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b4c6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7.png)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认知形式和行为规范。
而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饮食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美国和中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于1970年提出的一种文化差异的研究框架,该理论主要从四个维度来描绘和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和融合。
首先是权利距离维度。
权利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上层与下层之间、领导与成员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在权力分配上的差异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较为封建,父权至高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而在政治领域,权威性的领导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权力。
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相对更加平等的社会,家庭中亲子关系也更加平等,而在工作环境中,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也更倾向于平等。
因此在这一维度上,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在交流中产生一些不适。
其次是不确定性回避维度。
不确定性回避指的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稳定与安全,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回避未知。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与创新,更加愿意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商业交流中,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着在风险承受方面的障碍。
再次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应该为整个家庭或社会做出牺牲和贡献。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0687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f.png)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兼人类学家格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
理论,用于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霍夫斯
泰德的六个文化维度中,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方方面面。
信任维度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加重视“关
系优先”原则,个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长期的相互依赖和互惠关系之上。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加注重“法律优先”原则,个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法律条文和契约约束之下。
当中美两国交流时,由于彼此的信任模式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
随着中美
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扩大,双方也在逐渐融合和理解对方的信任模式,从而实
现了文化的融合。
权力维度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被视为正当的分
配和合理的掌控,具有一定的集权倾向。
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
权利保护,更加倾向于分权。
当中美两国在商业合作、政治交流和教育合作等方面发生冲
突时,往往是由于权力观念的差异引起的。
通过双方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中美两国也在逐
渐接受和融合对方的权力观念,从而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来分析和理解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
通过
信任维度、权力维度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文化
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交流的深入和双方的理解,中美文化也在逐渐融合和互相吸纳,
实现了文化的共生和发展。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6c3da44a8956bec0975e344.png)
内容
①编译西书,了解外情:林则徐的《四洲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 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 。
作用
①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②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③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收到了民主和科学 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 ③局限性: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西 方文化全面肯定的绝对化倾向。
作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受到美国林肯的“民 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 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 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 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表达了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 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是辛亥革民的重要理论指导。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四三民主义?背景?维新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内容?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论述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华夷之辨、道器之辩、义利之辩。 从表面看是两派的辩论,其实质就是西方文 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碰撞,这其中有冲 突,但最终还是融合了。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90年代 )
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②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深重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https://img.taocdn.com/s3/m/dce6c8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c.png)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1. 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作者老舍通过描述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固化、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的角度对《骆驼祥子》进行分析。
2. 中外文化冲突的表现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化冲突的多个表现形式。
2.1 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骆驼祥子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的农民工,他在与西方文化接触过程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例如,当他第一次去洋酒店工作时,他被西式的工作环境和礼仪所困惑,不知如何应对。
而当他学会了应对这些环境后,又遇到了传统农村与现代城市的价值观差异,他的努力与传统观念冲突,最终导致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
2.2 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为了追求个体价值,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
他通过努力工作来摆脱贫困,积攒资本,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他的个体价值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显现出来。
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背叛朋友,甚至犯罪,最终导致他的悲剧结局。
3. 中外文化糅合的舞台虽然小说中存在着中外文化冲突的描写,但是也有一些中外文化糅合的情节。
3.1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融入在小说中,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社会中融入。
洋酒店、洋房、汽车等西方事物的出现,代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融合。
这些西方事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又是一种文化的冲击和转变。
3.2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在小说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骆驼祥子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中,不断学习和改变自己,但是他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冲击。
他在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在习得了一些西方文化的理念,例如自由、个人奋斗等。
这些中西方文化的糅合表明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4. 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中外文化冲突与糅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题材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6d5b057650e52ea551898db.png)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文学史知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文学史知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0beea6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5.png)
文学史知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相互借鉴,交流,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文化传承,也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本篇文章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们的思考。
一.文化传承的本质文化传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和特点。
在传承方式方面,东方文化注重“师傅传徒弟,一脉相承”的传统,这种方式确保了知识传承的连续性。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自我成长和发展,这种方式注重了人的创新和个性的尊重。
不同的文化传承方式,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
这也导致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在不断地碰撞,融合,互相影响,推动着文化传承的不断演进。
二.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1)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东方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在这些思想中,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顺应天道,敬畏自然和先祖,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而在西方文化中,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是市民伦理学,建立在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上。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自由、平等和人权。
