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拔罐和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合集下载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32例给予西药治疗:口服更昔洛韦、维生素B1、双氯芬酸钠及肌注维生素B12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加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5天为一疗程。

结果治疗组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安全可靠。

关键词:刺络拔罐中药湿敷带状疱疹护理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1】。

临床表现为单侧沿神经分布的不规则红斑、疱疹、呈粟粒大小的透明水疱,伴有烧灼感和神经痛。

治疗上以更昔洛韦、胸腺肽、干扰素为主,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常遗留后遗神经痛。

自2016年4月~9月以来,我科采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64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著,现将实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6年4月至9月中6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5±7.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1±6.3)岁。

病程1~7天,平均4.3天,皮损分布情况:胸背部30例、腰腹部34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脑、肺、肝、肾脏疾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各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1)皮损多簇集成群,常单侧分布,带状排列。

(2)皮损出现之前常先有局部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热。

(3)自觉疼痛难忍。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口服更昔洛韦0.25g,3次/日、维生素B110mg,3次/日、双氯芬酸钠75mg,1次/日及肌注维生素B120.25mg,1次/日,外用炉甘石洗剂4次/日;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刺络拔罐及中药湿敷治疗。

梅花针-火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梅花针-火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梅花针\火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既累及神经又累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

为沿神经走向分布、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的疱疹,疼痛剧烈。

本病每多缠腰而发,中医称之为“串腰龙”、“缠腰火丹”、“蛇丹”。

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

常常只累及一侧。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在22—70岁之间;疼痛性质为刺痛、灼痛39例,痒痛、胀痛15例,木痛2例;发病部位在颈丛神经3例,臂丛神经3例,肋间神经29例,腰骶神经21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3天。

1.2治疗方法梅花针叩刺:病灶部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沿带状疱疹发展方向,用轻叩手法截住,然后由外及内叩打病变区,直到周围皮肤发红,并有少量浸血,最后再把疱疹打破,直到有少量黄色液或血液渗出为止。

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把病变区清洗干净。

拔火罐:叩打清洗完毕,在疱疹簇集处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以疱疹干瘪塌陷为好或拔出少量黑紫血液。

疱疹多者,可用闪罐的方法。

起罐后用酒精棉签轻轻擦去局部血水样渗出液,涂上碘伏干燥即可。

中药:多数患者兼见口苦、纳差,舌苔黄腻,脉弦数,此时可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加减或龙胆泻肝丸或抗病毒口服液口服以清热祛湿解毒。

梅花针叩刺和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2次,抗病毒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三次。

2结果2.1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不留有后遗痛。

好转:皮疹基本消退,临床症状减轻,或留有轻度后遗痛。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获痊愈。

治疗次数最少者2次,最多者7次,其中有5例在疱疹干燥结痂后仍留有神经痛,随改用毫针浅刺留针法继续治疗3—5次并继用中药加减调理而愈。

3典型病例朱某,女,51岁,2000年3月6日初诊。

自述三天前腰部有刺痛感,曾口服消炎痛、强的松等无效,后出现成簇水泡,疼痛加剧,寝食难安。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资料与方法2007年3月~2010年6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3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女20例,男12例。

腰背部29例,头面部3例。

诊断标准:①可有乏力,局部疼痛等前驱症状。

②皮损表现为局部红斑,迅即出现成群丘疹小水疱,周围红晕各群水疱之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后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③皮损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多为单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分布区,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④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愈大疼痛越剧,老年患者当皮损消退后,可留有神经痛的后遗症,达数月之久。

⑤一般极少复发,免疫功能低下,或恶性肿瘤患者可复发。

⑥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状态不同,临床表现有顿挫型、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及内脏型带状疱疹。

方法:①内服方药组成:大青叶15g,紫草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马齿苋20g,龙胆草9g,柴胡10g,当归10g,元胡10g,黄芩9g,板兰根9g,青皮10g,茵陈20g,车前子10g,丹皮9g,炒山栀9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②外敷药组成:大黄60g,冰片20g,蜈蚣20条。

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并TDP或微波照射。

③刺络拔罐:刺络法:是用三棱针等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拔罐法: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和方法。

