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

合集下载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篇一: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first novel of amy tan,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novel is se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 the multicultural american society; it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misunderstanding,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globalization not only brings many chances to china but also brings cultural challenges to china. as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is getting deeper, chinese culture faces the danger of being integrated and changed by other cultures. through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i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balance should be kept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 right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conflicts should be taken, and it suggests that the native culture should not be thrown away when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instead, it should be transmitted to others.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understanding; cultural blending摘要《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

论文

论文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

其电影《喜福会》呈现给观众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

这四位母亲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她们的世界观又是立足于她们的中国生活经历。

她们想把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女儿,并努力通过母爱的表达在她们与女儿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至今啊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起初女儿们不能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们开始理解她们的母亲,同情她们母亲的悲惨过去并最终接受了她们的母亲。

事实上,正是《喜福会》中母亲给予女儿们无微不至的母爱才最终使得女儿们理解了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

因而《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也是中美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喜福会是四个异国母亲定期聚会、打牌的活动,慢慢就成了彼此倾诉心声的场所,她们都已经定居大洋彼岸多年,伴着时光的流逝,皱纹和白发已经慢慢涌现。

她们在渐渐老去,老到无力再抗争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心里却依然记挂着曾经纠结的往事,她们希望自己的故事在后一代的身上传承下去,那些故事源自那个古老的国度,那是她们的故土,也是她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在《喜福会》中,有四对母女。

小说是以每对母女从有矛盾,冲突到相互理解为线索。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关系的改变,有必要了解这些母亲与女儿的经历。

这些母亲出生并且生长在中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且她们都有着悲惨的过去,她们这些早期的经历对以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位母亲SuYuan。

在战乱中,她带着一对双胞胎姐妹逃亡。

途中患重病, 以为无法继续生存便遗弃了这对双胞胎。

她哭着离开, 等死。

未料她后来活了过来,但永远不知道这两个孩子的下落;第二位母亲Lindo。

她五岁那年,在母亲、媒婆和大户人家的共同协商下,订给了这户人家作媳妇。

她嫁给了比自己小很多的小男生。

她在婆家的身份地位,是用肚皮里生不生的出儿子来决定的。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摘要】Focusing on four pairs of Chines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ho immigrated to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described the stories in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and reflec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 who grew from their suffering grandmothers to person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women. In this nov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America almost rejected Chinese culture. They agreed with American values, s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Chinese mothers. They finally understood their mothers, and finished their culture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America began to merge.%《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作者】承梦姣【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解放前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8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51页。 9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06页。 :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07页。 ; ( 汉)司马 迁:《史 记》卷一 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中华 书局 ,1959。 < 赵凌云:《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辉煌与衰落》 [J],《寻根》。
(下转第260页)
258
学海纵横
干: ”。 另外司 马迁 在《货 殖列传 》中 甚至提 出了 “礼生 于有 而废 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的命 题,他从 经济现象 解释道德 ,并 且从财富不等看到了社会关 系中人的 地位不等 。 三、小结
司马迁经济思想 的立 论基 础, 来 自于 他对 整个 中国 社 会、 经 济走向的深刻体会,他认为 “货殖” 的繁荣不 是一个 单纯的经 济现 象,其所呈现的特征反而处 处和道 德伦理上 的态度相 互呼应。 其对 “自发秩序”理解与 阐释 是基 于 理性 考量 的。 司 马迁 写《 货殖 列 传》意义不仅是看到 经济 运 行的 规律 ,也 不仅 是 讲述 人们 如何 致 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 人们面对 财富应该 有的“ 仁义”提 出了自 己的 期望, “不 害于政 ,不妨 百姓; ” ,要行 “仁 义”。 可惜他 的 经济思想犹如昙花开在漫漫 长夜, 一瞬而逝 ,在长时 间内被冷 落, 甚至遭到人们的排斥,而 不显于世 。想其不 显原因有 三:一 则是因 为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 要求;二 则是他 的思想在 农业为主 ,以农 立国的时代难有市场; 另外还有 中国古代 学者治学 的缺陷 ,就是没 有明确 的概念和由之 构建的理 论体系< 。 参考文献:
冲突与融合31冲突由于母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小说中有多处呈现出她们的冲jingmei的妈妈suyuan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言喜福会是一种传统的婚礼习俗,源自中国南方地区。

