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3d34e5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2.png)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5daf60da6c30c2259019ed6.png)
发 、界面 设计课 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 设 计等 。 4 . 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 、能力 、综合 素质 教育
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 践教 学的 重 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 作 用 ,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 、了 解实 际知识的重要渠道 。通过专业实 训,学生 不仅 可以把 所学转化为所用 ,还能使 学生在 学 习操 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 自己的知识结构来 慢 慢适应 相应职业 岗位 ,锻炼 职业 的能力,为 实 习以及今后走 向社会积累经验、打 下基础 。 我校 软件 工程专业 是校 级专业综合改革试 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 T 学院 、H P 软件 学院为契 机,与知名I T 企业开展深度合 作,联合培养具 有 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 、软件 测试 和服务外包 人才 。与 中软 国际 、T a r e n a( 达内)科技等十 多家I T 企业联合建立 了实习实训基 地、就业基
以及实 践教学体系的研讨 ,搭建科 学的创新人 才培养平 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 才培养整体 水平的提升 。 2 . 人才培养 目标 培 养 目标 是制 定教 学计 划 、设计 课 程结 构 、选 择知识发展方式 以及 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的依据 ,也是教学 内容 、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 与管 理、教学手段 、教学评 价等 方面改革的基 础 和前提 。软件工程 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方 向具 有 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 术相结合的特色 ,注 重对 学生软件开发 、应用 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 强。结合我们 自身 办学特 色和办学条件 ,我校 软件 工程数字媒体方 向人才培养 目标是 : “ 培 养具备计算机科 学、多媒体网络 、软件 工程 技 术、信息安全 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 能,具有 扎实 的软件工 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 论、宽 厚的专业基础 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够 从 事包括新媒体 应用 以及虚拟现实等在 内的多媒 体技术开发 、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 、计 算机游 戏设计 、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 、信 息服务及数 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 人才 。” 3 . 核心课程体系 数 字媒 体方 向课 程体 系的建 设 以创新 性 复合 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 导思想,重视实践课 程 的开设,使学生所学 习掌握 的方法具有充分 的实 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 以 适 应未来 的 工作 岗位,成为本行业和 企业所 欢迎 的有用人 才 。课 程 体系 分 为软件 工程 专业 核 心课程 模 块 、数字媒体方 向核心课 程模块、专业实训 、 毕业 实习和毕业设计 ( 论文 )等模块。 3 . 1核心课程 软件 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 以软件工程 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 和专业主干课程 。其 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 课程有t计算机 导论 、 程序 设计入 门、面 向对 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与算 法、J a v a 程序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 据 库 原理 、计 算机 网络 、操 作 系统 、编 译原 理、信息安全技术 、计 算机体系结构 以及J 2 E E 与 中间件 技术 { 软件 工程 专业 课程 有 :软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16fff20722192e4536f6d2.png)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软件工程专业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大多只是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因此,迫切地需要对软件工程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
为此,立足于软件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三个方面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标签: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118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但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仍然采用的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实验授课为辅的课程设置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大都以软件设计的基础技能培养为出发点,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技术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学生用人单位用不了,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来的尴尬局面,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便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与时俱进,所以对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迫在眉睫。
1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就得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软件开发人才,通过几年的专业培养,毕业生应该具有“无缝地”进入企业直接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所以,在设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多的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对我们现有的培养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定位等进行审核与改革,在我们现有的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来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2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当然是重中之重。
