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有感
前些时间读了杜玉冰缩写的《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这本书,深刻地认识到了水下考古之不易,其发掘意义之大不亚于地面考古,光经费就多出十多倍,更别提水下环境的恶劣,能见度差、暗潮涌动、水压巨大,对于每一个潜水的考古队员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八十年代在水下考古“前驱者”俞伟超教授的初建下,于1986年11月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水下小组”,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中国水下考古的应运而生源于一次拍卖,迈克尔哈彻1984年打捞了一艘载有精美瓷器和黄金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沉船,发现多达15件青花瓷,引起全球轰动,而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拍卖会却震惊了中国考古界,每个有责任心得文物工作者都痛心这些国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外销瓷器变成了非法占有者的财富。

中国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不为人知的“财富”,那些埋藏在水下的“宝藏”的身影逐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前期水下考古阶段,面临着经费不足和探索队员潜水专业水平不够的问题,与国外的科考队合作打捞。

就“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工作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2001年,其中的坎坷曲折难以想象,中英,中日合作考古事业颇为不易。

诞生了张威,崔勇等一批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做出成就的能人志士,他们不论是海面还是水下状况是否恶劣都勇于赴险,水下10米后就会面临4个大气压的负压,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减压病,断断续续的工作对身心也是种折磨,水下如海蜇,水母等有毒生物也随时威胁着队员的生命。

看了他们的考古历程,被他们大无畏和进取的精神所感动,默默地奉献于第一线。

南海的气候冬季受东北风,夏季受东南季风或台风影响,风浪比较大,而平静的11到12月特别短暂,因此在探秘西沙(昔日的海上丝路)时,常常冒着狂风巨浪,每次出海都是身心的考验,如在当地渔民指引下发下华光礁大量的南宋瓷器,用高压水枪冲刷法将那些盖有珊瑚沙的的器物冲刷,利用采集探方去收集绘制,沉睡了600多年的文明被重新捞起,这段辉煌的海上贸易之路诉说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很自豪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之精美畅销全世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光阴荏苒,时光抹去了这段历史,却抹不去这古老的文明。

泉州,南宋最繁忙的港口,当时全世界的大都市,汇集了各国的商人,沿街店铺商品琳琅满目,港口船只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在那个商业鼎盛发展的时代,是令人殷羡的过往。

文物工作最担心的就是在他们发掘保护之前就已经被破坏和哄抢,其中以福建省平潭市的“碗礁”尤以为甚,当他们知道这些是古董,而那些盗卖的文物贩子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金钱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打捞这些瓷器,高额的利润是最大的驱动力,至今还有不少瓷器仍然遗留在民间。

“碗礁”以前一网下去就是满满的瓷器,可见其价值之大超过现金发现的任何地方,考古队员与这些盗捞者争分夺秒,最终通过当地文物局和博物馆以及公安力量追回大多数的文物。

试想一下,考古队员背着二三十斤的潜具,在水下复杂而又陌生的环境里,不仅要保持头脑清醒,动作协调,以及和同伴的默契配合,完成抽泥、清理、测量、记录、统计、绘图、摄影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必须控制空气瓶的用气量和每次的潜水时间。

自负式潜水用嘴部呼吸方式时间一长就会口干舌燥,入水后视觉系统很快由昼视变成夜市,在水下声音是没有方向的,水下声音传播速度加快了四倍,一点声音都会震耳欲聋。

没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涉及了水下考古的知识,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探索蓝图,也明白了失落的文明展示背后是无数付出辛勤努力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