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就中医养生的起源、基础、学术流派、特点和方法以及养形、养神和法于自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为今用”,将中医养生更好地应用于防治当前日趋增加的慢性病。

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而养生之道就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故不通养生之道者,就不能称“上工”、“良医”。养生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天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通晓养生理论,指导人民养生祛病,更好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1]。

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的蜂起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秦汉到晋唐的发展期,养神流派已经形成,到宋元至明清的鼎盛期是中医养生学的黄金期,各种养生方法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养生学影响较大[2]。

2、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一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体系。道家《太平经》告诫人们要重人贵生,“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庄子·让王》)。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为圣法。杜外者,使外物不扰于心也。制中者,使心不动于外物。内外不动,神自安宁,故能长久。儒家的尊生贵命思想体现在“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儒家这种贵生不仅贵生命之体,且更贵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儒家文化是关于如何“做人”为核心,故以修性为首务。儒家修炼心神以“克己”、“寡欲”及“容忍”为内容,炼就一个宽厚、博大、坦荡之胸怀,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情感。佛家修性讲究对品格行为的修

持,确立戒、定、慧为修持方法,以解脱尘世物欲束缚,破开执迷、顿悟成智为修炼内容,修得心无丝毫杂念,顿悟圆通究竟,彻见本来面目,以了却生死欲念为最高境界总之,尊生贵命即是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自身的锻炼和养护,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3]。

3、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

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主要有:①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动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流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②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为主。《黄帝内经·素问》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③调气血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倡导调气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管仲。《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恩乃知,知乃止也。”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④固精学派:认为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历代养生家认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4]。

4、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②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③以综合施养为原则: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内调外养相结合,扶正祛邪,中医养生所包括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④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不论男女老幼均适宜.且方法简廉易行[5]。

5、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和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理念。通过观察

体验及感悟等手段,对生命过程、生命现象、生命实质和生命规律进行了孜孜不惜的认识、记录与阐释,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重人贵生、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天人和谐、脏腑协调、形神兼养、先后天并重等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并以此创建了以脏腑养生、药物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和起居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养生方法。它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发展,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一门充满生机的科学[6]。其可以运用针灸、按摩、导引、气功等方法,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药疗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提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7]。

6、中医养形与慢病防治

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等方法来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养形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动。6.1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本不会导致营养失衡。但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的。如何糅合传统饮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之精华,总结推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饮食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气候干燥的西北高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应多吃薏苡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不同体质的个体也应据其体质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多食辛味的食品以温补壮阳。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多吃酸甘食品以滋阴润燥[8]。总之,应据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差异、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不同而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9]。但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故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要注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省咸增苦以养心气[10]。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进肥甘、恣食生冷,告诫人们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