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合集下载

工笔重彩

工笔重彩

工笔重彩1、什么是工笔画?“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

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

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仕女和佛像)。

2、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1)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

一般中锋用笔较多。

(2)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3、什么是工笔重彩画?即浓重色彩的画法。

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

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指此种画法。

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

这是一幅传统重彩工笔花鸟画这是一幅现代重彩工笔花鸟画这是一幅永乐宫壁画(传统宗教题材)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

玉女头戴花冠,上身著广袖衫,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宽衣博带,仪态端庄。

玉女面相俊俏,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

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

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给人高贵富丽之感。

4、什么是工笔淡彩画?重彩画指粉质不透明颜料的画法,淡彩指透明颜料和墨色为主的画法。

淡彩强调淡雅、单纯、朴素、纯净之美,所以基本上以墨为主加透明颜料以描绘虚幻、朦胧的意境。

这是一幅淡彩画什么是没骨工笔画?工笔画以线为骨干,所以一般工笔画都是先勾墨线然后染色。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研究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能够欣赏和理解它的人却很少。

因此,我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态,参加了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课程。

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在老师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我之前接触过小写意,这种绘画注重墨的运用,强调画者的个性表现。

因此,在写意画的创作中,画家可以挥洒笔墨,直接表达情感。

这次我初次接触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它是一种锻炼细致和耐心的绘画技法,每一笔线条都需要流畅、柔美、有质感和连贯性。

毛笔和墨是中国画的独特工具,经过上千年的锤炼,使线条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

只有将具有抽象美感的线条与造型完美结合,使线条的表现力更加自由,将主观情感、意象形态和表现线条完美结合,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并示范。

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

研究国画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欲速则不达,需要慢慢体会。

虽然这段短暂的研究已经结束,但我仍然怀着对研究中国画的兴趣,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虚心求教,好好研究中国画。

研究中国画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只需几笔就能画出生动的画面,如盛开的牡丹、神秘的山水、欢快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到国画,但这些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

然而,国画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在寻找生命的起源,追寻内心的向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完全探索,但我会全心全意地寻找、发现和创作。

实际上,每个人对国画的认识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充满灵气的自然美。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度为审美标准的,即以“力透纸背”为美。 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和对形体、阴阳、凹 中说:“花无黑色,吾国传统花卉,却喜以
如何才能使用笔产生力度,黄宾虹提出: 凸的渲染,及地面石水的皴染。用墨要注 墨作花,汴人尹白始也;竹无红色,吾国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 重整幅气韵和节奏、黑白、浓淡、干湿的 传统墨戏,却喜以朱色作竹,眉山苏轼始
过长期的磨练,工具使用才能得心应手。 且还本于立意,在下笔之前,应充分了解
因此,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历来就 和研究物象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体特征,
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
要有感而作,如此才能挥写自如,充分表
一、用笔 在工笔画中用笔包含勾线 现物象的形、质、神。
用笔和设色用笔两层含义。勾线用笔以中
中国画把线作为造型手段。从严格意
学习中国画要先学会使用工具,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练,工具使用才 能得心应手。因此,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历来就是学习中国画的 基本功。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在众多的画种之 线粗而实。
中,可以说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它起
早在南北朝时,南齐谢赫在《六法论》
于魏晋而成于宋,绘画之物象神态自然, 中第二条提到“骨法用笔”,意指用笔要符
圆、曲直、枯湿,既是物象的形质,也是 象色、固有色来谈。
传统绘画内涵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我们
力和情的迹化。
1.墨色 墨有“五色”和“六彩”之 学习的东西。历史进入了21 世纪,在全球
工笔画设色也讲究用笔,运笔要有 说。所谓“五色”即黑、浓、湿、干、淡; 范围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危机与机遇正
力,运笔方向和顺序不能乱,要从上至下, “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这两 在等待我们,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是我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特点是讲究画面细腻、造型准确、色彩饱满和墨色浓郁。

其中,色和墨是两大重要元素,它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工笔人物画。

一、色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非常重要。

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的气质特征,还可以表现出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心境、情感状态。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色彩区分明显的“工笔”和墨色丰富的“写意”两种,工笔画的色彩通常比写意画更加绚丽多彩、饱满厚实。

