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断裂带分布图
用地图来看地震(严肃)
![用地图来看地震(严肃)](https://img.taocdn.com/s3/m/00c93a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d.png)
用地图来看地震(严肃)为了不耽误各位宝贵的时间,请先阅读目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直接阅读,全篇阅读时间大概十二分钟。
本篇目录:1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地震1.1压力大啊!1.2中国的地震到底多到什么程度?1.3基本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次较大级别地震的地震密集带1.4中国地震带—祖国山河一片红2 我家就在地震带上,咋办呐!2.1地震难道不能预报么?2.2那我们是不是只能坐等地震了?2.3地震科学家快来我家3 地震小贴士4 点赞、留言、转发、关注“地图会说话”今天的微信文章从一张地图开始: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日本才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不过由于日本的地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海上,所以在大陆强震的数据上被中国远远抛在了身后。
据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Tips:日本列岛处在属于陆地板块的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上,而属于海洋板块的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会俯冲到这两个板块的下面。
时不时的就会动一动,让日本人在承受地震灾害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防海啸的发生。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震?压力大啊!世事难两全,中国在拥有广袤国土的同时,也承受着这片土地带给国人的地震灾害。
点击看高清大图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
全长两万多千米,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很不幸,中国就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之间,甚至有些地区还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中国地震灾害图件ppt课件
![中国地震灾害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b9b7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1.png)
(台湾学者的分析)
昆仑地块在北部阻挡
槽台接触带的构造断裂中龙门 山断裂带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 动,最终发生单向破裂
龙门山
松潘甘孜构造带
龙门山推覆系统
四川盆地
康滇地台边缘--云南东部坳陷地震带 6
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1996年2月3日7.0 M 地震 2001年10月27日6.0 M 地震
1970年1月5日通海7.2级地震
中间地块 中间地块
中 国 大 地 震 带 图示
中间地块 鄂尔多斯地块
汾河坳陷
槽区地震带
四川地块
中
枢
天水
大
地
泸定
震
带
渭河坳陷 杨子地台
华南地台
中国现代地震活动图像
中国地震频度统计
松潘
平武
⑤
③
⑥
茂县
北川
7.4
汶川
理县
7.4
绵竹
首震震中
⑦
映秀
7.6 7.1 7.1 7.1
都江堰
彭州
德阳
成都 市
③ 7.4
1888年和1969年在潍坊以北海 域发生7.5级和7.4级地震
公元前70年6月1日, 7.3M地震; 166822日 8 M 地震死亡20万
1239年平罗8级大震
1920年12月16日 8.5 M 地震 死亡20万
中国区域地震台站分布图
1988年11月6日7.2级地震
耿马
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地震
澜沧
嵩明
1833年嵩明 8级地震
通海
华北平原沉降区地震带示意图 4 海城
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 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4a5a7f3aef8941ea76e05a8.png)
震 ,最大震级为 75级 。 .
马边一 一 昭通地 震带 。 包括 四川马边地 区和 云南
杨州一一 铜陵地震带 。 包括江苏东部 、 安徽南部 昭通地 区 。1 7 年 的永 善 71级大地震 就发生在这 4 9 . 和江 西北部一部分 , 强震主要分 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 个带上 ,地 震活动频度 较高 ,多为震群 性地震 。 及 黄海海域 。 通海一一石 屏地震带 。包括 玉溪 、通海 、峨 山、 麻城一一 常州地震 带。 包括 湖北 大部和河南 、 安 曲 江 、石 屏 、 建 水 等 地 区 ,1 7 9 0年 通 海 78级 大 地 . 徽 、湖 南 等 省 一 部 分 ,公 元 4 6年 到 l 7 年 共 记 录 到 震 就 发 生 在 此 ,地 震 活 动 强 度 较 大 ,地 震 重 复 性 高 。 96 6级 以上 的地 震 5次 ,最 大 震 级 6 5级 。 . 中旬 一 一 大 理 地 震 带 。包 括 中 甸 、 丽 江 、 鹤 庆 、 邢 台一 一 河 间地 震 带 。 西 界 为 太 行 山前 大 断 裂 , 剑 川 、洱 源 、大 理 、弥渡 、巍 山 、南 涧 等 地 区 , 断 裂 , 界 为 涿 8 6年 到 1 7 共 记 录 到 6级 以上 地 震 l 北 8 9 6年 6次 。
州一一 宝坻 断裂带 ,南界 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 、
西海 固地震 带 。包 括 陇 中黄 土高原 的大部 分地 津 、唐地 区威胁较大 的地震 带 。 区 。地 震 活动 强 度 大 ,频 度 高 , 具 有 明显 的 迁 移 现 且 郯城一一 营 口地震 带 。包 括从宿 迁 至铁岭 的辽 象 。 宁 、河北 、山东 、江 苏 等 省 的大 部 或 部 分地 区 。是 我 天水地震带 。 包括临夏 、 天水 、 甘南 、 武都等地 , 国 东部 大 陆 区 一 条 强 烈 地 震 活 动 带 。 记 载 , 带 共 公 元 前 1 3年 到 公 元 1 7 据 本 9 9 6年 ,共 记 录 到 破 坏 性 地 震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https://img.taocdn.com/s3/m/a0f5526948d7c1c708a145a4.png)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e5814968a26925c52cc5bf51.png)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https://img.taocdn.com/s3/m/490e685c3b3567ec102d8a40.png)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
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
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https://img.taocdn.com/s3/m/5cd1e2eaaf1ffc4fff47ac6e.png)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几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西南地区
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区,属于欧亚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主要分布的地震带有8条:
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地震带分布
![地震带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9803912ae2bd960590c677f2.png)
地震带分布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带可划分为: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带;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至滇东地区地震带;喜马拉雅—滇西地区,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带。
三大地震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活动时间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
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发生方式各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
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级以上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
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带。
在各地震带内还划分出不同的区段,作为独立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域划分的统计研究单元。
另外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为活动所引起。
编辑本段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地震分布示意图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6fe3afbfcc22bcd126ff0c3c.png)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几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区,属于欧亚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主要分布的地震带有8条: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带。
