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张凤华

今天,全球性的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过度的工业化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使人类自身的社会环境受到了伤害和冲击。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深刻暴露出了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对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同时人类也开始在深刻地反思中纠正自己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交替更迭的规律。我们知道,人类脱离动物界,就是文明的发端。几千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创造了古代的农业文明,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生息、繁衍的绿洲。

然而,今天的人类将以何种姿态迎接未来呢?人类文明怎样才能永久地持续发展下去呢?这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后现代问题。工业化的发展铸造了现代工业文明,同时也在呼唤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深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必将导致人类价值取向的再度深刻转换,促使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超越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未来的文明将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同步发展。相比较而言,生态文明将是一种互动性的自觉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经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生态文明,概括地说,就是指用文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界,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在价值观念上,要以真理为尺度,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提高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的要求与满足,既不应是无限的,也不能是无条件的;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条件。

首先,在生产方式上,要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生产劳动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使之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走上与生物圈协调互补的新轨道。以开发绿色产品为目标,发展无废料、少废料、封闭循环的生产技术工艺,对生产出来的废料尽可能地实行充分的环境利用。人类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生态保护的技术手段,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个体的生活既不能损害物种或群体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要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让人过上真正的符合人类及社会道德的生活。这也就是说,人类生活不仅应是富足的,还应当是自然的。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个标志。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增长”就是“发展”。在这种认识的引导下,人们把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都倾注于产量的增长,产值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上。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0世纪80━90年代,在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和发展困境的现实条件下,人们全面反省传统发展观,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出路,谋求新的发展战略,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可持续的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提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征服、驾驭自然向与其共生并存的转变。从人对自然的征服、驾驭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

通讯地址:137000

白城市文化东路37号房屋安全监察支队

张凤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