工笔人物画中,应该分析出人物身上不同地方的颜色,并运用不同的色彩,展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色彩的运用在中国具有香港和澳门的绘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着色技巧1) 涂色分色。

中国传统画中,色彩比较纯净,各个颜色之间不会互相渗染。

因此,在着色时要将一个颜色完全涂满,然后再涂另外一种颜色。

这种涂色方式也叫“分色法”,是工笔绘画的一种重要着色技巧。

2) 点染法。

在工笔画中,点染法是一种主要的着色技巧。

这种涂色方式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点染技巧,表现出不同色彩之间的过渡和渐变,使人物的肌肤、衣服、头发等细节更加逼真。

3) 运用灯光。

灯光在工笔人物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灯光的角度和方向,让画面显得更加明亮、生动。

充分发挥灯光的作用,可以让观者感到画面有动感、有生命力。

填色的时候也要根据灯光的位置进行判断,决定人物哪些地方要着重强调颜色的亮度和深浅程度。

2、色彩搭配在人物画的着色中,颜色的搭配也非常重要。

颜色的搭配如果不得当,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展现以及画面整体氛围。

一般来说,工笔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搭配有以下几种:1) 冷暖对比。

冷色和暖色搭配让人物画的画面更有层次感,同时也能突出人物气质的特点。

比如人物的衣服用冷色调,而人物的脸部则用暖色调。

2) 三原色搭配。

红、蓝、黄三种颜色是人类可以看到所有颜色的三种基本色彩,它们可以相互搭配,营造出鲜艳、明亮的画面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性。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的特点具体分析一、美学意境1、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是个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他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处理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后面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人回味无穷。

大部分的空白可以使我们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

4、以诗入画与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的题诗,还指画中隐含着的诗意,补画笔所未到,启动画者之联想,使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

二、线的特点1、书法用笔:中国工笔画的用笔与书法同法,也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与收笔是勾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部分,起笔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线条本身的质量及行笔的过程。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工笔画,写意画,这种画作里面还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有动物画,植物画,风景画,景物画。

引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画作为国粹之一,一定拥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色彩等。

中国画的造型一般是用笔和墨组成的,因此在用笔的时候需要讲究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而在用墨的过程中比较在于浓淡相生。

接下来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之一,那么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工笔画在绘画景物的过程中,工笔画是比较精谨细腻的笔法,同时又称为细笔画,是属于中国画系类别的一种。

工笔画与写意画是对称的,都是属于工整细致类的画法,工笔画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于水墨,青绿、金碧、界画等形式都可以用工笔画来进行表现。

可以参考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唐代《牡丹图》。

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写意画协议话就指的是要跟师和书画印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形式,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慢慢形成的,很多文人对于绘画和写意画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唐代王维,后人都称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其实写意画也是用比较简练的笔法来描绘景物,一般是在生宣上进行挥洒墨彩,飞扬整体就是为了体现描绘景物的神韵,从而更好的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小结在民国之前都统称为古画,而国画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明确称呼,一般情况下都称为丹青,中国画一般讲究神似,而且都是通过散点透视法来进行创作,注重意境而不是场景,包括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在吸收西方绘画上的一些技巧。

1、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

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书者,心画也。

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2、气韵“气韵生动”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

“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它通过工整、精细的笔触和严谨复杂的色彩技法表现人物形象,传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日臻完美。

色和墨是工笔人物画中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绘画元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风格和魅力。

色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塑造形象和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在色彩的运用过程中,它可以用于明确和强调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气质和情感等特征,从而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例如,在工笔人物画中,用红色、紫色等清明色调来渲染女性主人公的服饰和妆容,强化了她们的娇媚和高贵之气;用蓝色、绿色等厚重色调来描述男性角色的服装和风采,则更能突出他们的威严和豪爽之气。

另外,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也被广泛用于渲染背景、形成环境、加强描述和造型效果。

例如,在抒情画中,可以用杏黄色或桃色渲染花园的景致,配以缥缈的云雾表现出梦幻般的感觉。

墨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表现力上。

通过运用不同的墨线处理技巧,工笔人物画家可以表现出人物的肌理、衣纹、发丝、眉目、五官等细节,突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所以说,墨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更侧重于提高作品质量和表达意境。

