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2
纳米乳制备方法
纳米乳制备方法
纳米乳制备方法是指将普通乳液通过纳米技术处理,得到粒径在10-100纳米之间的纳米乳。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将其加入到乳液中,使得乳液中的油脂分散均匀。
2. 利用高压均质机或超声波处理器等设备,将乳液进行高压均质或超声波处理,使油脂微粒得到细化。
3. 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乳化,使得油脂微粒进一步细化,并且表面活性剂与油脂微粒的结合更加牢固。
4. 最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将纳米乳和未被细化的油脂分离开,得到纳米乳。
纳米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好的质感和口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 1 -。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PPT课件
乳化剂用量多低于10%,一 般无需加入助乳化剂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16
纳米乳
普通乳剂
稳定性
属于热力学不稳定性系统,
热稳定性系统,可热压灭菌, 不可热压灭菌,离心后分
离心后不分层
层,有分层、絮凝、转相、
破裂及酸败等现象;
油、水混 在一定范围内与油相、水相都 溶性 能混溶
只能与外相溶剂混溶;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9
灭菌 乳化
2、工艺流程图:
油相 水相
初乳
两步 高压 乳匀
亚微乳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10
五、质量评价
1.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2.药物的含量 3.稳定性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11
纳米乳液(nanoemulsion)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3
三、常用辅料
要求:能在大范围内形成亚微乳,药物载体 无毒、无刺激、无不良药理作用及具有相容 性,并对主药具有较大的增溶性,同时不影 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
2021/5/7
051241418 胡佳伟
4
1、油相:
成分较纯,化学性质稳定,对药物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形成 的乳剂毒副作用小,能与乳化剂分子之间保持渗透和联系。 常用油相:植物性的长链甘油三酯:麻油、棉籽油、豆油等 油相分子链过长不易形成微乳,现多采用中链(C8-C10)甘油 三酯(Captex335,Miglyol812等)和长链甘油三酯合用作为 油相。
亚微乳
纳
制备技术
2021/5/7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19
17
制备
2015-5-22
亚微乳
粒径:0.1-1μ
m;
外观:呈浑浊或乳状; 稳定性:强于一般乳剂,但不如纳米乳,可热压
灭菌,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会分层;
制法:一般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
2015-5-22
18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2015-5-22
7
4、稳定剂:
半亲油、半亲水、表面活性不高、能定位在界面膜 内,增大膜的强度,增大药物的溶解度,使亚微乳 的ξ 电位绝对值升高,增加亚微乳的稳定性。
常用稳定剂:油酸、油酸钠、胆酸、脱氧胆酸及其 钠盐等。
2015-5-22
8
四、亚微乳的制备 1、制法:
一般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将药物与其他油溶性成 分的溶于油相中,将水溶性成分溶于水中,然后将 油相与水相分别加热到一定程度,至于组织捣碎机 活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中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制成初 乳。初乳迅速冷却,用两步高野乳匀机进一步乳化, 滤去粗乳滴与碎片调节pH值,高温灭菌,既得。
三、常用辅料
要求:能在大范围内形成亚微乳,药物载体无毒、无刺激、
无不良药理作用及具有相容性,并对主药具有较大的增溶性, 同时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
2015-5-22
4
1、油相:
成分较纯,化学性质稳定,对药物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形成 的乳剂毒副作用小,能与乳化剂分子之间保持渗透和联系。 常用油相:植物性的长链甘油三酯:麻油、棉籽油、豆油等
油相分子链过长不易形成微乳,现多采用中链(C8-C10)甘油
三酯(Captex335,Miglyol812等)和长链甘油三酯合用作为 油相。
2015-5-22
药剂学:纳米乳,微囊微球
2020/11/15
纳米乳
9
三、纳米乳的制备
(一)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形成条件
(1)大量乳化剂:用量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
一般乳剂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因为纳米乳乳滴较 小,界面积大,需要更多的乳化剂才能乳化
(2)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
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 (compliance),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 界面张力(interface tension),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亚 纳 米 乳 ( subnano-emulsion ) / 粒 径 在 100 ~
500nm,外观不透明,呈混浊或乳状/会分层/曾被 称为亚微乳
➢ 纳米乳形成的机理/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介于普通乳和
胶束溶液之间的一种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为胶束 乳(micelle emulsion)
2020/11/15
2020/11/15
纳米乳
19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例如:毒扁豆碱单用磷脂乳化时,其乳剂不稳
定/加入乳化剂poloxamer 即可提高毒扁豆碱 乳剂的稳定性/可能是在油-水界面形成了 poloxamer与磷脂的复合凝聚膜。
2020/11/15
纳米乳
20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环境所需的pH值和张力
2020/11/15
纳米乳
15
三、纳米乳的制备
(三)修饰纳米乳 (modified nanoemulsion)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亲水性,
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滞 留的时间。
例如在水相中加入经PEG修饰的磷脂酰乙醇胺(PEG-