目前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往往注重的是理论基础的教育,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素质的教育;注重的是单个知识点的讲解,忽略整个软件工程体系的融会贯通。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OB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OB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cb0ae95727a5e9846a6158.png)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OB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新工科;OBE;人才培养;软件工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1.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正式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建设项目。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高校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的制定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学生中心。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二是突出产出导向。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是突出持续改进。
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应依据《国标》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录重新定位,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教育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成果或者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的美国,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目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OBE模式重点强调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我国将OBE 教育理念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始终。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122d34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7.png)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作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例如,在工程领域,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医学领域,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临床诊疗和疾病预防的医学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开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小组讨论教学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aa9ccf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0.png)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改革的浩瀚星空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像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承载着人们对信息技术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要想让这艘巨轮顺利航行,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这就像是为这艘巨轮设定航线,它需要我们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这艘巨轮的引擎,它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确保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要关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这些内容,就像是巨轮上的货物,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
它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等,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再次,我们要探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
这些方法,就像是巨轮的导航系统,需要我们科学、严谨地选择和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然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并非易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确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平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巨大变革。
它不仅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展现出更加惊人的力量和潜力。
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75e0267561252d380eb6ec1.png)
关键词 : 竞赛型创新基地 ; 培养模式 ; 软件工程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1 2 — 0 0 6 8 — 0 3
随着社 会 文明进 步 和科学 技术 的迅 猛发 展 , 知 识总 计 与 研究 、 ] _ 程 制 造或 r程 管理 过 程 中 , 所 必须 具 有 的 量 的激增 和信 息传播 方式 的变 化 , 高等 院 校必 须 改变传 创新 意 识 、 实践意识 、 竞 争 意识 、 法 律 意 识 和 管 理 意识
N O. 1 2, 2 01 3
Se r i a l NO . 1 0 9 2
一人 才培养 模 式
竞赛 型创 新基地 建设 与软件工程 应用型创 新 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 索
卢 冶, 刘永 良 ຫໍສະໝຸດ 韩 斌 ( 江 苏科 技 大学 , 江 苏 张 家港 2 1 5 6 0 t ) ) 摘 要 :从 社会 发展 对软 件 X - 程 人 才 的 需 求和 江 苏科 技 大 学 电气 与 信 息 工程 学 院软 件 工程 专业 人 才培 养 目标