拔罐具有行气止痛,消肿散结,祛风散寒,清热拔毒等作用。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②好转:皮损消失,但仍遗留神经痛。

结果32例患者全部治愈,未遗留后遗症。

例1:患者,女,40岁,汉族,2010年4月19日初诊。

梅花针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46例

梅花针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46例

梅花针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46例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拔罐及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6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梅花针扣刺、拔罐及中药外敷服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97.8%。

结论:梅花针拔罐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带状疱疹;梅花针;拔罐;中药外敷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蛇串疮”或“缠腰火丹”等范畴,民间称之为“蛇丹”、“火带疮”、“蜘蛛疮”、“串腰龙”等。

其主要特点为突然发作,簇集性水泡如绿豆,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出现,皮肤上起风粟作痒刺痛,痛如火燎,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和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中老年居多,春秋多见,好发部位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的皮肤区域。

中医多认为此病由肝气郁结,久郁化热妄动,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内蕴,经络不畅,外溢肌肤而生;或兼感毒邪,致湿热火毒蕴积,经络不畅,气血瘀阻,外溢肌肤而发病[1]。

笔者自2013年1月至8月用梅花针结合拔罐及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2岁,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的12天。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发病部位选用合适的体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从疱疹的一端沿皮损区边缘和疱疹叩刺,覆盖全部皮损区,随即在叩刺处拔火罐,以刺破疱疹、疱内液体流出,周围皮肤轻度充血为度。

留罐时间大约5-10 min。

然后清除液体,再次消毒后外敷中药外治方:取新鲜凹叶景天50g捣碎,入酸醋数滴,再加入青黛10g、雄黄末20g,搅匀涂抹患处,以纱布包扎,4小时后取下,并皮肤消毒,注意有无感染,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治療。

三天后若有新出疱疹,可重复以上方法。

中药外敷可多次进行。

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刺络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

刺络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

2 O・
J u a o E t n l h rp f C e 0 0 1 ( o rl f x ra T e yo T M F b2 1 , 9 1 n e a
刺 络 拔 罐 加 中药 外 敷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3 O例
莫 黎
江永 45 0 ) 2 40
( 南省 江永 县 潇 浦镇 卫 生 院 , 南 湖 湖
2 4岁 一 9 ; 6 岁 病程 3d~ 。排 除标 准 :5岁 以上及皮 损在头 8d 6
面部 者 。 两组 性 别 、 龄 、 程 等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年 病 ( 0 0 )具 有 可 比性 。 P> .5 ,
2 治疗方 法
2 1 治疗 组 . 皮 损 局 部 用 7 酒 精 常 规 消 毒 , 燃 酒 精 灯 , 烧 红 的 火 5% 点 用
33 疗 效 标 准 .
l 临床资 料
6 o例患者均来 源于 20 06年 1 2月 ~ 0 8年 8月我院 门诊 , 20
符合《 皮肤性病学》 …中带状疱疹 的诊断标准 , 按照 就诊 次序随
机分 为 两 组 。 治疗 组 3 O例 , 2 男 0例 , 1 女 O例 ; 龄 2 年 8岁 ~ 5 6 岁; 病程 2 d~7 d 。对 照 组 3 0例 , 1 男 9例 , 1 女 1例 ; 龄 年
4 讨 论
带状疱疹在中医外科称 为“ 腰缠火丹” “ 、 蛇串疮 ” 。中医 等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学认为 , 本病主要 由七情内伤 , 饮食失调 , 肝胆不 和, 气滞湿郁化
火, 湿热火毒郁阻经络外攻皮肤所 致。本法 中外敷药均 为清热
3 疗 效分析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
不 符 合 上 述 标 准 的 为无 效 。
结 果
作用 , 这些 对 防止 糖 尿病 并 发症 都 有好
处 。有报道 , 澳大利 亚科 学家给白鼠连续
注射黄连素 3个星期 , 结果发现其体 内的
血糖下降约 5 % 。选用 黄连素联 合 口服 0 降糖药 物或胰 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取得 较好效果。至于远期疗效 、 药理机理及长 期使用的不 良反应有待进 一步研究证实 。
di 1. 9 9 j i n 10 —6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病例 3 5例 , 中男 l 其 5例 , 2 女 O例 。 治疗方法 : 所有患者均严格执行糖尿 病饮食及运 动治 疗。对服 用 的降糖药 物 或胰岛素维 持 以往 使用药 物 的种 类及 剂 量不变 。同时给 予黄连 素每 次 05 , 、 .g早 中、 晚三餐餐前 服用 。所 有患 者均监测 服 药后第 7天 、4天 、0天的空腹 及餐 后 2 l 2
例 1患者 , ,0岁 , : 女4 汉族 ,00年 4 21 月 1 日初 诊。右侧 胁肋部 疼痛 5天 , 9 局
部皮疹 2天 , 间疼痛尤剧 , 夜 睡眠不安 , 心 烦易怒 , 口干苦 , 查右侧 沿第 6肋 间神经 分布 区可见成 簇红斑 水疱 , 疱液 清亮 , 局
疱疹患者 3 2例 , 年龄 4 7 0~ 0岁 , 平均 5 5 岁; 2 女 0例 , 1 。腰 背部 2 男 2例 9例 , 头
中药 内服 外敷 配合 刺 络拔 罐治 愈 带 状疱 疹 3 2例
翁 舸 茹 先 姑 ・ 麦 提 依 明 麦
皮损 消退 后 , 留有 神经 痛的后 遗症 , 可 达
数月 之久 。⑤一般极少 复发 , 免疫功能低 下, 或恶性肿瘤患者可复发。⑥ 由于机体