第十六章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 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等状态 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 的分散体系。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
采用的制剂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4
• 固体分散体为中间产物,可以根据需要进
一步制成胶囊剂、片剂、软膏剂、栓剂以
及注射剂等。
5
※固体分散体特点
19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1.纤维素类
常用的如乙基纤维素(EC),无毒, 无药理活性,是 一理想的不溶性载体材料。 EC能溶于乙醇、苯、丙酮、CCl4等多种有 机溶剂。 固体分散体多采用乙醇为溶剂,采用 溶剂分散法制备。广泛应用于缓释固体分 散体。
20
EC为载体的固体分散体中释药速 率属扩散控制,EC的粘度和用量均影 响释药速率,尤其是EC用量对释药速 率有更大影响。 在EC为载体的固体分散体中加入 HPC、PEG、PVP等水溶性物质作致 孔剂可以调节释药速率,获得更理想 的释药效果。
15
例:硝苯地平用poloxamer188,288,
407熔融法制成的固体分散体,
poloxamer188溶出最快。
此外,聚氧乙烯(PEO)、聚羧乙烯 (CP)也属于此类载体。
16
4.有机酸类
此类载体材料的分子量较小,易
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常用有枸橼酸、琥珀酸、酒石酸、
胆酸、去氧胆酸等。
17
• 利用性质不同的载体使药物高度分散 以达到不同要求的用药目的(速释、 缓释、肠溶);其次是利用载体的包 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使液
体药物固体化等。
6
• 固体分散体概念最早由Sekiguchi(1961 年)等人提出,并以尿素为载体,制备 了磺胺噻唑固体分散物,口服该制剂, 其吸收和排泄均比纯磺胺噻唑增加。 • 研究人员利用PEG,PVP等水溶性载体 材料制备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分散物,并 进一步证实了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 散体是增加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有 效方法。
药剂学自学考试大纲
《药剂学》自学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药剂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为药学专业(独立本科)课程考试大纲,该大纲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命题的依据。
使用教材:《药剂学》,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略)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了解: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
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了解: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略)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略)第六节 GMP、GLP与GCP了解:GMP、GLP与GCP GMP内容。
掌握:GMP、GLP与GCP中英文表达内容。
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略)第二章液体制剂(略)第一节概述(略)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了解: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
第三节低分子溶液剂(略)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略)第五节溶胶剂了解:溶胶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胶的构造和性质第六节混悬剂(略)第七节乳剂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第八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一般了解:搽剂,涂膜剂,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滴牙剂,合剂。
了解:溶液剂,芳香水剂,醑剂,酊剂,甘油剂,涂剂,第九节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略)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第一节概述一般了解:灭菌与无菌技术了解:空气净化技术,冷冻干燥设备重点掌握:冷冻干燥冷冻干燥原理及曲线第二节注射剂(略)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掌握: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了解: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分析第四节输液了解:典型输液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第五节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了解:典型冻干无菌粉末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了解: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注射用冻干制品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冻干无菌粉末的制备工艺,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第六节眼用制剂一般了解: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了解:滴眼剂的定义及质量要求掌握: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 • • •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分布 (二)药物含量 (三)稳定性
• (一)乳滴粒径及分布 以不造成毛细血管 阻塞、肺栓塞为度。 • 1.激光衍射测定法 • 2.电镜法(扫描电镜、透射电镜、TEM冷 冻碎裂法) • 3. 光子相关光谱法,计数仪计算机自动检 测粒径及粒度分布。粒度分布图:横坐标 为粒度,纵坐标为频数。
• 四、纳米乳的形成与制备
• (一)纳米乳的形成 •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 (1)需要大量乳化剂
• 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普通 乳剂低于油量的10%。微乳乳滴小, 界面大,需要更多的乳化剂才能乳化。
• (2)需加助乳化剂:助乳化剂插入 到乳化剂的介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 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又增 加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面张力,有利于微乳的稳定。
