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对自然的掠夺越演越烈。地理学科的价值就在于努
力寻求“最好的动力”,强调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时,要
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地
理教学应着力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寻求突破口,力求使保
护环境的意识从口号上升至精神和伦理道德,从而有效
促使学生在行动上做到善待自然。
当然,知易行难,要使学生“物理”“事理”和“人理”三“理”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地理教育工作
者坚持践行“知行统一”,必然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就能得以有效落实。龟
在“为己”与“为人’' } Je1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a丁生军/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的意
思是指,古代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
现代人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换个角
度,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学者”看成是今天学校里的教育
对象,那么这句话可理解为对教育目的的阐述。笔者不
揣冒昧,大胆借用其中的“为己”与“为人”来对教育的
目的做一个粗线条的区分:将目的直接指向被教育者自
身的称为“为己”的教育,也被称为“个体价值”的教育;
将教育目的指向被教育者以外的他者的教育称为“为
人”的教育,也被称为“社会价值”的教育。考证历史,近
代以来国家主导下的学校教育目的预设不外乎这两者。
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
养大批量的合格劳动者,人也因此被异化为生产线上的
操作手,并因与无生命的机器“融为一体”而被忽视。那
么,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育人
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为人”。
一、“立德树人”与育人
1.时代大潮中的警醒
现今的中国脱胎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与西方国家
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的知识文化普及率很低。所
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
态。在“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影响下,配合大规模的
“扫除文盲”活动,学校教育一度被窄化为识字活动,而
学科教育也同时被窄化为学科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
完成知识的累积与技能的习得,完全忽视了学科教育的
广阔背景。这样,虽然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承接
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
的劳动力资源,但被窄化的教育因其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而逐渐被异化。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品尝到这种片
面强调“知识育人”的苦果了。
再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观察最近几年发生的事件,
同样促人反思。zoos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
兰镇遭受山洪灾害,一所小学被淹没,117人遇难,事后建在低洼地的学校被搬迁;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突降暴雨,位于丰台区的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 南岗洼路段积水严重,深达6米,致使几十辆汽车被淹没,并造成人员伤亡,而当初公路的设计、施工人员都应该注意到“南岗洼”这一地名所传递的信息……相信无论在原沙兰镇中心小学还是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
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员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地理教育,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地理教育目的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实现。
当今中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等众多思潮在这个思想还没来得及跟上时代的古老大地上漫过;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主义思潮也借助互联
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与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在传统思想断裂、新思想未能有效建构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思想就如同水藻一般随着水流左右摇摆,没有了方向。
人们不禁要问:“教育的价值何在?”痛定思痛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教育包括学科教育的价值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帮助和引导被教育者修德、养德以及立德。
令人高兴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首次确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对“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解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育人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十八大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文
化精髓的赓续,同时也是对世界优秀教育思想的吸纳与发扬。作为反战的旗手,爱因斯坦在反思教育对德国纳粹思想狂潮形成的影响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道德
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立德”是群体对容身其中的个体的规范性要求,此处的“德”包括为了实现“群体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目标而要求每位成员应具有的群体价值观等在内的公德
和私德。这种德行的获得必然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持续
修为以及外部对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以连续不断地修德、养德进而达至较高的精神境界,如此才能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成就自身,同时也有益于整个群体。“树人”既是教育对自身目标的承诺,也是教育对个体成长的结果期待。“树人”是对每一个个体得到基于自身
基础与潜力的最大化发展的期待,这种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身体健康、性格健全、学识丰富、技能发展。“立德”是条件,“树人”是结果,人的发展需要以公德与私德为基础。
育人即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其中,“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只
有生物性而没有社会性,不能称其为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育人应该包含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价值伦理的规训,经由学校教育有计划地育人,实现“德”立、“人”树的理想。
二、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实现“立德树人”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显然不是某一个学科也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做到的事情,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与全程育人”成为其必要保证。“全员育人”突破了职业身份在育人中的限制,使每一个人都对教育担负了或多或少的责任,而地理教师当然不能置身其外。“全科育人”则意味着以地理教师的职业角色而言,其职责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养成地理思维、形成地理意识、树立地理观念等,还包括在培育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融人群体共同价值观体系。“全程育人”则打破了学校教育
过程中不同学段之间的界限,使育人成为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综上,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并发挥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1.加深对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
关于具体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
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策略、特有的
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