包括玉溪、通海、峨山、曲江、石屏、建水等地区,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此,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地震重复性高。
中甸—大理地震带。
包括中甸、丽江、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巍山、南涧等地区,公元88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16次。
天水地震带。
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公元前193年到公元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46次,最大震级为7.5级。
松潘地震带。
包括武平、南坪、漳腊、松潘、叠溪及其以东的龙门山地区。
震源深度一般较浅,烈度偏高。
2、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主要地震带有6条:民勤地震带。
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19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为7级。
河西走廊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a169f824dd36a32d737581de.png)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
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
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震多于东部,原因是印度板块不断北移挤压西部造成。
北京断裂分布示意图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
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发生了一次强震。
与北京有关的几条断裂带,比如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顺义-良乡断裂南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活动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动,这些断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知识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1913bb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4.png)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考点解读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或,使长期积累的急剧释放出来,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__ 震级。
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烈度。
烈度与大小、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地壳,是地震易发区。
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要点精析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1.地震的形成机制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2.地震的发要点二:震级与烈度【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概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震级 用以衡量地震本身 强度的“尺子”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地震 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 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 【典型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 B 、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 C 、震级越大,烈度越小D 、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解析: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1749fd9f856a561252d36fe1.png)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至我国台湾、菲律宾,直到新西兰。
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2)亚欧地震带,又称喜玛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即从印尼西部经缅甸,我国横断山脉、喜玛拉雅山地区,沿中亚细亚到地中海。
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3)洋中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中脊,全球地震近5%发生在这些远离人类的大洋之中。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的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多且强烈的地区。
主要有:1)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2) 华北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3) "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 、"华南地震区"。
地震的时间分布: 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
根据地震发生的特性,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年。
在这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至今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
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分布、成因、危害与自救逃生
![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分布、成因、危害与自救逃生](https://img.taocdn.com/s3/m/48e915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9.png)
地震的分布、成因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我国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我国6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800余次,主要的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规模较大的火山群有: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卡尔达西,规模较大的地震带有:西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滇西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图1 中国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分布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诱导因素,由此可以将地震分为五类:①构造地震,地壳运动时,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使得岩层受力变形,在地壳薄弱的部位发生断裂错动;②火山地震,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时,引起的震动;③塌陷地震,溶洞陷落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表震动;④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等引起地地震;⑤人工地震,炸药爆破、地下核爆炸等原因引起的地表震动。
图2 地震的示意图板块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占全世界地震地90%以上。
世界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之间主要有两种边界:①生长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产生海岭、断层和新的大洋(红海正在逐渐扩大);②消亡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挤压,产生山脉、海沟、火山与地震带。
世界六大板块的边界如下图所示,其中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火山、地震频发。
图3 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地震震动的特点地震波由震源产生,迅速向四周扩散。
地震波分为横波(S)、纵波(P)和面波(L),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最快,横波次之。
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地表建筑物往往先开始上下摇动、再左右晃动。
图4 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自救、逃生地震的危害地震发生时,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快速地释放能量,使得地表产生振动,引起地表建筑物地倒塌、滑坡、崩塌、地裂缝、海啸等自然灾害,并有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等次生灾害。
图5 地震造成的地裂缝自救、逃生从地震开始发生,到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平均只有12秒。