• 制法 将注射用卵磷脂、中链甘油三酯、 注射用甘油 及适量注射用水置高速捣 碎机中在氮气流的保护下分散,倾入 二步乳匀机中,缓慢加入90℃的大豆 油在氮气流的保护下乳化即得。
• (四)制备静脉注射用含药亚纳米乳 • 将吸入用的挥发性全身麻醉药(异氟醚 )制 备成静脉注射亚纳米乳,可减少用量,降 低费用,减少环境污染。
五、亚微乳的制备(粒径100~1000nm) (一)制备与影响因素
人体微血管的内径为4µm,亚纳米乳应﹤4µm 以免发生栓塞。制备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并滤
除粗乳滴与大片。
1.稳定剂的影响
不同的乳化剂配以不同的稳定剂
• • • •
稳定剂的作用 (1)增加乳化剂膜的强度 (2)增加药物溶解度 (3)使亚微乳的电位绝对值增加,亚纳 米乳稳定。
骨架型药物系统
图 促肝细胞生长素CAP微球(扫描电镜照片×3000) 类白色粉末状,平均粒径12.7μm,载药量29.7%
药物制剂新技术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第五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一)纳米乳 ❖ 纳米乳(nanoemulsion)又称微乳(microemulsion),
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 粒径为10~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 明的均相分散体系。
6
6
与普通乳剂的不同:
❖ 乳滴形状和大小方面:纳米乳一般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粒径在 10nm~100nm之间,普通乳剂一般为球状,大小分布不均匀,粒径 一般大于100nm。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
主编 杨明 李小芳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五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要点导航
1.重点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含义、特点、分类 及制备方法。
2.难点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质量评价。
目录
一、 二、 三、 四、
概述 常用的辅料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质量评价
吸收率等特点。
13
13
二、常用的辅料
(一)油相
➢ 要求成分较纯,形成的乳剂毒副作用较小,化学性质稳定,对 药物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并能与乳化剂分子之间保持渗透和联系 ,以确保所制备的纳米乳能完全包封药物,且容易形成界面膜。
➢ 主要采用植物来源的长链甘油三酯,如麻油、棉籽油、豆油等 。但由于油相分子链过长不易形成微乳,现多采用中链(C8~C10 )甘油三酯(Captex 355,Miglyo1l4 812等)和长链甘油三酯合用 作为油相。
➢发展:早期的亚微乳中不加入药物,仅作为脂肪乳剂用于高能量 的胃肠外营养。近些年来,亚微乳作为一种载药体系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在市场上已有地西泮、异丙酚、依托咪酯、前列腺素E和脂溶 性维生素等静脉注射用亚微乳产品。
药剂学 第16章 制剂新技术
几种环糊精的理化性质
性质
α-CD β-CD
葡萄糖个数
6
7
Mr
973
1135
空洞内径(nm) 0.45~0.6 0.7~0.8
溶解度(g/L) 145
18.5
结晶形状(水) 针状 棱柱状
碘显色
青
黄褐
γ-CD 8
1298 0.85~1.0
232 棱柱状
紫褐
第二节 包合技术
1. 环糊精(cyclodextrin, CD)
包合物的组成 对药物有选择性 具有竞争性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四、包合物的制备
第二节 包合技术
饱和水溶液法 研磨法 冷冻干燥法 溶液-搅拌法 喷雾干燥法 超声波法
第二节 包合技术
饱和水溶液法
CYD饱和水溶液 搅拌混合 过滤 即得
客分子药物 30min以上 洗净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混合
研磨
加药物
品种:4000、6000、20000 性质:熔点低、溶解性好、可阻止药物聚集,
毒性小,化学性质稳定 特点:可使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
(2)聚维酮(PVP)
品种:PVPk15,PVPk30,PVPk90
性质:无毒,熔点高,对热稳定,溶解性好, 抑晶性强
特点:无定形物质,易形成共沉淀物,对湿 度敏感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液体药物的微粉化 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 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刺激性 减慢水溶性药物的释放,调节释 药速度,起缓控释作用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
2. 难溶性载体材料
多数具有缓释作用 (1)乙基纤维素(EC)
性质:无毒,无活性,易成氢键,溶液粘性大, 载药量大,稳定性好
第16章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2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5)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是非共价键结合,因此 易与载体分离,进入体内可以在指定部位完 全释放出来; 6)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够降低药物毒性, 增强药理作用。 7)脂质体制剂能够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延长 药物作用时间,起到缓释、增加药物的体内 外稳定性的作用。
3. 脂质体的制备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SUV 20-100nm
LUV 100-500nm
MLV 0.1-5m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1) 制备工艺简单,一般药物都较容易包封在脂 质体中; 2) 水溶性及脂溶性药物都可包裹在同一脂质体 中,药物的包封率主要与药物本身的油水分 配系数及膜材的性质有关; 3)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并且脂质体对人 体无免疫抑制作用; 4)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转移靶 向、主动靶向;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药物制剂新技术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19
三、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制备 1.纳米乳处方筛选
➢通常纳米乳的形成所需的外加功小,主要依靠体系中各组分的匹配, 寻找这种匹配关系的主要办法有PIT(相转换温度)、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法)和盐度扫描等方法。在制剂学中,研究纳米乳的常 用方法是HLB值法。 ➢一般而言,体系HLB值在4~7间易2形0 成W/O型纳米乳,在8~18间易 形成O/W型纳米乳。 ➢由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