针刺拔罐和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针刺拔罐和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针刺拔罐与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刘吉玉带状疱疹一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们国家民间有多种名称,如“蛇丹”“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蛇盘疮” “缠腰龙,,“蜘蛛疮”等。

这是一种伴随猛烈的神经痛的皮肤病,假如治疗措施不得力,可能造成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苦痛。

一、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急性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为感染湿热毒邪(西医学称为“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一为正气虚弱(即西医学的免疫力低下)。

毒邪和正气虚弱可以相互为因,毒邪的感染是发病不行缺少的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

正气虚弱的缘由有多种,如劳倦过度、嗜酒肥甘、久病体虚、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正气虚弱,这就给湿热毒邪供应了致病的必要条件,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临床上大面积的带状疱疹重症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清晰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生及病理机制: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埋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到损伤或抑制而发生功能低下时即可激活病毒在感觉神经末梢快速增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而发病。

由于病毒主要侵害感觉神经,所以临床上几乎全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猛烈苦痛。

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特征一般应是猛烈的神经痛、节段性水疱疹、皮疹多沿某一四周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舐神经支配区域。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患处常首先消失潮红斑,很快消失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快速变为水疱,疱壁紧急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四周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消失,老年患者常较为猛烈。

刺血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刺血拔罐加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备用 。
分发 挥 经穴 和药 物对 疾 病与人 体 的综 合效 应 , 进而 调整 和改 善 机体 机 能与病 变 组织 的病 理状 态 , 使 体 内 的气 血
通畅, 直至 已经 发 生 功能 障碍 的生 理 活 动 恢 复 正 常l _ 4 j , 加快 了神经性 耳 鸣患 者 临床症 状 的改 善 。
通络、 活血通 窍 之功 效 。
最小 1 9 岁, 最大 7 6岁 。病程 最短 4 d , 最长 2 1 d 。 诊断标准 : ① 皮 疹 出 现 前 常 先 有 皮 肤 刺 痛 或 烧 灼
痛; ② 皮 损 多为 绿 豆 大小 的 水 疱 , 呈带状分 布 , 重 者 可
破 溃成 片 , 发 于头面 部者病情 往往 较重 ; ③ 自觉 疼 痛 明显 , 可 有 难 以 忍 受 的 剧 痛 或 皮 疹 消 退 后 遗 留 神
经痛。 治 疗 方 法
单 唾液 酸 四 己糖 神 经 节 苷 脂 钠 与 神 经组 织 有 较 强 的亲 和力 , 可 以通过 血脑 屏 障 , 与 神经 细胞 膜相 结合 , 促
进受 损 神 经 的 功 能 修 复 , 维 护 细胞 膜 上 C a 抖一 Mg 一 ATP酶及 Na K+ - AT P酶 的活性 , 通 过 促 进 各 种 形 态、 生化、 组化、 神经 生理 及 行 为参 数 的改 善 , 最 终 可 以 加速 神 经修 复 , 最大 限度 恢复 原有 的 神经功 能 l - 3 ] 。穴 位 注 射通 过针 刺 和药 物 的双 重 作 用 , 激发经络穴位 , 以充
肤组 织 中的气 血得 以 疏通 , 引邪 外 出 , 祛 瘀 生 新 而 达 治
疗 目的 。
( 辽 宁 省 大 连 普 兰 店 市 中心 医 院 , 1 1 6 2 0 0 )