它是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代表着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以及新婚夫妇在社会中的成人礼。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移民的增加,喜福会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喜福会所涉及的文化冲突和融合,并分析其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1. 喜福会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1.1 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碰撞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通常受到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

这导致了喜福会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还涉及到个人意愿和选择。

这种冲突可能引起争议和不满。

1.2 文化观念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喜福会通常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之间的联姻。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出现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例如,传统中国婚礼中重视家族和社会地位,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选择和爱情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这种文化观念差异可能导致婚礼仪式上的矛盾和不协调。

2. 文化融合与创新2.1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也是文化交流的机会。

通过喜福会,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有机会了解对方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并促进文化融合。

2.2 创新与个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喜福会逐渐迈向了创新与个性表达。

新婚夫妇开始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点融入到婚礼中,使得喜福会变得更加独特和多样化。

这不仅丰富了喜福会的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

3. 喜福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社会认同感的加强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有助于加强家族、亲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承继,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3.2 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喜福会,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并为其传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结论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婚礼习俗,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 的处女作, 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 也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贡献。

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 , 该书不仅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 更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 也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 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1], 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

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 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因而在交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 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话者含糊的意思拼凑出来。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 甚至沉默都可以传递信息,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力” [2] 。

龚琳达就曾带着胜者的笑容对女儿薇弗莱说“会捉老鼠的猫不叫。

” [3] 高背景文化通常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它变化缓慢,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低背景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 在这种文化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 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

[4]二、利用高、低背景文化理论, 解读《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 深受高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女儿们生活在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 她们不可避免地认同低背景文化。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发展变迁,通过母女关系的变化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从冲突到理解再到融合的过程。

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的误解正是导致文化冲突的部分原因。

堂【摘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发展变迁,通过母女关系的变化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从冲突到理解再到融合的过程。

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的误解正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小部分原因。

《喜福会》1eoukCu)(TyLcl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hJ(ma)发表于18AyTn99年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跻身《约时报》纽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获得多项大奖。

由此,谭恩美奠定了她在美国少数民族作家中无可动摇的代表人物地位。

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已逐渐成为全美国以至西她方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母亲们在中国吃了很多苦,因而她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素媛采取了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不顾精美对钢琴学习的厌恶,强迫她必须学习。

为了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素媛花了很大的代价购买了钢琴并请来钢琴教师。

但是女儿精美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母亲是在利用和压迫她,因此拒绝学习,还对素嫒喊道:“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不能强迫我!”传统而保《喜福会》讲述了四个美籍华裔家庭母女两代人成长和奋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母守的素嫒非常生气,吼道:世界上有两种女儿,也“顺从的女儿和自作主张的女儿,只有一种女儿能留在这个家里,那就是顺从的女儿!”精美不甘示弱地回答:我希望我不是你女“儿,你也不是我妈妈!”这种冲突体现了东西方对父母地位的不同理解。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权威,为子女安排一切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父爱和母爱的体现,女必须无条件子服从。

而在西方家庭,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朋友,子的未来孩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不能干涉。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5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立颖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人在家庭观、教育观、婚姻观以及语言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种种艰辛之后,女儿们开始对母亲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母亲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们的影响,在母亲们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叙述了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与她们的华裔母亲的相处故事,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由初期的冲突与摩擦,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冲突《喜福会》里,四位中国背景下的母亲,她们的骨子里依旧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她们冒险去美国求得一席生活空间,难免和在美国背景下成长的女儿们有着太多的代沟,因此,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她们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之艰辛。

1.教育方面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来子女的教育机会,在儿女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父母扮演着服务和监督的角色,甚至是命令和强制性地要求子女在某一领域获得某种成就;而西方注重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空间,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为其提供生活费,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子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发展。

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用自己做清洁工的工资给女儿聘请钢琴家庭教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女儿培养得更好,可是女儿精美并不是很领情:“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任何人,因为我从来就是我自己!”吴精美的母亲是万千中国女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意识之中,父母是有权利来安排自己子女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子女对此不得有任何的反驳;然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精美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和意识,认为自己的发展与他人无关,否认母亲的安排和计划,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婚姻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就是一部探讨中美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文本。

谭恩美通过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环境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但小说最后亲情与多元文化意识让她们寻找到和谐共处的交流方式,使母女关系得到和解,最终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名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坛上享誉盛名。