14
二、常用的辅料
(பைடு நூலகம்)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白蛋白 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5
15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脂肪酸山梨坦(亲油性,商品名Span)、聚山梨酯(亲 水性,商品名Tween)、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亲水性 ,商品名Myrj)、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亲水性,商品 名Brij)、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聚醚型,商品 名Poloxamer或pluronic)、单硬脂酸甘油酯及蔗糖脂 肪酸酯类等。
❖ 与油、水混溶性方面:纳米乳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与油相混 匀又能与水相混匀,普通乳剂只能与外相溶剂混溶。
8
8
纳米乳技术的发展
❖ 目前已有环胞素A Cyclosporine A 、沙奎那韦Saquinavir以及利托 那韦 Ritonavir等纳米乳制剂上市;
❖ 出现了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即药物制剂口服后,遇体液,在胃肠蠕动下通常 37℃自发分散成O/W型纳米乳;
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
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胶束是一种单分子膜和胶体粒子之间的中间体,它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体。
纳米胶束是指胶束颗粒大小在1到100纳米之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药物传递、生物成像、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
为了得到稳定的纳米胶束,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纳米胶束制备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真空旋转蒸发法真空旋转蒸发法是通过受热的旋转表面产生对流气流将溶液转化为胶束。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分子药物的制备。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胶束具有单分散性和纯度高的优点,但是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专业操作。
二、超声波法超声波法是通过超声波作用产生的高频振动形成温度和压力变化使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形成胶束。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胶束分散性好,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操作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胶束。
三、反相微乳法反相微乳法是一种用非极性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体系,然后添加恰当的水相溶液进行化学方法合成纳米粒子。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胶束粒子分散性好,但是需要多数的添加环境污染的有机溶剂,经济成本高。
四、溶剂蒸发法溶剂蒸发法也是一种制备纳米胶束的常见方法,该方法通常使用的是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在混合好的溶液中加入大量水,使有机溶剂挥发后,溶液中的物质沉淀成纳米胶束。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适用广泛的优点,但是制备的纳米胶束粒径的均一性以及稳定性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需要考虑到需要制备的纳米胶束的应用领域、制备条件和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在今后的应用中,纳米胶束制备技术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聚合物胶束ppt课件
1.天然乳化剂
•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优点是无毒、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异,对大量生产很不利。其产品的差异可能在生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有许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 菌)。
脂质体与泡囊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药剂学课件2013-纳米乳
二、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
助乳化剂
➢ 使乳化剂具有超低表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形成和 热力学稳定。
➢ 改变油水界面的曲率 ➢ 增加界面膜的流动性,降低膜的刚性,有利于纳米乳
的形成。 小分子的醇类 2~10个碳的醇及二醇类 有机氨类 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类 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表面活性剂 中链醇有利于纳米乳的形成 丁醇 戊醇
三、纳米乳的形成
(一)纳米乳的相图和结构 1、伪三元相图 2、分类 W/O型 W/O型 双连续相型
(二)纳米乳的形成机制 1、混合膜理论 超低界面张力 2、增溶理论 3、热力学理论
微乳主要用作药物的胶体性载体,其优点:
❖ 增大难溶于水的药物的溶解性 ❖ 提高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 ❖ 缓释、控释,靶向
三、纳米乳的制备
自乳化 自 乳 化 药 物 传 递 系 统 ( self-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s) 环孢菌素纳 米乳浓液胶囊剂 修饰纳米乳 聚乙二醇修饰
四、亚纳米乳的制备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两步高压匀乳机
▪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 稳定剂的影响 油酸 油酸钠
第三节 纳米乳和亚微乳
一、概述
纳米乳(nanoemulsion)曾称微乳(microemulsion)是 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 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热力学稳定系统。 亚 纳 米 乳 ( subnanoemulsion ) 曾 称 亚 微 乳 (microemulsion) 粒径在100~10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 稳定性不如纳米乳。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普通乳(emulsion) 粒径1~100㎛ 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 定系统 稳定性 纳米乳>亚纳米乳>普通乳