刺血拔罐合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观

刺血拔罐合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观

刺血拔罐合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观摘要: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

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近年来,我们采用三棱针点刺、拔罐加外涂自配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26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带状疱疹;三棱针点刺;拔罐;中药外敷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5-70岁。

病程3-30天。

发病部位:腰腹部11例、胸背部15例、颈部3例、头面部2例。

均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中医外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依据确诊。

1.2治疗方法①选用三棱针1枚、玻璃火罐5-7个、75%酒精、无菌纱布、棉球若干。

②嘱患者侧卧位,患处皮肤充分暴露,观察疱疹密集处,局部皮损75%酒精常规消毒,用无菌三棱针点刺疱疹,使其破裂出血,视点刺面积大小选适当型号玻璃火罐,然后用闪火法以患处为中心吸附于点刺部位,留罐15分钟,拔出局部组织液和淤血,起罐后用纱布擦净血淤,75%酒精局部消毒。

每日1次,2-5次为1疗程。

③自配中药:雄黄15g,明矾15g,青黛15g,全蝎10g,蜈蚣5g。

上述五味中药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外涂皮损部位。

暴露于皮肤外的部位无需包扎,如患处非躯体暴露部位,则可用消毒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2-5天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蛇串疮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①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②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③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疱疹和疼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有药物过敏的情况。

一些患者转而寻求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其中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是常见的一种方法。

本文就对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对针刺夹脊穴进行治疗。

夹脊穴位于脊柱上,是中医经典的针灸穴位之一。

通过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从而加速带状疱疹的康复进程。

针刺夹脊穴的方法是选取合适的针具,按照中医针灸的相关理论,在夹脊穴位上进行适当的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联合刺血治疗。

联合刺血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进行刺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邪、除湿热,达到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的目的。

在带状疱疹患者身上进行联合刺血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瘙痒,促进皮肤疱疹的愈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采用拔罐法进行治疗。

拔罐是一种通过负压吸引的物理疗法,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血供氧情况,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热毒素,对带状疱疹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总结,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是显著的。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瘙痒感明显减轻,疱疹愈合速度加快,且不易复发。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孕妇、孕妇、身体较虚弱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凝块疾病等相关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这种治疗方法。