在发生地震时,可以择机选择以下几种方式逃生:①在平房或者低楼层,可迅速跑向室外的开阔地带,远离房屋等建筑;②在楼房高层,不可乘坐电梯,应迅速躲到洗手间、桌子、床铺下面,在第一波地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③在学校、影院等人口密集区,切勿慌乱,就近躲到墙角、桌椅下面;④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关闭电源、煤气。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dea22ff19e314332396893df.png)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
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
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
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
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
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
第三章地震区划
![第三章地震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184511370b4c2e3f57276359.png)
第三章 地震区划第一节 地震区、带划分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
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年至今共记载了25次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11次。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次6级以上地震有9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6.75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年又发生6.0级地震,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年巢县5.5级和1743年泾县5.0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 [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76年8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31f615136bd97f192379e90d.png)
韩竹君对北京地震风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北京有关的几条断裂带,如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顺义-良乡断裂南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活动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动,这些断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他最后还强调了一点:“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两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会造成惨痛的后果。”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地震带上。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震带上: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图为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上图由三个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其次,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中,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的8级巨大地震发生地。(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广西断裂带分布图 广西断裂带
![广西断裂带分布图 广西断裂带](https://img.taocdn.com/s3/m/74a19f52f8c75fbfc67db27f.png)
广西断裂带分布图广西断裂带活动性断裂带按《广西地震构造图》编号说明:1)按《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表8.1.4全新活动断裂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标准 DL/T 5170-2002表8.1.4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2)按《火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074-2006)》表7.1.4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火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5074-2006表7.1.4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3)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1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表6-6-36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4)以下断裂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火电项目请注意调整分级。
1) 那坡断裂带?西北起自云南省的广南附近,往东南经富宁进入广西的那坡,再从那坡的平孟进入越南,而后经高平、谅山直抵先安湾。
全长400余公里,在广西境内长60余公里。
断裂走向北西320?,330?,主要倾向南西,倾角45?,75?。
它由几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带宽5,10km。
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挤压透镜体、角砾岩、糜棱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
断裂对两侧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岩浆活动起控制作用。
断裂两侧构造线不一致:南西侧褶皱轴向以北西为主,北东侧以北东向或东西向为主。
它形成于加里东期,是一条长期活动的硅镁层深断裂。
断裂带在新生代和第四纪以来有明显活动。
断裂带经过之处,多数形成平直狭长的―V‖型谷地,两侧断崖、三角面发育。
在那坡县德隆、百合一带,断裂附近的山脊和小溪(或2冲沟)发生左旋同向弯曲和扭动,水平位移估算达1000m。
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强烈活动。
四川成都周边断裂带科普
![四川成都周边断裂带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790421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7.png)
四川成都周边断裂带科普四川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西部是龙门山山脉,东部是龙泉山山脉,四川成都及其周边主要的断裂带大致有3条,分别是四川成都市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经过四川成都市区下方的蒲江-新津断裂带【也可以叫做蒲江-新津-成都-广汉断裂带】,四川成都市以东的龙泉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位于成都以西龙门山山脉,龙门山断裂带全长约500多千米,是青藏地块向东推覆而形成。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起自雅安天全县西南,经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邛崃市以西,大邑县以西,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江油市,青川县直至陕西宁强县。
龙门山断裂带由3条分支断裂带平行分布,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山前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
有记录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共发生过3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为1327年9月四川雅安天全县附近7+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7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也是成都附近活动规模最大,历史地震最强的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距离成都市市区直线距离约60千米。
蒲江-新津断裂带【又叫蒲江-新津-成都-广汉断裂带】蒲江-新津断裂带位于成都市区下方,这条断裂带全长约200千米,西南起自四川洪雅县西部,经蒲江,新津,双流,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新都区,青白江区,广汉市,直至德阳市附近附近,蒲江-新津断裂带历史上有记录5级或者5级以上地震共发生2次,最大为1962年7月1日四川洪雅县5.1级地震。
蒲江-新津断裂带由于主断裂直接从成都市市中心经过,经过的区域人口密集,是对四川成都影响最大,威胁最大的断裂带。
由于蒲江-新津断裂带直接从成都市市中心下方经过,因此这表明四川成都市具备发生城市直下型地震的条件。
【科普一下,城市直下型地震是指地震震中位于城市下方或者城市周边下方的地震活动,城市直下型地震的条件就是城市下方有活动的断裂带,城市直下型地震的特点就是微震或者小震就会导致城市震感强烈,而如果是强震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性,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区发生7.8级地震导致超过24万人死亡,这次地震就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