药剂学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
药剂学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摘要:药剂学是一门为药学学科服务的技术学科,不仅是为了实现药物的给药形式,还使药物对疾病充分发挥其防治功效,使药物疗效更充分发挥,使药物毒性降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新辅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微球;微囊;代谢动力学性质;药物吸收;固体载体材料一、现代药剂学新技术分析1、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系统,主要是通过微粉化、粉状溶液、固体分散体和溶剂沉积等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显著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发展了将固体分散体直接填充入胶囊的技术,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需要制成软胶囊剂、硬胶囊剂等,便于临床上缓控释制剂的开发。
另外,表面活性载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载体对于游离性药物而言,是作为分散剂或乳化剂的,从而阻止了任何水不溶性表面层的形成,药物被分散或乳化成了极细的状态,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2、包合物制备技术包合物是一种药物分子的部分或全部被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络合物。
包合物由具有空穴结构的主分子(即包合材料)与被包含于主分子间的药物(即客分子) 所组成。
主分子与客分子通常以 1:1比例形成分子囊。
目前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 (CD) 及衍生物包合物具有增加药物溶解性、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改善吸收效果,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
有机药物在范德华力的辅助下形成包合物后,会产生如下功效:首先,改善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其次,提高药物稳定性。
将遇光不稳定、易受湿、热、氧影响的药物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后,可改变其物理性质,提高稳定性。
;再次,增大药物溶解度,增强稳定性,将液体类药物粉末化;第四,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许多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如挥发油类,将陈皮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后,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目能防止挥发;最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双氯芬酸钠在制成包合物后,对胃粘膜的刺激性明显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1.稳定剂的影响: •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使亚纳米乳的 ξ电位绝对值升高,有利于亚纳 米乳的稳定。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水界面形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二)药物的含量
•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一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应最大限度地溶解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溶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三)稳定性
•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有些纳米乳在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个别的甚 至也会分层。 • 亚纳米乳在热力学上仍是不稳定的,在制备过 程及贮存中乳滴都有增大的趋势。 • 亚纳米乳稳定性考察项目:是否分层、乳滴粒 径分布,也可对电导、粘度、ζ电位、pH值及 化学组成(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1.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2. 加速试验 3. 常温留样考察
SUV 20-100nm
LUV 100-500nm
MLV 0.1-5m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1) 制备工艺简单,一般药物都较容易包封在脂 质体中; 2) 水溶性及脂溶性药物都可包裹在同一脂质体 中,药物的包封率主要与药物本身的油水分 配系数及膜材的性质有关; 3)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并且脂质体对人 体无免疫抑制作用; 4)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转移靶 向、主动靶向;
对于脂溶性的、与磷脂膜亲和力高的药物, “被动载药”法较为适用。而对于两亲性 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受介质的pH值和 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包封条件的较小变 化,就有可能使包封率有较大的变化,首 选“主动载药” 方法。
5. 脂质体的修饰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脂质体 温度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声波敏感脂质体
(2)逆相蒸发法 系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溶于有机 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中,再按一定比例与含 药的缓冲液混合、乳化,然后减压蒸去有机溶剂 即可形成脂质体。该法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大分 子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等的脂质体制备,可提高 包封率。 (3)注入法 有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醇 注入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料溶于乙醇中,在搅拌 下慢慢注入于55-65℃含药或不含药的水性介质中, 蒸去乙醇,继续搅拌1—2h,即可形成脂质体。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碎,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使纳米乳的粒径控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小的程度。 •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则制备的各步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则采 用无菌操作。