例如,画家可以用细腻、精致的笔法描绘人物双眼的神采和情感表达,展现出明眸皓齿、喜怒哀乐之间的变化;用深沉、有力的笔线表现人物的肌肉和体形,强化出其凝重和血性;用流畅、灵动的笔画描绘人物的发丝和衣纹,体现出其柔美和妩媚。

综上所述,色与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运用色与墨,工笔人物画家可以完成一幅令人震撼的画作,塑造出具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传达出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从而展示出人物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浅谈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异同

浅谈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异同

浅谈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异同摘要:工笔画与没骨画作为两种不同的中国画绘画形式,在技法与审美方面有着内在联系与诸多不同。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技法体系和风格面貌。

关键词:笔墨;色彩;技法;审美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41-01一、工笔画与没骨画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多中锋用笔。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多幅作品中构图、线描、设色及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没骨画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表现的画法。

它多用熟纸,因为不用墨线,故而以留白的水线来区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

经常运用撞水、撞粉、撞色等方法,即趁点染未干时再注入水或色。

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画面的变化、丰富、滋润,以及制造苔痕斑驳的艺术效果。

没骨画的撞色、撞粉法是一种随意性的制作过程,虽说是偶发的,却更具灵动性。

作画的过程中,常会运用这种方法,它留下的痕迹为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不少意趣。

任伯年、恽寿平等大师也正是在自己的没骨画中使用这种技法,从而使得作品增色不少。

二、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上的异同在笔墨与设色上,传统工笔画先墨线勾勒、再着色渲染。

工笔画强调线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对白描稿的要求,它要求线条丰富多变,清晰分明。

线条的粗细、干湿、曲直、轻重、缓急、浓淡等等,都各有特色与艺术功能。

物象的质感与明暗,也都用线条来表现。

这些线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客观标准,可见线对于工笔画的重要。

前人说的好,没有“线”就没有“骨”,没有“线”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需在线的结构上继承发展。