出发 , 指 出软件工程学科 应体现工程教育特 色. 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以竞赛型创新 实践基 地
为中心 , 以“ 蓝桥杯 ” 竞赛、 A C M 竞赛和科研立项为载体 , 引导学生参加创新 实 践 。通过形式 多 样 的科技活动, 培
养 具 有 动 手 实践 能 力和 研 究 创 新 能 力 的 高素 质 软件 工程 应 用 型 创 新人 才
速 增长 。面对 如此 巨大 的发 展前 景 , 软 件 人才 的培养 模 机 器 的运行 要 靠 稳定 的 程序 , 环 境稍 微 复杂 一 点 , 实验
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索
![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a7c00e1b8f67c1cfad6b8a5.png)
学 有所 用 ,学能致 用 。项 目实训 和毕
力资 源对 于 I T服务 外包产业 的适用 性
的需 求标 准 ,以及高 职学 生 自身 的特 点 ,河南农业 职业学 院提 出了一套面 向 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 培养软件外包人才
的改革方案。
迫 切需 要大 量能 从事 软件 外包 工作 的
专业人 才。
一
、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结构
整个教学 体系划分 成 “ + ”两个 21
指导。在 学生学习的三 年时间里 ,企业
需 求 结构 呈 “ 字塔 ”型 ,分 为 高 、 金
中、低三个层次 。 低 层 是 程 序 员 ,也 称 “ 件 蓝 软
方不 断对学生进行 职业氛 围和企业文化 渗透 ,培养学生 的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
尽快适应职业 岗位 。
二、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 方案 和实训 方案 的实施 ,向专家 组报告教 学质量 。 五、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学生 在本 阶段 的实训 过 程 中 ,各
强调 学生 的专业 技 能培养 ,引进 认证 考试 ,使学 生毕业 时 同时具 有毕
业证 书和职业认证证书 。
方面 的素质都会得 到不同程度 的提 高 ,
介绍 了河南农业职业 学院软件 外包人 才培养 实践教 学体 系,阐述 了改革 实践教 学、实践教 学环境建设 、实践教 学实施过程 。
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759d8b71fe910ef12df822.png)
中 图分 类号 :P 1 T 3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0 2 0 —0 5 — 0 17 - 5 0 2 1 ) 8 o9 2
一
、
人 才需 求现状
应用技 术 , 学校教 材 和教 师 知 识 的 更新 往 往 不够 及 时 , 生不 能接 触 到最新 的知 识 ; 是人 才知识结 构 学 二
21 0 2年第 0 期 8 第2 8卷 ( 26期) 总 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 TUTE I N I TI OF J LI PROVI NCE
N . 8, 0 2 o0 2 1
V0 8 L2
To a . 9 t lNo 2 6
一
明, 软件从业人员近 6 0万人 , 其中专业人才约有 3 4 万人 , 不仅缺乏高层次 的系统分析员 、 目总设计 项 师,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
二、 人才培 养存在 的 问题 现 阶段 软 件人 才 培养 方 面 存在 的 问题 , 括 师 包
应 。软件工程专业新知识 、 新技术层出不穷 , 发展十 分迅速 , 知识淘汰率极高 ,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机器配 置大多无法紧跟技术的发展 , 以地方高校为例, 目前 不少地方高校教学用的绝大多数计算机已经超服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国的软件产 业 , 以每 年 2 % 以上 的整 体 增 正 5 长 速度 , 为全球 瞩 目的两 大 软 件 外 包 产业 基 地 之 成
国内企业 目 已逐步意识到信息化 的重要性 , 前 特别是金融 、 交通 、 电信 、 政府等领域纷纷开始建设 信息化工程 。20 05年我 国软件产业的规模 为 2 0 5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5853d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e.png)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引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与成功案例。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3.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相结合。
通过引入实践项目、案例教学、校外实习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障。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3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角色。
他们应具备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项目实施。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
3.4 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践项目、综合评价、技能测评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评估。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高。
4.成功案例分析4.1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
该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双元制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长达数月的企业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5475078f46527d3240ce0bc.png)
1 软件工程 专业传统教 学的局 限性
软 件工 程作为 一门 独立的 新兴学 科 ,
括 教 学理 念 、 方法 与手 段 。 从 培 养 工程 应 用
继 承 着计 算 机 科 学 、 数 学 等 学 科 的传 统 , 包 个 体 风 格 的 学 习环 境 。
型人 才 的视 角 审视 , 传统的、 以理 论 教学 为 主的 教 育 模 式 在 工 程 型 人 培养 中存 在 一 定的 局 限 性 ,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点 。 第一 , 传 统 教 学 理 念 注 重 理 论 知 识 的
务 工程 ( 大型主机) 专业 方 向 建 设 项 目为 案 型 卓 越 程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做” 的 过 程 中 形 成对 专业 知 识 的深 人 学 教 育 所 传授 的 不 应 仅 限于 技 术 知 学 生 在 “ 用实践 的环境 。 要 鼓 励 学 生 通 过 思 考 已 有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被 中 分 释 放 出来 , 达 到 了传 精神 , 反 对 学 生 将 知 识 看 作 是 无需 证 明 就
代表 , 联 合 研 究 制 定 本专 业 方 向 的人 才 培
共同开发完成“ 商 业银行主 { 『 L 应 用 交 易 系 统( Mi n i B a n k i n g ) ” , 该 系统包 括存 款 、 贷款 、 外 汇 交 易 等 多 个 商 业 银 行 业 务 子 系统 , 以 该 系统 为 原 型 的 作 品 曾参加 全 国 大 学 生 大
的社会 经济之需求 。 同 济 大 学 软 件 学 院 基
存 学 习 探索 的 过 程 中 犯 错 误 , 通 过 对 错 误