(6)其它 复乳法、冷冻干燥法、pH梯度法、前 体脂质体法等。
4. 脂质体的载药
“主动载药”,即通过脂质体内外水相的不同 离子或化合物梯度进行载药,主要有K+-Na+ 梯度和H+梯度(即pH梯度)等。
传统上,人们采用最多的方法是“被动载药” 法。所谓“被动载药”,即首先将药物溶于水 相或有机相(脂溶性药物)中,然后按所选择的 脂质体制备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4)超声波分散法 将水溶性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 中溶解,加至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的有机 溶液中,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经超声波 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 液中,即得。
(5)钙融合法 磷脂酰丝氨酸等带负电荷的磷脂中, 加入Ca2+ ,使之相互融合成蜗牛壳圆桶状,加 入络合剂EDTA,除去Ca2+,即产生单层脂质体 (LUV),此种方法的特点是形成脂质体的条 件非常温和,可用于包封DNA、RNA和酶等生 物大分子。
(1)长循环脂质体或空间稳定脂质体 被神经节苷酯(GM1)、磷脂酰肌醇(PI)、聚 乙二醇(PEG)、聚丙烯酰胺(PPA)、聚乙烯 吡咯烷酮(PVP)等在脂质体表面高度修饰,交 错重叠覆盖在脂质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构象云。 这种立体保护作用取决于聚合物的柔性,位阻保 护脂质体不被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识别、 摄取,从而使脂质体清除速率减慢,血液中驻留 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大豆卵 磷脂、蛋黄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 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 胆固醇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 制得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的 流动性,降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 其他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些附加剂 能改变脂质体表面的电荷性质,从而改变脂质 体的包封率、体内外稳定性、体内分布等其他 相关参数。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二)制备方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2.透析法
3.乳化-溶剂挥发法
4.化学结合法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6.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1. 形态与粒径及其分布
2.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包封率=
系统中的总药量-液体介质中的总药量
脂质体与泡囊
1. 定 义
•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状体。
大单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
(单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LUVs (0.1-1μm)
小单室脂质体
SUVs (0.02-0.08μm)
多室脂质体(1-5 μm)
MLVs(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2)温度敏感脂质体,又称热敏脂质体 由Tc稍高于体温的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其药物 的释放对温度具有敏感性。热敏脂质体的特点 是在受热时,可将包封药物释放至无内吞作用 的靶细胞,这种热释放取决于脂质体的Tc。 (3)pH敏感脂质体,又称为酸敏感脂质体 若干动物和人体肿瘤间质液的pH比正常组织 低,设想组成的脂质体能在低pH范围内释放 药物,因而设计了pH敏感脂质体。对pH敏感 的类脂有N-十六酰L-高半胱氨酸(PHC)和游离 的高半胱氨酸。
(4)光敏脂质体 光敏脂质体是将光敏物质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 内用来进行光学治疗。当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 时,脂质体膜与囊泡物质间或脂质体之间发生 融合作用而释放药物。制备了含胡萝卜素或全 反视黄醇的光敏脂质体,光照后可发生不可逆 光反应,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增加其通透性。
(5)免疫脂质体 掺入抗体形成被抗体修饰的具有免疫活性的脂质 体称为免疫脂质体 (6)糖基脂质体,又称多糖被复脂质体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掺入多糖或糖脂后称之为多 糖被复脂质体。糖基不同可改变脂质体的组织分 布 ;脂质体稳定化和构造强化;有利于与抗体交 联反应进行 。 糖基物质有:唾液糖蛋白、神经节苷岩藻糖,半 乳糖、甘露(聚)糖衍生物、右旋糖苷、支链淀糖、 出芽短梗孢糖(CHP)等
(二)自乳化
•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自身包含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O/W)。
(三)修饰纳米乳
•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第五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 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一、定义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 亚 纳 米 乳 (subnanoemulsion) 粒 径 在 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 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pH值和张力。
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 等张调节剂:甘油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盐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或抗坏血酸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1.电镜法:①透射电镜(TEM)法 ②扫 描电镜(SEM)法 ③ TEM冷冻碎裂 法 2.其他方法:光子相关光谱法和计算机调 控的 激光测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