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发生频率与烈度的空间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
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
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
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
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
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
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了多个省份,主要位于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地震频发、震力强大,属于我国地震带的一部分。
下面是对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一、四川盆地地震带:四川盆地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地震频繁,并且地震规模较大。
四川盆地地震带包括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山区,以及贵州、重庆、云南等地。
其中,汶川地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记录的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引起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青藏高原地震带: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频繁且规模较大。
这里地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频繁的地震。
其中,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我国地震频发的地方之一,地震规模较大,由于这里处于活动的构造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例如,台湾地区和福建地区就经常发生地震。
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汇的边缘区域上,这使得我国地震活动频繁。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东亚大陆的东北向移动也增加了地震的发生频率。
这些地区的高烈度地震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对地震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地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总之,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四川盆地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地震频率高、规模大。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面对地震的威胁时,我们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地震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我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情况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河北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
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
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
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
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
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破坏性自然现象,是地壳中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振动。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活动也非常频繁。
地震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地质活动和地震预测的重要线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地震的分布情况。
首先,中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和集中性。
根据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四个主要地震区:青藏高原及邻近某些地区地震区、华北平原及邻近地区地震区、大巴山-大别山地震区和长江中下游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区。
在四个地震区中,青藏高原及邻近某些地区地震区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
这个地震区跨越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这个地区是中国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印度-东南亚板块向北碰撞的交汇区域,大量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导致了这里地震的频繁发生。
华北平原及邻近地区地震区横跨了华北地区,它是中国地震活动最高频的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简单,地壳稳定,但活动性不低,每年都有多次地震发生。
而华北平原地区则由于坝上地质构造的限制,频繁发生地震。
这里的地震多为中小型地震,对人民生活和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巴山-大别山地震区位于四川盆地和巴蜀地区,它的地震活动频率虽然不及青藏高原和华北地区,但地震波的破坏性相对较强。
这个地区的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的滑动和岩石的断裂引起的,是中国西南地震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苏、安徽等周边省份。
这个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低,但地震强度相对较大。
这个地区地壳稳定,但是受到华南海陆交汇带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有明显的地震活动。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地震区外,中国其他地区也经常发生地震,如西南地区、新疆地区、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震虽然不及主要地震区的频发,但仍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地震的分布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地震频发地区与板块边界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高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4. 产生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山区,沟谷上游有坡度较大的汇水面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大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为松散土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水流条件:暴雨强度大,或在高山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水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4.发生的条件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然的软弱面,尤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生。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新一轮24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但非主流网没有看到24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名单,国家地震局网站也没有看到。
地震,事关百姓,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官方怎么就不公布名单呢?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图下面是网上搜到的12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⑴北京、天津、唐山及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区;⑵江苏、山东交界—南黄海一带和江苏、山东、安徽交界地;⑶四川西部-云南东部一带;⑷云南西北地区;⑸祁连山地区;⑹辽东半岛;⑺辽宁西部及辽宁、内蒙古交界地区;⑻甘肃东南至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⑼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⑽新疆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地区;⑾山西中南段至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区;⑿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北部地区和东北松辽平原两侧地区。
8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名单:四川自贡,山东临沂,湖南长沙,河北石家庄,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江西南昌,吉林长春。
还有12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不知道,请知道情况的网友留言补上!另外有网友在问:总所周知地震是发生在地震带上的,而我国地震带分布图上没有长沙的位置,1973年至今,长沙共发生2.0级至3.0级地震40多次,但发生大地震的几率相当小。
如果是这样,那长沙为什么会被列为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问题补充:因为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所以既然长沙不在地震带上,为什么仍被列为重点监视防御城市?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04)中国地震动区划图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区划图预编及 工程应用研究