浅析工笔画色彩的运用

浅析工笔画色彩的运用
论 坛
浅析工笔画色彩 的运用
范 玲
( 北华大 学教 育科 学学院,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3 )
摘 要: 本文将 浅析工笔画 色彩的运 用, 以探 讨 色彩材料介. N . . Y - - 笔 画后 , 色彩在 中国画尤其是 当代 工笔 画中的应 用发展 , 及其 当代 中 国工笔画创作观念的 变化 为评述的重点 。主要概述 了中国绘 画色彩 审美观 的发展 变化 历程 , 中国绘画 色彩材料 的发展 变化历程 , 浅析 了 运 用 新 色彩 材 料 创 作 工 笔 画作 品 的体 会 以及 对 当代 工 笔 画 色彩 的探 索。 关键 词 : 色彩 ; 工笔画 ; 材 料 色彩作为绘 画的本体语言, 是构成某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 国的一些先进技法材料 ; 邻 国的儒家文化圈也对传统工笔画的颜料吸 本的要素’ 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 、 造成特定隋绪美感 的一个重要手段 。 收和创新 , 日本就把中国传统的石色开发后 , 矿物颜料的颜色品种增加 传统的或现代的 、 东方的或西方的绘画, 无论其如何发展, 色彩始终是重 了许多。颜料 、 新技法的更新和变化 , 带来的不仅是颜料 、 纸、 画笔甚至 要的构成元素。 装裱 、 展 出方式等因素与传统冲突的形式转换 ,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 中国绘画对色彩的运用也是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中国的工笔画中 色彩创作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 表现的最为出色。 但是 , 传统工笔画对色彩的认识与西方绘画和 ̄ # e y . j g 2 . 3 岩彩进入工笔画的应用。“ 岩彩” 对于中国美术界是比较新颖的 墨画也有鲜明的区别 , 它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追寻写实性, 也没有使色 画法 , 其实在 中国利用矿物岩彩料已经由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从仰韵彩 彩的运用的成熟度达到或超过中国水墨画中对墨色的运用。 几千年来 , 绘到汉唐的三四千年来 , 矿物岩彩绘画的发展一直未曾中断过 , 我国的 工笔画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色彩认识规律和色彩理论, 但其色彩的运用 敦煌石窟壁画能有如此丰富的色彩并且保存如此完好 ,就是矿物岩彩 基本上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并不够完整和系统。只有从历史和客观的 颜料的功劳 。 角度对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 岩彩颜料之所以能被广大画家喜爱是有着如下优点的 : 第一 , 颜料 当今, 色彩材料丰富了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形式 , 这也使色彩的运用成为 本身具有天然的宝石般的亮泽 , 会使画面充满 自然生气 ; 第二 , 具有颗 了当今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一项基本课题。 粒的粗细变化 , 能为画面增添一种材质美感 ; 第三 , 有极强的稳定性 , 成 1中 国传 统 的色彩 观 品能够久不变色; 第 四, 不受介质的限制 , 可 以在纸 、 绢、 亚麻布 、 墙壁 、 在中国水墨画出现之前 ,中国的绘画也一样是丰富多彩、色彩艳 木板 、 金属板等介质材料上使用。 丽。在早期 , 中国绘画非常重视色彩 的运用 , 而且色彩绘画取得的成就 3运用新色彩材料创作工笔画作品的体会 对全世界的绘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早在一千年前我国的画 3 . 1 色彩美 、 材质美在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在画法上看, 中国工笔画 家们就开始运用色彩 的冷暖变化来表达画意 , 而且在“ 以色貌色” 、 “ 以 传统 的设 色技法以勾线平涂为主, 随后又出现了“ 凹凸法 ” 和“ 勾填法” 色彩挂物象” 、 “ 随类赋彩” 等理论 的指导下 , 中国绘 画呈现出前所未有 的技法。在色彩效果方面又有“ 重彩” 、 “ 淡彩” 和“ 浓淡兼用法” 三种 。西 的、 极其辉煌的色彩景观 。 我国古代在色彩绘画方面的成就与西方绘 画 方现代绘画中大量构成 、 肌理 , 形式的色彩开阔了现代工笔画家视野 , 不相上下 , 尤其是在唐朝更是达到鼎盛时期 , 当时 , 李思训 的青绿山水 也启发了我国画家的思路 , 产生了一些新技法 : 肌理法 、 积色法 、 水洗法 被列为“ 国朝山水第一” , 反映出当时色彩 占主流的画坛局面; 在五代十 等 。 围及两宋时期色彩在院体画中仍 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色彩对质感的表现上看 : 传统工笔 画由于技法和材料 的限制, 对 2工 笔画 色彩的 不断发 展 于物象的质感表现是不够强烈的, 出于对西画色彩写实能力的理解 , 现 2 . 1 传统工笔画中色彩的演化发展。 色彩曾在 中国画里面具有重要 代工笔画也开始探索质感的表现。比如运用效擦 、 点色等方法来表现粗 地位 , 各个画种的色彩特| 完全取决于其所使用的颜料特I 生。 从中国工 布 、 帆布或者木头的质地。 笔画的发展历程来看, 工笔画的色彩特l 生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 中国颜料 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也开始多样化。除了使用传统的颜料之外 , 还采 等绘画材料 的特 f ! 生 和发展。在颜料的特} 生 方面, 工笔画早期所用的颜料 用西画的水彩色 、丙烯色 ,以及在 中国画传统颜料基础上研制的水干 主要是矿物质, 但是 自然中矿物质的颜色与人们常见 的红 、 黄、 蓝、 绿差 色、 烧制色等现代合成色; 纸张方面在矾绢 、 熟宣之外 , 还广泛地采用高 距较大。由于矿物质颜料的特 l 生 所限, 早期的工笔画主要是以重彩的形 丽纸 、 皮质以及化纤布等 。 工具上除 了毛笔之外 , 还增加了刷子 、 破子等 式出现’ f 弋 表作是敦煌壁画和麦积山石窟壁画。传统工笔画的用色随着 工具来进行色彩的绘制。 植物质透 明颜料的大量运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逐步达到渲染丰富、 3 . 2当代工笔画色彩的探索和展望。现代工笔重彩画( 岩彩画) 是对 细腻入微 、 色调单纯等特征' f 弋 表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 。 工笔 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 传统工笔画中没有做底的概念 , 所有颜色都以 画在颜色的运用上大体经历了由单色到多色, 由纯色到复色, 以及调和 纸面的白色为依托为对比,这使传统工笔画始终很难真正进入重彩世 各种颜料复合使用这样的发展过程到 唐宋时期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 界, 所 以一些喜用“ 厚画法” 的现代重彩家 , 采用了加厚的宣纸 , 并且在 2 . 2 色彩 、 材料与现代工笔重彩画。 西画进人中国画坛以来 , 在很大 作画前将整个画面作一层底色。做底有两层含义 : 一为色调 , 二为肌理, 程度上冲击 了中国画以笔墨为主 、 色彩为辅的长久格局 , 虽然以某种色 使浓浓的色彩表现博大深沉的力度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传统的工 彩意识为主来表达画面的作 品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这种形式正在改变 笔画程序以细节的出现为结束画面的标致, 而现代重彩画( 岩彩画 ) 是 人们从单一水墨角度认识中国画的艺术视觉观念 。色彩具有更多的世 以色彩的丰富 , 色彩材质本身的美感及由画家 自 身色彩表达的各方面 界性 , 共同性 , 在心理上能更多地与其它地域 、 国家与民族 的现代审美 协调统一为画面的完成体现。 意识相勾通。所以复兴更具色彩和肌理表现力的古典重彩画成为中国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 色彩也会随着人 民的需求而发展变化 ; 随 绘画对应全球化社会现状的必然。 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 色彩 、 颜料 、 绘画的工具和手段 、 乃至展示方式都会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