的纠正, 逐步 形 成 对 专 业 知 识 的 正 确 掌握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9b89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其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以大数据为基础,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水平。
基于此,本文从现阶段的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全面开展探索,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素,针对性开展设计,提出全新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CDIO理念;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引言:现阶段我国逐渐加强对新工科战略的重视力度,全面推进新型工科专业,以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基础,针对性的优化,保证其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规律,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
CDIO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以真实的产品为基础,合理开展构思设计,优化整体的教育设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提升教育水平。
一、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明确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对相关的教学加强重视力度,不断创新,但在部分环节仍旧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现有的方案未能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造成整体的发展受限,整体衔接不足,难以实现整体的同步发展。
与此同时,未能与现阶段的新工科要求相契合,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教育中,实践较少,未能与新工科战略相适应,对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探索不足,造成人才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降低,难以掌握良好的工程能力,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1]。
1.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素相对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点强调学生自身,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强调教师的作用,优化现有的模式,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明确其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前提,灵活进行内容优化,保证其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积极开展理论实践,优化现有的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d67b310912a216147929c4.png)
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分析软件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主流软件开发方向,提出通过建设不同课程群,采用项目驱动的复合型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跟踪主流开发技术、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办法。
[关键词]软件人才课程群建设项目驱动复合型教学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要求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各个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
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教育来看,企业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求职者青睐有加,所以有必要研究出一套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软件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软件开发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用计算机理论去分析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课程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方面,要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地设计和开发。
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具备下面三种能力: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
系统级的认识能力是综合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既要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要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
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系和分析过程。
2.抽象(模型化)能力。
抽象的结果是概念、符号、模型,主要要素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假设的形式说明、模型的构造与预测、实验分析、结果分析。
在为可能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等构造模型时使用此过程,然后对所建立模型的假设、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实验。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fbba663a45177232f60a29e.png)
3 1 整合 和优化课 程体 系 . ・
方 面的培训 。
3 3 深化校 企合 作模 式 .
学校 、 业 、 生 三 方如 同三 个 同步 的 、 企 学 契合
的齿轮 , 围绕 着职业 素养 的提升这 一共 同 目标 , 良
性运转 、 螺旋 式 上升 , 融 人走 向融 合 、 从 融通 。 软 件工程 专业配 合课 程体 系的变化应 改变原先 的课 堂设置 和教学 模式 , 提倡 将课 程 设 置在 实 习实 训 场地 , 全方 位 改造 原 有 教 学情 境 和场 所 。具 体 到 软件 工程专 业人 才 培 养 的教 学实 施 中 , 借助 于 校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O卷
学生 必须具 备扎 实 的学 科 知识 基 础 , 能够 在 职业 岗位 上保持较 强 的 学 习后劲 ; 能力是 指 学 生必 硬 须具备 熟练 的专业 技 术 和技 能 , 胜任 职 业 岗位 能 的技术要 求 ; 软能力是 指学 生必须具 有敬业 精神 、 持续学 习能力 、 沟通合 作能力 和写 作表 达 能力 。
第3 O卷第 6 期
21 00年 1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0 . 0 No 6 13 .