以上观点的差异,体现了东方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在东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服务社会和自然的角色。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在艺术表现上,东方和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差异。
东方的艺术注重的是自然美与精神内涵,形式更加抽象,代表性较强,常常配以哲学和道德意义。
西方的艺术则有着浓厚的个人风格和表现能力,追求真实与立体感,并在表达上强调观众的情感体验。
以上观点的差异,反映出东方文化注重感性,重视人性和内敛的特点。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以合理的思考和分析为基础,注重情感和观念的表达。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cf5e4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8.png)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愈加频繁。
然而,作为两个拥有截然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也常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霍福斯泰德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工具,来解读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和融合。
首先,我们可以从霍福斯泰德维度理论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维度来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这一维度中,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表现为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竞争和个人价值;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偏向于集体主义,注重群体利益、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尊重传统和权威。
由于这种差异,中美之间往往会出现彼此之间的不理解和矛盾,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美方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而中国企业则注重“群体合作”。
最后,另一维度的短期/长期取向也可以用来解释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这一维度中,美国文化倾向于短期取向,强调即时利益和满足当下需求,注重现实和实用性;而中国文化则偏向于长期取向,关注长远利益和持久发展,强调耐心、毅力和对传统的尊重。
这种文化差异也影响到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美方常常强调即时执行和即时获得收益,而中方则更注重对长期目标的实现。
结论上,中美文化冲突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黑白两个极端。
霍福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来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不同和交流过程中的复杂性。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我们需要理解彼此的文化,尊重差异,才能推动中美文化融合和良性互动的发展。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dfcd9badaef5ef7ba0d3c3d.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513c7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2.png)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融合的情况。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首次发生碰撞是在14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大陆,也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东方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慢慢地走出自己的闭关锁国局面。
这种文化之间的接触,引发了许多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
比如,中国明朝朱权曾多次向欧洲传教,推广儒家思想,这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例如在文化产业中,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东方国家的电影却较少为人所知。
但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周而复始。
比如,中国的京剧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誉为“东方歌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无为而治”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
这种思想差异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国际演员谢耳朵扮演的“梅超风”一角,引起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观众们认为,谢耳朵用西方演技和语言,无法很好地诠释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当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坏事。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互鉴”,不同的文化也能相互借鉴,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以丝绸之路为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中国画和欧洲绘画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此外,东方哲学和医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才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e48b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0.png)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由于两国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
本文将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他将文化差异归纳为六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性别角色、长期与短期导向和文化规范。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能更好地指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权力距离维度。
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如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差距。
在中美两国的文化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维度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视长辈和上级的权威,人们对权威的尊敬和服从是普遍的;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当两国在商务合作或政治交流时,可能会因为权力距离的差异而产生摩擦。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中国的代表可能更习惯于听从领导的指示,而美国的代表更注重个人的决策和自由。
在处理中美经济贸易问题时,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共同努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
个人主义指的是个体追求个人目标和利益的倾向,而集体主义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这一维度上,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中国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团队合作、企业管理等方面,中美两国可能会因为对个人与团队的认识有所不同而产生摩擦。
比如在企业管理中,中国的领导可能更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而美国的领导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
双方需要在合作中,认识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念,找到共同点,促进团队合作的发展。
文化规范维度。
文化规范指的是人们对于社会行为的认可或不认可。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与美国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7890c7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1.png)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和宗教信仰上,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
正因为这种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经常会遭遇各种文明冲突。
然而,每一次文化冲突的背后都蕴藏着文明融合的种子。
文明冲突可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
古代的战争、殖民主义等都是文明冲突的典型案例。
例如,欧洲的殖民者在探索和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中,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宗教、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迫使当地居民放弃自己的文化。
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突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鸿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视和误解。
然而,文明冲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隔离和对立。
事实上,在这些冲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文明融合的种子。
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了相互之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促使双方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并逐渐演化出独特的混合体。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在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中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丰富了文化形态,也使人们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是现代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中医的传入西方国家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语言障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等。
然而,通过不断地努力推广和解释,中医逐渐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接受和认可。
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医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与西方传统医学相辅相成。
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也体现了文明冲突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文化冲突和文明融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这为文明冲突和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必须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理解,才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实现文明冲突的和解。