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高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史上的辉煌期。

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

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

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

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许多画家一生的追求。

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

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

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

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

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

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

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鄙俗;软避奄奄,劲避恶恶;此用笔之鬼关也,临池不可不醒”。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精细的描绘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

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和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画面的美感和表现力。

色与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既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中国画家对于色彩和墨的深刻理解和技艺造诣。

本文将从色彩与墨的相互作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与墨的表现形式以及色与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与墨的魅力。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色彩鲜艳夺目,墨墨色深沉厚重,二者相互对比、衬托,共同构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与墨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色与墨的对比。

色彩鲜艳与墨色深沉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通常采用的是鲜明的色彩对比,如红与绿、黄与蓝等,通过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饱满和生动,增强了色与墨对比的艺术感染力。

色与墨的相辅相成。

色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往往扮演着突出和凸显的角色,而墨则负责勾勒和衬托。

色彩的鲜艳优美,墨的深浓厚重,相互配合,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中国工笔人物画家在运用色与墨的时候,往往十分注重平衡与协调,使其相互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色与墨的交融。

在一些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与墨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而不是简单的对比与衬托。

通过色墨的交融,画面更具有韵味和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与墨的交融,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创作功力。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与墨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与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画家的技艺、表现风格和作品题材的不同得以展现。

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常见的色与墨的表现形式有:色彩的大面积运用。

在一些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画家通过运用大面积的色彩,使整个画面明快鲜艳,充满活力。

这种表现形式常见于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如民间市井、农家乐等。

通过色彩的大面积运用,画家能够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生动和活泼,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工笔人物画中的笔墨技巧浅析

工笔人物画中的笔墨技巧浅析

工笔人物画中的笔墨技巧浅析前言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画风,其特色在于精雕细琢,用笔细腻而又生动。

在绘制这类画作时,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绘画技巧,还需要对笔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本文将从笔墨技巧的角度对工笔人物画进行浅析。

浅谈工笔人物画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它以写实为主要手法,严格规范,现实主义的特色非常明显。

其主要特点是精神细密、写意逼真。

作为一种具备鲜明中国特色的绘画形式,它在表现人物形象、情感、认知等方面上,都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在这种画风中,不仅画面色彩丰富多样,人物形象也需要极为精细的处理。

因此,工笔人物画中的笔墨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笔人物画的笔墨技巧点画点画是工笔人物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掌握工笔画的基本功。

通过点、勾、笔尖轻扫等手法,重复描绘出一些细微的线条,如瞳孔内部的亮点、口角的张合、沿着轮廓线呈梭形的短毫等。

点画的作用是为大众提供用来理解画面的线索,同时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细节之美。