在应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

针罐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96例

针罐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96例
洁干燥 , 防止摩擦和搔抓 。1 d外涂 2次 。
湿解毒杀虫 , 治疗 痈疽肿毒 ; 冰片消炎止痛 , 防腐止痒 , 对皮肤黏 膜处热毒疮痒均有 良好治疗作用 ; 香油调之 , 既有利 于药物透入
和加快炎症消散 , 又有保护 与预 防感染作用 。实践证明 , 及时的 针刺拔罐配合外敷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 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 缩
毒之功 ; 青黛清热解毒 , 凉血散结 ; 雄黄辛温有毒 , 人心、 肝经 , 燥
2 , 5g 冰片 3g 。以上诸 药 共 为细 末 , 香油 调 成糊 状 , 瓶备 用 装 用。用 时先将局部常规消毒 , 晾干 , 然后 以脱脂消毒棒 蘸药糊均
匀地沿病灶边缘 由外 向 内涂抹 于患 部。用药 期间 保持局 部清
带状疱疹 由水 痘 一 带状 疱疹病毒 所引起 , 儿童期 初次感染
常规消毒疱疹区 , 用梅花针 从疱疹边 缘环形 区向 中心 部位 叩刺 , 由轻到重 , 直到疱疹刺破 , 皮肤上 出现均匀血珠为止 , 再在 叩刺 区拔上火罐 , 留罐 5m n~ i, i 8r n 促其 血吸出。叩刺根 据皮 a
见灼热疼痛 , 毒热蕴 于血分则发红斑 , 湿热凝 聚不得疏泄则发水 疱 。因此 , 治疗 上采用 梅 花针 叩刺拔 罐可 直捣病 灶 , 在 攻补兼 施, 既清热散瘀又 温通经脉 , 调和气血 , 扶正祛邪 , 标本兼治。以 痛为腧 , 局部 外敷 中药 黄连 、 黄柏、 大黄三者有清热利湿 、 凉血解
较 为满 意疗 效 , 总 结 报 道 如 下 。 现
前左胸前 、 腋下及背部灼热 疼痛 , 周身疲乏 无力 , 继之局部皮 肤
潮红 , 2天痛处 皮肤 出现 绿豆 大小 的簇集 成群 水疱 , 第 疼痛 难 忍, 入夜 尤甚 。现 症见 : 疲 面黄 , 神 痛苦 面容 , 前正 中线 左侧 胸 前、 腋下及后正中线 左侧 背部 T ~T。 间有大 小不等 的成簇 水 疱, 累累如串珠 , 排列成群带状 , 大如 黄豆 , 小如粟米 , 基底色红 。 疱液透 明 , 疱壁较紧张 , 伴有 剧烈疼痛 , 口苦 咽干 , 红苔黄 , 舌 脉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应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带状疱疹患者,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6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比组当中,各30例,前者应用的治疗方式为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后者应用的治疗方式为中药外敷单独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治疗后1月)与治疗效果进行展开分析与讨论。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7d、14d、1月,实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参比组(P<0.05)。

结论: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外敷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其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刺络拔罐;中药外敷;带状疱疹;治疗效果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性疾病,该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表现为带状分布簇群性水疱,部分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神经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起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中药外敷、针灸、刺络拔罐、耳穴压豆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目前有许多研究均表明将中医药治疗方法应用于带状疱疹患者中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本文主要分析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应用中药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样本: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带状疱疹患者,共随机抽取60例,经双盲法将患者分入不同组别当中,分别为实验组与参比组,实验组一般资料如下:患者共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岁到69岁,平均年龄(49.46±3.04)岁;病程1天到7天,平均病程(3.27±1.45)天。

梅花针加火罐外涂药膏治疗带状疱疹39例(一)

梅花针加火罐外涂药膏治疗带状疱疹39例(一)

梅花针加火罐外涂药膏治疗带状疱疹39例(一)【关键词】带状疱疹;梅花针叩刺;火罐法;药膏外涂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疾病。

其部位主在“皮部”,以疼痛为主症,中医诊为“皮痹”。

又因好发于腰际及局部灼痛,故有“缠腰龙”、“火毒丹”之称。

近年来,笔者采用梅花针加火罐、外涂扶他林乳膏的方法治疗门诊患者39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39例中男32例,女7例;年龄在17~76岁;初诊时发病时间1~13天;腰神经区21例,胸神经区16例,颈神经区2例。

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针具及皮疹周围皮肤,用梅花针围绕皮疹区叩打1周,继之叩击皮疹分布区,以刺破皮疹为度。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不同,可分别采用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

(1)弱刺激用力轻,冲力小,触体时间短,主适用于年老、体弱、小儿初诊患者;(2)强刺激用力重,冲力大,触体时间稍长,主适用于年轻体壮,病程较长者;(3)中等刺激叩刺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主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并用闪火法将火罐叩吸在被击部位,留罐15min,可见少量血性分泌物吸出,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外涂扶他林乳膏,其范围超出皮疹区1cm为宜,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瘢痕不宜适用本法,可视病情隔日1次。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根据疱疹消退时间、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优:3~7日疱疹消退,痂皮脱落,疼痛消失,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完全解除;良:7~10日疱疹消退,痂皮脱落,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差:15天后疱疹消退,疼痛减轻不明显。

本组39例,优占90.6%,良占9.4%;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火针+ 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火针+ 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火针+ 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刘先生因一侧胸背部皮肤出现疱疹伴疼痛来医院看病,疱疹发出前只觉局部疼痛,还以为是运动后局部拉伤,自行外擦药物无效,疼痛逐渐加重,皮疹出现,局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碰到衣服,夜晚疼得不能入睡,来玉溪市人民医院就诊后才知道自己得了带状疱疹。