De . 01 c2 0
J u a fHu ng n r l iest o r lo a g a gNoma v ri n Un y
地 方 高 校软 件 工 程 专 业 应 用型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或者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的
基础 上进行 修改 , 养计 划 的偏 差最 终 将 导致 人 培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30954b3af78a6529647d539a.png)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成果简介
北信科大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以软件设计项目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促进核心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等多元化组合式教学与综合评价考核方法,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体化教学实践空间,开展精品特色课程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创新点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与实践;
●“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等多元组合教学模式、综合评价考核方法、
及其一体化教学实践空间的创新设计与构建;
●模型驱动程序设计等特色课程和多层次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
第一完成人简介
刘建宾,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系主任,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带头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软件工程》负责人,北京市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近年来致力于将国际CDIO工程教学模式和模型驱动软件工程的原创科研成果引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实际,带领专业团队教师积极开展软件工程SE-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实施工作。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40c4c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f.png)
2020年25期师资·人才高教学刊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郇正良,禹朴勇,朱向彩,朱笑荣,杨德运(泰山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山东泰安271000)一、概述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也就是说,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同时存在着8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方面的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相关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方面的智能、自知智能、人际交往型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在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对应天赋,但在其他的方面则可能资质平庸甚而水平很低;有的各种智能可能都一般,但如果智能组合得当,会在某些领域或解决一些问题时则较为出色。
智能发展方面,环境影响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1]。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各种智能的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智能组成,有方向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每个个体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智能组合都可能从潜在的天才变成真正的天才。
而个性化培养就是发掘潜能、培养成才的有效途径。
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个性化教育教学并采取很多具体方法措施,比如牛津大学的学校导师制、东京大学分阶段教育教学模式等,他们在个性化培养上,都具有国际性的示范意义,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法是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个性化教育政策和问题现状正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有差异的进行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能力突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越来越多的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我国非常重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二条对应的“工作方针”部分讲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规划纲要文件中多次提到一定要去因材施教,一定要把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相互联系并统一起来[2]。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c136f9d6bec0975f465e25f.png)
间 内在 的关 联 ,构 筑从 基 础 课 教 学 阶 段 到 专 业 课 教 学 阶 段 的若 干 课 群 , 成 由课 群建 设 组 成 的 新 的课 程 体 系 , 建 了 形 构
软件 程课群 、 [ 软件技术课 群 、 计算 数学基础课群 。计算 机 网络 基础课群 、 网络技术 课群 、 大学计算 机基 础课群 , 照 按 课 程 的 内 容 , 个 课 群 由相 关 的 4 7门课 程 组 成 , 统 一 建 每 — 用 模语言 U ML构建 了软件工程 、 数据结构 、 操作 系统 、 数据 库
关 键 词 应 用 型 人 才 教 学模 式 改革
The Re ea c a Pr tc of Culi atng M o f s rh nd ac ie tv i de or Applc to ia i n So t fwar Ta e e / e l nt s /Su Xi hu , Sh i g, ao i Xu up n Wag n Cha g ua ny n Abs r c Th h g e co p e e uc t f c s c a lng ta t e ih r m utr d ai on a e h le e u e ne nd r w st a in. e tl n tani go l o o di r iu to Th a e t r i ng as f r nay
应 用 型 软 件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研 究 与 实践
苏小会 徐淑 萍 王长 元
7(3 ) 10 陕西 ・ 西安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2
摘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1 0 - 4 - 2 1 7 — 8 4 2 1 )1 0 1 0
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例
![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909541e5f0e7cd184253624.png)
21 0 2年 4月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Z U U I E ST O R A FWU HO N V R IY
No2 1 2 .Vo . 2
Ap .01 r2 2
应 用 型 软 件 工 程 人 才 培 养产 学研 一体 化 实训体 系建设探 索
— —
Ta n h Tr i i g M o e fW u h u Un v r iy Asa Ca e g t e a n n d lo z o i e st s
W u Je n 1 a imi g,W n Li ,Ga i mi g Lu Ke a n Jn n z, d
-
w r n i e rn l n sb s d o h n e ain o r d c in t a hn n e e r h a e e g n e g t e t a e n t e i t g t fp o u t , e c i g a d r s a c i a r o o
— —
以梧 州学 院 软件 工 程 人才 培 养 为例
吴洁 明 ’ ,万 励 ,甘金 明 s ,陆科达
( .... 1 34 梧州学 院 2
【 摘
计算机科 学系 ,广西
梧州
530 4 0 2)
要】针对软件产业发展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 出的新需求 ,对 目前 大多数高校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与社会需求脱 节的
(. 34 D p rme t fC mp trS in e Wu h uU ies y W u h u5 3 0 , hn ) 1 ・・・ e a t n o ue ce c , z o nv ri , z o 4 0 2 C ia 2 o t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c9a67b0960590c69ec376c0.png)
息工程学院近年来坚持 对计算机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 不断探 索应 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模 式。 【 关键词 】 软件工程专业; 应用型本科 院校 ; 人才培养