线条精细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精细是非常重要的。

线条越细腻,画面的逼真度就越高,因此工笔画中的线条必须精细到毫米级别。

对线条处理的精细和细致,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神态,增加画面的厚度和美感非常重要。

色彩浓郁在工笔人物画中,色彩浓郁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一种绘画风格,工笔画最需要表达的是画面上形象的色彩,所以这种画风在色彩的运用上是非常讲究的。

它强调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色彩的变化需要非常富有层次感。

色彩的变化,可以通过重叠与阴影来细微表现,也可以通过水墨的浓淡来表现。

空灵的形象工笔人物画的形象,由于使用的是精细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常常给人一种非常闷热、沉重的感觉。

但如果能使用好空灵和透气感的笔墨,能够使人物画有更多的空气感和透明度。

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和空灵感,对于增加画面的轻盈感十分有益。

总结在工笔人物画中,笔墨技巧非常重要,分别表现在点画、线条、色彩和形象等方面。

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才能达到工笔画的深度和精细度。

图解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规律,带你轻松掌握国画经典用色技巧

图解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规律,带你轻松掌握国画经典用色技巧

图解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规律,带你轻松掌握国画经典用色技巧画过一段时间工笔画的人大多会被色彩问题所困扰。

如果读理论家们所讲的色彩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不易理解;如果看画家们所讲的创作方法,又常常学会了技术却不明白道理,无法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今天,本文就结合理论与实践,以图解的方式,说一说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规律,带你轻松掌握国画用色原理与技巧。

一、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画中常见的色彩关系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呈现出来的面貌,在色相环里相邻的颜色为邻近色。

如蓝色与绿色,绿色与黄色,红色与橙色。

色相环里相对的色彩为对比色。

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

暖颜色是指红、橙等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颜色,冷颜色是指蓝、绿等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颜色。

不过,颜色的冷暖是相对的,黄色相对于橙色是冷色,相对于绿色又是暖色,具体判断要看画面的关系。

《千里江山图》主要使用了邻近色的搭配方式。

同为青绿山水的《江帆楼阁图》则主要使用了对比色的搭配方式。

邻近色搭配比较柔和、含蓄,对比色搭配则比较强烈、张扬。

所以《千里江山图》看起来要比《江帆楼阁图》更文雅、更沉静。

2、明度与纯度明度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亮度,比较浅、比较亮的颜色明度高,比较深、比较暗的颜色明度低。

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

鲜艳的颜色纯度高,灰暗的颜色纯度低。

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比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更突出。

宋代工笔花鸟画通常是用高纯度、高明度的颜色画花,用低纯度、低明度的绿色画叶,这样的色彩搭配有主有辅、有进有退,所以格外典雅清丽。

3、色彩面积的节奏色彩在画面上的节奏感也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好的音乐节奏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好的色彩节奏也是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

前面说到的高纯度、高明度的花与低纯度、低明度的叶的对比就是一种很好的节奏。

工笔画不像油画那样有很强的立体感,工笔画用色具有平面性与装饰性的特点,所以工笔画的色彩节奏还可以通过色彩面积的分布来完成。

以《秋庭婴戏图》为例,画面的主角是两个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他们身上的红色与白色是整幅画中面积最大、明度与纯度最高的颜色,其他地方的红色与白色面积则逐步变小,既呼应了主体,又不喧宾夺主。

国画色彩知识点总结

国画色彩知识点总结

国画色彩知识点总结一、色彩基础知识1. 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属性,如红、橙、黄、绿、蓝、紫等颜色。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即亮度和暗度的对比。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即颜色的纯度和浓淡程度。

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一种色彩的特征。

2. 冷暖色调色彩可以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包括蓝色、紫色和绿色,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暖色调包括红色、黄色、橙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在国画中,冷暖色调的运用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氛围。

3.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

在国画中,常用的色彩搭配包括对比色搭配、近似色搭配、比例色搭配等。

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二、国画色彩的表现1. 水墨画的色调水墨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一种,常用的色彩为黑白灰。