确诊后,刘先生的说起这个病,痛苦的说:“太疼了,以为自己得了怪病,生不如死。

”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缠腰火丹”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表现为一簇一簇的水疱连成呈带状分布,沿人身体单侧神经走形区域出现,胸背、肋下部为好发区域,还可发作于头部、眼周、耳部、四肢、外阴,通常伴随剧烈的神经痛,可导致头痛、面瘫、影响听力等,后期可遗留后遗神经痛,顽固难愈,害人不浅,故而应早发现早治疗。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带状疱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也随之发展。

在中医学上,利用“火针+拔罐”的方法就是一种快速缓解级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在患者发病初期于皮疹处行火针点刺,轻轻刺破疱壁,上拔火罐,每天1次或隔天1次,视疱疹情况连续治疗3-5天。

治疗过程中有点小疼痛但可耐受,对疼痛敏感的患者还可以局部外涂麻药后再进行治疗。

该法可以促进皮疹结痂、止痛快、减少后遗症发生率,疗效靠得住。

治疗前治疗第二天已结痂患者刘先生就在确诊后选择了这种治疗方式。

经过火针+拔罐治疗后,神经痛在第2天就得以明显减轻,1周内疱疹结痂,没有遗留后遗神经痛,刘先生在庆幸自己遇到好医生的同时,连连感叹中医学的神奇。

现在来玉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皮肤科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中医针推科行火针、拔罐等针灸科疗法,使疼痛在2-5天内得以快速缓解,获得患者认可,欢迎您前来就诊咨询。

“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治疗痤疮和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治疗痤疮和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治疗痤疮和带状疱疹经验总结“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治疗痤疮和带状疱疹经验总结一、引言痤疮和带状疱疹是常见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身体痛苦和心理困扰。

过去几十年,人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在治疗痤疮和带状疱疹方面的疗效显著。

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我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就该治疗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治疗原理“药-针-罐”综合治疗模式结合了中医、西医和民间疗法的优势,以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其中,“药”指的是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能够直接对病灶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针”是指针灸疗法,通过调节经络、平衡气血的循环,促进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罐”则运用了传统的拔罐疗法,通过负压作用,能够疏通淤血,加速恢复。

三、痤疮治疗经验总结1. 用药方面:常用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苯酚酸类等,这些药物能够清除痤疮病灶,减少炎症反应;内服药物一般以抗生素为主,能够全面杀菌,控制感染。

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副作用,个体差异需要考虑。

2. 针灸治疗:经调查显示,针灸治疗对痤疮的疗效较好。

常用穴位有足阳明胃经的犊鼻、四白,手太阴肺经的曲池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和气血运行,促进痤疮消退。

3. 拔罐疗法:通过罐子在患处制造负压,可以加速淤血的排出,促进皮肤康复。

拔罐时机要选择在病程后期,疱疹已破溃、结痂为宜。

每次拔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带状疱疹患者需注意避免罐子吸在神经区域。

四、带状疱疹治疗经验总结1. 用药方面:口服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常规方法之一。

药物的使用要早,剂量要足,口服时间一般为7-10天为宜。

外用药物一般选择含有酒石酸的软膏,可以保持局部皮肤干爽。

2. 针灸治疗: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也可采用针灸疗法,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症的康复。

3. 拔罐疗法: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也有一定的效果。

拔罐方法与痤疮类似,要注意避免罐子吸在神经区域,对于疱疹破溃已结痂的患者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拔罐与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刘吉玉
带状疱疹一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民间有多种名称,如“蛇丹”“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蛇盘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这是一种伴随剧烈的神经痛的皮肤病,如果治疗措施不得力,可能造成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一、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
急性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为感染湿热毒邪(西医学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为正气虚弱(即西医学的免疫力低下)。

毒邪和正气虚弱可以相互为因,毒邪的感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

正气虚弱的原因有多种,如劳倦过度、嗜酒肥甘、久病体虚、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正气虚弱,这就给湿热毒邪提供了致病的必要条件,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临床上大面积的带状疱疹重症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清楚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生及病理机制: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
常免疫防卫机制受到损伤或抑制而发生功能低下时即可激活病毒在感觉神经末梢迅速增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而发病。