三代图基础数据 设防标准研究
用户需求 场地土修正标准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与地震小区划结果
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主要技术技术环节
1. 基础资料的研究 地震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 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地壳动力学基础资料
在上述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14幅不同比例尺的基 础图件。
0
台湾地震区
2
台湾西部地震带
0
台湾东部地震带
2
地震数
2
9
32
20
110
368
1
37
50
6
13
62
5
29
104
7
20
99
1
7
21
0
4
19
6
19
52
5
28
139
0
2
46
5
26
93
38
261
891
8
57
145
30
204
746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为了科学地表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不确定性,采 用多方案的方法,共有4套方案,共划分出986个潜 在震源区。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技术思路
地震构造环境基础数据
近十年科技成果和新 资料,国际合作成果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基础数据
地震活动性 模型及参数 的确定
潜在震源区 划分
地震动衰减模型研究 中国分区烈度衰减关系 参考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重点地震区划图 不确定性概率综合
区划图 应用政策研究
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编制
为做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2010年5月 31日至6月3日,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讨论会在江苏南京 召开。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本文将从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来探讨甘肃地震的特点。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1.震源深度甘肃地震的特点之一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
根据地震学家的研究,甘肃地震的大部分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
这种浅源地震活动是甘肃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震能量释放周期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甘肃地震的能量释放周期大约在10至15年左右。
也就是说,大地震和小地震的频率和能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为甘肃地震发生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多震中、多断裂带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呈现出多震中和多断裂带的特点。
在甘肃省境内,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例如酒泉-海南、张掖-和政、武威-天祝等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甘肃地震活动规律的一部分。
二、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震活动频繁甘肃省东部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平凉、庆阳、天水等地。
这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常常发生中小型地震。
这与断裂带的分布和构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西部地震相对较弱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的西部地震相对较弱。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多为中小型地震。
这与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和地下构造的差异有关。
3.近年来震中区域的变化近年来,甘肃地震的震中区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震中位于四川,但其影响范围涉及了甘肃的一些地区。
这一现象表明,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也受到相邻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防御意识,也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中国地震信息
中国地震信息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部边缘,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由于中国地处板块交界区域,地震频繁,并且有时候地震规模较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的基本信息、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地震防灾减灾措施等内容。
1. 中国地震的基本信息1.1 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带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震带、福建台湾亚洲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和辽东半岛-黄海地震带。
这些地震带均位于板块交界区域,地震活动频繁。
1.2 地震规模根据震级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
在中国,地震规模常常以里氏震级或者面波震级表示。
1.3 历史地震事件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地震事件,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
这些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2.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以提前探测地震、及早发出预警信号,为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宝贵的时间。
2.1 地震监测站网中国地震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地震监测站,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可以确定地震的发生位置和规模。
2.2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主要通过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和预警。
当地震的发生被预测到后,预警信号会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3. 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国政府和地震专家们对地震防灾和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3.1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国每年新建的建筑物都需要进行抗震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倒塌或者受到严重破坏。
3.2 地震演练和灾害预案为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中国各地定期进行地震演练,增加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政府也建立了相关的灾害预案,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3.3 公众教育和宣传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增加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的能力。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6度以上分布一览表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6度以上分布一览表
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按国家规范,房屋的防震烈度为7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
抗震度数和地震的里氏级数不一样。
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
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图中由浅色到深色,地震烈度依次为5-9级
从地震烈度对人的感受来说: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
等崩塌,铁轨弯曲;
图为我国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6度以上地区分布(数据来源于网络)
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50年一遇地震影响时,房屋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475年一遇地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1641-2475年一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通俗的说,2001年以后新建住宅小区房的抗震标准为:小震不坏(五级以下)中震可修(七级以下)大震不倒(七级以上),图中这些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快看看你的房子在这个区域里吗?看看施工标准里是否做了防震设计?
•地震
•建筑
•房产。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共37张PPT)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 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 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 (震级每大一级,能量就大31.6倍。)
地震的烈度: 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叫作地震烈