这部小说以四个美国华裔家庭为主线,通过对比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与美国家庭在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婚姻观等的显著不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揭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阐释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家庭思想意识及观念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谭恩美通过描写中美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中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是一种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新渠道,进而使《喜福会》这部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一谭恩美和《喜福会》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颇具声誉的女作家,33岁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该书在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连续八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居高不下,还荣获了该年度国家书卷奖。

此外,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同样备受欢迎,在票房成绩上创下了巨大的成功。

《喜福会》是以谭恩美其外婆与母亲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描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中国母亲与其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所发生的情感故事。

在中国解放前夕四个旧中国时期的女性因为无法忍受战争与生活的磨难而移居到美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吴素云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之一,她和其余三个姐妹在移民路途中举行过以“喜福会”命名的小聚会,希望借助聚会来抚慰她们因战争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希望她们的好运能够像聚会的名字那样伴随着“喜”与“福”。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发表时间:2020-12-30T12:18:21.2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作者:吴婕王露梅[导读] 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吴婕王露梅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600摘要: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母亲和女儿们的对话、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中,体会母女关系从冲突到沟通直到最后互相理解中产生的细腻感情变化。

文末,四对母女的和解也表明华裔只有在继承母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新文化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塑造个人性格。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母女关系;文化冲突融合 Abstract: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four coupl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Joy Luck Club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From the dialogues, lifestyles and life values among daughters and mother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quisite affection changes varying from conflicting、 communicating and then understanding. At the end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reconciliation reflects that Chinese-Americans can better acquaint themselves and shape personal character through absorbing the new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mother culture. 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cultural?conflict?and?merging; 引言《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80年代末出版的《喜福会》于1991年荣获最佳小说奖并连续9个月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小说以母女关系为主线,以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推动力,通过母女关系变化的心路历程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创新了视角。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四•西安710100)摘要小说《喜福会》为我们展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自在美国成长生活的女儿之间的故事。

她们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而的差异适成了两代人之间冲突和误解。

但随着母女双方逐渐接受和认可彼此的文化,她们的关系也得到缓和。

本文将探究造成东西方文化矛盾与融合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西方《喜福会》The Conflicts and Reconcili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West Reflected in "The Joy Luck Club"NIU Mengnan(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Abstract:The novel "The Joy Luck Club1' presents the story of four Chinese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who grow up in Americ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ideology and other aspects cause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fus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so as to promot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al conflict;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Joy Luck Club1'小说《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英1989年一经问世就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再解读《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其融合