由于病毒主要侵犯感觉神经,所以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剧烈疼痛。

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特征一般应是剧烈的神经痛、节段性水疱疹、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诊断时应当注意其特殊类型: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内脏带状疱疹等,这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致病有一定的严重性,有些可致失明、耳聋、甚致死亡。

有些病例可因早期仅有疼痛而极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胆道或肾绞痛等,临床应当谨慎。

另外,尚需注意微皮损型及
无疱型带状疱疹,临床少见,诊断颇为困难。

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水疱可迅速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以后可因疤痕形成而失明,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

2.耳带状疱疹:是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

表现在外耳道或鼓膜有疱疹,患侧有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

3.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态反应所致。

多发生于发疹时或发疹后3-4天,但亦可发生于发疹以前,大多见于颅神经或颈、上胸脊髓神经节段受侵的病人。

临床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它进行性感觉障碍。

4.运动性麻痹:多为眼、面麻痹,脊髓根运动性麻痹则较少见。

其麻痹的肌肉与支配皮肤的神经常相一致。

5.内脏带状疱疹:其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通道及泌尿道症状,亦可发生节段性胃肠炎及单侧性膀胱粘膜溃疡。

当侵犯腹膜、胸膜时,则可在这些部位发生刺激甚至积液等。

不典型带状疱疹:
1.无疹型带状疱疹:免疫功能较强者,不出现疱疹,仅有神经痈。

2.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出现水疱。

3.出血性带状疱疹:疱疹内容物血性。

本病亦有在神经痛4-5天后才发生皮疹,因而,易误诊为心绞痛、溃疡病、胆道或肾绞痛等。

三、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西医学目前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止痛、抗病毒剂、维生素类、激素、音频电疗法等,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学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其治则为清热除湿、活血解毒、通络止痛。

本文重点介绍针刺拔罐与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这类方法见效快、成本低、无后遗症,而且风险低、易操作。

1.针刺拔罐,加中药外敷
针刺拔罐:在患处,尤其蛇头、蛇尾,用三棱针点刺拔罐。

中药外敷:雄黄15g、白矾15g、地龙15g、黑木耳15g、冰片6g,打粉,备用。

干性疱疹,用香油调敷;溃烂,出水,干粉敷。

敷后用薄膜缠缚。

2.蜘蛛穴直接灸
对于不方便针刺拔罐和中药外敷部位的带状疱疹,如无
疹型、脏腑型等,可以采用蜘蛛穴直接灸的方法。

蜘蛛穴,属背部奇穴,因其取穴、应用独特,也成特殊奇穴,主要应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在督脉上。

取穴时让患者正坐,医者站在患者背面,取细线1根测量患者的最大头围,将剩余的线剪除,然后用测量的线由前向后经颈部绕行1圈,再将两头线端对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稍拉紧,合拢的线端所到达之处即是蜘蛛穴。

取穴时,一些学者在测量头围后将细线绳对折,用红笔在对折点做标记,将红点对准喉结,再由前向后经颈部绕到背后,稍拉紧细线,线端所达之处就是“蜘蛛穴”。

准确定位后,取枣核大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直接灸1壮,燃至患者感轻灼痛为度取下,可使痛止肿消,疱疹结痂而痊愈。

多数病例经治后1-2天即可红肿刺痛消失,3天后即可治愈。

3.针刺大骨空
对于不方便针刺拔罐和中药外敷部位的带状疱疹,也可以针刺大骨空穴的方法。

大骨空,中医奇穴,又名大骨孔,出自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目痛,翳膜内障,鼻衄,吐泻等。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针刺大骨空穴,治疗带状疱疹,极有效。

4.使用带状疱疹特效喷剂
百治百愈带状疱疹喷剂:紫草:大黄:酒精(75%)按1:5:50比例,浸泡3天3夜,滤出黄色汤液,装入喷雾瓶,置于阴凉干燥处贮存。

用时直接涂抹在患处,每日5-6次,5天一个疗程。

一个疗程治愈率58%,2个疗程治愈率42%,百分百治愈。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对带状疱疹特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