案例大作业完成成绩。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的改革 . 之所 以把过程 评价作为其重点 . 主要 原因在于对意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的专业 课程来说 . 理论性 知识考试 的重要性 相对 比较弱 . 而在 学习专业课程 的过程 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较强 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 以及通 过课程设计和项 目案例大作业 的完成质量 . 更能体现 出我们 以培养应 用型人才为 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于像 J a v a 程序设计 、 A S P . N E T网站开 发等实践操作性 很强的课程 . 大 多数已经 申请 了考试 改革 . 即期末不 再采取卷面考试的考核形式 。学 院也鼓励逐步将更多 的、 专业性 和实 践性较强 的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课程进行 申报 这样做进一步突出了过 程评价 的重要性 , 符合软件工程专业 实战型 、 应用 型人 才培养 目 标 的 具体要求 。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j 弓 贺 _ ( 安阳工 学院 计算 机科 学与 信息 工程 学院 ,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2 项 目开 发 实 训 课 程体 系概 述
要想解决上述 问题 . 首先要明确应用 型本科 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 目 标. 并且 . 应把重点放 在提升课程体 系对 于企业需求 的针对 性和实 用 性上 . 不断推进和强化 学校与软件企业 间的合作 . 使我们 培养 的应 用 型软件专业人才学科理论 知识扎实 、 专业操 作技能强 . 而且 具备较 高的职业 素质 . 具备软件开发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 能力 我院应用型软件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总体思路是在 软件 工程专 业植入项 目开发实训课程体 系 . 以培养 软件工程师为 目 标. 以软件工 程师职业 岗位就业为导 向.以课程建设 和师 资队伍结构调整为基础 . 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 、 软件工程技术能力强、 专业技能熟练 、 职业素 质 较高的实用性软件人才 . 实现大部分学生毕业 之后即能顺利就业 的 目 标. 走出一条适合软件 工程专业发展 定位的实用性 、 可操作 性较强 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 的创新模式 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 的能力要求 可以概 括为职业素质 、 职业能力 和发展潜力三个方 面 其 中发展潜力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扎 实的学科专 业知识基础 . 能够在 职业 岗位上保持较强 的学习后劲 : 职业 能力是指 学生必须具备熟 练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能胜任职业 岗位的技术要求 .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专业 能力 、 英文能力 、 管理能力和 自学能力等方 面;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有爱 岗敬业精神 、 良好的持续学 习能力 、 沟通合作 能力 和写作表达能力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 系应 根据软件企 业对软件人才 的能力要求来进行设 置 . 在广泛 了解 当地乃 至全国软件行业对 软件人才需求 的基础上 . 我们将课程体系分成专业 基础课程 、 专业核心课程 和专业特色课程 三个部分 . 课程 体系的建立 和课程的选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 、 职业素质和发展 潜力 的培养 。 其 中. 学科专业 基础课程包括高级语 言程序设计 、 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计算机 基础知识课程和计算机 学科 核心基础课程 . 通过开设这些 课程 , 主要 培养学生后续学 习的发展潜 力 : 专业核 心课程包括软件工 程 、 软件设 计、 软件项 目管理等 . 以上课程为后续实践环节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专业特色课 程分 为 J A V A和. N E T 两个方 向. 两条主线的设定符合 当前 软件行业的就业趋势 . 每个方 向均包括植入的项 目开发实训课程 . 主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等“ 硬” 能力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9ce9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e.png)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和软件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软件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等实际操作的技能,能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开发高效可靠的软件产品。
3.团队协作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解决软件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4.创新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应对软件工程领域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环节1.课程设置:设置一系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编程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
同时,增加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等。
2.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增加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实践的比重。
通过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和实训,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和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4.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5.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评估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者:宋彦儒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第36期摘要: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各行业对行业应用软件需求也相应地有所增长,因此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上涨趋势。
高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就成为各高校及需解决的问题。
该文在分析了国内软件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521-02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SONG Yan-ru(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Campus, Nanchang 330013, China)Abstract: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in all Industry and life, application software, therefore the demand for software talent shows rising trend.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how to train a qualified social needs of applied software talents has become a problem needed to solve for al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nd the objectives of software tal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 training model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各行业对适用于本行业的应用软件的需求量也骤步的增多,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我国也已把软件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了使我国的软件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来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重点扶持发展软件产业。
但当前我国的软件产业与美国和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行业管理方面的因素外,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及具备软件工程管理能力的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高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培养的结果将对整个国家的软件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进行分析并得出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
1 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更好的分析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式,有必要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