再解读《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其融合
○ 艺术教学与研究

再解读《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其融合①
刘佳莹
摘 要:小说《喜福会》作者是美国华裔人谭恩美,她生 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真 实 经 历 体 验 了 两 种 文 化 间 的 差 异、矛 盾 与 融 合, 作者重点描写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女儿间的冲突及最后的沟 通、理 解,从 描 写 故 事 中 阐 述 了 中 美 文 化 存 在 矛 盾 对 立,但 又 存 在 文 化间沟通交 说:“世 上 从 来 只 有 两 种 女 儿:听 话与不听话的 。在我家里,只允许听 话 的 女 儿 住 进 来。”女 儿 听到这句话后激烈地反击,接着还非常残 忍 地 提 到 母 亲 在 桂 林遗失双胞胎的事给予其致命一击。
(二 )中 美 价 值 观 念 文 化 冲 突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家 庭 中 家 长 与 子 女 是 相 互 依 赖 关 系, 但是家长对子女又有 着 绝 对 支 配 权 力,中 国 人 更 喜 欢 “有 难 同当,有福同享”。但是低背景文化中,更 加 重 视 鼓 励 自 我 及 独立意识、崇尚个人奋斗,因此美国人 多 数 乐 意 孤 军 奋 战、独 自品尝着前进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龚琳达及薇弗莱母女 正是因此发生了冲突,其母想依靠培养女 儿 成 功 从 而 荣 耀 门 楣,将自身存在价值 通 过 女 儿 体 现,但 是 女 儿 更 多 坚 持 的 思 想信仰是“我就 是 我 自 己 ”,非 常 排 斥、拒 绝 母 亲 的 介 入。 母 亲在发现女儿薇弗莱具有超常的象棋天 赋 之 后,决 定 不 再 让 女儿为家里 做 饭 烧 菜 ,对 其 也 是 百 依 百 顺 让 其 安 心 琢 磨 棋 艺。母亲常常在周六挽着女儿去市场,常 常 向 多 看 她 一 眼 的 人介绍自己的女儿,薇 弗 莱 有 一 天 终 于 忍 无 可 忍,与 母 亲 呛 声 争 辩 起 来 ,质 问 母 亲 如 果 想 出 风 头 ,为 什 么 不 自 己 学 下 棋 。 (三 )中 美 语 言 表 达 方 式 冲 突 高 低 文 化 背 景 下,人 们 的 语 言 表 达 方 式 也 不 相 同,高 背 景文化中,人们年幼 就 开 始 接 受 这 种 教 育,长 时 间 耳 濡 目 染 后,逐渐就学会了察 言 观 色,不 需 要 将 话 讲 得 非 常 清 楚 交 流 双方就能够心领神会。低背景文化与 之 相 反,人 们 更 乐 意 与 那些语言丰富、有意 愿 清 晰 表 达 自 己 的 人 交 流,中 国 人 所 推 崇的“少言寡语”常 常 被 美 国 人 认 为 是 阴 险 狡 诈、难 以 捉 摸。 女儿在面对母亲用 结 结 巴 巴 的 英 语 表 达 时,会 感 到 不 理 解, 认为母亲“脑子不大灵活”,因此女儿们 常 常 认 为 母 亲 缺 少 见 识。具有高背景知识文化的人通常喜 欢 说 话 兜 圈 子,令 人 困 惑,这是低背景文化 的 人 所 不 能 理 解 的,影 片 中 有 一 段 龚 琳 达与吴夙愿对话,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 高 背 景 文 化 人 爱 说 话兜圈子的特点。龚 琳 达 与 吴 夙 愿 聊 天 时 说:“薇 弗 莱 整 天 只顾着下棋,我可 忙 坏 了。 每 天,就 光 擦 拭 她 捧 回 来 的 那 些 奖杯,就够我 忙 的 了。 你 真 有 福 气,你 可 没 这 种 烦 心 事。”吴 夙愿非常清楚龚琳 达 想 要 表 达 的 真 正 意 思,也 不 甘 示 弱,说 自己女儿精妹常常 痴 迷 于 音 乐 、叫 她 洗 盘 子,叫 哑 了 她 也 听 不见,天生一副对音乐失魂落魄的模 样。 两 位 母 亲 同 时 使 用 了“中国式谦虚”夸耀了自己的女儿,但 是 当 龚 琳 达 使 用 这 样 方法与其美国男朋 友 对 话 时,闹 出 了 笑 话,女 儿 薇 弗 莱 邀 请 男友去自己家里做 客,薇 弗 莱 母 亲 盛 情 款 待,将 自 己 的 拿 手 好菜清蒸排骨、腌菜等端上了桌,之后 还 自 我 谦 虚 了 一 番,说 自己做的菜 无 法 入 口 ,实 际 上 这 只 是 龚 家 的 饮 食 因 素 与 惯 例,众人都先吃上一口菜,然后再称赞 母 亲 的 手 艺,正 当 大 家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内容简‎介:Ab‎s tratThe‎Jo Luk ‎C lub is ‎t he firs‎t novel ‎o f Am Ta‎n,a famo‎u s Chine‎s e-Ameri‎a n riter‎. In the‎novel s‎h e mainl‎desribe‎s there‎l ationsh‎i p betee‎n the Jo‎Luk Clu‎b mother‎s and th‎e ir daug‎h ters an‎d ultura‎l onflit‎s.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Abst‎r atThe J‎o Luk Cl‎u b is th‎e first ‎n ovel of‎Am Tan,‎a famous‎Chinese‎-Amerian‎riter. ‎I n the n‎o vel she‎mainl d‎e sribes ‎t he rela‎t ionship‎beteen ‎t he Jo L‎u k Club ‎m others ‎a nd thei‎r daught‎e rs and ‎u ltural ‎o nflits.‎The nov‎e l is se‎t in the‎age of‎g lobaliz‎a tion an‎d in the‎multiul‎t ural Am‎e rian so‎i et; it‎r epresen‎t s the p‎r oess of‎misunde‎r standin‎g, onfli‎t s,unde‎r standin‎g and bl‎e nding b‎e t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 rs. Glo‎b alizati‎o n not o‎n l bring‎s man ha‎n es to h‎i na but ‎a lso bri‎n gs ultu‎r al hall‎e nges to‎China. ‎A s the d‎e gree of‎globali‎z ation i‎s gettin‎g deeper‎, Chines‎e ulture‎faes th‎e danger‎of bein‎gintegr‎a ted and‎hanged ‎b other ‎u ltures.‎Through‎ontextu‎a l anals‎i s of th‎e Jo Luk‎Club an‎d the ul‎t ural on‎f lits an‎d blendi‎n g embod‎i ed in i‎t, this ‎p aper de‎m onstrat‎e s that ‎i n the a‎g e ofgl‎o balizat‎i on a ba‎l ane sho‎u ld be k‎e pt amon‎g differ‎e nt ultu‎r es, and‎a right‎attitud‎e toards‎ultural‎onflits‎should ‎b e taken‎, and it‎suggest‎s that t‎h e nativ‎e ulture‎should ‎n ot be t‎h ron XX ‎h en lear‎n ing fro‎m others‎,and in‎s tead, i‎t should‎be tran‎s mitted ‎t o other‎s.Ke Wor‎d sThe Jo‎Luk Clu‎b; onfli‎t; under‎s tanding‎; ultura‎l blendi‎n g摘要《‎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本文概述《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谭恩美著名小说《喜福会》中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现象。

