、分析表征、与技术应用三部分如图1所示。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8edfce4856a561252d36fd2.png)
养相结合的综合型转变。在实践教学过程 中, 加强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 学生理论学 习与实践锻炼 的结 合、 实施通识教育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结合 。改 革传 统 实 验 教学 内容 , 更 新 验 证 性 实 验 的 内涵 , 增 加综合 性 、 研究性 和设 计性 实 验 。改革 实 践 教学方 法 、 手段 和组 织形 式 , 建 设稳 定 的校 内外 实 践 教学 基地 , 以真正 形 成 有 利 于提 高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2 0 0 6年 起 , 环 境 与资源 学 院就 致 力 于探 索 应 用 型本 科人 才培 养 的新模 式 , 以实践 教学 改革 为 突破 口, 在 广 泛调研 和 实践探 索 的基础 上 , 着力完 善 、 优化 实践 教 学体 系 , 实 现 由知 识 应 用 型 向知 识 应 用 与 能 力 培
56
的校 内实践 基 地 , 如 自建 了地 质 填 图 实 习 、 测 量 实 习、 污水 处理 实 习等 7个 实 习基 地 ; 与 董事 单位 和企
业共 建 了 2 9个校 外 实习基 地 , 通 过为企 业输 送优 秀
等形式 以及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 与行业部门和地方 企业 建 立 了更 加 紧密 的合作 关 系 。已经构 成 了较 为 完善 的 实践教 学 平 台。
上 程实 践
学科 竞赛 科 研训 练
创 新 实践
t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1445163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4.png)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時代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新要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技术更新要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产学合作不足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改革新策略,打破传统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途径等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基于“人工智能+ 新工科”的一体两翼型实践教学架构,以提高计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计科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工科;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40-030 引言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幅度跨越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相关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1]。
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新思维、新方式下的重大战略转变,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中,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实践性极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计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
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时代对计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将“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与“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度融合,探索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优化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新工科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培养计科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既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3d25769ca32d7375a41780aa.png)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作者:程伟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8期[摘要] 工程建设的质量關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
但是工程建设从业者多数为农民工,专业技能较差,目前急需为建筑行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型人才。
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为例,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建设质量;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一、“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模型构建“一体”是指整个体系以“一体”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
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1],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指南,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为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2],因此,不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理论教学都不能摒弃。
“两翼”指校内实践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校外实践的思路。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过程,利用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与做融会贯通,达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和要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和需要开展的专业模拟实训项目,编写适合本校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教学教材和实训教材,做到理论课程多穿插案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每个实训环节均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同时实践教材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实训项目的增减或变动,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质量。
2.推进校内实训教学的开展。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建类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验收,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该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基于“平台+需求”的“2+1+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平台+需求”的“2+1+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38f3006c85ec3a87c2c512.png)
间耦 合 度 偏 高 。 导 致 课 程 体 系连 贯 性 差 、 教 学 内
容 交 叠现 象 严重 ; 三是 认 识 、 法 规 制度 和投 入 的不 到位 。 可 能导 制 实践 教学 缺 乏可 靠 的保 证 , 造 成 该 阶 段 的 实 践 存 在 事 实 上 的 不 到 位 甚 至 流 于形 式 , 不 能很好 地 完成 预设 的教学 目标 . 这也 是 当前 院校
基金项 目: 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级课题 ( 编号 : J ) ( J G 一 1 0 — 8 4 一 O 6 ) ;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 目( 编号: G J J 1 2 3 4 7 )
作者简介 : 毛伊敏( 1 9 7 0 一 女,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数据挖掘, E — m a i l : my ml y c @1 6 3 . C O n. r
程项 目的全 过 程, 最 后 回学校 总 结 : “ N 遍存在 的共 性 问题 。
在 学校 学 习, 一 年在 生 产现 场实 习 、 实 ̄ J , I I t 4 ] 。例 如 , 北 京 大学 采 用 的“ 元培计划” 模 式[ 5 1 , 浙江 大 学 采用 的“ K AQ ” 模式同 。
手[ 2 1 ; ②学工交替型: 按照分段式教学方法, 根据需 要安 排学 生 到企 业 短期 实 习实训 , 往 复多 次[ ; ③ 学
校 工程 型 : 学 校 和某 一 工程 项 目结 合 , 学 生先 在 学
校 学 完 一 定 的 理论 课程 , 然 后 参 与 一 个 或 几 个 工
以上 培养 模 式作 为 国 内经典 的计 算 机应 用 型 人 才培养 模 式 , 对 应用 型人 才 的培养 提供 了很 好 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39688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2.png)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其现状、优势、局限和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较少。
对于如何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
针对我国高校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深入了解。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具有以下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强化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应用型企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也存在以下局限:师资力量不足:由于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实践教学资源有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充分锻炼实践能力。
完善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增加实践教学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现状、优势、局限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4f1fff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8.png)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者:赵景波杜保帅安淑怡张晓寒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6期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课题“基于CDIO理念和职业认证的研究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CYB284)第一作者简介:赵景波(1971-),男,汉族,山东东平人,博士,教授,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教学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通信作者:张晓寒(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
