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有感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1、 林语堂"闲适体"散文的特色。
冬日暖阳里,看林语堂先生一篇《秋天的况味》,呵呵,秋天,文人骚客描写得不要太多太滥了哦,就边我也忍不住在秋天金灿灿的梧桐树下下酸溜溜地来上两句。他是怎么写的呢?与他的挚爱“烟”联系在一起,“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呵呵,我在想,他喜欢的这种感觉是否与我在秋冬的时候泡杯香浓的咖啡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当我一小口地抿一点咖啡,让那种香在口舌间萦绕的时候,在我浑身都无比畅意的时候,我也会有过如此之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我欣赏这种健康的心态,这比那种望着一片肃杀的萧瑟而心生悲伤要健康得多,也美丽得多,当然那种感觉也可有,可以抒发,但不宜常常陷在这种悲观失落的情绪里,与已不利。
最后,林语堂顺笔提及了秋与女人的美。我从来都不认为年轻就是最美丽的,我从不这么认为。所以我对自己的容貌向来都不是那么十足地关心,起码没有一般女人的热心。美容是不想去做的,一来觉得浪费时间,二来自己的脸蛋儿被别人搓捏着这个人又不是一个自己爱的男人感觉不甚妙。女人,每个年龄都会有每个年龄的妙处。年轻的二八时节那种青春,那种阳光,那种吹弹可破的白里透红自然是美不胜收的,套句庸俗的比喻,似那朝阳,热情扑面。可谁说三四十岁的女人就应老得嘁嘘青春不在呢?三四十岁的女人那种成熟的稳定、安然的笑容是无论如何小丫头们是学不来的。关键是女人自己不要自怜自哀,自己如果可怜自己,还怎么叫别人不同情你呢?谁又能说白发老妪脸上笑开的菊花般的皱纹不是一种美呢?我认为那就是美,美得无人能及!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静水微啊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
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
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最新推荐】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
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
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欢迎阅读!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一)无独有偶。
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
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
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
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
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英流传,长盛不衰。
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
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黄琳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
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
而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其中一篇《论解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
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
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
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
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
苏氏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
”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
自我解嘲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不失幽默地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说白了就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自己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
其实我认为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就如同那只拿不到葡萄的小狐狸,他已经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并没有如愿以偿。
于是它便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点可笑“可笑”,但奇趣搞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
可帮助我们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让我们能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山中问答》读后感
《山中问答》读后感《山中问答》是一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涵盖了他旅居山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深刻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智慧。
整个散文集以山为背景,作者以自然景观和山水之间的对话形式来展现他的思考和领悟。
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山水诗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生的问题,并给予读者启示。
作者通常以一个疑问句为开头,然后通过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山中问答》中的文字简洁而优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出山峦的壮丽和山水的变幻。
同时,他善于将自然的景观和人生的哲理相结合,通过对话形式将思考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深被吸引。
《山中问答》中的问题和答案往往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困惑。
例如,作者通过与大海的对话,回答了“我们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他说大海是拥有广阔胸怀的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答案让我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另外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山灵与主人》。
作者通过与一棵古树的对话,向读者传达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树木作为大自然的生灵,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感知。
通过与树木的交流,作者表达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这启示了我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除了探讨人生哲理,作者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谈及了友谊、爱情、家庭等话题。
这些问题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山水的对话,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话题的本质和意义。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尝试去改进和提升。
总之,通过阅读《山中问答》,我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它提醒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三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
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
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分页标题#e#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
“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二)很难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会遭受怎样的打击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从此更坚强?健全的人任凭所有的想像,也依然无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开《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来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历程。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文章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
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文章。
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
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
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小说,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
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
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
“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
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
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
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馋了!随手从书架取下林语堂大作。
这本是三九折买来滴!当时,只是因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定会对于我的人生有所启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朗读,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滴冲动。
大师果然不负我之所望,知己呀!大师说:“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警醒呵,第一次看到这句古训,反省!偶尔我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旁观者清,毕竟事未临头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能想当然地侃侃而谈,把书中的大道理强加给人家,强势地指责或批评,不顾忌他人感受,不讲究方式方法,冷静滴想想,微薄的内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却要从态度上压倒对方,气焰嚣张,不可取呵。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当然还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
”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我忽然想,大师如果不能撼得动这现象,那么是否大师把浪漫滴读混同于求生存的读了嗫?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接着,转入正题,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射手座的强势主观使我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就是这句,“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篇林语堂散文读后感1终于有时间又可以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了,很愉悦。
看一位博友的感叹,没时间看书,当然是指纸质的,且以无比悠闲的心境。
他说想看,又抵挡不住电子产品的各种诱惑,是呵!~如今仍旧固守着电话功能的手机不多了,固守着电视功能的电视不多了,电子产品把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几乎都霸占了,如果不是刻意地放下,眼神根本难以移动到屏幕以外的任何东西上。
好吧!你别笑我,我是诺基亚的铁粉,手上这款仍无上网功能,不过耗电量低,信号稳定,音质好,音量大,听歌杠杠的,简单经济,我想,够了,物质上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刚刚好就好。
随手从书架上拿来,忘了这是哪年买得书,装订潦草,已有两页脱落,但印刷还好,排版很清秀合理,是《林语堂散文》。
对林大师我心存崇敬,却没距离感,大师们身上常会凝聚有强大魅力,他们常癫狂骄傲不羁,又博学多才,散发无限生机,字里行间有谦卑有亲和有质朴,让人开眼界,也能在平淡叙述中令人洞悉人间百态。
《论读书》,我记得我读过,但也模糊了,所兴再读再感。
一直对书有渴求,或可弱弱地说对知识。
具体到科学地阅读,却没个具体的方向,能力有限,所以想看大师说法。
读到一句,孟子曰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汗!以后一定少说多看。
虽然他一再重申只是谈谈并非训诫,但在我看来,一样一样的。
跟他笔下谈到的种种读书对号入座,窃喜我的读书真的就是种心灵活动,没那么多现实目的,只是以解心灵饥渴疑惑,也算能安静读书的所谓雅事乐事吧!这么想想我都惭愧地呸了一声,也配!嘿嘿!文中批评学校只顾应试,忽略学生对于好作品的阅读,深有同感,即使今天还不是一样。
前几天,月亮回来我问有时间看闲书没?即课外自由阅读,说,阅览室形同虚设,只有些过期的杂志,对于刚刚开始产生阅读欲望和意识的月亮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吧!深表遗憾。
这样看来,应试教育一天不改革,由此催生出来的应试机器工厂,比如我省如日中天的不铃不铃的衡水中学就会一年年红火下去,且会由此复制出数枚东施,看2013年衡中的高考成绩,最有说服力的是成绩:不仅囊括河北文理科状元,且考入清华北大104人,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四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坦然。
