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有哪些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
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这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红色“海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赤潮的发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增加、水文气象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种群的演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能促进赤潮的发生,例如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到海洋中,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增加。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氨和硫化氢,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赤潮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防止赤潮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减少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
其次,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赤潮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放流特定种群的方式来控制赤潮的发生。
总之,赤潮是水产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
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
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
珠三角,长江三角,还有渤海,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海水流动小,因为他们都是一些高营养物质,使得还里的微生物大量生长,造成水里的氧减少,鱼死亡,造成祸害。
那么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呢?
国家海洋局曾经报道,一到六月份半年时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生赤潮24次,累计发生面积约982平方公里;黄海海域发现绿潮1次。
与近5年同期平均赤潮发生次数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8次。
据了解,我国管辖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甲藻类。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发生后,海水的pH值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但以青岛为例,整个2013年整体海水环境改善。
201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发生面积4070平方公里,渤海湾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少。
但目前的4月份,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集中于东海海域。
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
赤潮也是属于海洋灾害的一种,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体现在哪,会继续为大家介绍的,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请到。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在 海州 湾 海域 检 测 到 的 11种赤 潮 生 物 中 , 2 有
7种 ( ) 2 0 属 在 0 3年 到 2 0 0 8年期 间在 该 海域 引发 过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
赤 潮 。详 细介 绍 如下 : 221 夜 光藻 ( otuasitln) 20 .. N cic nias l c l 04年 5月 , 海州 湾海 域 发生 夜 光藻 赤 潮 ( 2 。调 查仅 在冬 季 表 )
有8 3种 ; 季 次之 , 5 春 有 4种 ; 次 是 秋季 ,6种 ; 其 4 冬 季最 少 , 仅有 2 2种 ( 1。 表 )
22 海州 湾海 域赤 潮 的赤潮 生 物 .
调 查 。本 文根 据 2 0- 2 0 海 州 湾赤 潮监 控 区 0 3 0 8年 常规 监 测数 据 及 2 0- 20 06 0 8年 海 州 湾海 域 浮 游植 物 的调查 资 料 , 对海 州 湾 海域 常 见 的赤 潮 生 物进 行 统 计 分析 , 以后 的赤 潮监 测提 供 背景 资料 。 为
海 域进 行 了长 期 的赤 潮 常 规 监测 及 应 急 监 测 。
鉴定 过 程 中依据 《 国近海赤 潮 生物 图谱 》I 中 f】 1。 5
2 结 果 和 分 析
21 海 州湾 海域 的赤 潮 生物种 类 组成 .
目前 已知 全 世 界赤 潮 生 物 约 30种 , 国沿海 3 中 有 10余 种 [ 5 1 ] 海州 湾 海 域检 测 到 的赤 潮 生 物种 。在 类 共有 11 , 中硅 藻 10种 , 8.%; 2种 其 0 占 26 甲藻 l 8
条 藻、 光 藻 、 夜 多纹 膝 沟 藻 、 角 弯 角 藻 、 潮 异 弯 藻 、 状 裸 甲藻 、 链 藻 属 , 7种 ( ) 湖 生 物 都 曾经 在 该 海 域 引发 过 赤 短 赤 链 海 这 属 赤
我国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产生的原因
•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 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 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 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大 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 密切相关。
赤潮产生的原因
•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 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 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 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 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 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 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 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赤潮的颜色
•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 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 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 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 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 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 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 特别的颜色。
赤潮生物的种类
•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 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 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 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 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 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赤潮打破 了生态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改变了系统 平衡的能量流动,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等超出了生 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赤潮基本知识