文章首先概述了《喜福会》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即围绕四位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们在跨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惑。

接着,文章引出了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如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小说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如母女关系、婚姻观念、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文章将探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分析小说中人物如何通过自我调整、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跨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的构建。

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喜福会》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谭恩美的《喜福会》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在这部作品中,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两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方面,更深入地影响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荣誉和尊老爱幼,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

在《喜福会》中,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就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母亲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遵守家族规矩,而女儿们则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也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效率和竞争,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倍感孤独和失落,而女儿们则因为过度追求美国式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家庭的温暖。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以便光耀门楣。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

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Amy Tan)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销售量上的奇迹。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四个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的女儿们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

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

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教导及亲身经历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

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沟通和理解。

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一、母女间的隔阂——影射出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母亲和女儿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这里所蕴含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她们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小说中的母亲们是在战乱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她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传统、保守、顺从等特有的中国女性的性格及思维方式使她们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尽管已移居美国几十年,她们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以为只要女儿能接受她们的教育方式、顺从她们的意愿,就能过上与自己命运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尽管女儿们是在持有传统中国文化的母亲们关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西方教育,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渐渐远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她们不愿认同上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更愿意融入主流的美国文化。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解读 谭恩美喜福会中文版本.doc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解读 谭恩美喜福会中文版本.doc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文版本摘要: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关系的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提高华裔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表现出了族裔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坚挺。

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文化的差异。

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正是这两种文化冲突的表现,折射出全球视野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沟通与融合,从而让读者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更需要尊重和理解。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化解母女关系的主题是无数女性作家特别偏爱的写作题材,尤其在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了母女冲突、融合的主题。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里,华裔女性作家所处的社会地位非常特殊,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一要忍受多年来的白人至上的思想影响;二要受到男尊女卑、厌女症的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女性地位更为低劣。

母女关系的主题是她们用于抗争两种压力、夹缝求生、期望提高华裔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汤亭亭的《女勇士》、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以及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都是借用母女关系的主题来表达情感的。

在她们的作品中,故事的前部母女之间矛盾深厚,互不理解。

在女儿眼里,母亲是传统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记忆,因此,是落后的、愚昧的、中国的。

在母亲眼里,女儿则是美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只说英语,吞下的可口可乐多于忧伤”,“原来的华人身份在美国的土地上已经被抽尽,黄皮肤之下被填充的是白人的价值观念……完全脱离了东方文化,觉得吸收、同化是融入美国主流的前提”。

后来,女儿通过听母亲讲故事、阅读母亲的书信或日记等,逐步了解母亲并接受自身的华夏文化血脉。

华裔女性作家们就是这样一方面通过母亲的中国情结来保护中国文化不要在美国的大熔炉里抹杀掉、融化掉,达到中国文化在异域里的坚挺;另一方面,通过女儿的反抗来表达多年来中国女性对被奴役在传统的男尊女卑、厌女症等思想里的厌恶和反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first novel of Amy Tan,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novel is se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 the multicultural American society; it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misunderstanding,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Globalization not only brings many chances to china but also brings cultural challenges to China. As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is getting deeper, Chinese culture faces the danger of being integrated and changed by other cultures. Through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i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balance should be kept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 right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conflicts should be taken, and it suggests that the native culture should not be thrown away when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instead, it should be transmitted to others.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understanding; cultural blending摘要《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