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培养与职业教育。
DOI:10.19980/23-1593/G4.2024.06.038摘要: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学生也应该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该文为响应我国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以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为试点,研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新模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对高校实践创新本科教学进行发展优化,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变革下的创新应用人才,并形成了“一中心两融合三维度四平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互联网+”;本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62-04Abstract: Applied talent educ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and students should also carry out systematic knowledge learn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response to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the pilot, studie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ntegrating the new "Internet +"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 model to develop and optimiz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t has trained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new engineering, and formed a new teaching reform model of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 three dimensions and four platforms" for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ternet +";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為响应我国新来临的科技革命与产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应对新工科所带来的浪潮及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升级迭代,国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等诸如此类的国家战略。
基于ASIIN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基于ASIIN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da3b37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7.png)
基于ASIIN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作者:谭振华王龙杨璐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1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往往涉及一些国际认证环节,目的是让专业建设与国际需求接轨,让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中,ASIIN认证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ASIIN认证背景下人才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实践效果的检验,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ASIIN认证;应用型本科建设;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具体体现在缺乏多层次的工作人员,如设计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质量检测人员等,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软件行业的培训班,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薄弱的问题。
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这一情况下,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先进信息技术。
ASIIN认证(German Accreditation Agencyfor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cs,Natural Sciencesand Mathematics)是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旨在通过对学习计划的评估,确保其符合国际化标准和质量要求,并提供参与者和学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ASIIN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5132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5.png)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互联网+教育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为学生提 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01
互联网+实践
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 践机会和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2
03
互联网+创业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业实 践,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帮 助学生实现创业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01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
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02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教
师的视野和知识面。
引进优秀人才
03
积极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推行案例教学
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引言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措施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案例分析
0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 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 断增加,这类人才能够快速 适应岗位需求,为企业和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鼓 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分析、创新思维 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基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
![基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c63402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9.png)
基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作者:林莉杨皆平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3期[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多为地方转型高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目标,针对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进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设及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211-03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代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部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旨在推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工程专业建设从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转型[2]。
实践能力是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是培育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契合“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一)高水平工程实践型师资队伍不健全传统高层次本科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其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经验匮乏,实践能力较弱。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水平工程实践师资队伍的缺乏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构建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a1e8cc48be1e650e52ea99f6.png)
随着软件业 的迅猛发展 , 软件产 品的质量控制 与质量管 理 正逐 渐成为企业生 存与发 展 的核心 。作 为软 件产 品质量 控制与质量管理者 , 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软件开发 企业必不 可少的技术人才 J 。然而 由于 国内软 件业 对软 件质 量控 制的重要作用认识较 晚 , 尚未形成系统化 的软件测试 人才需 求 供应链 , 造成 目前软件测试人才“ 千金难求 ” 的尴尬局面。 对企业来说 , 具有 高度的责任心 、 较强 的探索精神 、 良好 的沟通 能力 , 具有较强 的逻 辑思 维能力 和 自主学 习能力 , 具 有 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知识 、 全面 的业务 知识 , 以及 娴熟 的测
了专业 口径 , 了专业界 限 , 了社会适应性。 淡化 增强
3 软件测试 实践教 学体 系的保障措施
为给软件 测试 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院对 软硬 学
件条 件进行 了全面的建 设 。
31 构建 软件 测试 平台 . 依托 四川省计算机 应用实 验示 范 中心 和西南科 技大学 软件创新实践基地 , 和建造 了性 能优 良、 设计 功能齐 全的 软 件测试实验室 。利用开 源的软件 开发系统 、 测试工具 和校 内 资源平 台建立软件开 发 、 试 和项 目管理 系统 , 生提供 测 为学
生 毕业设计 的课 题。毕业 设计 完成 的软件作 品必须进 行全 面系统的软件测试 , 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 提 2 5 以培养综 合职业能力 为宗 旨, . 推行 “ 3+1 教学 模 ”
式
“ 3+1 的教 学模 式就 是学 校 和企业 进行 联合办 学 , ” 培
养专 门化 的技术人 才 。该模 式计划 大学前 三年 在高校学 习