海洋环境科学第八章赤潮科学讨论--赤潮概述1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富含养分物质的内海、河口、海湾或有提升流的水域,尤其以水体富养分化程度高或者自身污染严峻的海水养殖区发生频率最高。
2 .赤潮发生气制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呵斥潮生物种类而异,一般春夏为盛发期,但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冬季也有发生赤潮。
南海虽然终年可见但3-5月发生频率最高;甲藻赤潮多见于夏季。
二.赤潮分类单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由在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中占肯定优势的(80%以上)的单种赤潮种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当赤潮发生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复合型赤潮:有三种或者三种以上赤潮生物组成的并且每种的细胞密度都站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20%以上我们国家单相型赤潮较常见三.赤潮的推断(我们国家常用)⑵Mn在外海浓度很低,常常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⑶一般海水中:表层含量略高于底层;而在赤潮期间海疆表层Mn含量大幅度增加,分布极不匀称;赤潮带Mn含量高,远离赤潮带Mn含量明显下降,表层Mn的含量远远大于底层Mn 的增加⑤微量养分物质的另一大类是维生素:VB12,VB1,VH (生物素)和一些VB12类似物。
⑴很多讨论证明:蓝藻和硅藻不需要维生素的种类多⑵几乎全部的赤潮鞭毛藻都需要VB12,需要VB1和生物素的种类也不在少数,而且VB1和生物素单独时不起作用,只有它们与VB12共存时才会对赤潮鞭毛藻的生长和繁殖起促进作用。
⑶海疆里维生素部分来自于陆地径流,但大部分由水体或者底泥中的细菌生产⑷从陆地径流的影响和垂直混合的程度来看:沿岸和内湾水的维生素含量要比外洋水高,而表层水的要比底层水的多⑸在自然海区中维生素特殊是VB12同样是掌握赤潮鞭毛藻增值的重要因子之一⑥除了增值效应以外,微量养分物质的另一个作用是:显著提高藻体的生长密度。
⑦包括有机胺在内的有机氮类物质。
(1)有机胺包括单胺,比如氨基酸的脱竣代谢物和多胺等,这些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胺类化合物能够参加核酸和蛋白质和生物合成而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具有调整作用⑵精胺能够有效抑制甲藻细胞XXXXX的RNA合成⑶一些海洋浮游植物能够采用细胞表面的一种酶分解采用水中的氨基酸作为氮源,特殊是在缺氮的环境中,氨基酸作为细胞唯一氮源起着重要作用⑷有毒赤潮种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内有大量多胺存在,并且赤潮水体也有多胺检出⑸MAAs作为一种紫外屏蔽物质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矫新明;徐虹;花卫华;盛建明【摘要】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海州湾海域;赤潮生物【作者】矫新明;徐虹;花卫华;盛建明【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7赤潮又称有害藻华,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1]。
赤潮生物是指能够大量繁殖并引发赤潮的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则以甲藻类居多,其次为硅藻、绿色鞭毛藻、定鞭藻和原生动物等[2]。
海州湾海域为典型性海湾,海岸线长170 km,北起绣针河,南至灌河口,为一半月形海湾,水流平稳,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是赤潮的多发海域[3]。
自2003年起,海州湾海域因其赤潮多发而成为国家重点赤潮监控区,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开始在海州湾海域进行了长期的赤潮常规监测及应急监测。
2006—2008年,结合国家“908专项”调查,又在海州湾海域进行了春、夏、秋、冬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调查。
赤潮简介
赤潮简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海洋局提供)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赤潮
2006年我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2000年7月辽宁鲅鱼圈赤潮范围
5月12日至16日,浙江中部台州列岛附近海域发生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5月18日在该海域再次发现赤潮,赤潮区域呈褐色条状和片状分布,长约80公里,宽约57公里,面积约456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以具齿原甲藻(含有毒素)为主,密度最高值在水下2米处。5月20日赤潮区域扩展至5800平方公里。5月24日,该赤潮仍然存在,呈暗红色块状,区域较5月20日有所北移,面积进一步扩大。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1]
2000年舟山群岛赤潮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存。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 55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累计面积近1 500平方公里。
赤潮资料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发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赤潮现象
渤海湾潮汐水文知识赤潮知识: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
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体黄褐而略带绿。
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还有因出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
中国古籍和西方《圣经》都有记载。
日本于公元732年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
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海记录(1831-1863)中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
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定海和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现象与日俱增。
在日本,1955年以前仅记录了5次,而时过10年后的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了44次,1976年竟高达326次。
我国也不例外,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仅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
2006年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
据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在近年尚属首次。
由于滨州各部门坚强了海洋执法力度,至今末发生赤潮现象。
天文潮汐知识:天文潮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
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天文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赤潮产生的原因
赤潮产生的原因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导致赤潮产生?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赤潮产生的原因吧!赤潮产生的原因1、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在春末夏韧转换季节时,藻类浮游生物因水质变化、水湿升高和养分提高而大量繁殖。