水墨画通过深浅不同的灰色来表现色调的层次和变化,运用水的流动和水墨的渗透来表现画面的动态和静态。

2. 工笔画的色彩运用工笔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常用的色彩为鲜艳的颜料。

工笔画通过细致精细的线条和丰富多彩的颜色来表现画面的细节和纹理,使画作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3. 写意画的色彩表现写意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常用的色彩为淡墨深深,通过虚实相间、浓淡相宜的灰黑色彩勾勒出形体和纹理,通过少而精的用色来表现画面的神韵和趣味。

三、国画色彩的意义1. 表现情感色彩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画中,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红色代表热情和欢乐,绿色代表生机和安静,蓝色代表宁静和深远。

2. 表现主题色彩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现主题和意境。

在国画中,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于表现主题的情感和意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使用暖色调可以表现绘画中的阳刚之气,使用冷色调可以表现绘画中的阴柔之美。

3. 增强视觉效果色彩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在国画中,通过运用明度和饱和度的对比,艺术家可以使画面更加多样化,增添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工笔画从用笔、墨、纸、色彩的运用讲起

工笔画从用笔、墨、纸、色彩的运用讲起

工笔画从用笔、墨、纸、色彩的运用讲起初学怎样画好工笔画?第一是临摹,第二是写生,第三是默写,第四是创作.我觉得要在临摹上下苦功夫,特别是在基本技巧和技法上下功夫.首先要研究中国画的勾线,设色和构图形式.工笔强调的是线条 ,所以建议你多画一些白描 ,用勾线笔练练线条 ,记着要用中锋.天天写,可以不好看 ,但一定要有个性.画的过程要先起稿时要做到线条流畅,用铅笔或木炭轻轻勾出物象的外形结构,线条要仔细勾出,要流畅。

涂背景时要注意颜色的均匀,重复的地方用水韵开,要靠自己把握的。

上色时要多上几次,这样可以显出画的层次感,要经几次才能完成,可以通过添加或减少颜料的多少来显出深浅明暗的变化,要由浅入深的画。

对色调的处理,色阶的层次,着色的步骤和方法,都要做巧妙周密的安排。

工笔画用什么毛笔?准备的工具是什么?1.勾线笔和白云2.从临摹花鸟开始3.先练勾线,再练晕染不难,加油!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中国画用什么样的颜料?中国画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还有化学合成颜料三大类。

植物颜料有花青、胭脂、藤黄等。

矿物质颜料有赭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石黄等。

由锌管包装的中国画颜料大都是化学合成颜料。

这些统称中国画颜料。

水色(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

石色(矿物颜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退色。

石色和水色相互之间也不能调和使用。

问:中国画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答:初学者,首先要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应注意以下几点:(1)笔正:笔正则锋正。

骨法用笔以中锋为本。

(2)指实:手指执笔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不要执死。

(3)掌虚:手指执笔,不要紧握,指要离开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运笔自如。

(4)悬腕、悬肘:指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才可以笔随心,力贯全局。

中国画用什么样的墨?墨在中国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墨有固体墨与液体墨两种。

釉上彩中国传统工笔画探析

釉上彩中国传统工笔画探析

一、传承遗韵晋代陆机有《文赋》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本意为从历代的断简残篇中广泛搜罗语汇,在古人的遗作中博采词藻。

遗韵一词虽常用于解释诗词歌赋及古人的诗文气韵风格,但在此文中,用来诠释釉上彩瓷绘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也十分恰当。

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而工笔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工笔画,是与写意画相对应的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结构工整、造型传神、风格多样、色彩清丽的特征以及独特的绘画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大放异彩。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源远流长,纵观中国的艺术发展史,秦汉时期以前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是以建筑和艺术品为载体,且大部分以工笔和重彩为主,其后工笔画与写意画同步发展。

明朝末期西洋文化传入我国的同时将西洋画的技法传入中国,因此我国工笔画开始融入西方写实的绘画方式,吸收借鉴其造型技巧,洋为中用,既使线条更加有流动感,又保持了中国画的意境感。

工笔画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达到气韵与形态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传统工笔画中无论是花竹翎毛、宿世人物、界画楼台都力求形似,极强的写实性和浪漫的诗意性是它的艺术形式,也是它得以流芳百代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的釉上彩瓷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中国工笔画技法的存在,也可以窥探到传统中国绘画题材的表现。