度。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1.2 我国地震的分布 地震东少西多,灾情东重西轻,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 面气压形势图”。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梅雨
夏初,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特征: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
(2)寒潮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地表热量交换,维护全球的热量平衡。 ②寒潮带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消融 缓解春播旱情。
③寒潮带来低温,还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 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⑤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
④净化大气。带来的雨雪天气,增加了空气湿度,减少北方的扬尘 天气,也会使飞沫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降水量:大小与集中程度;
来水 水系:支流多少、水系形状与流域面积大小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中国是地震频发国家之一,地震活动相对较为频繁。
地震的分布规律对于地震灾害预防和人类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国地震的分布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中国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同时还受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板块亚板块的影响。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的高低。
沿我国东、南、西沿海及台湾周边海域、河平平原及边缘山区以及青藏高原北缘、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地区地震频发。
其次,中国地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震带。
在中国大陆,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总结出了华北、青海、川西和台湾四大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是华北平均地震次数和强度最高的区域,覆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青海地震带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以地震规模较大、频率较高而闻名;川西地震带则位于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西南缘,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台湾地震带则位于台湾岛,也是地震频发区之一。
此外,中国地震活动也与各种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处于活跃的板块构造带上,存在着多个构造带和断裂带。
例如,长江和黄河两大断裂带是中国最具活动性的断裂带之一。
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震在中国更加频繁和剧烈。
最后,中国地震的强度和频率具有地域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率更高,但震级较小;而西部地区虽然地震频率较低,但地震强度较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和地震带分布,并受到各种地质构造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中国地震分布规律,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地震科学家来说,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了解中国地震规律,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为应对地震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几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区,属于欧亚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主要分布的地震带有8条: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带。
包括玉溪、通海、峨山、曲江、石屏、建水等地区,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此,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地震重复性高。
中甸—大理地震带。
包括中甸、丽江、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巍山、南涧等地区,公元88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16次。
天水地震带。
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公元前193年到公元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46次,最大震级为7.5级。
松潘地震带。
包括武平、南坪、漳腊、松潘、叠溪及其以东的龙门山地区。
震源深度一般较浅,烈度偏高。
2、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主要地震带有6条:民勤地震带。
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19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为7级。
河西走廊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里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震?压力大啊!世事难两全,中国在拥有广袤国土的同时,也承受着这片土地带给国人的地震灾害。
点击看高清大图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
全长两万多千米,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很不幸,中国就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之间,甚至有些地区还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第四纪构造活动十分强烈。
结果就是那些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活动断层(迄今12万年以来曾有活动的断层)遍布了华夏大地。
▲中国及周边地震构造图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点击看高清大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活动断层基本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等区域,六级以上地震也与这些断层线如影随行。
不过除了这些地震高发区域,我们还发现有几个区域活动断层分布较少,也罕见六级以上地震。
分别是在:■东北地区,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7.3级的海城地震。
■华南除东南沿海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与台湾板块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影响有关之外,没有大震发生,即使6级左右的强震也少见。
■华北地区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稳定,其地震活动也很微弱。
Tips:从历史地震分布图看,除了主要地震带外,仍有大约有5%-15%的6-6.9级地震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另外大量5-5.9级地震则在各区域广泛发生,所以,主要地震带外的其它区域只能认为其实相对低风险区域,但仍有发生5-6.9级强震的风险。
重温《中国强地震震中分布图》
以 前 的 地 震 震 中 ;以橘 红 色 表 示 10 90年 至 1 7 地 区 外 , 百 年 来 ( 图 缺 少 1 7 96 本 9 6年 以 后 的 数 据 )
年 8月 的地 震 震 中 ;以直 径 不 同 的 三 种 圆 圈 表 示
震级 的差 别 ( 8级 以 上 、 7~ 8级 、6 ~ 7级 );
中 国 犬 陆 上 发 生 8级 以 上 地 震 的 , 仅 有 1 2 9 0年 l 2月 1 日在 宁 夏 海 原 的 8 2级 大 地 震 和 1 2 5 . 9 7年
以 绘 制 圆 圈 的 不 同 “ 形 ” 表 示 震 源 的 深 度 并 辅 5月 2 t 甘 肃 门 源 的 8级 大 地 震 。n 线 3 F在 以 文 字 表 示 时 间 、震 级 数 据 。 图上 标 记 显 示 : 0 8年 5月 1 同 发 生 地 震 20 2
震 ,17 9 6年 8月 l 日 和 6
8月 2 , 松 潘 、 平 武 3E l 先 后 发 生 7 2级 地 震 。 从 . 13 9 8年 至 l 4 9 1年 , 这
《中 国 强 地 震 震 中 分 布 图 》
・
带 还 发生 过 6级 以上 地 震 4次 , 1 5 9 8年 2月 8 日在
这 张 图的 出 色 首 先 在 于 : 7 0多 年 来 的几 百 区 为 台 湾 。 东 北 的 珲 春 、 绥 芬 河 一 带 在 2 20 0世 纪 次 地 震 在 [ 上 一 目 J 然 。 它 绿 色 表 示 1 0 笙 l , 9 0年 二 三 十 年 代 也 有 活 跃 。 除 新 疆 、 西 藏 人 烟 稀 少 的
记 释 读 :在 南 坪 以 南 ,灌
县 ( 都 江 堰 市 ) 以 北 今 的 这 两 百 公 里 左 右 ( 上 图 概 算 ) 先 后 发 生 地 震 l , 1 次 , 其 中 10 9 0年 以 前 的 有 3次 。 1 3 9 3年 8月 2 5 日 在 茂 汶 发 生 7 2级 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虑不同区域地震记录具有时间长度不等的特点,对“震中分布分震级网格点密集值”算法进行改进,结合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地震目录中的点数据空间化为能反映地震发生频率的栅格数据;依据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以及地震烈度在空间上的椭圆衰减模型,选择逼近和近似的计算手段,并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得到中国地震烈度分布的栅格图。
从地震频率分布结果上看,大致以宁夏、甘肃、四川和云南为界,中国西部地区3 级以上的地震发生频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地震烈度分布结果看,中国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四川、云南等位于地震带内的区域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的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