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面临很多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文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文化面临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本文通过对《喜福会》文本及其所透视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说明在全球化环境中,应该在不同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冲突,同时不要轻易否定母文化,在向全世界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时候,也要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喜福会》;冲突;理解;文化融合IntroductionIn the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Amy Ta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There are 4 mother-daughter pairs in the novel, mothers are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the daughters are born in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com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ies when thedictatorial Chinese power is destroyed by the Japanese insurgents in the 1940s. They escape from the political upheaval of China, but they don't forget thei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their daughters are born in America, they are the second 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Chinese culture, and their way of thinking, so there are often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In order to make their daughters know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have made pain- taking efforts to remove their differences. They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tell their daughters their past experiences, demonstrate their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feudal society and never stop extendingmaternal love to their daughters. Thanks to their great efforts,their daughters gradually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mothersand daughters are achieved.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faces many chances to develop its economic power; meanwhile it faces more challenges to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power, China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Th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whose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China's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Joy Luck Club,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and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and metaphorically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Amy Tan and HerNovel The Joy Luck ClubAmy Tan was born in Oakland, California. Bothof her parents were Chinese immigrants. Her father, John Tan, w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 and Baptist minister. In China, her mother Daisy had divorced an abusive husband but lost custody of her three daughters. She was forced to leave them behind when she escaped onthe last boat to leave Shanghai in 1949. Her marriage to John Tan produced three children, Amy and her two brothers. Amy Tan’s familyis a typical immigrant family, her parents are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she is the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 She has experienced the same kind of conflicts which she portrayed in the novel. She and her mother were in constant conflict when she finished the high school in Switzerland. She and her mother didn’t speak for six moths after Amy Tan left the Baptist College her mother chose for her to follow her boyfriend to San Jose City College. Tan further defied her mother by abandoning the pre-med course her mother had urged her to pursue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linguistics.In the novel, Jing-Mei abandoned studying piano her mother hoped her to study, because she was allergic to her mother’s arrangement for he r. AmyTan and the daughters in the novel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the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But the mother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they don’t totally integrate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They cannot speak English with fluency. They never discard the tradition and never forget their lives in China. They show their love for their daughters by planning the daughters’ future and interfering in their activities. To the mothers, they have the compulsory and responsibility to train their daughters to become perfect persons. They want to make their daughters combine the “American Context” with “Chinese Personality” perfectly. Their daughters, however, are often born and grow up in America, and a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 American moral standard and acting principles. They cherish their independent spirits and characters, and they arenot willing to be interfered and controlled by others. Their narratives justify the puzzle,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they face, when they span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view their mothers as the fossils of the old society, because they fear and hate their mothers’ interference and negation on their activities. When their mothers tell their stories in China they express their detestation on it, when their mothers want to passtheir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o them, they are against it firmly. With the clash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ng and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But the novel doesn’t e nd with the conflicts; instead,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they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love and the cultural reasons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ir mothers in a deeper level. Therefore,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forms naturally. Jing-Mei takes her mother’s place to travel back to China which proves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When Amy Tan embarked on her new career her mother was ill, she promised herself that if her mother recovered, she would take her mother to China, to see the daughters who have been left behind almost forty years ago, Mrs. Tan recovered and they departed for China in 1987. The trip was a revelation for Tan, and it gave her a new perspective of her often-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her mother. Ⅱ. The Conflict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s Embodied in the NovelThe Joy Luck Club presents many conflicts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he conflicts are embodied in 3 aspects. First, the mothers and thedaughters a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daughters canno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At the beginning, Jing-Mei fearsthat she cannot tell her mother’s story to her half-sisters, which, in fact, reflects the fear of other daughters of the Joy Luck Club members. They have identified themselves with Americans. Jing-Mei’s fear also reflects the mothers’ common feelings. They offer the chance to go to America to their daughters, and make them self-sufficient; they wonder whether they have their daughters away from tradition. So in the story “The Joy Luck Club” Jing-Mei feels puzzled,“What will I say? What can I tell them about my mother? I don’t know anything.”