目前发现的赤湖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
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其中夜光藻、短棵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湖的主要种类,原甲藻是太平洋东海岸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淡红束毛藻、薛氏束毛藻、汉氏束毛藻是引起我国东海赤潮的常见种。
原生动物中的某些种类如组虫等也属于赤潮生物,其繁殖过盛也可引起赤潮。
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中,约有300种能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2、赤潮产生的自然条件赤潮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但从理化环境的变化分析,自然条件主要有如下五点因:1.化学素近海养殖向水域中添加大量的饵料,导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无机态氯、磷酸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增多,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2.内湾、浅海区水体交换能力差,海水利用率高,封闭性强,水体循环速度慢,使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是赤潮生物滋生繁衍的优良环境,是赤潮的多发区。
3.海温和盐度一般赤潮发生于水温20℃一30℃的海域中;赤渤海域的盐度一般为27‰一37‰。
4.气象因素通常赤潮出现于闷热、风平浪静的夏季。
5.海流由于台湾暖流北上或外海海水在浙江沿海形成的锋面,使东海多发赤潮。
水底层出现无氧和低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
此外,赤潮发生与地球的温室效应也密切相关。
近年来,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气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出现雨水少、气温高、光照足的气候条件,从而加速了生物的新陈代谢,使过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在沿岸一些海域泛滥成灾,从而形成赤潮。
3、赤潮产生的人为原因一是人们对农作物施以超量的化肥、农药等积累在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就以我国农田施用数以亿吨计化肥而言,据推算,约有l/2以上届于浪费,而这些化肥却随径流进入江、河、湖、海。
初中生物趣味小知识知识扩展:赤潮及其防治素材新人教版
赤潮及其防治一、赤潮的定义与类型(一)赤潮定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迄今人们所发现的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是浮游甲藻和硅藻,少数为原生动物和细菌(表9-11)。
表9-11 世界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现状(截至1989)(引自张水浸等,1994)赤潮引起的海水变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夜光藻、红海束毛藻、中缢虫等种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粉红色。
而许多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茶色或茶褐色。
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通常呈绿色。
硅藻类赤潮多为土黄、黄褐色或灰褐色等等。
因此,目前所谓赤潮可以说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二)赤潮的类型1.外海性和近岸、内湾性赤潮外海(或外洋)性赤潮是指在外海或洋区上出现的赤潮。
它们大多数出现在上升流区或水团交汇处,那里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
有些种类自身还有固氮能力,在水体缺乏无机氮营养盐时,还可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N2)。
外海性赤潮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种类是蓝藻门中的束毛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以南水域。
近岸、内湾、河口性赤潮系分别指发生在近岸区、内湾区或河口区等水城的赤潮。
能在这些区域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很多,且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别。
其中,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的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
原甲藻属和裸甲藻属的一些种类也较常见。
2.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所谓外来型赤潮是属外源性的,即赤潮并非是在原海域形成的,而是在其它水域形成后,由于外力(如风、浪、流等)的作用而被带到该海区。
这类赤潮往往来去匆匆,持续时间短暂,或者还具有“路过性”的特点,也有可能将同一起赤潮的迁移误认为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起赤潮。
外来型赤潮最常见的是束毛藻赤潮,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平潭岛几乎年年可见,当地群众称其为“东洋水”或“东洋涨’,即指它是从东面大洋而来的。
1987年8月14日~15日见于广东大亚湾的束毛藻赤潮,也应属外来型赤潮。
赤潮的特点是什么
赤潮的特点是什么
赤潮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那么赤潮的特点是什么呢?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其特点是时段长、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延长,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有毒有害藻类增加。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的形成对人们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具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详细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有哪些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有哪些?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原生动物和细菌一般都是单细胞的而能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称为“赤潮藻”(red-tide
algae)。
这些藻类分别隶属于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等8个门类,有些是单细胞生物,有些是多细胞。
受赤潮影响的水产品经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会对赤潮发生海区的水产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上市能吃。
1、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些有毒,有些没有毒,若水产品被有毒浮游生物污染,体内有可能就会残留毒素。
2、在赤潮爆发期间,市民尽量不要食用已死亡的贝类和鱼类,因为他们残留毒素的可能性很大。
每年4月至6月是浙江东南沿海的赤潮爆发期,许多水产品受到赤潮影响,但并非在这段时期内所有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些有毒,有些没有毒,若水产品被有毒浮游生物污染,体内有可能就会残留毒素。
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赤潮,是因为它会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的正常生存,而被赤潮污染过的海产品又会危害人体健康。
研究显示,被赤潮污染过的海产品,尤其是贝壳类含有多种毒素,其中有的毒素的毒性竟高出眼镜蛇毒80倍之多。
人们误食了这样的海产品,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死亡。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