釉上彩瓷是我国的传统瓷种,历史悠久。

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瓷器,可为白釉瓷或单色釉瓷或多色釉瓷,接着在这些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炉经600~900摄氏度高温烘烤而成。

釉上彩瓷器主要分为粉彩瓷、珐琅彩瓷、青花加彩瓷、色地描金瓷及古彩瓷等。

这种以瓷器为载体、以传统工笔画为表现形式的釉上彩瓷绘工笔画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工笔画这一艺术风格并且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经过千百年人文思想的进步、绘画技艺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工笔画和釉上彩工笔瓷绘也直接影响了现代陶瓷绘画多样性的表现,常以工笔或兼工带写见长,纹样描绘得概括精炼,不拘小节但求神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持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

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升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的辉煌期。

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

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

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

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但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很多画家一生的追求。

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

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

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

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

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

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

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
鄙俗;软避奄奄,劲避恶恶;此用笔之鬼关也,临池不可不醒”。

由此
可见,用笔是工笔绘画中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则是中国画的血肉。

中国工笔画所
追求的艺术理念也是笔尽笔法、墨求墨气,以此展示“气韵生动”的
艺术魅力。

纵观古今,中国文人画一直提倡“水墨为上,墨分五色”。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清代石
涛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笔与墨会,是为絪缊。

絪缊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
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草圣林散之在《笔谈书法》中更是
强调“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
画思过半矣。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


笔墨是中国画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国工笔画着力于追求“意”的神会的基础和前提,而“随类赋彩”则是中国工笔画的要素之一。

在历代众多工笔画名家中,善于使用色彩的当数南宋和元代交替时期
的浅绛山水大家钱选,他的作品洋溢着文人气息,在水墨浅绛的基础上,罩染石青石绿,皴染加墨点,清丽典雅,郁郁葱葱,处处表现生机,
对后世浅绛小青绿山水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历代名家对色彩的使用
极为重视,对色彩与色调的主次、墨气与色气的效果十分讲究。

如五
代南唐工笔大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要刻画南唐中书郎
韩熙载夜间举办盛宴的隆重场面。

此作是五代时期工笔重彩的鼎力之作,其中锋用笔,线条流畅圆劲,设色富贵浓丽;其间对女乐人物的描
绘更是生动传神:华丽的衣着,浓艳的装饰,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工
细极致的晕染与身着白色晚装、袒露赭色胸腹、端坐黑色椅子的韩熙
载形成强烈的对比,主宾关系明确,而人物神态和场景融为一体,形
成对立统一而又协调有节的盛宴氛围。

又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周昉的《仕女图》等工笔巨作,其笔墨色彩的合理使用使所要表达的
主体更加突出,物象更加鲜明,格调更加高雅。

当代工笔画的繁荣和发展,丰富了工笔画笔墨色彩的内涵,延伸
了工笔画的艺术程式。

在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
主办的“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上,众多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工笔
画能实能幻、能繁能简、能宏能巧的表现形式,笔与线、线与墨、墨
与彩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灵活的使用。

很多优秀作品使用了制作技法,
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当代工笔画名家何家英先生就工笔画
的制作技法坦言:工笔画的绘制方法,70%是制作。

绘画就是很精细地
描绘,这也是一种品质。

工笔画大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创建人林凡先
生说:“现代工笔画家为什么不能制作呢?制作不是要不得,而是要大
力提倡,把制作水平提得高高的,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

”“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现代工笔画的创作素材来自于生活,取自于客观
世界,而创作理念却是源自于画家本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取决于个
人的修养和情思;创作过程则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知和驾驭水平的考验。

实践证明,笔法、墨色、色彩和制作技法的有机结合,互为作用,才
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和抒情写意的意笔画一样,中国工笔画也是一种表意的艺术,两
者仅仅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已。

工笔画所要达到的艺术意境不是画
家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复制和摹写,也非生搬硬套的制作效果,而是经
过主观取舍、融主观审美情趣和客观精神于一体的心物之间产生共鸣
的艺术语境。

优秀的工笔作品是画家心灵中的情景或物象的再现,是
笔墨和色彩配合所生成的“象外之象”,更是一种主观生命与客观自
然完美融合的人格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