总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75c963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4.png)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着自身的文化传承,同时也积极地接纳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传播,中国的文化交流经历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历程以及这种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近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之一。
然而,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与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世纪中期起,中国逐渐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首先,近代中国积极吸收西方科学与技术,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861年,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开始对西方技术进行学习与引进。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引进了造船、铁路、电报等各个领域的西方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传播。
近代中国的学者积极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化经典著作,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思想与理论引入中国。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知识体系,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碰撞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注重孝道、忠诚、仁义等价值观念。
然而,西方文化对于宗教、个人权利、自由等方面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超越。
他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思想。
这种碰撞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尽管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种文化冲突最终逐渐演变为融合与吸收。
中国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并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b630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不可避免。
对于文化交融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一是文化碰撞与文化整合,二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一、文化碰撞与文化整合文化碰撞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冲突,产生文化摩擦的现象。
不同的文化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而文化整合则是指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碰撞和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注重集体意识和利益的平衡,强调“和谐共处”。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每一个文化都会受到影响。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渐渐地在相互融合。
例如,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的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新的绘画形式,传统的中国文化也融入了当代的审美标准。
在美食文化方面,东西方的餐饮也开始互相借鉴。
中餐在西方国家的各大城市越来越普及,同时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西式餐厅。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元素被沿袭下来并得到发扬,文化创新是指在传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进程来说,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样重要。
文化传承可以保证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消逝,并且能够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杂技、评弹等,一直在中国的文化界得到发扬。
在西方国家,爵士乐等老派音乐也一直在得到保护和传承。
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文化创新则可以开创出新的文化形式,如当下网络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c43aa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3.png)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变得日益频繁。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分析其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文化冲突1.1 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化使得人们更加便利地跨越国界,但也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
例如,东方与西方在价值观、礼仪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引起误会和冲突。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在日期上相近,但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若不了解对方的习俗,容易导致误解和文化冲突。
1.2 竞争与文化冲突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导致了文化冲突的出现。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国家或地区采用文化输出战略,将本国文化输出到其他国家,这也带来了冲突。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广泛传播,但也面临着一些国家对其进行文化抵制的情况。
这些竞争与冲突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上的竞争,更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文化融合2.1 文化融合的背景与特点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文化融合是指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发生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互通有无形之中的加深和扩大。
2.2 全球流行文化的融合与传播全球化时代,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流行文化现象迅速传播,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融合。
比如,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也可以看到,美国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流行文化内容也被全球大量消费,形成了全球流行文化的一种融合。
三、影响及应对策略3.1 影响文化冲突与融合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冲突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关系紧张,浪费资源和时间。
而文化融合则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增进,为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案例对比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案例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ec3e5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1.png)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案例对比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冲突,而文化融合则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西文化对比下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碰撞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无数次的外国侵略,这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制度思想让中国人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面对西方的侵略,有些中国人选择了抵制外来文化,认为外国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
这种固守传统的思想表现为中国人民群体性的反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义和团运动。
然而,这种单纯的反抗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而另一部分中国人则意识到了现代文化的优势,他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试图在融合中实现中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中国不少新兴的思潮开始出现,包括康有为的“兴中术”、“求实学”。
他们主张借鉴西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基础。
二、文化融合下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扬子江和亚述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巴比伦。
巴比伦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
在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期间,巴比伦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
当时,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
东方文明的巴比伦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流融合。
例如,巴比伦的象形文字系统被改进和重新发展,造就了新的文字体系,为古代近东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希腊学者们也通过来访、交流唤醒了巴比伦人对于人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的兴趣。
古巴比伦的文化融合是古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的一个典范,为两大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冲突与融合背后的启示以上两个案例都以文化冲突为起点,但最终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4a0fcb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7.png)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一、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为全球化的便利性,各国人民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外来文化产品、信息和思想,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例如,中国年轻一代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接触到了海外音乐、电影和时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在他们的心中相互交织。
然而,全球化也同时带来了文化冲突。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存在明显的对立。
例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东方的集体主义,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文化习俗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文化冲突与分歧。
二、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文化往往是伴随经济交流而传播的。
跨国公司的进入、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旅游业的兴盛,都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不平等,这使得文化的融合不平衡,进而加剧了文化冲突。