(Tan 26)The way in which the mothers express their love cannot be accepted by the daughters. Jing-Mei believesthat her mother’s constant blame is the embodiment of lacking of affection. However, in fact, the mother’s severity and high expectations are expressions of love and faith in her daughter. Other mother-daughter pairs experience the same misunderstanding. In some ways, this misunderstanding comes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filial obedience, criticism-enveloped expression of love are all different from the American concepts such as the individualism, freedom, self-esteem and direct expression.The mothers in the The Joy Luck Club hope that their daughters can get close to them as they were so close to their own mothers in China. For instance, Am-mei’s Popo tells her that her mother is a ghost to make Am-mei forget her mother. Although Am-mei hasn’t seen her mother for years, she gets to love her mother when her mother combs her hair, and all these things they do are asnatural as they do them everyday. And Am-mei says,“This is how a daughte r loves her mother. It is so deep it is in your bones.”(Tan 41) when she has seen her mother cutting her flesh to cook soup for her Popo.But in America, children always do not follow all that their parents tell them and behave what they want to. They emphases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do not think they have so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mothers. So when Lindo asks her daughter Waverly to finish her coffee, Waverly says:“Don’t be so old fashioned, Ma. I’m my own person.”(Tan 227) However, Lindo thinks she is always beside her daughter, and she never gives her daughter up. Perhaps Lindo experiences the largest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the characters. She regrets having given Waverly the American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given her Chinese character, but the two can never be combined. In the story of “Double Face”, Lindo says:“… I wanted my children to have the best combination: American circumstance and Chinese character. How could I know these two things do not mix? I taught [my daughter] how American circumstance work: If you are born poor here, it’s no lasting shame…In America, nobody says you have to keep the circumstances somebody else gives you. She learnt these things, but I couldn’t teach her about Chinese character… How not to show your own thoughts, to put your feelings behind your face so you can take advantage of hidden opportunities…Why Chinese thinking is best.” (Tan 227)She thinks since she gives her daughter the American name (the name of the road they live in), she lets her daughter be too American, and this becomes the barrier between them. But at the same time, she realizes the American character in herself. She knows that she is no longer Chinese. When she travels to China, the Chinese treat her as an oversea traveler. She is very sad, and she wonder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herself, what she has lost. Her strategies of concealing inner powers is like what Waverly says that it is related with her ability to maintain two aspects of character—American and Chinese.Second, in the novel, 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lso arise because the mothers are from China, while daughters ar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 and also because they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For example, June says, “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Tan 27)June looks for meanings in what is stated and does not understand that her mother omits important information because she thinks that her daughter knows it; Suyuan, on the other hand, looks for meanings in what has not been stated and adds many things to what has been stated and comes up with meanings that surprise her daughterJune.Another example is that Rose cannot find the right English terms to meet with “Hulihudu” and “Heimongmong”. “A mother is best. A mother knows what is inside you,” she said…“A psyche-atricks will only make you hulihudu, make you see heimongmong.” Back home, I thought about what she said… [These] were words I had never thought about in English terms. I suppose the closest in meaning may be “confused” and “dark fog”. (Tan 172) Rose thinks “hulihudu” and “heimongmong” can’t be translated to English because they refer to the sensation only Chinese can have.Third,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have totally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e mothers have been to America during the World War Ⅱ, when China was intruded by Japanese army. They come to America with their American dream. They have suffered a lot before arriving America, and they come to America to search a better life putting all their hope in America, but after living in America for many years, they feel that they lose some of their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y try to hold fas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pass it to their daughters. The daughters are born in America, they don’t appreci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view their Chinese history as a barrier to their dreams, they resent their mother pou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 to them and their Chinese way of love, so they do things opposite to what their mother told them to do to disappoint their mothers. In the story “Two Kinds” Jing-Mei says,“It was not the only disappointment my mother felt in me.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I failed her so many times, each time asserting my own will, my right to fall short of expectations. I didn’t get straight As. I didn’t become class president. I didn’t get into Stanford. I droped out of college.”(Tan 124)丁言仁. 新闻英语写作[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庆华. 文体翻译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廖七一,等.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刘其中. 新闻翻译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刘汉云, 王晓元.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J]. 华北工业学院学报, 2004, (4) 刘明景. 论英文新闻标题的词汇变异[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原虹.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3,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