状, 针对社会对软件测试 人才 的实际需 求 , 以精 品课 程建 设 为基础 , 从教学理念 、 学 内容 、 教 教学 方法 的改 革人手 , 新 创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3ea7d75727a5e9846a615f.png)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摘要:摘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研究,总结办学经验,从内涵、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探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彰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两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并”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并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递进,“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即:基本技能培养一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摘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研究,总结办学经验,从内涵、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探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彰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我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较早地启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广泛调研、深入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一、“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内涵“两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并”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并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递进。
“并举”指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不能把前者放在后者的从属位置上;“并行”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紧密配合、齐头并进。
“递进”在理论教学体现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一学科基础课程一专业课程的递进;在实践教学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一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
该模式的特点是: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
二、理论依据工程应用型本科,其办学定位基本确定在“教学型、应用型”层面。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733698aec3a87c24028c448.png)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黑龙江工程学院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产学合作机制,加大“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一、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比理论教学更加接近工程教育的本质,因此,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决定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成败。
但多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滞后当今时代,很多的工程项目都是浩大而复杂的项目,其知识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甚至很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大工程”的理念、多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工科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淡薄,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不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大工程”理念的形成、多学科的视野以及良好的人文情怀、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几个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实现的,必须将其贯彻到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及工程素质。
2、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偏低,通常不到30%,有的甚至只有20%左右,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还存在缩短实践教学学时,删减实践教学内容等现象。
而且,就目前来讲,我们的很多基础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学生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机会较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被动参与”的弊端,这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d7501710a6f524ccbf8549.png)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探析摘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研究,总结办学经验,从内涵、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探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彰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我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较早地启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广泛调研、深入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一、“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内涵“两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并”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并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递进。
“并举”指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不能把前者放在后者的从属位置上;“并行”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紧密配合、齐头并进。
“递进”在理论教学体现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一学科基础课程一专业课程的递进;在实践教学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一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
该模式的特点是: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
二、理论依据工程应用型本科,其办学定位基本确定在“教学型、应用型”层面。
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注重培养社会所欢迎的、能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技术和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发展能力。
它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方向及规格侧重于向工程技术教育方向倾斜。
突出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性,也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层次立足发展、特色突破的现实支撑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紧紧抓住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两大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针对软件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化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搭建不同层次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国内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供需两难的状况依然不减。
这是因为该专业领域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不适应,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的实验,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也缺乏开展这些训练的教学环境,因此培养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差距,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问题较为严重[1-2]。
因此,迫切需要对软件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4]。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在产业转型中,北京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而信息产业的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是最紧缺的。
结合北京市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针对北京市嵌入式系统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对人才的紧迫需求,我院又拓展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和“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
为支持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我们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1.1实践教学理念我们结合软件工程复杂性高、规模大、应用面广、工程性强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产学结合、边学边做、项目驱动、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形成了“厚基础、专方向、重实践、求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建立了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平台式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不同方向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以培养软件工程不同应用领域专门人才为目的,我们整合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设定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软件工程专业特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2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实训、实习5个阶段。