2.科技进步的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更加传播迅速,全球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但同时也加深了文化的冲突。
信息传播的高速度使文化冲突变得更加尖锐,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更多的争议和对立。
三、应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策略1.尊重与包容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时,我们需要保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特点。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够实现文化融合与和谐共存。
2.建立对话机制为了解决文化冲突,各国和地区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对话机制。
通过对话,不同文化可以交流意见、化解分歧,寻求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点。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ae8e21967c1cfad6195fa7c2.png)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内容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在冲突与融合中,信息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与商品交换一样,都必须坚守诚信原则。
我们应把握时机,克服以往传播中存在的弊端,全面真实地宣传中国,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同时,也要全面真实地介绍世界,使中国民众更好地认识世界。
关键词:文化交流冲突融合信息传播诚信原则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谈判和努力,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入世,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这种好处也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必将表现在由经济引起的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
本文仅就入世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冲突和融合予以阐述。
一、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中国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步入全球化的轨道,按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办事,使中国的经济融于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之中;使中国人的头脑发生转变,按着世界人的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
在这里,中国应以落伍者的姿态加快自己的行进步伐,以此来改变自己的面貌,同时也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贡献。
中国近20多年来进行了许多伟大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是从我们国家自身体制创新开始的,也就是说,内在型的体制创新处于主要地位。
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百多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不是我们提出,同样我们也无权作原则性的修改——学习和适应将是我们进入WTO以后一个时期的艰巨任务。
过分地强调“中国特色”,以自己的特殊性去轻视或忽略大家共同制定的行动规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同时也是不允许的。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7394f2d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3.png)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但难免会发生文化冲突和整合。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一、语言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也经常会导致文化冲突。
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一些外国人可能会对中国人的直接表达方式感到震惊,认为他们的说话方式太过直接和冒犯,这可能会导致沟通上的不适和误解。
同样地,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觉得对方过于含蓄,不够直接,这可能会导致失去了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
然而,通过语言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实现文化整合。
例如,学习外语,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心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减少沟通上的误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也经常会导致文化冲突。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奋斗,而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是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主和自由。
然而,通过文化整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以得到平衡和调和。
例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可以通过互相尊重和理解,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共存,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文化习俗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习俗也经常引发文化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过年时会放鞭炮,这在其他国家可能更容易被视为危险或干扰公共秩序。
同样地,一些国家在进餐时可能会采取用手吃饭的方式,而在其他国家以刀叉为常规用餐工具。
然而,这些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互相排斥和冲突。
通过文化整合,我们可以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习俗。
四、文化产品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文化产品也经常会引发文化冲突。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4b8f5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d.png)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步,中美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沟通中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诠释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
本文以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案例,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探究,总结出了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
这些维度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原因。
二、《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简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李春添回国与他的祖父李大伯相处的故事。
电影中,李春添面临着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呈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权力距离维度的分析权力距离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对等程度。
在中国,权力距离相对较高,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
相比之下,美国的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强调对等。
在电影中,李春添和李大伯之间的冲突就源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李春添在美国长大,对于权威的接受程度不如李大伯,两人在沟通和相处上产生了冲突。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干系的紧密程度。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中,李春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李大伯则更看重家庭和传统价值。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冲突,但随着情节的进步,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的分析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反映了人们面对不确定状况时的焦虑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小说中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守旧的族长制团体。
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思想的不同,使得斌来和父亲格格不入,“斌来一想到要去看父亲就讨厌”,当父亲提出要为儿子包办婚事时,他对于大包大揽极为不安。
“难道,我们就不能再等等,我哪有钱啊~”斌来的反感态度体现了他对经济独立,生活独立的追求,他想要有自己的决定权。
可最终斌来还是妥协了,同意了父亲包办的婚事。
由于这种压力,在斌来与美凤的婚姻中,胁迫感困扰了他们好久,直到最后两人得到了幸福,这种感觉才逐渐淡去。
由此而知,第二代移民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备受两种不同文化的牵制,在诸多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之中都对比有所体现。
他们受家长的影响无法彻底与本民族文化决裂,但由于在新环境新文化下成长受到的影响,他们深深厌恶
本族文化中的教条,尤其是讨厌第一代移民对儒家思想顽固不化的追随。
在此文化冲突融杂的环境下,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不断挣扎,想要找到一个和谐的最终出口。
三、《华女阿五》——中国传统遇到个人主义
黄玉雪创作显然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美国华人具有值得自豪的明显的文化特性,但基本上和其他的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尤其是黄玉雪一家有关日常工作的伦理和自力更生的态度符合美国人所喜爱的理想。
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传统礼制的影响,黄家一直遵循着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这一明显脱离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行为,无疑成为黄玉雪一心实现个人主义、抵制父母之命的根本原因。
黄玉雪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她反对父亲上,虽然她保持着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
黄先生事实上自身
就是一个矛盾体,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基督徒。
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力地摈弃儒家传统的某些方面,诸如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同时他也相信道德责任,当他看到违背大众利益的现象时,他便要大声宣讲他认为正确的道理。
不过,在另外的方面,由于从根本上尊崇儒家的正统思想,还是会为自己不公平对待女儿的做法进行辩解。
结论
以人的生物性而言,人只有剪断脐带脱离母体才能去开始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然而文化的继承和同化却完全不同:唯有继承才可以开始有意义的生存,因为人离开了文化——不论个人是否喜欢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可以说什么也不是。
所以,对于大
多数华裔而言,当生存被文化地错置或者重置之时,人生难免无所适从,而此时,存留生命深处的文化传承则可以使他们生存获得一定程度的方向感和些许确定性。
因此,中西方文化冲突具有必然性,亚裔美国人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其被主流文化实践给予的文化身份迥然不同,二者根本无法协调;中西方文化融合同样具有必然性,美籍华人在受到美国的民主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开始“美国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