1) 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的应用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众多语言及众多设计工具并存的格局;在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时,不可能对所有的程序语言及工具进行学习和掌握。
因此,掌握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也就成为进行软件行业的必备技能;并且程序设计的理念及思想对于各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一致的,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也是互通的,所以只要且只有掌握了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就可以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外语的应用能力。
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崛起,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必不可少。
英语作为现今世界应用范围最大语言,也是软件业使用的第一语言;计算机及软件的最新技术及各种资讯更多是以英文作为描述语言,软件人才掌握最新技术及深入的掌握底层理论知识就需要其有一定外语应用能力。
3) 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能力。
软件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将涉及众多的资源及人员,为了更好地实施软件项目就需要软件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及良好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只有团队相互理解和配合才能有创新能力,才能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为软件项目服务。
4) 实践创新能力。
软件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关键是人才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基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创新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软件人员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2 高校现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
软件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与实现一个软件系统项目需要软件工程中所包含的各方面人才;而现行高校在培养软件专业学生时基本不分门别类,仅仅从程序设计单方面进行教学和培养。
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教学效果不佳。
软件工程是门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一般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
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步将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实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联及促进”。
在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二是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而无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用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从而制约实践应用或用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 缺乏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现行高校开设的各种实验或实训一般都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而忽略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践;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融合各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
3 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足的分析,以下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考。
3.1 加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思维方法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精确的、理性思维方法。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我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基础。
学生没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及正确的思维方式,最终他们将只能根据课本来学习课本;脱离课本后,将不能很好的与社会现实逻辑进行结合。
3.2 专业基础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式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学习专业的大门,那么合理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基础课应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选择专业小方向提供必备前提。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遵循面广、启发性强及关联性强的原则。
面广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较全面的涉及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启发性强就是要求课程在设置和讲授中应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尽量避免因知识点而学知识点的情况。
关联性强就是要求各门课程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它们的有机组合能够基本反映整个专业体系。
3.3 专业课课程的小课程+小组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方向能力的培养。
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并且现今的软件开发领域软发开发语言以及工具也多样性及定向性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培养的目标就应该定位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与特点选择各自的方向。
基于以上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就不应该以大班笼统的方式进行,而采用小课程+小组实践的方式进行开展。
小课程就是对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以小班、集中式的方式进行开展,让选择此方向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深入的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
小组实践就是以小课程为基础的一种团队实践教学方式。
通过小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实践可以让小组成员充分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个人创新能力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实践。
3.4 模拟项目的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是软件工程人才必备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单课程的实践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阶段结(如每一学期)束后开展软件模拟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模拟项目的选定是模拟项目开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模拟项目的选定上不能一味的追求项目的系统性及复杂性,而更应该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启发性及对所学知识运用的实践。
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增加学生软件开发的自信心,学习软件系统开发的团队协助意识,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结论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时适当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软件人才自我成长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 费宁,陈春玲,宗平.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8,(14):9-11.[2] 罗代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8):121-122.[3] 靳娟.我国企业初级软件人才开发策略探讨[J].软件导刊,2008,(17):5-7.[4] 冯西桥.软件人才培养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4-77.[5] 高峰.论软件工程化教育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9(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