这5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第一学年以打下坚实基础为目标,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上,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第二学年以初步掌握软件工程方法为目标,重点放在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设置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实验课程;第三学年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不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训练上,设置专业课程及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实验;第四学年以不同专业方向的软件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实战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上,设置封闭式企业实训和校内外实习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分为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构建创新意识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 课程实验:学生动手实现小型项目,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理论、抽象和设计过程,对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测试原理与方法起示范作用。
2) 综合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工程化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3) 项目驱动式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软件开发过程的实践经历,并对涉及的应用领域进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面向领域的工程能力。
4) 实战式实习:包括企业考察与调研、参与短期项目开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
企业实习可以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时间,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5) 毕业论文: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巩固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构建创新意识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特色平台的搭建为了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我们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化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搭建了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特色平台,如图2所示。
1) 实验教学平台:支撑理论课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与实验技能。
2) 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支撑课程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初步训练学生的评审与测试能力,使其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体验团队协作与沟通、项目管理等,并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贯穿其中。
3) 企业实训、实习平台:支撑实战式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各环节的理解。
4) 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各类企业俱乐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等参加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5) 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管理机制:这两部分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而建立的相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和管理规定等。
3实践教学特色平台的实施3.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系列课程为例,实验教学平台为这些系列课程提供支持。
学生可以使用ACM的在线学习系统,完成在线训练、老师答疑、相互交流、ACM竞赛试题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下载,提高动手能力。
3.2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该平台提供覆盖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先进的、主流的工具软件。
在该平台上,教师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就一个工程项目,从项目小组组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程序设计、运行测试到最后的总结报告,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发项目全程的工程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性开发意识等。
3.3企业实训平台为培养面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比课堂教学更贴近真实的环境中,我校全面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各环节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除了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学院还与知名IT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将实训纳入本科生的培养环节。
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训,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担任不同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全程体验真实的开发环境。
同时强化岗位意识,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企业,适应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岗位锻炼提升素养。
3.4企业实习平台根据项目开发经验,工程实习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有较大作用,实习环境包括开发场地、工程环境、工程氛围及背景文化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使学生“毕业即上岗”,我们制定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企业“真枪实弹”实习1年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院与IT企业合作建立了多家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可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活动。
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定期指导和检查实习情况,学生也必须定期向专业导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除此之外,我院还与北京市政府、国际著名大学(Stanford、MIT、早稻田大学等)和龙头企业(Xilinx公司、中软国际等)共同建设了北京市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平台、FPGA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平台、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实训平台等校内外实训及实习平台,强有力地支撑了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人才培养。
3.5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平台根据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教师设置与科研、工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达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目的。
为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组织学生申报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星火基金项目。
配合专业方向建设,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在新兴专业应用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红魔方工作室等学生科技活动组织的支持下,我院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4结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基于平台化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我院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软件工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近三年来,我院本科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平均达91.33%,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认可,获得了“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修正实践教学体系,继续探索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1] 贾宗福.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1-5.[2] 景红,何滨. 关于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6(20):173.[3] 骆斌,赵志宏,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4):25-28.[4] 李红梅,张红延,卢苇. 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4-87.Education Pattern for Platform-based Teaching Syste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ZHU Qing, SHEN Qi, YU Min, CHEN Yun-li, WANG Jian-wei(Colleg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Abstract: It proposes a platform-based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puters, multimedia and networking, etc. It at the same time adopt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refore strengthens students’capabilities for applying multiple technologie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education pattern; practical teaching architectur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