一切尘埃落定,他的笔下,记录着春夏秋冬,记录着变或不变,记录着时光,记录着人世间的爱与奉献;在古老而沉静的地坛,感官被戏剧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镜下被他详细咀嚼,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才可以摆脱世界的目光,摆脱尘世的束缚,只有自己,思考着to be or not to be。
关于人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完美可以在巅峰时带来幸福感,缺陷却可以在低谷时带来坦然。
相信地坛也有玉砌雕阑、门可罗雀的时候吧,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磁铁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还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无不是它傲视周围的资本。
可是当浮华褪去,时代更迭,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会庆幸,坍圮所带来的坦然,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的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叫拥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
他真的很幸运。
在这嘈杂的世界上,还有一块圣洁的处女地供他栖息徜徉,审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
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关于母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
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的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
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透人生的“少年”,终于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曙光。
林语堂散文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林语堂散文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林语堂的范文篇1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
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
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
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
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
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
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
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
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
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
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
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
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
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
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导语: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林语堂散文中常有的况味。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林语堂散文作品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林雨堂散文读后感范文【1】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我与人间闲话片刻》读后感
《我与人间闲话片刻》读后感英文回答:"Idle Talk with the World for a Moment"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written by Lin Yutang, a Chinese writer and scholar. The essay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from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to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ty. Lin Yuta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wit, wisdom, and gentle humor.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most appreciate about Lin Yutang's essays is his ability to see the beauty in everyday life. He finds joy in simple things, such as a cup of tea or a walk in the park. He also has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natural world, and he often writes about the beauty of nature.Another thing that I admire about Lin Yutang is his commitment to individualism. He believes that each personis unique and should be free to express themselves. He alsobelieves that society should be tolerant of diversity.Lin Yutang's essays are a delight to read. They arefull of wisdom, wit, and humor. I highly recommend them to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or in the art of essay writing.中文回答:《我与人间闲话片刻》是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散文集收录了林先生所写的各个方面的文章,涉及到人生的幸福、个性的重要性等等。
2024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三篇)
2024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名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是一篇描写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
“其中有一些野草”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
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鸣蝉、黄蜂、叫天子给人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会向往。
这样的一个园,若许多小伙伴儿一起玩耍、追打、嬉戏、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
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斑蝥、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
”“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
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
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
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
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2024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国作家林语堂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电影版描写了风华绝代的爱情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与感动。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4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2020年林语堂散文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林语堂散文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林语堂写的讲究自由性灵,也讲究该如何做人的精神。
读了林语堂散文后,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为大家推荐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
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
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
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
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
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
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
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
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
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林大师则认为陶有诗人与最和谐的伟大性格,这是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史书记载宋代苏东坡也是这个观点并因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林大师的散文从哲学到房间布局,从食品到精神文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他的作品间显现的不全是观点,我认为应该是他的思想,网,他还应该是个思想家。
据我所知,林大师不但是精通西学,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独树一帜的,所以他的作品中不但有白话文,有古文,还有英语,常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时出现,孔子与老子,
孟子与庄子同在一篇里。
还他什么都写,都敢写,这是其他作家所不能的,在这一点上台湾当代作家李敖和他有点相同。
再有一点他的作品很现实,没有什么更多的华丽词藻,都是一些很直白的言语,比如写人生、写读书、写交友、写精神、写家庭与婚姻、写艺术、写社会,都是一些很朴实的语言,但哲理性强,语言很幽默,耐看。
哲学是是个精深的东西,生活本身也是哲学,中国人的生活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太久了,谁都知道老庄学说才是生活的真谛,道儒二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国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都生活在它们的阴影之下,林大师也不例外。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
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是拥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论哲学,写小说,作散文,都能自成一家,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
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于文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摘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饶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
林语堂主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他为文反对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
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个人认为,林语堂的颇类庄子,都是时而举重若轻,时而又举轻若重:面对悲苦的世界人生他们能够超脱与逍遥,而在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又能够发现重大的人生命题。
林语堂在《人生之研究》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
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他的散文里,我读到了单纯作为一个人的悠闲生活,读书做学问是享乐,亲近自然是享乐,顺应自然不与人争是与自己和谐。
由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到了周国平的一句话,“我的野心是想要证明,没有野心一样可以成功。
”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认可,而是内在的认同,即人与己心的和谐。
从林语堂的散文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属于儒道兼有的人生哲学:既依规矩礼法约束外形,也顺应天分自然求无为。
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
愈是在轻松自然的阅读状态中愈能发现林语堂的生活处事哲学其实更适用于当今,是给如今物
欲横流、人心浮躁、文化低俗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的一剂清新剂,让世人知道原来人生还可以过得这样有意思,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